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有着自身的优点与缺点,但大众化,当是诗歌的第一特性。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都是有情感的,有了情感就要表达出来,而诗歌作为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这在先秦时期,早已深入人心,广为印证。《诗经》就是这一印证的直接体现。
在楚辞出现以前,诗歌一直处于大众化创作时期。在楚辞出现以后,到时唐代诗歌达到了发展的顶峰。可是以后呢,以后一直至近代,诗歌发展极为缓慢,甚至于停滞和倒退,直到胡适先生引进西方诗歌,开白话诗之先河,诗歌才重返生机。继胡适先生,还有闻一多、徐志摩、冰心、郭沫若等人从事白话诗歌的创作,他们中的一些优秀作品被选入语文课本,如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在别康桥》,冰心的《繁星》,郭沫若的《女神》片断。但,自从进入改革开放以后,诗歌创作走进死胡同,过份追求形式与内容,过份强调思想性与艺术性,而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灵魂的元素——情感。孰不知,情感才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创作的根本动力和源泉。没有情感的诗歌是可悲的。
诗歌有未来吗?回答是肯定的。但,诗歌朝什么方向发展和怎么发展,却是急待解决的问题。诗歌的未来在大众,诗歌的发展在大众,只有诗歌重新回到大众化创作的道路上来,诗歌才会生生不息,永不消亡!
2010.6.22 15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