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47|回复: 2

对“对伊丽莎白一世《在他离别后》的翻译点评”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31 09: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对吕志鲁-伊丽莎白一世《在他离别后》的翻译点评”的点评

1. 关于诗歌翻译中行数对应

先说一个事实。裴多菲的“生命与爱情”这首诗,匈牙利原文有六行,英译也是六行,而殷夫的汉语译作为四行,经鲁迅之手得以传世。这个行数少了三分之一的翻译非但没有给人留下“恶劣”的印象,而且被当作了经典。
 再说一点道理。以 “音节” 和 “音步” 为节奏基础的英诗与以 “字” 和 “顿” 为节奏基础的汉诗, 由于 “字” 与 “音节” 的本质区别、“顿” 与 “音步”(前者为表意单位,后者为读音方式)的原则差异, 加上信息量等因素,其字数与行数就可能不完全对等, 甚至小节数也可能有变化。要说行数不对应,被批评的这首译诗并不典型。有位叫ζ灵蝶ξ的网友在她的网站上把我的这个译作与原文并列排版,竟然每小节都对应地成了六行。
在中国诗歌翻译网www.zgsgfyw.com翻译精品栏目中有我翻译的一首小诗《珍妮给了我一个吻》,原作八行译成了二十四行,这才是增译的极致。

2. 关于乐府的标点符号

还是先说事实。古乐府原本没有所谓标点符号,后人,特别是现代人给它们加上了那些洋玩意儿;我想,除了这位批评家以外,不会有人愤愤不平的。
 乐府标点符号的增减,是典籍专家的日常工作,何劳动气;况且,与诗歌翻译艺术风马牛不相及,没有可比之处。

3. 直译与意译

 直译与意译各有运用的场合,这本是可以研究的一个话题。将“My care is like my shadow in the sun”译为“心中的牵挂,如影随形”,如果不抱偏见,应该是准确的意译。这个比喻的含义并非“清晰,无法隐藏”,而是“难以摆脱”。这种理解与后面的“我跟它逃,我逃它跟”是紧密贯通的。如果直译成“我的牵挂像太阳里我的影子”,给读者的印象虽不能说“恶劣”,但起码可以说“拙劣”。

4. 关于“顿呼”

 “顿呼”(Apostrophe)是英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原作第三小节第三行第五个词“Love”,第一个字母大写,用来呼唤爱神,把它译成“爱神啊,爱神”是否恰当,可以商榷;但,按照我说的顺序找到来源应该不会还有问题吧?

5. 关于诗行顺序

为了押韵、语势等原因,译者切换诗行顺序是普遍的做法,逆向思维适用于翻译艺术。(参阅:吕志鲁.翻译艺术中的逆向思维《中国翻译》1998. [5])

6. 所谓“移花接木”

 这个点评说,‘第二段第一行的“如影随形”,一开始我不太清楚是从哪里译出来的,后来在第三行的“Stands and lies by me”找到了答案。不知道算不算所谓的“移花接木”。’“明喻”与“拟人”相混,实在是“张冠李戴”。看来这位批评家原文没有看懂,译文也没有吃透。

最后,我觉得写评论是一项以理服人的工作,不要盛气凌人地打棒子,扣帽子。什么“反面教材”啊,“绝对不能作为参考”啊,怪吓人的;逆我者亡,真不知道这是什么时代的作风。另外,不必使用“恶劣”之类的词语;否则,给读者的印象不仅“恶劣”,而且,还会有些“拙劣”。

吕志鲁 2007.3.29. 于湖北大学

附1:
比起上次布莱克的《伦敦》中译本,这首《在他离别后》是个反面教材
先找了一下吕志鲁先生的资料,找到一些译作和他的博客,还有他主编的《翻译应试指南》。另外的译作也没有改善我对他、由这个《在他离别后》译本产生的恶劣印象。

恶劣印象从何而来?

一,不“信”
这可以从最表面的看起,原文中每段六行翻至中文成了每段七行。这种行为在翻译中说成不可容忍毫不为过。形式对于诗歌的意义远大于其他文体。我们能容忍一首乐府诗中的一句诗中多了或者少了一个逗号吗?这是对形式多大的破坏!到了自由诗中,没有了五绝七律的框架,分行蕴涵了感情的收放,强调的位置,节奏的急缓。重新分行,对于诗意何尝不是破坏!
最后一段里,我实在找不出中译第一句“爱神啊,爱神)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最后二句的中译顺序颠倒了过来,感情终点换了一个,把表达完全换了个方向。
是为不“信”。

二,不“达”
以第二段为例,第一行“My care is like my shadow in the sun”被译为“心中的牵挂,如影随形”。这里的“my shadow in the sun”如果直译的话是“阳光下我的影子”这点没有问题。在这里显而易见是取其“清晰,无法隐藏”之意。
是为不“达”。

三,不“雅”
“Follows me flying, flies when I pursue it”,“我跟它逃,我逃它跟”没有原文的韵感,而且毫无美感。
在座各位一定能想到有很多译法,吕译本绝对不能作为参考。
是为不“雅”。

严复的三个翻译的标准“信、达、雅”都已经逐一评过。
其他零碎的问题实在太多,例如:第二段第一行的“如影随形”,一开始我不太清楚是从哪里译出来的,后来在第三行的“Stands and lies by me”找到了答案。不知道算不算所谓的“移花接木”。还有等等等等。
短短的一首原文十八行的诗被翻成这样,各位也发表一下意见和看法吧。

当然吕译本也并非一无是处,第一段的头三行还是很努力的在汉语里找相应的节奏,但是第二段的糟糕程度只能让零C造出一个“瑜不掩瑕”来评价了。
附2:
在 他 离 别 后 On Monsieur’s Departure
吕志鲁译

我忧伤却不敢流露怨愤,
我挚爱却只能强装痛恨,
我有意却只能谎称无情;
心里有千言万语,
口中却唖然无声;
我已死, 我还生;
我是烈火,我是寒冰;
只因我把自我分作两半,
再也无法恢复我的原形。

心中的牵挂,
如影随形;
我跟它逃,
我逃它跟;
事事都来搀和,
时时纠缠不清;
对他过多的思念,
使我懊恼烦闷;
永世难以把他从心底驱走,
除非就此把一切了结干净。

爱神啊,
爱神!
请给我心里装一些甜蜜的情意,
因为我柔弱如融雪天成;
要么对我更加残忍,
要么对我大发善心;
让我升天或者入地,
让我或浮或沉;
让我死,以便我忘却爱的真谛;
让我生,就该多一些爱的温馨。

伊丽莎白一世(Queen Elizabeth 1533—1603) 四百年前的这位英国女王是开创英国繁盛的一代明君,是 “大英帝国”的奠基人,她运用自己的机巧和才智,摆脱死囚的绝境并取得王位,似乎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女强人。然而她写的这首诗表明这位终身未婚的“童贞女王”是世俗道德规范重压下的弱者。这首诗并非附庸风雅之作,而是诗人发自心底的爱的呼喊。该诗通篇都是内心矛盾的碰撞和情感世界的苦斗,它折射出四百年前英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体制以及伦理道德等现象。

On Monsieur’s Departure

I grieve and dare not show my discontent,
I love and yet am forced to seem to hate,
I do, yet dare not say I ever meant,
I seem stark mute but inwardly do prate.
I am and not, I freeze and yet am burned,
Since from myself another self I turned.

My care is like my shadow in the sun,
Follows me flying, flies when pursue it,
Stands and lies by me, doth what I have done.
His too familiar care doth make me rue it.
No means I find to rid him from my breast,
Till by the end of things it be suppressed.

Some gentler passion slide into my mind,
For I am soft and made of melting snow;
Or be more cruel, Love, and so be kind.
Let me or float or sink, be high or low.
Or let me live with some more sweet content,
Or die and so forget what love are meant.





来自圈子: 【自由星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 11: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朋友!!——提上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 13: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关注。译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5-19 08:53 , Processed in 0.078555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