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宛城卧龙

翻译版沉痛悼念季羡林先生(享年98岁)、任继愈先生(享年93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2 1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41 编辑

  2009年7月11日,这是中国文化界灰暗而悲伤的一天。季羡林和任继愈,当代中国两位学术泰斗同日辞世——在一个需要大师的国度,在一个大师稀缺的年代,一天之内竟然陨落两颗学术巨星:7月11日凌晨4点半,中国国家图书馆前馆长任继愈在医院病逝,享年93岁。4个小时后,任继愈的好友,北大资深教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突然辞世,享年98岁,季羡林的学生之前还在筹划着3周后为季老作99百岁大寿。在喧嚣浮躁的世风中,两位淡泊朴实、年过九旬的学人的辞世,凸显出大师之于当今社会的巨大意义。
  季羡林:临终前一直关注思考“大国学”
  季羡林先生昨天无疑走得是平静的,他的儿子在半年多前获准与先生见面团聚之后时刻陪伴先生左右,这让大家都很欣慰。而就在半年多前,围绕着季羡林身旁的新闻都是诡异的季羡林丢画事件。因为丢画事件,让世人看到了一个被世人尊重的老头的凄苦之处,他对原则毫不妥协的坚持和他思维清晰的大脑。
  季羡林近来一直在酝酿“大国学”的概念。老人认为,我们应该用这个概念。“大国学”包括全中华56个民族的文化财富,特别是藏族文化、伊斯兰文化。“大国学”还应包括历代中国人向世界学习的文化成果。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说:“季老和任继愈先生几乎同时去世了,他们俩人是很好的朋友,这些大学者的去世也代表了一个学术时代的过去,他们这代人对学术的专注、研究学术的态度与方式等等值得我们借鉴。”
  现场  温家宝还想和他讨论
  闻悉季羡林辞世的消息,昨天中午12点,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程从会场赶到北京301医院。令在场所有的人都无比感动的是,温总理满含真情地讲:“我准备在8月6日为您祝贺生日,还有几个问题准备和您讨论啊。”
  早报记者了解到,自2003年以来,温家宝总理曾先后五次专门看望季羡林。去年8月2日,在季羡林97岁寿辰的前4天,温家宝总理在解放军总医院看望了季羡林。
  据季羡林之子季承介绍,季羡林今天早上突发心脏病后昏迷逝世。“我每天都去看望父亲,他每次见到我都很高兴,脸上笑呵呵的。昨天我去看他的时候,他还坐在床上写毛笔字。”就在7月10日下午,季羡林先生还用毛笔题写了“臧克家故居”、“弘扬国学,世界和谐”,为汶川广济学校题写了“抗震救灾,发扬中国优秀传统”。
  “岂料,今天一早起来,老人觉得眼皮无力,感觉不好。季承先生于8点左右赶到医院,301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了全力的抢救。但是,老人毕竟已经年近百岁,一个小时后,今晨9点,不幸逝世。”季老的弟子钱文忠说。   
  早报记者于昨天中午12点30分左右赶到北京301医院西楼——高干病房区,记者看到,门口有武警值守,进入楼内须进行严格的登记手续,提供所探望病人的姓名,刷卡进入。在西楼前,聚集了多名媒体记者,欲进入楼内季羡林生前居住病房,遭到值守警卫拒绝,并称季羡林已被运送出301医院,对于具体运送至何处,并不清楚。
  记者从北京大学了解到,北京大学目前已成立季羡林治丧工作组,据相关人员介绍,“目前还没有成立治丧委员会,只是工作组,有关悼念活动等动态情况将在北京大学网站上发布。”
  另据北京大学宣传部赵为民透露,7月11日下午学校召开工作会议部署季羡林先生纪念及追悼活动安排,会后将对外界公布。
  同时,北京大学学生已在网络上自发组织了多项悼念活动。中午12时左右,季羡林先生过世的消息被转载于北京大学BBS上,同学们纷纷回帖表示哀悼和惋惜。名为“季爷爷一路走好”的帖子登上当日十大热门事件,“永远的季老”、 “先生已逝,风骨长存”等缅怀与哀悼的文字占据了新闻版“三角地”整个版面。
  回忆  拒受大师泰斗称号
  季羡林历经了千回百转的人生。他宣统三年出生,经过清朝,经过袁世凯的洪宪,经过国民党的统治,一直到解放,走过“文革”,走过改革开放,直至今日。
  季羡林生前曾说过,自己喜欢的人是这样的: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
  一直以来,季羡林常常被认为是“国宝级人物”,但季羡林本人并不接受这些灿烂辉煌的帽子,在病榻上,他撰文昭告天下:希望能把“国学大师”、“学术界泰斗”、“国宝”这三顶别人加在他脑袋上的桂冠统统摘下来。
  事实上,学贯中西的季羡林从17岁就开始写作,几十年笔耕不辍,95高龄还出版了《病榻杂记》,收录了他自2001年生病住院以来在病榻上撰写的90多篇文章。此外,记者昨日还获悉,《季羡林全集》目前正在出版之中。
  追思 对学生有求必应
  北京大学哲学系佛教与道教教研室主任姚卫群教授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回忆,他是“文革”后第一批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研究生,当时,任北大副校长的季羡林与其他专家一起创办了南亚研究所,作为当时十几个研究生中的一员,姚卫群与季羡林先生的接触是比较多的。在他眼中,季羡林先生是一位“话不是很多,但做学问做事非常严谨的学者。”让姚卫群记忆尤为深刻的是,在他毕业后,由于去欧洲出差需要写推荐信,当时已经属于哲学系的姚卫群请季羡林先生为他写一封,季羡林先生立即非常认真地为姚卫群写好了推荐信,“他对于学生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的。”
  另一件让姚卫群记忆深刻的事是,前几年,他发现在季羡林先生发表的学术著作中,引用了自己的文章内容,这让他感到非常的感动,“季老在做研究,引用文章时并不是看著者名气大小与资历的多少,他引用了自己曾经学生的文章,说明季老是真正做学问的人,不掺杂任何杂念,是对学问非常严谨与认真的人。”
  得知季羡林先生去世,姚卫群感到非常难过和遗憾:“中国学术界一位重要的人物,东方研究、特别是印度研究的重要学者逝世了,这对于国家相关领域的学术界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东方早报记者 石剑峰 陈静思 实习生 娜迪娅)
(编辑:张佳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2 1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主张
  任继愈先生把总结中国古代精神遗产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和使命,致力于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佛教史和中国哲学史。在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他最初相信儒家。解放以后,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用马克思主义总结中国古代哲学的工作中,他是做得最好的一位。由他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是大学哲学系的基本教材。四十年来,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哲学工作者。七十年代后期,他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七卷本,已出四卷)。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把对佛教哲学思想的研究作为研究中国哲学的组成部分。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他连续发表了几篇研究佛教哲学的文章,受到毛泽东的高度重视。这些论文后来以《汉唐佛教思想论集》出版,成为新中国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宗教问题的奠基之作。1964年,他奉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之命,组建世界宗教研究所。几十年来,世界宗教研究所培养了一批批宗教研究人才。他在继《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之后,又主编《中国佛教史》(八卷本,已出三卷)、《中国道教史》、《宗教大辞典》、《佛教大辞典》。
  任继愈先生第三项学术贡献是提出了“儒教是教说”,这一判断根本改变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性质的看法,是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本来面貌的基础性理论建树。这些年来,“儒教是教说”逐渐得到学术界理解和赞同。
  任继愈先生的第四项学术贡献,是领导了大规模的传统文化的资料整理工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任继愈先生就领导了《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的整理和编纂工作。全书106册,1.02亿字。目前,《中华大藏经(下编)》也已经启动,预计2亿-3亿字。同时,任先生又主持编纂《中华大典》,预计7亿字。
  任继愈先生的第五项学术贡献,是始终坚持以科学无神论为思想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坚持宗教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用无神论思想批判形形色色的有神论,抵制各种打着科学和民族文化旗号的土洋迷信。在他的领导下,创办了建国以来、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以宣传无神论为宗旨的杂志:《科学与无神论》。
  专著有《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中国哲学史论》、《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老子全译》、《老子绎读》等;主编有《中国哲学史简编》、《中国哲学史》(4卷本)、《中国佛教史》(8卷本,已出第1、2卷)、《宗教词典》、《中国哲学发展史》(7卷本,已出第1、2卷)等;此外,还主持《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的编辑出版工作;主要论文收集在《汉唐佛教思想论集》和《中国哲学史论》中。
[编辑本段]刊行著作
  一、专著
  《老子今译》(古籍出版社,1956年8月)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73年)
  《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1985年又出修订本)
  《中国哲学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11月)
  《老子全译》(巴蜀书社,1992年)
  《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
  《墨子与墨家》(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
  《竹影集》(任继愈自选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1月)
  《任继愈禅学论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8月)
  《皓首学术随笔·任继愈卷》(中华书局,2006年10月)
  《老子绎读》(书目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
  二、主编
  《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人民出版社,1963年7月初版)
  《中国哲学发展史》(七卷本,已出四卷,人民出版社,1983—1998年)
  《中国佛教史》(八卷本,已出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4月)
  《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增订本)
  《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7月)
  《宗教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8月)
  《佛教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编辑本段]发表文章
  一、论文
  韩非的社会政治思想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55年04期)
  从“内经”看中医的理论基础(《江西中医药》1956年06期)
  鲁迅同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们的关系(《科学通报》1956年10期)
  魏晋清谈的实质和影响(《历史教学》1956年10期)
  禅宗哲学思想略论(《哲学研究》1957年04期)
  春秋时代天文学和老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年04期)
  论老子哲学的唯物主义本质——兼答关锋、林聿时同志(《哲学研究》1959年07期)
  天台宗哲学思想略论(《哲学研究》1960年02期)
  庄子探源——从唯物主义的庄周到唯心主义的“后期庄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1年02期;《哲学研究》1961年02期)
  法相宗哲学思想略论(《哲学研究》1962年02期)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教学与研究》1962年02期)
  墨子生卒年简考(《文史哲》1962年02期)
  关于《物不迁论》—一篇形而上学的佛学论文(《学术月刊》1962年02期)
  孔子——奴隶社会的保守派、封建社会的“圣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年04期)
  庄子探源之四——“后期庄学”(内篇)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年05期)
  孔子的“仁”的保守思想中的进步意义(《学术月刊》1962年07期)
  王弼“贵无”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年03期)
  关于《不真空论》(附今译)(《学术月刊》1963年03期)
  如果老子是唯物主义者(《哲学研究》1963年06期)
  李筌的唯物主义观点和军事辩证法思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年06期)
  孔子讲的“仁”能不能是人类普遍的爱(《学术月刊》1963年08期)
  研究哲学史首先要尊重历史(《哲学研究》1963年04期)
  儒教的再评价(《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02期)
  宗教研究与哲学研究(《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05期)
  中国文化的特点(《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85年01期)
  道家与道教(《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1987年03期)
  禅宗与中国文化(《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02期)
  唐代三教中的佛教(《五台山研究》1990年03期)
  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民族的融合力,文化的融合力(《学术研究》1991年01期)
  从中华民族文化看中国哲学的未来(《哲学研究》1991年11期)
  把《周易》研究的方法问题提到日程上来(《哲学研究》1992年01期)
  中国哲学的过去与未来(《中国哲学史》1993年03期)
  弘忍与禅宗(《佛学研究》1994年01期)
  李贽思想的进步性(《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05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齐鲁学刊》1994年06期)
  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齐鲁学刊》1996年02期)
  老学源流(《寻根》1996年02期)
  中国哲学史的里程碑──老子的“无”(《中国哲学史》1997年01期)
  天台宗与中国佛教(《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02期)
  齐文化的产生和研究齐文化的意义(《济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郭店竹简与楚文化(《中国哲学史》2000年01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光明前景(《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4期)
  李贽的悲剧结局(《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朱熹格物说的历史意义(《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2001年01期)
  宗教学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际和现状(《中国宗教》2001年02期)
  谈谈孝道(《人民日报》2001年7月24日)
  五台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五台山佛教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上的讲话(《五台山研究》2002年03期)
  李贽改革悲剧给后人的启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说忠孝——儒学的回顾与前瞻(《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一,2004年)
  无神论教育与科教兴国——2003年11月28日在中国无神论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科学与无神论》2004年01期)
  中国封建社会忠孝规范的历史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月29日)
  对忠孝传统应给予新评价(《北京日报》2004年2月23日)
  现代文明与宗教对话(《中国宗教》2004年12期)
  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光明日报》2006年5月17日)
  再谈儒家和儒教(《北京日报》2007年3月12日)
  再谈儒学(《中国文化报》2007年4月26日)
  《墨子·非攻》读后
  二、序跋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论集》序(《哲学研究》1983年06期)
  《印度佛教史》汉译本序(《晋阳学刊》1984年05期)
  《五台山古诗选注》序(《五台山研究》1987年01期)
  《中国佛性论》序(《哲学研究》1988年06期)
  《禅宗的形成及其初期思想研究》序(《哲学研究》1989年11期)
  《阴符经素书释义》序(《中国道教》1992年03期)
  《苏轼禅诗研究》序(《佛学研究》1995年01期)
  《中国儒教史》序(《中国哲学史》1997年04期)
  《惠能评传》序(《中国哲学史》1999年03期)
  《汤用彤全集》序二(《中国哲学史》2001年02期)
  《十六国帝王列传》序(《文史月刊》2003年01期)
  对中国儒教的全面剖析——《中国儒教论》序(《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12月1日)
  三、随笔
  熊十力先生的为人与治学(1988年)
  有关蔡元培校长几则轶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2 1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日之内失去两位国宝级大师,沉痛哀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2 1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98,另一个93,都算是高寿了。

这也是‘寿终正寝’,应该是‘白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2 19: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痛悼。。。
这两天弟弟前来,一直陪着,回来上网时突然看到有人发讯息,两位大人物去世。上网查了一下,呆了。季羡林大师的学识是治学态度是独一无二的. 精通12种语言,包括梵文,可想其功夫之重。为了中西文化用了一生的时间,直到逝世。
唉,斯人已逝,生者共勉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2 2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沉痛哀悼大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2 22: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借形】七律-悼国学大师季羡林
参天国学失巨擘,
纷扰儒林哭斯人。
十载异乡志磨砺,
十年牛棚意艰辛。
梵音常化学和问,
文心勤雕根与魂。
今送良师乘鹤去,
长河日月又一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3 0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走了
——悼念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
你走了
你真的走了
中华大地陨落了一颗星宿
天空中闪烁着你和蔼的笑眸

你走了
你真的走了
隔着千山与万水
隔着黑夜与迷雾
隔着江河与荒芜
可你,却一直在我心里
你的笑容 你的书卷
你的所有闪烁的光辉
全在这夜空里照耀大地

你走了
你真的走了
眺望这美丽的星宿
轻抚那月淌过的忧伤
我呐喊 我恍惚
我听见你洒脱的脚步
那么清脆 那么优美
可我,却掩面而哭

先生啊,你走了
你真的走了
是你让我知道
黑夜再也挡不住黎明的脚步
荒芜再也挡不住春天的复苏
是你让我知道 不管以后
道路多艰难 西方的天空里
总会闪烁着一颗饱经风霜的宝石
照耀着我们勇敢前进的道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3 1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研究佛学,心有所悟,主动摘去“大师”“泰斗”“国宝”三顶桂冠,凡夫们可是很想获取这种荣耀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4: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季羡林一生十大学术成就

  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

  2)佛教史研究

  3)吐火罗语研究

  ——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

  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

  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

  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

  ——《罗摩衍那》是印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0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

  7)比较文学研究

  ——上世纪80年代,首倡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8)东方文化研究

  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

  ——上世纪90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

  10)散文创作

  ——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17 21:44 , Processed in 0.10029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