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00 编辑
秋石与海外逸士商榷: 对李白<秋浦歌>英译的批评
秋石按 海外逸士 译作:
A Song At Qiupu
by Li Bai
The hoary hair is ten miles long,
Because the sorrows are as long.
In mirror, no one knows at all,
Where came on head the frost of fall?
秋浦歌 (唐)李白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秋石简评
一
认真读过翻译作品,首先从题目来看A Song At Qiupu(秋浦歌)是一种直白的译法,把英文翻译成中文A Song At Qiupu就变成 一支歌在秋浦了,这样翻译中国人可以看懂,但我们翻译是给外国人看的,一看题目老外恐怕就晕了,外国人会问秋浦是什么,是个地方吗?如果是,那么秋浦在中国的哪个地方呢?我认为如果在这样直接翻译的时候后面要加上一个解释,比如我们翻译秦始皇这个人的时候,绝不能仅仅翻译一个名字,正确的翻译是要在秦始皇名字的后面做一个注释,秦始皇是中国秦朝时候的皇帝,这样外国人,就明白了.
第一句翻译The hoary hair is ten miles long(白髮三千丈).首先白发两个字用的是名词,当然按说也应给用名词来对译,比如可以用whitening这个名词来对译,当然用hoary这个形容词来对译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在往后 ten miles long意思是10英里长,李白在诗歌里运用三千丈是一种夸张的用法,但如果在这里用具体的数字来进行翻译,我认为就把诗歌的原味有所扭曲.再看第一句的英文,我把它从英文直译译过来就是:花白的头发是10英里长.还有我认为按照作者的译法,is在这里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可以用has这个词来代替.The hoary hair has ten miles long,意思是花白的头发有10英里长了,这样或许更为贴切.
第二句翻译Because the sorrows are as long.(緣愁似箇長). sorrow一词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里的解释是 often pl, (a cause of) unhappiness over loss or wrong-doing; sadness; grief 意思是:sorrow一词常常用作复数,悲哀,悲伤,悔恨(的原因) ,而在李白的诗歌里緣愁似箇長, 緣是因为翻译成because可以; 但愁意为愁思之意, 单纯的用一个sorrow翻译过来似乎有些走味.我们可以看一下许渊冲先生的译本,他对愁的翻译是laden with care,这个翻译把李白当时的内心充满的一种愁绪给较好的表达出来了.
第三句In mirror, no one knows at all(不知明鏡裡).首先先看(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的意思: 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李白对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再再看英文翻译In mirror意思是在镜子里,我认为应该在mirror前加上定冠词the, in the mirror.因为镜子是一种特指.但是如果这样单纯的翻译,那么明镜中的明则没有翻译出来,应该考虑加上一个词bright.bright形容词,在字典中有4种解释,我取前两种解释:1,光亮的,闪光的,发光的;2,(颜色)鲜亮的,鲜艳的.翻译成the mirror bright则更为贴切.再看no one knows at all,意思是:根本没有一个人了解或者知道.这里是李白对自己的一种提问,这样翻译是可以经行商榷和探讨的.
第四句Where came on head the frost of fall?(何處得秋霜﹖)这里的“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而fall秋天是美式英语,在口语中常用,而autumn是英式英语,但在诗歌这样正式文体中的翻译到底应该用哪一个,是可以进一步商榷的. come on意思是to start orappear开始,来临,袭来came on head the frost of fall意思是秋天的冰霜袭在头上,这样翻译我感觉似乎有点失去原意.
二
看一下整首诗歌的语法,前三句是The hoary hair is ten miles long,Because the sorrows are as long.In mirror, no one knows at all, 用的是现在时态,为何到最后一句Where came on head the frost of fall?(,注意came)则变成了过去的时态?再者最后一句朋友用的是特殊疑问句的形式,where后面是否少了一个助动词呢?
中国人在翻译中国古典文学,怎么样才能把作品真正的翻译出来呢?钱钟书先生指出:非智者不能行,非行者不能知,在北大教授翻译家许渊冲看来知是理论,行是实践.20世纪初的严复先生提出翻译要信,达,雅.到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期,翻译界有大致分为信,达,切和信,达,优两派,基本上是直译派和意译派或者形似派和神似派.在许渊冲教授看来,信,达,切也就是直译是标准,而信,达,优也就是意译为高标准.著名翻译家傅雷说:重神似不重形似郭沫若说:好的翻译等于创作,所以我一贯认为:翻译就是译者对作品的再创作.
三
秋石对目前翻译界的个人看法
中国目前学外语的人很多,但大多是知道点皮毛,真正精通的很少,好的翻译人才就更少了,我曾经在北京图书大厦比较过外国名著的不同译本,发现有个别出版社的书有一定的错误.很多外语界的人士也感叹,翻译人才难得.比如老舍,鲁迅,傅雷,郑振泽,杨绛,钱钟书等等老一代的学问大师,他们不但精通中国文学,而且精通外国文学,在看我们的周围精通中外的翻译人才是不多的.我想这根社会的风气有一定的关系,很多人学外语为了多挣钱,而忽略了学问的追求,耐不住寂寞.老一辈的翻译家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秋石2008年2月9日12时一稿于南阳秋石斋
秋石2008年2月9日14是二稿于南阳秋石斋
参考资料:1,<<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2,<英译唐诗三百首> 作者:许渊冲教授, 高等教育出版社
3,网上关于李白诗歌的注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