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童天鉴日

zt:【诗与诗人】英国诗人哈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3 09: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0:42 编辑

哈代(Thomas Hardy)诗选
哈代(1840-1928),主要诗集有《韦塞克斯诗集》、《今昔诗集》、《时光的笑柄》、《早期与晚期抒情诗》、诗剧《列王》等。
插曲的尾声
我们再也不会沉浸在
这段酸甜的过去的时光里;
爱情的光圈那时罩在
你,亲爱的,和我中间。
再也找不到当初
让我们紧紧相依的地方
当时看见我们相爱
相聚的地方已经空空荡荡
那些花朵和芬芳的空气,
他们此时会不会想起我们的来临?
那些夜鸟会不会尖声鸣叫
发现我们曾经在这里流连?
虽然我们有过炽热的誓言
虽然我们有过忘怀的欢乐
可狂欢的极限之后
苦难在今天判决
深深的创伤;没有呻吟:
破声而笑;但又倔强地忍耐;
这条爱情的道路,
比顽石还要坚硬。
李小贺 译
--------------------------------------------------------------------------------
中间音调
那个冬日我们站在池边,
太阳苍白,象上帝在责备。
干枯的草地上仅有几片叶子,
树叶都变成了灰烬,只剩下
这几片灰白的叶子。
你看着我的眼神象游动着的
多少年前乏味的谜语;
我们之间说来说去的那些话
恰恰因为我们的爱而失去
你嘴角的笑容让人可怕地
负有足够的勇气去寻死;
你那辛酸的笑容轻轻扫过
象不祥的鸟的翅膀。
从那以后,爱情的欺骗和扭曲,
活生生地教我记住
你的脸,上帝诅咒的太阳,那棵树
和池边败叶片片的池水。
李小贺 译
--------------------------------------------------------------------------------
月食
地球,现在你的阴影
以均匀的单色和曲线
沿着月亮的柔和的光线
从极点到中心,偷偷潜行。
我怎能把阳光投射的匀称美丽
去连结你的深遭折磨的形象?
我怎能把那静如神圣悬崖的侧面像
去连结充满苦难和凄惨的陆地?
巨大的人类怎能只能投下
如此之小的阴影?天堂宏伟的人间规划
能否禁闭在那边弧光所指的海岸?
这是不是星球的量规,来测量
地球表面,战争的民族,涌现的大脑,
英雄,以及比蓝天更美的女郎?
吴笛 译
--------------------------------------------------------------------------------
对镜
当我照我的镜,
见我形容憔悴,
我说:“但愿上天让我的心
也象这样凋萎!”
那时,人心对我变冷,
我再也不忧戚,
我将能孤独而平静,
等待永久的安息。
可叹时间偷走一半,
却让一半留存,
被时间摇撼的黄昏之躯中
搏动着正午的心。
飞白 译
--------------------------------------------------------------------------------
声音
我思念的女人,我听见你的声音,
一声声地把我呼唤,呼唤,
说你现在不再是与我疏远的模样,
又复是当初我们幸福的容颜。
真是你的声音吗?那么让我看看你,
站着,就象当年等我在镇边,
象你惯常那样站着:我熟悉的身姿,
与众不同的连衣裙,一身天蓝!
也许,这不过是微风朝我这边吹来,
懒洋洋地拂过湿润的草地,
而你已永远化为无知觉的空白,
无论远近,我再也听不到你?
我的周围落叶纷纷,
我迎向前,步履蹒跚。
透过荆棘丛渗过来稀薄的北风,
送来一个女人的呼唤。
飞白 译
--------------------------------------------------------------------------------
旅行之后
我来到此地,看一个无声的鬼魂,
它的狂想要把我引向何处?
上悬崖,下峭壁,直到我茫然孤零,
看不见的泉水的喷涌使我恐惧。
不知道你接着将在哪里藏身,
但到处都会在我眼前呈现
你栗色的发,灰色的眼,
还有时显时隐的玫瑰色的红晕。
是呵,我终于重访你昔日常游的地方,
跟随你跨过岁月和消逝的美景;
朝着你把我抛下的黑色空间凝望,
对于我们的过去你想说些什么事情?
夏日给了我们甜蜜,秋天却带来了分离?
还是想说我们两人
晚年不如初期幸运?
但任凭时光嘲弄,一切都已终止。
我看见你的干什么:你正领我前往
我俩在此逗留时熟知的地点,
在那晴朗的天气,美妙的时光,
来到身披云雾彩虹的瀑布旁边,
还有底下的洞穴,传来依旧瓮隆的声音,
仿佛四十年前一个声音把我呼唤,
那时你是生气勃然,
而不是我如今茫然追踪的虚幻的幽灵!
晨鸟用嘴梳理羽毛,海豹懒懒地扑腾,
它们看不见什么东西在此飘忽,
亲人呵,你很快就要从我身边融消,
因为繁星已关门窗,黎明已拉开天幕,
相信我吧,虽说人生阴沉,我却不在意
你把我引向这里。愿你再领我到这个地方!
我还是跟以前一模一样,
那时我们的道路铺满鲜花,生活充满乐趣。
飞白 译
--------------------------------------------------------------------------------
偶然
但求有个复仇之神从天上喊我,
并且大笑着说;“受苦受难的东西!
要明白你的哀戚正是我的娱乐,
你的爱之亏损正是我的恨之盈利!”
那时啊,我将默然忍受,坚持至死,
在不公正的神谴之下心如铁石;
同时又因我所流的全部眼泪
均由比我更强者判定,而稍感宽慰。
可惜并无此事。为什么欢乐被杀戮,
为什么播下的美好希望从未实现?
——是纯粹的偶然遮住了阳光雨露,
掷子的时运不掷欢欣却掷出悲叹……
这些盲目的裁判本来能在我的旅途
播撒幸福,并不比播撒痛苦更难。
(飞白译)
--------------------------------------------------------------------------------
自然界的询问
当我向前看着曙光、池塘、
田地、羊群和孤独的树,
他们似乎全都对我凝目,
如同纯洁的孩童静坐在学堂:
他们的脸阴暗、疲倦、拘束.
仿佛他们的先生的方式
通过漫长的教学时日
吓倒他们,直至昔日兴趣被制服。
他们只是翕动嘴唇
(仿佛曾经清楚地召唤,
现在仅是轻轻地哀叹):
“真想知道,为何在此发现我们!
“难道某种‘莫大的愚蠢’
有强力融合和创造,
却无能护理、照料,
玩笑中把我们造成,现却任其浮沉?
“或者出自于机械动作
意识不到我们的悲哀?……
或者我们是上帝的遗骸
掉落下界.没有了眼睛和脑勺?
“或是那至高的计划在下降,
迄今仍未被理解,
这计划是善良猛攻罪孽,
我们是让成功来跨越的悲惨的希望?”
这就是周围物体。作答我却无能……
与此同时,暴雨和狂风,
大地的古老郁悒和悲痈,
仍旧一模一样,生与死是一对近邻。
(吴笛译)
黑暗中的鸫鸟
1900年12月31日
我倚在以树丛作篱的门边,
寒霜像幽灵般发灰,
冬的沉渣使那白日之眼
在苍白中更添憔悴。
纠缠的藤蔓在天上划线,
宛如断了的琴弦,
而出没附近的一切人类
都已退到家中火边。
陆地轮廓分明,望去恰似
斜卧着世纪的尸体,
阴沉的天穹是他的墓室,
风在为他哀悼哭泣。
自古以来萌芽生长的冲动
已收缩得又干又硬,
大地上每个灵魂与我一同
似乎都已丧失热情。
突然间,头顶上有个声音
在细枝萧瑟间升起,
一曲黄昏之歌满腔热情
唱出了无限欣喜,——
这是一只鸫鸟,瘦弱、老衰,
羽毛被阵风吹乱,
却决心把它的心灵敞开,
倾泻向浓浓的黑暗。
远远近近,任你四处寻找,
在地面的万物上
值得欢唱的原因是那么少,
是什么使它欣喜若狂?
这使我觉得:它颤音的歌词,
它欢乐曲晚安曲调
含有某种幸福希望——为它所知
而不为我所晓。
(飞白译)
--------------------------------------------------------------------------------
挡住那个月亮
闭上窗户,拉起窗帘,
挡住那悄悄溜来的月亮,
她的装束大像她以前——
当我们的诗琴还未积上
岁月的尘埃,我们念到的名字
还未刻在石碑之上。
莫要去踏沾了露水的草坪
去观望仙后座的模样,
还有大熊座和小熊座,
以及猎户座的闪烁的形象;
闭门不出吧;我们曾被那番景色吸引,
当美好的东西仍末凋亡。
让午夜的香气缠绵不逸。
切莫去拂除花束,
唤醒那同样的甜蜜情意,
像当年由香气向你我吹拂
那时节,生活就像在欢笑,
爱情美好得如人们的描述!
在普通的亮着灯光的屋中
囚禁起我的思想和双眼,
让机械性的话语制造出来,
让略黑的细节赤裸地呈现;
人生初开的花朵何等芬芳,
它结出的果实又何等辛酸!
(吴笛译)
--------------------------------------------------------------------------------
曲终
我们莫再迷恋
这又甜又苦的游戏,——
爱情之光最后一次
闪耀在你我之间。
我俩紧密的联系
将不留踪迹地消失,
我俩约会的地址
将恢复早先的孤寂。
百花和香草的熏风
是否会把我们思念?
野蜂不见我们留连,
是否会压低嗡鸣?
尽管我们盟誓热烈,
尽管欢乐如泉水涌出,
幸福达到了它的限度,
如今看到了最后判决。
深深地痛,但不呻吟,
出声地笑,无声地受苦,——
爱之路比那石头路
要更为崎岖难行。
(飞白译)
--------------------------------------------------------------------------------
牛群
圣诞前夜,十二点整。
“现在它们全部下跪,”
一位长者说道,当我们坐进人群。
在火炉的余烬旁舒适地紧围。
我们想象温顺的生物
呆在它们居住的草棚,
我们中间没有一人怀疑
它们当时正跪在其中。
如此美好的幻想,在这些年头
很少能出现!然而,我深思:
假若有人在圣诞前夜说出
“走吧,去我们童年时常去之地,
“在那边小溪崖的附近,
去看牛群跪在孤独的农场,”
我就会带着真切的信念,
在昏暗之中与他同往。
(吴笛译)
以后
当“现在”在我不安的逗留告终时闩上了后门,
当五月扑动欢乐的绿叶像鸟儿鼓翅。
片片都覆盖着精细的膜如同蛛丝,邻居们
会不会说;“他平素爱注意这样的事?”
如果在暮色里.夜隼随着寒露悄悄下降,
穿过暗影飞来,像眨眼般无声无息,
落在被风压弯的山地荆棘上,凝视者会想:
“对于他,这景象该是多么熟悉。”
如果我消逝于夜蛾飞舞的温暖的黑夜,
当那刺猬小心翼翼地漫游草地,
有人会说:“他力求使这些无辜生物不受迫害,
但他也无能为力;而如今他已离去。”
如果听得我最终归于沉默.人们站在门口
凝望着冬夜缀满天空的星斗辉煌,
永远告别了我的人们,会不会浮起一个念头
“他最善于欣赏这样的神奇景象?”
当暮色苍茫中响起我离去的钟声,它的嗡鸣
被逆风切断而暂止,待到再响之时,
拾似另一口新钟,这时会不会有人说:“他如今
听不见了,但他平素爱捕捉细微的事?”
(飞白译)
--------------------------------------------------------------------------------
写在“万国破裂”时
   Ⅰ
只有一个人跟在一匹
  垂头踉跄的老马后
缓缓地、默默地在耙地,
  他们在半眠中走。
   Ⅱ
只有几缕没有火光的烟
  从一堆堆茅根袅起;
王朝一代代往下传
  这却延续不变易。
   Ⅲ
远处一个少女跟她侣伴
  说着话悄悄走近;
未及他们的故事失传,
  战史便在夜空消隐。
钱兆明译
--------------------------------------------------------------------------------
在勃特雷尔城堡
当我驰近夹道与大路的交接处,
  蒙蒙细雨渗透了马车车厢,
我回头看那渐渐隐去的小路,
  在这会儿湿得闪闪发亮的坡上,
    却清晰地看见
我自己和一个少女的身影
  隐现在干燥的三月天的夜色间。
我们跟着马车在这山道上攀行。
  见壮健的小马喘着气步履艰,
    我们跳下车减轻他的负担。
我们一路说过的话,做过的事,
  还有随后发生的情景都可忘却——
丢失了理智人生不会厌弃的事,
  除非到了希望破灭,
    感情枯竭。
那只延续了一刻。可在苍山的阅历中
  此前此后,习曾有过
如此纯真的时刻?在一人的心中,
  纵使千万双捷足攀过这个斜坡,
    也未尝有过。
亘古的 岩构成了山路的屏障,
  它们在此目睹人间长河
古往今来无数瞬息时光;
  但是它们用颜色与形态记下的
    却是——我俩曾为过路客。
在我的心目中,刻板严峻的“时光”,
  虽在冷漠的运行中勾销了那个形体,
一个幽灵却依然留在这斜坡上,
  恰如那一个夜里,
    看见我们在一起。
我凝眸见它在那里,渐渐消隐,
  连忙回头透过细酉
瞧它最后一眼;因为我的生命快尽,
  我不会再去
    旧情之城。
钱兆明译
--------------------------------------------------------------------------------
孤寂屋子外的扁角鹿
今晚有它在朝屋里看——
 透过窗帘的空档;
屋外是白皑皑的一片,
今晚有它在朝屋里看,
 当我们坐着思量,
 靠近壁炉围栏旁。
我们没觉察那双眼睛
 正在雪地里细瞧;
有玫瑰色的灯火照明,
我们没觉察那双眼睛——
 红闪闪感到奇妙,
 踮着它的四只脚。
黄杲忻译
--------------------------------------------------------------------------------
朦胧中的画眉
当森林隐入灰蒙蒙的薄雾
我斜倚在一道树篱的门上。
冬日里残存下来的景色
使白天那微弱的眼光孤寂,凄凉。
纠缠的枝藤在天下刻下道道痕迹
象破琴上断下的根根琴弦。
住在周围的人们
都已经围在他们家中的火旁。
大地鲜明的轮廓
仿佛是这个世纪歪斜的尸体,
它的墓地是多云的天空
它的挽词是阵阵清风。
胚芽和诞生的古老的脉搏
已紧紧地收缩、干枯。
大地上的每一颗心灵
似乎都象我一样失去了热情。
突然,从前方光秃秃的树枝上
飞出一个声音
似满腔热情的祷
充满了无限欢欣,
一只年老,瘦小,憔悴的画眉
披一身被风吹乱的羽毛。
已经选定了这种方式
将灵魂投入朦胧的怀抱。
简直没有理由
把这般迷人的欢乐之声
留给远方的,邻近的
人世间的生灵,
以致我认为它那颤抖着的,
幸福的,告别的歌声,
包含着某种神圣的希望。
它知道这希望,而我却没有感知。
曹明伦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3 09: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托马斯·哈代的爱情诗

作者:颜学军



  爱情诗在英国文学中有着深厚的传统。“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期,爱情是抒情诗人最重要的主题。”这个时期的诗人多以抒情诗的形式歌颂爱情,歌颂诗人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在十九世纪中期,布朗宁夫人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情感把爱情诗推向了高峰。歌颂爱情的甜蜜和爱情的崇高,似乎成了爱情诗的标志。然而,从十九世纪末期开始,爱情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人更多关注的是爱情的丧失。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托马斯·哈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哈代是一位承上启下的“诗人的诗人”。他的爱情诗一方面以回忆的形式歌颂爱情的纯真,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幻想,另一方面以冷峻的目光观照现实,揭示出现代社会中爱情丧失的悲剧,因而具有现代主义诗歌的思想情绪。这种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有机结合使他的爱情诗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评论界的青睐。
  
  一
  
  哈代爱情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叙事与抒情的有机结合。其实,在哈代的整个创作中,这种结合是始终如一的。在他的小说中流动着诗的节律,而在他的诗歌中则贯穿着民谣的叙事风格。哈代写过许多叙事诗,这些诗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他写过更多的抒情诗,其中相当一部分具有明显的叙事特征。
  在哈代的第一本诗集《威塞克斯诗集》(Wessex Poems)中收入了一组描写爱情的十四行诗《她致他》(She to Him)。这组诗一共有四首,创作于一八六六年。这组诗可以说是哈代步入文坛前的试笔。这组诗虽然带有明显的模仿伊丽莎白时期十四行诗的痕迹,但开创了哈代创作中反复出现的主题:爱的丧失。
  这组诗以一位妇女的心理活动为依托,建构了一个哀婉的故事。组诗的第一首描写了因岁月摧残而失去美貌的女人的悲哀:“摧人的岁月掠去我的红颜”,而情人的心却“让位于理智与判断”。她并不奢望再次得到情人的爱情,只求能握住情人的友谊之手。第二首则侧重抒发了这位妇女如潮般的思绪。她设想自己死后,也许情人可以从“与我的形体、声音和思想相像的女人”那里,“勾起对往昔爱情的眷恋”,但她很快意识到,她在情人生活中的位置“转瞬即逝”。然而,失去爱情的她仍然忠贞不渝,这是第三首的主题:“我将永远忠实于您啊,忠实于您,/死神将以困惑的目光将我选中,/他不明白为什么属于他的魂灵,/辞世之后,竟仍然对你满腔忠诚。”第四首描写了这位妇女深刻的爱情和强烈的嫉妒。情人另寻新欢,她难免心生妒意。这组诗把这位女子的心理活动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些诗虽然是哈代对爱情诗的初步尝试,却展示了哈代在叙事和抒情方面的卓越才能,并为他以后爱情诗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是这组诗的优点,那么,我们还会发现,在这组诗中,感情的流露尚不够自然,颇有些感伤主义的味道。在哈代以后的爱情诗中,他逐渐摆脱了过于直露的抒情方式,而更加注重感情表达的含蓄性。
  在妻子爱玛去世后,哈代哀思如潮。他对曾同他一起度过人生最幸福时刻的女人的突然离去感到震惊和悲痛,并把自己的情思写入诗中。哈代第四本诗集《环境的讥讽》(Satires of Circumstance)里的一组悼亡爱玛的诗是哈代爱情诗走向成熟的标志,因而被众多批评家称作哈代诗歌的最伟大成就①。这些诗“不仅表现了诗人的失落感,而且表现了诗人的敏感和刚毅。由于哈代把丧偶同残酷的时间联系起来,而且没有丝毫的自怜,他的痛感更为动人”。与上述十四行诗相比,爱玛组诗(Emma Po-ems)是哈代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此时的哈代不再使用十四行诗体,而是根据所表现的内容采用不同形式来传达他在爱玛去世后的心境。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对昔日美好时光的眷恋以及对爱情丧失的悲伤是爱玛组诗的突出特点。这组诗写得情真意切,意味深长。
  在《比尼崖》(Beeny Cliff)中,哈代描述了四十年前他同爱玛一起访游比尼崖的情景:“啊,西部大海上蛋乳石般的白浪,/蓝宝石般的碧波,/一位女人骑着马,/秀发飘风,/矗立在悬崖处, /那是我深深爱的女人,/她也深深地爱着我。”
  这是《比尼崖》的第一节。使用“蛋乳石”和“蓝宝石”这样华丽的辞藻来形容波浪的颜色在哈代诗歌中并不多见,这足以说明当年的情景给哈代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这一美妙的时刻不仅在哈代的脑海中历历在目,而且在爱玛的心中也久久难以忘怀。爱玛在临终前时常回忆起她与哈代相见的情景以及他们访游的经历,并对当时美妙的时光充满了眷恋之情。“几乎没有一个作家和他的妻子有过如此浪漫的幽会。”
  然而,爱玛组诗也记述了他们婚后生活的苦涩。“夏日给我们甜美,秋天却带来了分离。”他们在思想和性格上的差异给哈代的婚姻生活投下了阴影。自从《德伯家的苔丝》出版以后,他和爱玛的爱情之光逐渐暗淡下来,而《无名的裘德》的出版时他们冷漠的关系日益加深。这种冷漠关系一直持续到爱玛去世。
  爱玛去世后,哈代在清理遗物时发现她在临终前几个月写下的《一些回忆》(Some Recollec-tions)。爱玛对他们初恋时甜美的回忆勾起了哈代对往昔的眷恋。一种难以控制的思念之情不断地冲击着哈代的心灵。他写了一首又一首的诗来缅怀爱玛,追忆过去美好的时光,反思后来他与爱玛之间的隔膜。我们不妨说,哈代又一次爱上了爱玛。他渴望能同爱玛一起重温昔日美好的一瞬,那时“我们的道路铺满鲜花,生活充满乐趣”。然而,昔日风光不再,今朝凄凉难捱。今昔对比与其说旨在悼念死者,倒不如说旨在表达诗人对自己没有能珍惜纯真感情的惋惜和内疚之情。对过去爱情生活的甜蜜回忆、对不和谐的婚姻生活和不可挽回的失落的描写是爱玛组诗中叙事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诗的叙事成分把读者带到了哈代和爱玛的爱情世界,而其抒情成分则把读者带进了哈代的内心世界。
  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是哈代许多诗歌的特点。除了爱玛组诗以外,哈代还创作了一些根据个人经历写成的、具有叙事特征的爱情诗。在《献给小巷里相遇的露伊莎》(To Louisa in the Lane)中,哈代回顾了当年如何在小巷与露伊莎相见,又如何“羞怯地走过这个地方”。这次机会的丧失铸成了哈代的终生遗憾。他渴望有朝一日能与露伊莎在天堂相会:“多么迷人的眼睛,/亲爱的,带我同你一道,/去你身着幽魂服饰的异域;/去那没有痛苦的天涯海角!”多么真挚的情怀,多么令人惋惜的经历。哈代的爱情诗之所以深受读者的喜爱,其重要的原因是叙事和抒情的结合。
  如前所述,在哈代的爱情诗中,叙事与抒情较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正是这种结合使他的爱情诗愈发真实可信。阅读哈代的爱情诗,读者可以进入诗人的感情世界,也能够体验哈代在思想感情表达上的坦诚。正如哈代的第二位妻子弗罗伦斯·哈代所说:“要了解哈代,读他的一百行诗胜过读他的全部小说。”
  
  二
  
  在哈代的爱情诗中,除了忧伤和痛苦之外,还有幸福和欢乐,生活也会“展开它最美好的一瞬”,尽管幸福和欢乐不是哈代作品的基调。美好的生活在哈代的爱情诗中是通过对过去的时光、过去的地点和过去的事件的回忆表现出来的。如果说哈代的小说是以现实性为基础来反映生活的,那么,他的诗歌则在这种现实性的基础上增加了幻想性,而现实性与幻想性的结合是哈代爱情诗的另一个特点。
  在哈代的爱情诗,尤其是在他的爱玛组诗中,诗人往往通过对一次经历或一个事件的回忆,来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爱情的天地,然而他总是能够通过现实与幻想的鲜明对比来表达因失去爱情而产生的痛苦心情。
  哈代的爱情诗通过对生活的反思,揭示出爱情给人们带来的无穷欢乐和精神充实,表现了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眷恋。在《勃特雷尔城堡》中,哈代集中地表现了同爱玛一起访游勃特雷尔城堡的感受。他满怀着眷恋之情回顾了当年“如此纯真的时刻”,而这种纯真“人生决不让它轻易消失,除非到了希望破灭,感情枯竭”。

然而,这种浪漫主义的激情并没有使哈代忘却现实。对现实中的痛苦,他总是能以冷峻的笔触加以反映。因此,爱玛组诗真实地讲述诗人的恋爱经过,婚后的不和谐,爱玛去世后对她的眷恋以及因反思过去而产生的悔恨之情。
  步入老年的哈代在爱玛去世后时常沉浸于对往昔的回忆之中。每当他走进花园,走在爱玛曾经每天黄昏时散步的小径,他那难以排解的愁怀和与爱玛再次相见的渴望就达到了极点。甜蜜中夹杂着苦涩,期待中伴随着绝望。他觉得,爱玛的声音一直在呼唤着他,邀他一起重游故地,重温旧情,他渴望再次见到爱玛。然而,他的理智总是把他从幻想带回到严酷的现实之中。想象把诗人带入了爱的世界,那里充满了甜蜜和温馨,现实把诗人带回到孤寂的现实世界,这里充满了哀愁和忧伤。在《声音》中,对往昔的回忆是由时隐时现的呼唤声而引发的:“我思念的女人,我听见你的声音,/一声声地把我呼唤,呼唤,/说你不再是与我疏远时的模样,/又复是当初我们幸福时的容颜。”这首诗从声音切换到画面,从梦幻切换到现实,最后又回到对声音的沉思之中:“我的周围落叶纷纷,/我迎向前,步履蹒跚。/透过荆棘丛渗过来稀薄的北风,/送来一个女人的呼唤。”
  这种幻想与现实的交织,往昔与今朝的对比,贯穿于哈代悼念爱玛的诗作中。在梦幻的世界中,有瞬间强烈的感情经历,有对生活的感悟;在现实的世界中,有因爱情和欢乐的丧失而产生的忧伤情绪,还有沉重的沧桑感。读哈代的爱情诗,读者就进入了哈代的感情世界,同他一起去感受爱情的甜蜜和生活的美妙,也去感受现实世界的哀伤和惆怅。
  《离去》(The Going)是爱玛组诗中的第一首,也是哈代最好的诗作之一。在这首诗中既有哈代对他和爱玛共度欢快时光的回忆,又有他和爱玛之间的隔膜;既有哈代恍惚间与爱玛相见的美妙的梦幻世界,又有爱玛去世后的悲凉的现实世界:
  
  你原来住在西方,
  从红岩来的女人,
  你有天鹅般优美的颈项,
  你骑马越过比尼山,不畏险峻,
  你与我并辔挽缰,
  你沉思着向我凝望,——
  当生活正展示它最美好的一瞬。
  
  为什么我俩近来无话可谈?
  为什么不想想那逝去的生活?
  不趁你离去前,努力实现
  昔日的复活?我们本可以说:
  “趁此明媚春光
  让我们同去寻访
  我们昔日访过的每个场所。”
  
  唉!一切都无可挽回,
  无可改变,逝者必逝。
  我似乎自己已死,纵然直立,
  只能加速我的沉没。你岂能知,
  你去得这样匆匆
  (无人预见,连我也不曾)。
  这已完全搅翻了我的心志!
  
  这首诗感情真挚,哀婉动人,最能反映哈代的爱玛组诗的特点:回忆往昔,关注现实。回忆对步入老年的哈代来说是一笔无价的财富。回忆使他可以重温同爱玛昔日的恋情,也使他情思喷涌,诗兴酣畅,写下英国诗史中不可多得的爱情诗。
  
  三
  
  哈代的爱情诗与许多其他诗人的爱情诗的不同之处在于,诗人并不一味地把爱情浪漫化、神圣化。他的爱情诗没有斯宾塞爱情诗的瑰丽,雪莱爱情诗的空灵,也没有伊丽莎白·布朗宁爱情诗的奔放情思,但具有自身独特的品质:朴实。哈代很少运用浪漫夸张的语言来渲染爱情,而经常以现实的笔触来表现爱情的丧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痛苦。《灰色调》(The Neutral Tone)是一首描写爱情丧失的诗。这首诗不是以美丽的景色来反衬欢娱的心情,而是以“发灰的树叶”“枯萎的草坪” “不祥之鸟”“诅咒的太阳”和具有“死的滋味的微笑”等意象来揭示“爱情善欺善毁”这一现实。
  爱的残酷是哈代看到的爱情生活的另一面。他懂得纯真爱情的价值,也懂得维持爱情的艰辛。在哈代看来,伟大的爱情诗所歌颂的“至死不渝,海枯石烂心不变”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美妙的爱情常常难以持久:“尽管我们盟誓热烈,/尽管欢乐如泉涌出,/幸福达到了它的限度,/如今看到了最后的判决。”
  这是哈代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领悟到的爱情哲理。这既是哈代生活的切身体验,也是他对人类情感的高度概括。爱情固然可以令人向往,但爱情的丧失却使人忧伤。爱情的价值只有在爱情丧失的情况下才愈发显示出来。
  爱情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在哈代看来,丑恶的社会现实是爱情丧失的主要原因。事情往往是,“人们想过的理想生活与他注定要过的丑陋的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反差”。所谓“丑陋的现实生活”是指,人们的爱情生活往往受到社会或“社会设置的事物”的“限制和压抑”,而社会设置的事物之一是婚姻。哈代在自己的小说和诗歌中从婚姻和爱情的关系着手,分析了婚姻与爱情的强烈对比,指出在旧的婚姻道德禁锢下,人们难以实现自己的爱情理想,因为婚姻是一种社会契约或机制,是与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基础的爱情背道而驰的。另外,婚姻是以现实为基础的,而爱情则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对现实的超越。所以,浪漫的爱情经常被现实的婚姻所扼杀。再者,爱情受时间的侵蚀,受社会和经济地位、教育状况、人的个性以及意识形态的制约。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哈代的小说和诗歌中爱情的丧失是反复出现的主题的原因。在哈代的诗歌中,爱情事实上是“人生的隐喻”。爱情理想不能实现这一事实说明人类生存的困境。
  《分离》(The Division)是一首描写不和谐婚姻的诗。这首诗是根据哈代和弗洛伦斯·亨尼克夫人的感情经历写成的。这首诗深刻地探讨了现代社会中情人或夫妻之间的隔膜或距离感。正如罗杰·爱利奥特所说:“与作者生平有关的详情细节并不重要,因为这段经历非常普遍。哈代有意识地超越个人的经历,并从这段经历中找出普遍的意义。”
  在诗的第一节,诗人重点描写了他与亨尼克夫人各在一方的情况:风声呼啸,房门吱呀作响,而亨尼克夫人却远在百里之外:“啊,要不是这天气,亲爱的,/ 啊,要不是相隔数里,/造成了我们之间的分离,/也许还会有生活的欢喜。”
  在诗的第三节,诗人强调,分离实际上并不在于天气和距离,距离上的分离是可以弥补的,而心理和思想上的分离却难以消除。“相隔数里”实际上衬托出心灵上巨大的隔阂:“可是,我俩难以和解,/隔阂无法消除,/它超过风雨和距离,亲爱的/比岁月更长久。”这种心灵上的隔阂比起地理距离来说更具有灾难性。这种隔阂不仅是指他和亨尼克夫人之间难以逾越的感情鸿沟,还泛指人们之间难以消除的距离感。
  对爱情与婚姻的窘迫和复杂性的描写在十九世纪中、末期的诗歌中已经出现,梅瑞狄斯和其他一些诗人也写了一些表现生活的复杂性和爱情丧失的诗,但是,在表现爱情丧失这一主题方面,这个时期很少有人在对后世的影响上超过哈代,因为他比别的作家更直率大胆,更始终如一地关注爱情的困惑,并把爱情的丧失当作自己小说和诗歌的创作主旨。正是这种对严峻的现实问题的坦诚反映和对生活的洞察使哈代的爱情诗在英国爱情诗中独树一帜,成为英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哈代的爱情诗是哈代对生活的集中表现。他的爱情诗融合了他的个人感情生活和他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因此朴实而动人,深刻而不玄奥。正是叙事性与抒情性、现实性与幻想性的组合使得他的爱情诗在英国诗坛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对后世的诗歌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奥顿把哈代当作自己的诗歌之父,而拉金更是把哈代的诗歌看作英国现代诗歌的主流。批评家欧文·豪则把哈代同现代主义大师艾略特等人加以比较,指出:“哈代的诗歌也许比艾略特等人的诗歌更能持久……读艾略特(甚至叶芝)的诗歌人们会说 ‘啊,他们的诗歌表现了我们的情绪’,而读哈代的诗歌,人们会说 ‘哈代的诗歌表现的是生活的本质,现在如此,过去一向如此,将来也许依然如此’。”
     作者简介:颜学军,文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①哈代的《1912-1913年诗集》被公认为哈代爱情诗精华。约翰·韦恩在他为新威塞克斯版《托马斯·哈代诗选》写的导论中对这一“精妙而充满激情的爱情组诗”极为推崇,称它为“哈代全部诗作的珠穆朗玛峰” 。卡尔·J·韦伯则把《1912-1913年诗集》看作英语爱情诗中最好的组诗,“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莎士比亚和伊丽莎白·布朗宁的十四行组诗,因为爱玛组诗表达了诗人强烈、独特、温柔、细腻、浓郁而充满幻想的情感。简而言之,在感情表达的范围方面爱玛组诗是无与伦比的。 这些诗各有特点,精彩纷呈,不仅仅记载了诗人的蜜月生活而且记载了他的整个生活, 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可参看The New Wessex selection of Thomas Hardy's Poetry, introduced by John Wain, London and Basingstoke: Macmillan London Limited, 1978, p.16 和Hardy's Love Poems, Carl J. Weber, ed., London and Basingstoke: PAPERMAC, 1989, p. v-vii.
  
  参考文献:
  [1]Elliott,Roger.Thomas Hardy Selected Poems[M].York Press, 1982.
  [2]Gerard, Albert J. ed.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M]. Ea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1987.
  [3]Hadfield,John.Everyman's Book of English Love Po-ems,[M].London: J M Dent & Sons Ltd., 1980.
  [4]Hardy, Emma. Some Recollection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5]Hardy, F. E. The Life of Thomas Hardy[M]. Lon-don: Macmillan & Co Ltd., 1962.
  [6]Hardy, Thomas. Thomas Hardy: The Complete Po-ems, James Gibson ed. Basingstoke: Palgrave, 2001.
  [7]Hewett, R. P. A Choice of Poets[M].London: Harrap Limited, 1983.
  [8]Langbaum, Robert. Thomas Hardy in Our Time[M].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95.
  [9]Larkin, Phillip. Wanted: Good Hardy Critic, Critical Quarterly 8:2 (Summer 1966).
  [10]Millgate, Michael ed. Thomas Hardy Selected Letter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11]Robson.W.W.Modern English Literature[M].Ox 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12]Walbank, Christopher. Thomas Hardy[M]. Glasgow:Blackie & Son Limited, 1979.
  [13]Wain, John ed. The New Wessex selection of Thomas Hardy's Poetry[M].London and Basingstoke: Macmillan London Limited, 1978.
  [14]飞白,吴笛译.梦幻时刻——哈代抒情诗选.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2年.
  [15]王佐良主编. 英国诗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3 09: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灰色调》看哈代诗歌的现代意识

作者:陈 静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著名的文学家。人们多熟知他的小说,但是对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却不甚了解。很多人甚至把他的诗仅仅看作他小说的点缀而已。然而,即使哈代只是一名诗人,不是小说家,在英语文学世界中也享有崇高的地位。实际上,在1865到1867年间,哈代是以诗歌创作开始文学生涯的,他热爱诗歌,本来想以写诗为生,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放弃,这才转向小说创作。晚年时,他因为《无名的裘德》而备受评论界责难,于是他放弃了写作小说,在生命的最后三十年里又重新开始创作诗歌,并发表了许多诗集。让人不解的是哈代主要生活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却在文学史上被尊为英国第一位伟大的现代诗人。以下,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他早期的一首重要诗歌——《灰色调》来找出答案。《灰色调》写于1867年,1898年发表,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诗是这样写的:
  灰色调
  那个冬日,我俩站在池边,/太阳苍白得象遭了上帝责备,/枯萎的草坪上几片树叶发灰,/那是一棵白腊树落下的叶片。
  你看我的双眼,仿佛是在看/多年前已猜破了的沉闷的谜;/你我间交换的几句文字游戏/把我们的爱损得更加惨淡。
  你唇上的微笑充满死的滋味,/它的活力刚刚够赴死之用,/其中掠过了苦涩的影踪,/象一只不祥之鸟在飞……辛酸的一课啊: 爱情善欺善骗,/这一课从此为我画出你的面目,/画出上帝诅咒的太阳,一棵树/以及灰色落叶镶边的一池水。[1]
  
  一、自然的意象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多年前与女友分手时的情景。诗虽然不长,只有十六行,但诗人却花了一个诗节,即四分之一的篇幅描述分手时的自然环境,而且是置于篇首,显然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是本诗的一个突出特征。首先诗的题目Neutral Tones是“中调”,但诗的第一行似乎并不中立。首先,时间设定是冬天,已然定下了冷色的调子。难怪诗的中译者直接将题目译为灰色调。作为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季节,冬天的寒冷足以封冻任何生命体的活动,所以从第一行诗人就已经告诉我们他将描绘一幅冷峻萧瑟的画面。在接下来的两行里,自然环境的意象——白色的太阳、稀疏的几片树叶、枯萎的草坪等都印证了读者的推测。太阳在冬天一般是很宝贵的,因为它能给人带来温暖。但是诗中的太阳是白色的,仿佛受了上帝的责备。这样的太阳不仅无法放射光芒与温暖,反而使人感觉更冷。接下来,第三行诗人还提到枯萎的草坪上有寥寥几片树叶,如今已变得灰暗,看来叶子已经落下很久了。由此我们推测树叶已经落光了,因为新落下的叶子不会发灰。此外诗人提到叶子是从白腊树上落下的,一种树叶非常茂盛的树种。可如今它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繁茂,只剩下寂寥的树枝。这不由得使人感慨造物主的无情。总体而言,在第一节里,有关大自然的意象大体可分为两类:1、表现色彩类,如白色的太阳、灰色的叶子。2、表现死亡类,如枯萎的草坪、凋落的树叶。但不论是哪一类,意象都是黯淡、寂寥、失去生命力的。使诗歌一开始就被定下了忧伤的调子,读者自然也不会期待置身其中的人会有什么快乐的事情。果不其然,这对恋人就像身边渐渐失去生命力的生物体一样,走到了爱的尽头。最后恋人之间的紧张非但没有解除,反而被吞噬于萧瑟的景物中。
  在诗人笔下,描写自然景物不仅仅是再现分手那天他看到的东西,或者说是痛苦决裂的象征,而是自然景物本身变成了苦涩的回忆,它和让人心痛的分手紧紧联系在一起久久在他心中萦绕。在这里,自然的意象不仅仅是人物行为发生时的背景,它是和人们的生活经历,尤其是生活中的痛苦紧密相连的。同时它与人物命运的结合提醒读者,自然并非总是美丽怡人的,相反它经常会展现残酷无情的一面,从而提醒我们生活中和谐美好的东西会转瞬即逝,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二、《灰色调》的现代意识
  
  从哈代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他与前辈,浪漫派诗人的显著差别。即使同他的同辈,如桂冠诗人丁尼生,他们也有显著差别。虽然哈代对大自然的神秘和美也很敏感,但是他摈弃了大自然具有同情和善意的观点,反对浪漫主义者的自我中心论。统治英国文学界达一百余年之久的浪漫派认为的大自然是美丽怡人、脉脉温情的。身处其中,人们能忘却甚至解除人间的烦忧,使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而且人们能在大自然中体会到天堂的狂喜,以及生命的喜悦与幸福。如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的序言中所说的,“人的激情和自然的美丽形式合而为一。”但哈代却认为热爱大自然是荒唐可笑的。相反它是“生来要活,却注定得死”(耶尔汗树林的故事)的芸芸众生、蹉跎岁月,痛苦生活的缩影。同时,他反对维多利亚时期关于人类“进步”的理论。虽然当时的大多数英国人仍然对维多利亚“盛世”沾沾自喜,他却“担心在物质文明日新月异的同时,人类的精神文明会日益销蚀,担忧随之而来的弱肉强食的战争会把人类拖向深渊。”(阮炜2004:20)因此他认为同时代的桂冠诗人丁尼生描绘的极乐景象显得荒唐可笑。这也使得他在同辈诗人中显得格格不入,不合时宜。
  然而,从《灰色调》里我们发现哈代创造出的自然的意象和他的后辈,现代派诗人非常相似。“英美现代主义文学全面反映了现代派作家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传统社会秩序的解体和一战的爆发使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受到沉重的打击,悲观情绪和危机意识笼罩着整个西方世界。……英美现代主义作家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那些在冷若冰霜的商品原则面前和人性受到严重压抑的环境中的现代人的孤独感,异化感乃至病态心理。”(李维屏1998:45)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他们笔下的自然迥异与先前的以桂冠诗人丁尼生为代表的维多利亚诗歌传统和十九世纪末唯美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美妙、恬静、宜人的自然。以现代派代表诗人托马斯·艾略特的诗歌为例。在艾略特的笔下,自然环境,尤其是人类居住的城市里的自然环境是一样阴暗凄凉。比如在他写于1915年的《序曲》里,艾略特描绘的是城市里黄昏时刻街头的情景,诗中的急雨,枯叶,孤单的马这几个简单的意象勾画出一幅冷清萧瑟,忧伤绝望的画面。很难想象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人们会过得幸福快乐。他们很可能会像那匹孤独的拉车马一样每天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平淡单调的生活,孤独甚至绝望地活着。从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哈代的影子。因为《灰色调》里的几个简洁的意象同样带有极强的象征性。无论是白色的太阳,饥渴大地上的几片落叶,还是寂寞的白腊树都代表着单调、凄凉与无助,甚至是绝望与死亡。同时这些意象又和主人公爱情的失败相呼应,并融为一体,共同成为痛苦的回忆。从这一点上,我们发现哈代的《灰色调》是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的。和现代派诗人的观点相似,他认为自然环境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且是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生存状况的一面镜子。所以他笔下的自然也是与人物的悲剧命运紧密结合,带着浓厚的悲观色彩。自然对人并不友好亲切,相反它具有摧毁一切美好事物的力量,更别提人们在其中获得天堂的狂喜了。世界是残酷的,人是孤独和惶惶不安的,人所处的环境,不论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都充满了敌意。这些正是现代主义的思想基础。因为“现代主义者在创作中竭力表现的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物的对立关系和全面异化。”(阮炜2004:9)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哈代的诗歌在形式上较保守,仍属于传统范畴,没有全面突破。它与在庞德和艾略特移居英国后才蓬勃发展起来的现代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明显差距,所以我们只能说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现代意识。
  简而言之,从《灰色调》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哈代反对他所处时代的乐观主义,带有浓厚的悲剧意识。他的诗歌因为不合时宜,新奇叛逆而得不到同辈人的理解赏识,但是他还是以自己独特的创作模式融合了现代意识和现代情愫,从而使他迥异于他的前辈及同辈诗人,成为英国文学史中一架承上启下的桥梁,启发了他的后辈作家。他在诗作中所表达的现代意识早已超越了他所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领先时代五十年”,(陈焘宇编选1992:268)提前跨人了20世纪中叶。难怪公认是二十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奥登(W·H·Oden)公开宣称“哈代是我的诗歌之父”。
  
  注释:
  [1]此处译文选自《梦幻时分 哈代抒情诗选》飞白、吴笛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
  
  参考书目:
  1、陈焘宇编选:《哈代创作论集》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2、阮炜:2004 《20世纪英国文学史》 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4
  3、李维屏:《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上海: 上海外语出版社1998
  
  陈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3 09: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张祈老师的收集!

世界美如斯,我心独伤怀。
张祈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2231232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6 1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童天很喜欢哈代啊?如此多的内容,先学习一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1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周道模 的帖子

转自其它论坛收集的。也很喜欢哈代,尤其是他的爱情诗,哈哈:)
谢谢周老师共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7 2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读徐志摩的散文,再谢童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7 20: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天,请周老师喝清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9 16: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读过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今天开始读他的诗。谢童天提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9 18: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面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16 23:51 , Processed in 0.085081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