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38|回复: 73

【金沙茶馆】十一月: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 09: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1:41 编辑

卢仝《七碗茶诗》
==================分界线===================
茶诗与茶文化

by 新华网 记者:边江、冯国
   
    “中国堪称诗的国度,历代文人学士留下了许多佳作。中国茶诗也是异彩纷呈,成为茶文化园中别具特色的华章。”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茶文化专家余悦在西安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据不完全统计,从西晋到清末茶诗作者至少有千人,涉及到茶的诗篇达万首。”  
    余悦说,茶诗指“写茶之诗”或“诗中有茶”。谈起中国茶诗的萌芽,当代许多学者认为可追溯到中华民族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荼”字为“茶”字之祖,《诗经》中有“荼”字的诗共有7首。余悦认为,根据诗作内容,至少应将其中《大雅·绵》等3篇视为茶诗的源头。
    余悦说,据唐代陆羽所著的中国首部茶书《茶经》所载,中国古代第一首完整意义上的茶诗,是西晋左思所作的《娇女诗》,其中“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砺”等诗句,不仅描绘了北方官宦人家饮茶的情景,还记载了茶器、煮茶习俗等内容。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以诗称冠,而唐代又是茶文化兴起的重要时期,茶诗也得以蓬勃发展,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彩。仅据《全唐诗》不完全统计,涉及茶事的诗作就有600余首,诗人达150余人。其中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一首咏名茶诗。还有皎然的《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钱起的《过长孙宅与郎上人茶会》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咏茶叶、品茶香、赞高洁、喜茶生、记茶会乃至咏水、咏器,茶的各方面之美均进入诗人笔下。
    宋代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更加盛行,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写过咏茶的诗词,欧阳修、梅尧臣、范仲淹、黄庭坚、陆游、杨万里、朱熹等大家乃至徽宗赵佶等,都曾留下关于茶的诗歌。大文豪苏轼一生写过数十首茶诗,精品佳句颇多,如《汲江煎茶》中的“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以月色为茶饮,注清江为水瓶,想象之奇特、胸怀之豪放,诗句瑰丽,令人叫绝;他在《次韵寄壑源试焙新茶》中的名句“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宋代茶词的出现,与唐时茶诗双峰对峙,蔚为大观。茶词清丽多姿,并因词人不同而风格各异,豪放、婉约各有其妙。苏轼门徒黄庭坚所作茶词颇多,其《品令·咏茶》上半阙写煮茶过程,下半阙则写品饮:“味浓香永,醉乡骆,成佳景。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元代茶曲的出现成为新的亮点。元人李德载的10首《赠茶肆》散曲,是为茶楼而作的绝佳广告词,填补了中国茶文化的一项空白。余悦说,明代茶诗无论数量、质量都难与唐宋时相比,但收入他所主编的《中国茶文化经典》一书的明代茶诗仍有230多首。清王朝是中国古代各种文化的衰退期,又是集大成期。中国茶诗也在这个时期产生了“辉煌的一跃”。自称是“君不可一日无茶”的乾隆皇帝就写了250多首茶诗。郑板桥也是茶诗写得较有特色的一位。
    余悦说,中国古代茶诗或写实、抒情,或表意、说理,“诗言志”、抒灵性,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其中写实之作较多,并带有不同的时代色彩。还有不少茶诗中的佳句被人们用作茶联。如西晋张载《登成都白菟楼》中的“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成为茶诗中最早的茶联。宋代陆游的“采茶歌里春光烂,煮茗香中夏夜长”,生动反映了乡村采茶的田园风光,也被人们用作茶联。唐诗韵味深长,取出一句即成联句,嵌一茶字就清气飘香。有人将孟浩然《春晓》中半句“春眠不觉晓”与白居易诗中半句“破睡见茶功”组成一联,以写茶之功效,丝毫看不出斧凿痕迹。
    “中国茶诗异彩纷呈,见证着中国茶文化,也显扬着博大的华夏文明。”余悦说。(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09: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1:41 编辑

十一月节日不多,诗歌还不少。咱们找点已故诗人的作品瞧瞧,喜欢翻的拿去翻就是了,嘿嘿。
=================汉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英诗=================
On my dear Grand-child Simon Bradstreet, Who dyed on 16. Novemb. 1669. being but a moneth, and one d
by Anne Bradstreet (1612-1672 / Northampton / England)
No sooner come, but gone, and fal'n asleep,
Acquaintance short, yet parting caus'd us weep,
Three flours, two searcely blown, the last i'th' bud,
Cropt by th'Almighties hand; yet is he good,
With dreadful awe before him let's be mute,
Such was his will, but why, let's not dispute,
With humble hearts and mouths put in the dust,
Let's say he's merciful as well as just.
He will return, and make up all our losses,
And smile again, after our bitter crosses.
Go pretty babe, go rest with Sisters twain
Among the blest in endless joyes remain.
Biography of Anne Bradstreet
Bradstreet was born, Anne Dudley in Northampton, England, 1612. She was the daughter of Thomas Dudley, a steward of the Earl of Lincoln, and Dorothy Yorke. Due to her family's position she grew up in cultured circumstances and was a well-educated woman for her time, being tutored in history, several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At the age of sixteen she married Simon Bradstreet. Both Anne's father and husband were later to serve as governors of the Massachusetts Bay Colony. Anne and Simon, along with Anne's parents, immigrated to America aboard the Arbella as part of the Winthrop Fleet of Puritan emigrants in 1630.
Despite poor health, she had eight children and achieved a comfortable social standing. Having previously been afflicted with smallpox, Anne would once again fall prey to illness as paralysis took over her joints.
On July 10, 1666, the Bradstreet home burned down in a fire that left the family homeless and without personal belongings for a time. By then, Anne Bradstreet's health was slowly failing. She suffered from tuberculosis and had to deal with the loss of her daughter Dorothy to illness as well, losing her son shortly afterwards. But her will remained strong, and perhaps, as a reflection of her religious devotion and her knowledge of Biblical scriptures, she found peace in the firm belief that her daughter was in heaven.
Anne Bradstreet died on September 16, 1672, in Andover, Massachusetts, at the age of 60. The precise location of her grave is uncertain as she may either have been buried next to her husband in "the Old Burying Point" in Salem, Massachusetts, or in "the Old Burying Ground" on Academy Road in North Andover, Massachusetts.
PDF版诗歌下载:见1楼最后42 poems of Anne Bradstreet.pdf 或从翻译版QQ群共享下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09:4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1:41 编辑

首届深圳诗歌节将于11月2日开幕
  10月30日记者从深圳市文联获悉,“第三届广东诗歌节暨首届深圳诗歌节”将于11月2日在深圳开幕。本次诗歌节的主题是“诗意广东,诗歌深圳”。11月2日晚七点半深圳音乐厅演奏大厅举行开幕式暨大型诗歌朗诵会。据了解,今后将每两年举行一届深圳诗歌节。
  
  系列活动非常精彩
  
  据介绍,本次诗歌节还将举行系列活动,如11月3日将举行30年广东诗歌学术报告会暨座谈会;11月3日至4日将举办三门岛采风创作、诗文朗诵篝火晚会及诗歌林揭牌活动;11月4日下午还将进行深圳原创诗歌大赛颁奖、《深圳30年新诗选》首发及闭幕式。
  
  11月2日下午还将在中心书城举行广东诗歌民刊、社团展览和“中国诗歌的脸”展览,展览将以16英寸黑白方形挂品展出食指、北岛、芒克、多多、舒婷、杨炼、梁小斌、严力、林莽、哑默、王小妮、王家新、于坚、韩东、欧阳江河、杨克、李亚伟、西川、翟永明等肖像。
  
  其中,11月2日晚上举办的诗歌节开幕式及朗诵会是重头戏,朗诵作品主要是广东有影响的诗歌作品、深圳有影响的诗歌作品、深圳30年诗歌大赛获奖作品。著名诗人西川、王小妮、翟永明、蓝蓝、旻旻、从容等将会登台朗诵自己的作品。著名国内朗诵家虹云、苏阳等将会朗诵名家作品。朗诵过程将由音乐、灯光、舞蹈、动漫等舞台元素配合组成一台完美的诗歌盛会。门票正在公开发售,最低票价为80元。
  
  诗歌节的缘起
  
  广东诗歌节是广东省诗歌界重要文化品牌,迄今已成功举办两届,在确立广东的诗歌立场和理论构建,澄清、梳理正确的诗歌方向,带动形成良好的创作风气,对现代华语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诗歌大省应有的贡献,在全国诗歌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首次设立的深圳诗歌节将充分展现深圳诗人的强大阵容,展示深圳多风格的原创作品,推动深圳从诗人最密集、诗歌活动最活跃、诗人团体最多样、诗歌作品最丰富的全省诗歌大市向全国诗歌重镇全面迈进,提高深圳诗歌的创作、朗诵、研究、活动的水平,巩固提升深圳诗歌在全国的知名度,从而整体提升深圳的文化形象。在深圳特区成立三十周年之际,举办深圳诗歌节恰逢其时。本届诗歌节是深圳历史上开先河之举,也将是庆祝深圳30周年活动之中最富诗意的一个亮点。届时将有多家市内外媒体配合跟踪深入采访报道。
  
  相信“第三届广东诗歌节暨首届深圳诗歌节”将在世界文学的高度来探讨梳理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方向,发扬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传统精华,旨在振兴广东诗歌,鼓舞再发展斗志,推动深圳乃至全国的诗歌繁荣。
  
  《深圳30年当代诗选》将发布
  
  诗歌节上即将发布的《深圳30年当代诗选》是以深圳改革开放30年为时间跨度,遴选这一时期深圳诗人或曾在深圳生活、写作过的诗人的现代汉语诗歌作品。其界定为新诗,旧体诗、散文诗、民歌、歌词等,不在本书编选范畴。同时,通过迎庆特区建立30周年深圳原创诗歌征文大赛,发现一批优秀的年青诗人,他们的作品,也丰富了《深圳30年当代诗选》的内容。
  
  本书的编选方向体现了“历史”、“实力”、“创造”、“民间”四个理念。“历史”指的是上世纪80、90年代诗人在深圳所留下的路程足迹,他们留下的沉甸甸文献是不可抹灭;“实力”指的是深圳诗人的创作水准,总体代表深圳诗歌在广东诗歌界乃至全国诗歌界占有什么样的位置;“创造”指的是处于诗歌艺术前沿,暗合了作为创意之都的深圳“敢为天下先”的先锋精神;“民间”则指的是处于“打工诗人”族群以外,默默无闻安静写作的诗人,其作品在即将被埋没前被我们挖掘出来,继而构成了深圳诗歌的另一种风景。
  
  本书还体现了深圳诗歌的包容性,不为保守观念所限制。事实上,深圳诗歌的包容性完全可以成为中国诗歌的典范。在深圳,无论是白领、企业家,还是草根、底层;无论是政界人士、公务员,还是自由职业者、流浪者;无论是报刊编辑、记者,还是大学生……只要存有一颗诗之心,都在创作诗歌,并通过各种渠道发出吟叹。因此我们在选编过程中是不论作者身份,而唯诗是举,以质为准,力求呈现和充分还原深圳30年诗歌版图样态。
  
  本书所选的诗人,几乎来自五湖四海。移民,被诗人赋予“永恒的乡愁”的意味,永远都是“在路上”的,他们在深圳形成了广泛的群体,诗歌创作风格多样,造就良好局面和文学氛围。诗歌如此小众的艺术能得到这样广泛的包容,实属不易。当然,这与深圳城市的特性是分不开的,与在这城市里人的心态是分不开的。正是这种包容开放的城市特质,深圳诗歌才得以获得健康、平衡、可持续地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 09: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1:41 编辑

陆游那么爱国,可是陆游的故乡绍兴却没有留下他的故居,不知为什么。比他早很多的王羲之却留有遗址故居戒珠寺和兰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 09: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1:41 编辑

美国殖民地时代最早的诗人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09: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1:41 编辑

爱国者举国为家,全中国都是陆游的故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0: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1:41 编辑

回复 童天鉴日 的帖子
美国殖民地时代最早的诗人之一。[/quote]
是的啊,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 10: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1:41 编辑

读美国文学史选读,殖民时代的美洲大陆,文化几乎是一片沙漠的。美国的独立战争并没有让美国文化独立。一直到艾默生时代,要么是“舶来品”,要么是模仿之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 11: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1:41 编辑

有没有光棍节的诗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 12: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1:41 编辑

修破书,擦古瓶,读家谱,怀祖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9-28 13:17 , Processed in 0.13867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