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1:52 编辑
译者信仰的缺失 ——有感于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翻译奖空缺 宛城卧龙文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翻译奖”空缺。这是事实,令人失望,这种失望是对鲁迅文学奖本身的失望,还是对我国没有较好的文学翻译作品的失望呢?其实,笔者认为两者都不是,这是对从事文学翻译的译者的失望,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学翻译者自身信仰的缺失。
我国老一辈文学翻译工作者,翻译一部作品总是默默无闻,花数年之力,不求功名利禄,一张小桌一盏台灯,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献给了一部外国文学作品或者文学翻译事业,一部翻译作品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修改润色,杨绛先生不是吗?傅雷先生不是吗?草婴先生不是吗?从外文素养来说,当代文学翻译者的水平比起老一辈虽然整体下降,但并不差。从中文的素养来说,当代文学翻译者的水平比起老一辈恐怕差的很远。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的交替转换,没有深厚的中外文功底,没有坐得住冷板凳的信念,是很难翻译出一部流芳百世的文学翻译精品。
在我们的身边不乏看到,所谓的翻译界专家学者,他们获得过多种翻译类奖,头上套着亮丽的光环。不可否认,他们的外文素养不是一早一夕得来,他们曾经也经历过艰苦的学习和翻译实践。但是,当光环来临的时候,当功名利禄袭来的时候,当来自社会的各种诱惑涌来的时候,有几个人还会像曾经一样刻苦的去做这一事业呢?
鲁迅文学奖“翻译奖”本身并不能代表国内整理文学翻译的“失败”,但有一种现象是事实,当代文学翻译界没有真正佩得上“翻译家”这个称号的译者。就好像中国的学术界一样,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状态下,中国还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吗?还有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家”吗?就拿译诗为例,笔者曾经花费不少银子购买一本《英语诗歌经典赏析》,读后却是失望之极,很多译文根本没有进行打磨,一些译文质量还不如一个年轻的翻译爱好者的译文。古语有云:“长江后浪推前浪”,当代文学翻译者必然会超越老一辈,这是历史的潮流,但当我们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是不是感觉到我们内心的悲伤呢?当我低下头是不是已经双眼含泪了呢?
谁也无法阻挡历史前进的脚步,我们向后望是一位又一位为文学翻译事业做出过卓越贡献的老一辈,可是我们向前看呢?......个人之利微乎其微,国家之利重于一切,文学翻译本身就是一项造福千秋万代的大事业,文学翻译者应该“为往圣继绝学”,坐住冷板凳,让一部有一部“文学翻译精品”出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