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43|回复: 11

关于诗歌翻译忠实的考量 吕志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23 10: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戴盛莲 于 2015-2-23 14:42 编辑

关于诗歌翻译忠实的考量
      ----为叶如钢诗友译“然而”所作

                 吕志鲁

           有洋装,无神魂
           现代东施爱效颦
           踩着音步扭秧歌
           强使汉语嫁英文

附1:

然而

原作:Marianne Moore (美国)

叶如钢译,  2014

你曾见一枚
挣扎过的草莓
碎块相聚, 成为

刺猬和海星
为了千百籽粒
什么食物可比

苹果种籽--果实
里的果实--锁着
如弧对孪生榛果

霜能冻死,青胶
草茎上小叶片
却不能摧残

根。 它们仍在冻土
丛生。一片仙人掌
曾依附铁丝网

根朝下冒出,生长
达两尺的土深
如风茄的萝卜根

或羊角钩根,在
某些时候。 胜利
不会来临,除非

我走向胜利
葡萄藤的卷须
结打进结里

直到三十重结
上行,下行的藤条
被固定, 不晃摇

弱者战胜威胁
强者战胜自己
如此把坚毅

造就! 那汁液在
细脉线里流动
而让樱桃变红!

注: 按照原诗的韵律和节奏(包括音节数)译出。 断句也尽可能反映原作风格。

Nevertheless
Marianne Moore
:
you've seen a strawberry
that's had a struggle; yet
was, where the fragments met,

a hedgehog or a star-
fish for the multitude
of seeds. What better food

than apple seeds - the fruit
within the fruit - locked in
like counter-curved twin

hazelnuts? Frost that kills
the little rubber-plant -
leaves of kok-sagyyz-stalks, can't

harm the roots; they still grow
in frozen ground. Once where
there was a prickley-pear -

leaf clinging to a barbed wire,
a root shot down to grow
in earth two feet below;

as carrots from mandrakes
or a ram's-horn root some-
times. Victory won't come

to me unless I go
to it; a grape tendril
ties a knot in knots till

knotted thirty times - so
the bound twig that's under-
gone and over-gone, can't stir.

The weak overcomes its
menace, the strong over-
comes itself. What is there

like fortitude! What sap
went through that little thread
to make the cherry red!

附2:
志鲁君挺风趣。
诗歌行文结构的特点, 并不一定是由于一种语言的特殊性导致的。 这首诗里频繁出现的断句,有两重原因。
一重原因是为了照顾音节数和押韵。 一重原因是作者有意安排的节奏。 这首诗里主要是第二重原因。 这种断句固然在英文诗歌里比在汉语诗歌里更多, 但并不是英语普通语句结构导致的。
翻译这首诗, 有必要把原作的断句节奏体现出来。但不一定句句如此翻译。 整体的味道出来, 关键句子的味道出来,就行了。
外文诗是否可以在翻译时做较大改动呢?那样就不是忠实的翻译。 作为忠实的翻译介绍给不懂英文的读者看,严格地说包含着欺骗。  对于原作者也包含一种侵犯。 (如果译者不是有意的。 当然情有可原。)  如果说明是“译写”, 则完全是可以的。
我鼓励志鲁君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风格翻译和译写。 但要注意两者的区别。  任何一首作品, 我们都首先要有一个最佳的忠实翻译。 没有这样一个翻译, 而只有译写, 是译界的无能。但具体一个译者, 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
最佳地忠实翻译, 难度最大。 我的时间很有限, 所以我一般给出这样的翻译。
用古典体裁来翻译, 翻译时可以较灵活一些。 但也要忠实于原作之意。
希望志鲁君在教学中也能注意。
我很欣赏志鲁君的翻译才华。问候志鲁君, 与君共勉。

来自圈子: 译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24 17: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语言(体系)是不同文明的代表,不能指望诗歌翻译可以“无缝对接”。优秀的译者应能够在保留原作核心意思基础上译出多个版本,供不同读者选择,善莫大焉。我们的翻译评论家也应提倡从艺术的角度评价和欣赏不同风格的再创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08: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关注。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 11: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5-3-1 14:13 编辑
金沙文字 发表于 2015-2-24 17:15
不同语言(体系)是不同文明的代表,不能指望诗歌翻译可以“无缝对接”。优秀的译者应能够在保留原作核心意 ...

翻译出来的语言应当是是通顺自然的。 所以, 我们并不应当把无缝对接作为标准。但不能提供准确忠实完美翻译, 是译界的无能。 译写不是十足的翻译, 虽然也是值得努力的。 但是,把改编改写的东西谎称为翻译, 那就是伪译了。

这么说吧。 一首外文诗, 我们可以做三种翻译:
1) 忠实于原作韵律
2) 译成白话文, 不按原作韵律。
3) 用古文格式翻译。

把1)做好是个基本功, 也是难度最大的。 志鲁君还年青, 把基本功补一补并不迟。

欢迎讨论拙译。 拙译还没有在此处贴出。
问候金编辑新春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 15: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如钢先生的“如钢”观点。各抒己见是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其实也不必点名褒贬,有人欣赏就好。面对不同流派翻译风格(不含转译、编译)的作品,我忽然想起工笔画和写意画、艺术照和X光片、戏剧和舞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 23: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沙文字 发表于 2015-3-2 15:56
欣赏如钢先生的“如钢”观点。各抒己见是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其实也不必点名褒贬,有人欣赏就好。面对不同 ...

多谢!
赞同这个比喻。有的作品, 可以见到十几家翻译, 虽然可以去评比, 却都是各有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3 07: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5-3-3 07:48 编辑
金沙文字 发表于 2015-3-2 15:56
欣赏如钢先生的“如钢”观点。各抒己见是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其实也不必点名褒贬,有人欣赏就好。面对不同 ...

志鲁君把拙诗拿出来批, 似乎觉得自己把握满满地抓到了一个
靶子。

这个表现出志鲁君认识上的误区。 让人惋惜。但我是支持认真探讨的。 希望能具体探讨细节。 打油诗是一种孩子气的做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5-2-26 01:53 , Processed in 0.096216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