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蓝田

新诗精品赏评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7 22: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多梦的江南 发表于 2017-3-22 10:26
感谢分享!欣赏问好!

遥祝安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7 22: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预言
何其芳
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
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
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私语,
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
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
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
      
你一定来自温郁的南方,
告诉我那儿的月色,那儿的日光。
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
燕子是怎样痴恋着绿杨?
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
那温馨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请停下,停下你长途的奔波,
进来,这儿有虎皮的褥你坐!
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
听我低低唱起我自己的歌。
那歌声像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
火光一样将我的一生诉说。
      
不要前行,前面是无边的森林,
古老的树现着野兽身上的斑纹。
半生半死的藤蟒一样交缠著,
密叶里漏不下一颗星星。
你将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
当你听到第一步空寥的回声。
      
一定要走吗?请等我和你同行!
我的足知道每条平安的路径,
我可以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
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
当夜的浓黑遮断了我们,
你可以不转眼地望着我的眼睛。
     
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
你的足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
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
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
呵,你终于如预言所说的无语而来
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
《预言》称得上是一首写得比较好的朦胧诗。所谓朦胧诗,通常是指诗歌主题的模糊隐约,或者不确定性。原因有三种:一、意象跳跃,之间缺乏连贯;二、情趣属个人特定,不易为大众体验;三、意象与情趣之间仅有隐约的暗示,而无明显的关联。我之所以把《预言》称为朦胧诗,主要原因就在第二种。
的确,仅从文本上来看,我们很难明确地指出这首诗的真正主题。诗人所说的“年轻的神”到底是指什么?是指爱神吗?或者就是诗人心仪的姑娘?又或者是诗神缪斯?假使看做是深挚的友情大体也说得过去。但是,既然我们要做赏析,那就一定要找到一个最贴切的主题,能与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接近甚至一致。按照大多数人的理解,这是一首爱情诗。联系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和背景,我们得知:《预言》首发于《燕泥集》,这本诗集是何其芳在1931年至1935年大学期间写成的。1932年夏,他爱上了自己的表姐杨应瑞,这段短暂的恋情由于父亲的严厉反对而夭折。这不幸的初恋很可能就是他这一时期创作的动力,其中,当然也包括这首《预言》。因此,我们不妨就以爱情诗为主题来做这首诗的赏析文字。
首节写爱情女神的到来。所谓“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这里采用的也是这种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首先为下文营造声势,创造氛围。虽然爱神的脚步如叹息般轻柔,但诗人却能在林叶萧萧和麋鹿细碎的蹄声里分辨得清清楚楚。这就说明,诗人早就在企盼爱神的到来,在预言(所谓预言,或许就是指曾经的梦境)中早已听到并牢记爱神的脚步声。这两个有关声响的意象,同时还提供了诗人所处的环境,——那就是渺无人烟的神秘森林。很快,爱神由远而近,甚至能清晰地听到她银铃般的歌声了。尽管这时还未见其人,但从那如银铃的歌声里,我们可以想见她超凡脱俗的清新与美丽。首节着重声音的意象,而声音具有隐约若是、朦胧两可的性质,这也和诗人面对爱神来临时恍惚如梦、犹疑不定、患得患失的情绪相一致。
第二节描写了爱神栖息的天地,同时也是诗人向往的乐园。这一节中几乎都是视觉的意象,如月色、日光、春风、百花、燕子、绿杨等等,画面很美、很温馨。诗人虽然没有从正面描述爱神的形象,但通过详细描述她生活过的环境,则她本人的形态和气质如何就可想而知了。这种旁敲侧击的写作手法,比起直接抒情和正面描述,显得更加婉转含蓄、摇曳生姿。这样的场景一定曾经出现在诗人的梦里(这和题目“预言”又联系起来),因此,才会有“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诗人所描绘的温郁而明丽的南方的景物,与他见到爱神时欢欣愉悦的心情也恰相融合。
第三节里,诗人请爱神停下小憩,以便倾诉自己对她深切的思恋。诗人请爱神坐的不是一般的椅子,而是虎皮铺就的褥子。之所以用虎皮来修饰,不仅是为了同密林的环境相映衬,同时也是为了增加诗歌的声色之美,即所谓“因情敷采”。如“葡萄美酒夜光杯”中的葡萄酒和夜光杯。试想,普通士兵喝的酒怎么可能会是葡萄酿的美酒?而装酒的杯子更不可能是夜光的宝杯。同虎皮的褥一样,这些都是为了艺术的要求而进行的夸饰。以上是题外话了,下面转入正题。此刻,为了迎接爱神的到来,诗人用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点起火堆,在火堆旁唱起沉郁又高扬的歌。通过这组意象,我们可以想象得出诗人多年以来因等待所致的忧郁和苦闷,以及他对火热爱情的执着与坚忍,并希望借此来打动爱神的心。
然而,在第四节里,爱神并没有被诗人的痴情所感动,这不免使诗人感到震惊与恐慌。于是,诗人便描绘了一幅神秘森林真实而可怕的夜景,企图借此劝阻爱神留下。这幅画面鲜明、生动、新颖,震撼人心,相信每一位路过的读者都会在脑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它的鲜明表现在描绘出了景物独有的性状和特征。如古老的树,它的树皮上有野兽一样的斑纹,而树藤则是半生半死的、像蟒蛇一样交缠着。它的生动则表现在视觉与听觉的立体描写,使人有身在其中的真实感觉。它的新颖,表现在这些意象是诗人的独创,前人还从来没有这样写过。如形容密林里的寂静:“你将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当你听到第一步空寥的回声”。这一节的景物写得越是恐怖吓人,就越能表现诗人对爱神离去的不安与绝望。
第五节“一定要走吗”,表明诗人的一切努力都付诸东流。虽然爱神执意离去,但他却没有丝毫的怨愤与责备,相反,却自告奋勇地为她引路,为她歌唱,给她手的温存,并用深情的眼睛给她力量和勇气,鼓励她不要害怕,勇敢前行。如果这时诗人用绝望的语气写尽心中的悲哀,或者用沉痛的笔调来抒发无尽的柔情,我们自然无可厚非,并且相信这样写也一样能获得成功,达到很好的效果。然而,诗人此时就像一座隐忍不发的火山,他的心态表面上显得平静而旷达,他所做的行动也极富自我牺牲的精神。相比之下,我们发现:后者却能更强烈地传达出诗人内心所忍受的无比的痛苦与绝望,以及对爱情无比深挚和纯粹的情意。所谓“嬉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痛哭”,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一节写爱情女神的离去。虽然诗人表面上做出了十分大度的妥协,然而当爱情真的远去的时候,诗人毕竟还是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悲哀与失望。同首节相照应,爱情女神像微风一样轻轻地来、又轻轻的去,没有留下一句话,只留下无边的寂寥与伤痛。这样写,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境,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咀嚼和回味的空间。
这首诗的意象多用想象中的虚景和幻景,现实和梦境仿佛混合在一起,大背景是一片幽远而神秘的森林。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则是诗人由初恋的憧憬、犹疑、甜蜜转为失恋的惊愕、痛苦、绝望等复杂迷茫的感情。诗人的情感和所描绘的意象有机地融为一体,因此创造出来的意境也显得虚幻迷离,充满神秘的色彩。虽然初恋和失恋并不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却是大多数人都曾有过的经历,因此,虽然这首诗里抒发的只是诗人一时的独有的情趣,然而,只要我们认真地阅读、反复地咀嚼,还是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并产生共鸣的。
全诗分六节,每节六行,逢节换韵,韵式没有太大的规律,音步大致为三步,句式也以短||长||长和长||短||长为主,字式不定。这些和作者提倡的每行的节拍(音步)大致相等和押大致相近的韵一致。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里有几处欧化的语句,如“这儿有虎皮的褥你做”、“你的足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等。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当时的白话文还未完全成熟,如果现在还这样写,就不免要为人所诟病了。最后,试着划分一下音步:
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
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
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私语,

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

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
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

  
你||一定|来自||温郁的|南方,

告诉我||那儿的|月色,||那儿的|日光。

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

燕子|是怎样||痴恋着|绿杨?

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

那温馨||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请停下,||停下你||长途的|奔波,

进来,||这儿有||虎皮的|褥||你坐!
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

听我||低低|唱起||我自己的|歌。

那歌声||像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

火光|一样||将我的||一生|诉说。

  
不要|前行,||前面是||无边的|森林,

古老的|树||现着|野兽||身上的|斑纹。

半生||半死的|藤||蟒一样|交缠著,

密叶里|漏不下||一颗|星星。

你将|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

当你|听到||第一步||空寥的|回声。

  
一定|要走吗?||请等我||和你|同行!

我的足||知道|每条||平安的|路径,

我可以||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

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

当夜的|浓黑||遮断了|我们,

你可以||不转眼地|望着||我的|眼睛。

  
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

你的足||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

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

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

呵,||你终于||如预言|所说的||无语|而来

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7 22: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蓝田 于 2017-3-27 22:05 编辑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黑暗社会的辛辣讽刺与无情诅咒。“死水”在这里象征黑暗腐败的旧世界。
首节,诗人点明了死水的基本特征:这是一个藏污纳垢的绝望世界。“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说明它已没有被拯救的任何希望,而“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则是绝望之余的愤激之语。
二至四节,诗人分别从视觉、嗅觉、听觉上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死水世界。在这里,铜锈如翡翠,铁锈似桃花,油腻织罗绮,霉菌蒸彩霞。此外,还有绿酒相伴,青蛙鼓噪。这种表面的繁华热闹,恰好证明了死水肮脏、丑恶的本质。这里的“死水”简直就是花红酒绿、醉生梦死的旧世界的一个翻版!
最后一节,诗人得出结论:“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而面对这一沟令人作呕的死水,诗人避之犹恐不及,又怎么肯染指其中呢?所以他说:“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诗人这样说并不是因绝望而妥协,而是希望像“死水”一样的旧世界能尽快“恶贯满盈”,自取灭亡。
一般来说,诗歌适宜表现宇宙人生中那些美好的、令人感到愉悦的事物,但这并不表明,丑恶就一定不能入诗。早在十三世纪的法国,大诗人维庸就在《美丽的制盔女》中把丑的形象引入诗中。二百多年后的罗丹,也以同名雕塑著称于世。而闻一多的《死水》,更是“以丑为美”的新诗范作。要想写好丑诗,必须掌握好两个要领:其一,不要掩饰和回避丑恶,要用艺术的真实加以描述;其二,对于丑恶的描述,一定要持着鞭挞或警示的态度。做到了这两点,那么,丑的也可以在诗中变成美的。
全诗分五节,逢节换韵,韵式为abcb。但首尾两节失韵,实属缺憾。当然,如果那时“世界”的“界”可以读成jiai,则另当别论了。此外,“漪沦”现在看来属于生造词,应当用“涟漪”代替。
这首《死水》曾被人讥讽为“豆腐块体”,这种说法不免信口开河,有失公允。全诗不仅在句式和字式上整齐划一,音步的停顿也十分和谐自然。唯有“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如果按照语言的自然节奏应该划分为“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除了这一句外,其余诗行基本都能实现音义的完美结合。如下所示: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5 21: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舒婷在这首《致橡树》中,表达了自己(同时也是新时代的女性)对于爱情新的认识与追求。
从开头到“不,这些都还不够!”,是全诗的第一部分。诗人用了六个比喻,表达了对于旧爱情观的不满与鞭挞。“攀援的凌霄花”比喻借对方的权势或金钱来炫耀矜夸的女人。“痴情的鸟儿”是指对男人讨好献媚的女人。“泉源”比喻虽然温柔体贴,但却软弱无为的女人。“险峰”则是指比较强势的女人。至于“日光”和“春雨”,则比喻只有默默奉献的精神,却缺乏独立平等主张的女人。由于比喻所能引申出的意义多种多样,因此,以上所作的推论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其他人如果认为这些比喻有不同或更深的其它意义,我完全理解并支持。
从“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却又终身相依”,属全诗的第二部分。诗人把自己(即新时代的女性)比喻为一株木棉,并借助对木棉和橡树的形象,以及它们的动作和性格的描写,给出了对于爱情全新的解释。诗人认为:“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爱情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不应该有男尊女卑或女尊男卑的区别。同时,“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他们之间不仅有爱的缠绵,而且还有共同的语言和理想。“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他们彼此独立,有着各自不同的品性与气质。最后,“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他们荣辱与共,不仅共享成功与幸福,而且在困难的时候相濡以沫,彼此激励。
结尾数行是诗人对所向往的爱情的总结,那就是,——理想中的爱人,不仅形象美(伟岸的身躯),而且品格美(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最后一句,诗人写得有些含混,不太容易理解。我认为,诗人表面上说的是“足下的土地”,实际是指深扎土地中的树根,也就是爱人内心深处的那些美好的东西。
全诗从表面上来看,似乎全都以意象入诗,并没有直白的表述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木棉和橡树是本诗的两个主角,全诗就是围绕这两个主体意象进行铺垫渲染的。而实际上,诗人却主要是以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来传达情趣的。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炫耀自己、绝不学、也不止、我们分担、我们共享”等等这些词句,就是直接用来抒发感情的,只不过不是直接用在人上,而是用在物上,借助物来间接传达。其实,这就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托物言志的创作手法。这种直接抒情与意象暗示相结合的表现方式,既使人能够直逼作者的本意,同时又不至于流于直白,因而很容易做到雅俗共赏。当代,还有许多人把这首诗看作是“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实在令人费解:难道以拟物的写法来传达诗人的情趣,就是朦胧的定义吗?一般来说,诗中的意象占得比例越大,诗的意境相应也就越浓。在这首诗中,虽然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冲淡了诗歌的意境,但由于诗人的情感深沉而真挚,说出的话语又极其巧妙恰当,所以也自能达到一种诗的胜境。
这首诗的语言流畅自然,既没有形式化的弊病,又摈弃了散文化的倾向,十分难得。其中,整句和散句的交错排列,对称和反复手法的使用,是使全诗语言摆脱散文化的重要手段。至于语言的流畅,则要归功于铿锵一致的音步。
全诗通篇压“衣鱼”韵,有时较密,有时较疏。当代诗人刘聪美曾经做过研究,称只要韵脚间的音节不超过32个,就不会明显减弱押韵的声音效果。否则,它的韵味会越来越淡。当音节超过40个以上时,音乐的效果基本上就荡然无存。我不知道这种说法的可信度有多少,但在《致橡树》中,韵脚间最多还没有超过32个音节的。
总的来说,这首《致橡树》,虽然在意境上稍显淡薄,但真挚深沉的情感却可以弥补过来。全诗虽然在语言的简练上略嫌不足,但各种格律运用得十分娴熟,使全诗充溢着浓郁的音乐气息。再者,本诗作为直抒胸臆的浪漫主义的诗作,有点儿“啰嗦”正是它的本色呢!更为重要的是,诗人在她所处的那个年代,就为我们阐述了这样一种健康而超前的爱情观,足以作为年青人学习与模仿的榜样,这也是最值得我们欣赏和赞叹的。唯一不足之处,在于有几处完整的诗句却做分行排列,读起来有被撕裂的感觉。如“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以及“像刀、|像剑-也像戟”。正确的读法应该是这样的:“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像刀、|像剑||也像戟”。后者因为是在大顿处转行,还可以接受;前者是在小顿处转行,就失去了分行的意义了。如下所示: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5 21: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摇篮曲
                            东北民歌
月儿明,风儿静,
树叶儿遮窗棂。
蛐蛐儿,叫铮铮,
好比琴弦儿声。
琴声儿轻,调儿动听,
摇篮轻摆动。
娘的宝宝,闭上眼睛,
睡了睡在梦中。

夜空里,卫星飞,
唱着东方红。
小宝宝,睡梦中,
飞上了太空。
骑上个月,跨上个星,
宇宙任飞行。
娘的宝宝 ,立下大志,
去攀科学高峰。

报时钟,响叮咚,
夜深人儿静。
小宝宝,快长大,
为祖国立大功。
月儿明,风儿静,
摇篮轻摆动。
娘的宝宝,睡在梦中,
微微露了笑容。
我在网上百度了一下,发现东北民歌《摇篮曲》有好几个版本。对比之下,感觉上面的这种最为精致,流传也最广,便决定把它拿来作赏析的文字。记得朱光潜说过:“民歌都活在口头上,常在流动之中。它的活着的日子就是它的被创造的日子,它的死亡的日子才是它的完成的日子。”所以,我现在的做法无疑是在盖棺定论,宣布它的死期。可是,面对这样优美动听的诗歌,我又怎么忍心置之不顾呢?
全诗以妈妈对宝宝的爱为主题贯穿前后。
首节描绘了一幅月夜的柔美画面,烘托出一片安适祥和的氛围。月明风静,点明时间是晚上;蛐蛐儿叫,说明季节在夏末秋初。在这迷人又舒适的夜晚,伴着蛐蛐儿铮铮的琴声,听着妈妈哼唱的小曲儿,摇篮里的宝宝能不很快地睡着吗?
中节写宝宝做的一个梦。当然,并不是宝宝真的做了这样一个梦,而是妈妈对自己孩子的一种寄托与期望。其中,“卫星飞”和“唱着东方红”是实景。1970年,中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名字就叫“东方红”;而这颗卫星向地面反复播放的歌曲,就是那首非常著名又同名的《东方红》。在《东方红》优美曲调的引导下,睡梦中的小宝宝摇身一变,成为一名小小的“宇航员”,翱翔宇宙,骑月跨星,脸上洋溢着一副踌躇满志、逍遥自在的得意神情。虽然这些描写的都是幻境,但幽默风趣,童心盎然,富有浪漫的色彩,和妈妈希望宝宝“立下大志,去攀科学高峰”的理想也恰相一致。
末节续第二节,写夜深人静,而妈妈仍然陪着宝宝,还没有入睡。妈妈的辛苦,以及妈妈对宝宝的爱可见一斑。“报时钟,响叮咚”,是说机械的座钟逢整点便叮咚报时,声音清脆悦耳,同时表明夜晚越来越深。“月儿明,风儿静,摇篮轻摆动”,是重复句,与第一节相呼应。虽然景物依旧,但这时的宝宝不是刚刚闭眼,而是早已经睡熟,你看,他在在梦里还“微微露了笑容”。
这首诗有多处儿化音,儿化有表示小、亲切和喜爱的感情色彩,使诗歌的语气也趋于平缓柔和,这些都与本诗的主题相融合。全诗三节,每节八行,节与节之间每行的音步、句式和字式大致相同。每节第七行都以“娘的宝宝”开头,是反复的语句。这种形式的诗体,就是我所谓的“叠沓体”。全诗通押“中东”韵,韵脚自然。音步划分如下:
月儿明,||风儿静,
树叶儿||遮窗棂。
蛐蛐儿,||叫铮铮,
好比||琴弦儿声。
琴声儿轻,||调儿动听,
摇篮||轻摆动。
娘的|宝宝,||闭上|眼睛,
睡了||睡在|梦中。

夜空里,||卫星飞,
唱着||东方红。
小宝宝,||睡梦中,
飞上了||太空。
骑上个月,||跨上个星,
宇宙||任飞行。
娘的|宝宝
,||立下|大志,
去攀||科学|高峰。

报时钟,||响叮咚,
夜深||人儿静。
小宝宝,||快长大,
为祖国||立大功。
月儿明,||风儿静,
摇篮||轻摆动。
娘的|宝宝,||睡在|梦中,
微微||露了|笑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5 21: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牧羊曲
               王立平
                  
       日出嵩山坳 ,
  晨钟惊飞鸟。
  林间小溪水潺潺,
  坡上青青草。
  野果香,山花俏;
  狗儿跳,羊儿跑。
  举起鞭儿轻轻摇,
  小曲满山飘。

  莫道女儿娇,
  无瑕有奇巧。
  冬去春来十六载,
  黄花正年少。
  腰身壮,胆气豪;
  常练武,勤操劳。
  耕田放牧打豺狼,
      风雨一肩挑。

中国古代把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后世将二者统称为诗歌。歌,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歌词。由于歌词有音乐来掩映和装饰,因此就算直白、浅陋一些,人们也不以为意。但是,如果有人据此就武断地把诗和歌词认定为是两种不同风格的文体,认为它们是一母同胞的两兄弟,那他们就大错特错了。其实,诗就是还没有谱曲的歌词,歌词也就是已经谱曲的诗,它们本来就是同一个人,只不过有时穿着外套,有时光着屁股罢了。而且,只有当它们光着屁股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好地看清它们的胖瘦美丑。我们不能因为歌词有音乐的华美外套,就可以原谅它长得比较丑,可以在选美大会为它敞开绿灯。当然,王立平的这首《牧羊曲》天生丽质,称得上是歌词中的佼佼者。
第一节描写的是嵩山脚下的美丽风光和牧羊女放牧生活的动人场景。“晨钟”暗指嵩山著名的佛教圣地少林寺。这幅充满生活趣味的画面不但色彩绚烂,还充溢着动听的声音和芬芳的气味。动词的贴切运用,更让整个画面动感十足。这些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这一节的意境显得十分鲜明、生动,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第二节概括地写牧羊女的年龄、气质、性格和理想。她的年龄是十六岁,她的气质是“无暇有奇巧”,她的性格是“胆气豪”、“勤操劳”,她的理想是“耕田放牧打豺狼”(当然,这里的豺狼主要暗指坏人)。由于这一节用的是说明的手法和叙述的语气,泛泛而谈,既缺乏真挚的抒情,也很少意象的描绘,因此,相比第一节而言,诗味平淡。
全诗分两节,每节八行。节间对称,也就是上下两节的行数相同,每行的步数、句式和字式一致。押“遥条”韵,一韵到底,韵式为“aaba”。每行的步数都是二步,是为整齐;有短||短、长||短两种句式,短||短句式又有2||3和3||3两种字式,是为变化。整齐中蕴变化,这就使本诗的节奏既铿锵有致,又跌宕生姿。此外,每行的末步都是三字短步,这和国诗的传统一脉相承,音乐的味道很浓。试划分如下:

日出||嵩山坳 ,
晨钟||惊飞鸟 。
林间|小溪||水潺潺,
坡上||青青草 。
野果香,||山花俏;
狗儿跳,||羊儿跑。
举起|鞭儿||轻轻摇,
小曲||满山飘 。

莫道||女儿娇 ,
无瑕||有奇巧 。
冬去|春来||十六载,
黄花||正年少 。
腰身壮,||胆气豪;
常练武,||勤操劳。
耕田|放牧||打豺狼,
风雨||一肩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5 21: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蓝田 于 2017-4-5 21:50 编辑

一帘幽梦
                     琼瑶

我有一帘幽梦
不知与谁能共
多少秘密在其中
欲诉无人能懂

窗外更深露重
今夜落花成冢
春来春去俱无踪
徒留一帘幽梦

谁能解我情衷
谁将柔情深种
若能相知又相逢
共此一帘幽梦
这首诗是同名电视剧《一帘幽梦》的主题曲,曲调婉转、幽怨,十分动听。同时,《一帘幽梦》也是琼瑶写的一部非常著名的言情小说。我没有读过这部小说,很有可能会影响对这首小诗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当然,这首诗本身具有独立自足的完整生命,就算单独拿来欣赏也未尝不可。
这是一首闺怨诗。古时的闺怨诗多为反映少妇和丈夫的离愁别恨,最有名的要数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而《一帘幽梦》描写的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少女对爱情的憧憬和渴望。“一帘幽梦”语出秦观的“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在这里象征少女独有的百转柔情,如春情、友情、愁情等。
首节直抒胸臆,写少女虽有柔情万种,但是既无人可诉,也无人能懂。语词间透露着失落、寂寞和淡淡的忧伤。
中节写乍暖还寒的春夜,那些早开的花儿纷纷凋落。能感知到“更深露重”,表明少女很晚还没有入睡,则她孤寂的心情可想而知。“落花成冢”,“冢”是坟墓的意思,不仅用来比喻花儿落得很多,也使少女凄凉的心境显得更加沉重。面对“春来春去俱无踪”的无奈,联想到时光如水、青春易逝,而自己的一腔柔情却依然无可寄托,惆怅之情更甚。通篇无一字言情,而情感却像斟满杯子的酒一样满溢而出,这就是运用“意象”的妙处。
末节同首节呼应,抒发了少女的憧憬和希望。两个问句的使用,既强调了理想中的那个“谁”,同时使行文更加活泼。其中,“情衷”属于生造词,应该是“衷情”的误用。“情(ing)”与“衷(ong)”可以通押,因此,从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来说,用“衷情”更贴切一些。此外,本来是相逢而后相知,而诗中却说“若能相知又相逢”,这是为了迁就韵脚而作的调整,稍微高明一点儿的读者都能看得出来,因而是可以理解与接受的。
全诗分三节,每节四行,节间对称。一韵到底,押“中东”韵,韵式为“aaaa”。“一帘幽梦”在每节中都有反复,但位置不同,主要起强调的作用。音步为二步,句式以短||长式为主,只有每节第三行为长||短式,这就使节奏显得更加摇曳多姿。划分如下:
我有||一帘|幽梦
不知||与谁|能共
多少|秘密||在其中
欲诉||无人|能懂

窗外||更深|露重
今夜||落花|成冢
春来|春去||俱无踪
徒留||一帘|幽梦

谁能||解我|情衷
谁将||柔情|深种
若能|相知||又相逢
共此||一帘|幽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1 21: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童年
罗大佑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儿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

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
诸葛四郎和魔鬼党,到底谁抢到那支宝剑
隔壁班的那个女孩,怎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
嘴里的零食,手里的漫画,心里初恋的童年

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
总是要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还没有念
一寸光阴一寸金,老师说过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的童年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
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
多少的日子里,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
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这么孤单的童年

阳光下蜻蜓飞过来,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
水彩蜡笔和万花筒,画不出天边那一道彩虹
什么时候才能像高年级的同学有张成熟与长大的脸
盼望着假期,盼望着明天,盼望着长大的童年

我的姐姐比我大九岁,因此,我的童年就是在她《童年》的歌声里度过的。那时,我就特别喜欢这首歌。如今,我又为我九岁的女儿放了这首歌的MV,她看得十分入神,听得也特别认真。当罗大佑唱到第三节的“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的童年”时,她脱口说道:“这好像是说我耶!”我不禁莞尔失笑,——的确,我的宝贝女儿特别恋玩儿,不太喜欢学习,做题老是出错,老师们都叫她“小迷糊”。由上可以看出,这首歌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是十分强大的。我想,除了优美动听的旋律之外,歌词中所表现出来的真挚的情感和对童年生活所作的真实而深刻的描述,更是这首歌历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每节的最后一行点明这一节的主题。
首节写等待游戏的童年。知了的叫声刺耳又单调,好比学习的枯燥与无聊;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使人感到一种无尽的空虚和寂寥;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唧唧喳喳”用得非常生动,而“拼命”二字,则把老师的用心良苦与学生的无可奈何形象地传达出来。
第二节写爱零食、爱漫画,以及在心里初恋的童年。福利社是指附属于学校的小型商店,该词在台湾的影视、歌曲中较为多见,在大陆则被称为“小卖部”。师生可以在福利社买到饮料、零嘴、文具等物品。作者先说“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接着却说口袋里“没有半毛钱”,这种尖锐冲突的现实令人在苦笑中透着无奈。诸葛四郎和魔鬼党是台湾六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一份漫画杂志《漫画大王》里的人物。童年时的作者,最关心的不是学习,而是漫画故事里的人物与情节,——其实儿童时的我们又有谁不是这样?第三行写初恋的情结,虽然作者只用了一个简单的心理动作,却将初恋时的那种患得患失的忐忑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第三节写迷迷糊糊的童年。前两节讲的都是学习之外的事情,那些是儿童的天性使然,是自然的、不可抗拒的。我们的小主人公自然也明白那些是不好的,学生的主要任务当然还是学习,因此不免产生了内疚和不安的情绪。在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对立中,童年的美好时光就这样不知不觉、迷迷糊糊地度过。如果我们用心去读,就会发现此节第一行写的是一天,第二行写的是一年,这和第四行“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正好对应起来。实际上,基本上每节第四行的三个短句和前三行都有这种对应关系。这首诗表面上读来轻松自然,但剖析过后却又显得处处谨严,可知作者是下了一番苦心的。
第四节写好奇、幻想而孤单的童年。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这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却也能引起孩子们好奇的猜想。孩子们最愿意看的那些神魔鬼怪的故事,自然也就有了对它们的猜疑和幻想。不知道别的孩子是怎样想的,反正我听我的女儿很肯定地说过,她相信世界上是有鬼怪的。“多少的日子里,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虽然寥寥几笔,但无疑却是孤独的内心世界的一幅绝好写照。
第五节写盼望假期、盼望明天、盼望长大的童年。第一行描绘了一幅动人的田园风光,令人想起了在假期里曾进行的愉快的远游,抒发了孩子们亲近自然、向往自由的迫切心情。“彩虹”代表每个孩子心中的梦想,那是用水彩蜡笔和万花筒也不能描绘其万一的。所以,孩子们都“盼望着明天”,其实也就是盼望能尽快地实现自己的梦想。拥有一张成熟与长大的脸,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必再听大人们喋喋不休的唠叨,这正是每个孩子最大的心愿。
这首诗每节的前三行都是对童年意象的描述,第四行则是对这些生活片段所作的总结。由于这些意象具有童年生活的典型性和形象性,因而更能打动人心,使人百读不厌、经久难忘。
全诗分五节,每节四行,通押“言前“韵,韵式自由。语言近乎口语,稍显冗长,因此,这首诗更适合吟诵,而非吟咏。尽管诗句的节奏和散文的节奏相近,但从整体来看,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节与节之间相类似的语法结构:前两行都由两个诗句组成,每行大体为四步;第三行大体也是两个诗句,大致为五步;第四行由三个短句组成,音步为四步。这种节间的对称可以使全诗形成一种广义上的节奏,同时也可以把涣散的诗节凝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下面,试做音步的划分: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儿||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

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
诸葛四郎||和魔鬼党,||到底谁抢到||那支宝剑
隔壁班的||那个女孩,||怎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
嘴里的零食,||手里的漫画,||心里||初恋的童年

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
总是要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还没有念
一寸光阴||一寸金,||老师说过||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的童年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
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
多少的日子里,||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
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这么||孤单的童年

阳光下||蜻蜓飞过来,||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
水彩蜡笔||和万花筒,||画不出天边||那一道彩虹
什么时候||才能像||高年级的同学||有张成熟||与长大的脸
盼望着假期,||盼望着明天,||盼望着||长大的童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1 21: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蓝田 于 2017-4-11 21:52 编辑

告诉我这样一个地方
                肌肉诗人

告诉我这样一个地方
那地方有这样一个姑娘
温柔,美丽,善良
她心里有这样一个念想
念想着像我这样一个情郎

太阳啊,你爱在高天游荡
你可见这样一个姑娘
月亮啊,这样一个姑娘
你可曾见她,郁郁地靠着窗
念想着像我这样一个情郎


告诉我这样一个地方
那地方有这样一个姑娘
温柔,美丽,善良
我要去寻访,我要去寻访
不管她在多么遥远的地方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爱情的想象和向往。诗人理想的爱人不但温柔、美丽、善良,而且彼此情投意合。与一般单相思的爱情诗相比,诗人不仅单方面的抒发了对爱人的倾心和恋慕,还独辟蹊径,从对方的角度反过来进行印证(她心里有这样一个念想,念想着像我这样一个情郎)。这就使诗人心目中的爱人形象格外鲜明、生动、丰满。这样写,把诗中的意象变成了电影中的蒙太奇画面:一会儿是苦苦寻访的诗人,一会儿又变成了郁郁地靠着窗的姑娘,两者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于是,诗人的心中充溢着甜蜜与幸福的同时,不觉又涌上一丝淡淡的惆怅与忧伤。
    太阳和月亮这两个形象也十分有趣,它们仿佛是诗人的两个老友,终日为诗人寻找着姑娘的身影。在诗人日夜不休的寻访与追问中,诗人那颗备受思念煎熬的愁心跃然纸上。
    运用反复和顶针的修辞手法,把诗人的爱慕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婉转悠长,是本诗的又一个特点。其中,不仅有首尾两节的呼应(告诉我这样一个地方,那地方有这样一个姑娘:温柔,美丽,善良)与诗行间的重叠(我要去寻访,我要去寻访),而且还以“这样一个姑娘、像我这样一个情郎“这样的诗句等把全诗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顶针在诗中的运用,则起到使行文委婉流畅的作用。
    这首诗一韵到底,韵脚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嫌。音步的处理也十分到位,读来铿锵有致。试做划分如下:


告诉我|这样||一个|地方
那地方|有这样||一个|姑娘
温柔,||美丽,||善良
她心里|有这样||一个|念想
念想着||像我|这样||一个|情郎


太阳啊,||你爱在||高天|游荡
你可见|这样||一个|姑娘
月亮啊,||这样||一个|姑娘
你可曾|见她,||郁郁地|靠着窗
念想着||像我|这样||一个|情郎


告诉我|这样||一个|地方
那地方|有这样||一个|姑娘
温柔,||美丽,||善良
我要去|寻访,||我要去|寻访
不管||她在|多么||遥远的|地方


全诗的诗行是由二步和三步混合组成的。这里所说的“步”,也就是音步,是以大顿||为标志来划分的。虽然诗行间的音步不是十分整齐和对称,但读来并无诘屈聱牙之感,相反,却十分流畅自然。这是为什么呢?在宋词中,柳永的《雨霖铃》和《八声甘州》,也没有明显的音步可循,但同样富于音乐的魅力。这就说明,只要诗人在诗句或诗行中,能够有意识的使用一种有规律的音步,而这种音步又富于音乐性,那么,自然就会有一种铿锵有致的节奏在里面。比如此诗的音步就是以2、3字的短步和4、5字的长步相间相重来实现的。以现代汉语为媒介所产生的自由诗,要想表现出浓郁的音乐感,也就是所谓的“内韵”,这应该就是所要遵循的潜规则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1 21: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草花,孤零零的小草花
                           肌肉诗人

小草花,孤零零的小草花
为何学我垂着头,郁郁望地下
一滴露沾上了你的脸颊
莹莹的,像是我的泪花

可是那些高傲的花儿,不愿
与你为伴,离你远远地开
可是那多情的迷人的蝶儿
匆匆飞过,对你不理睬

可是你在等待,那美丽的姑娘
小素手把你摘,柔发上把你戴
你苦苦等,像我一样等待
任你苦等,她却迟迟不来

    在这首诗中,诗人咏物感怀,抒发了对于爱情的憧憬和无奈。诗人的情感十分深挚,表现在诗歌中,那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小草花是孤零零的,郁郁地垂着头,脸颊上还有一滴泪珠。花儿离它远远地开放,蝶儿匆匆飞过,毫不理睬。尽管命运是这样凄惨,可是,它仍在苦苦地等待,只要有一线希望,它都不会放弃。诗中的每一个语词都围绕主题展开,真正做到了情与景的两相契合。诗中的小草花其实就是诗人的化身。身为草根,诗人虽然遭遇坎坷,但不卑不亢,对爱情和理想始终保持着美好的希望。这种不屈不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赞赏与学习。
    诗中的第二节用了一个断句“不愿-与你为伴,离你远远地开”。断句是现当代的许多诗人惯用甚至于滥用的手段。不管诗句的语法结构如何,也不管朗读时的停顿怎样,人为地强拆硬断,这是我们坚决反对的。而如肌肉诗人的这个断句,在书面上能使诗行的排列得以整齐有致,在朗读时也能和诗句中自然的停顿相合,因此,这样的断行是可行的。
    也许诗人在写诗时并无意于音步的使用,但凭着他对音乐的敏锐感觉,音步的处理却十分到位。试做划分如下:
小草花,||孤零零的||小草花
为何|学我||垂着头,||郁郁|望地下
一滴露|沾上了||你的|脸颊
莹莹的,||像是||我的|泪花
可是|那些||高傲的|花儿,||不愿
与你|为伴,||离你||远远地|开
可是||那多情的||迷人的|蝶儿
匆匆|飞过,||对你|不理睬
可是||你在|等待,||那美丽的|姑娘
小素手|把你摘,||柔发上|把你戴
你|苦苦等,||像我||一样|等待
任你|苦等,||她却||迟迟|不来
这首诗臻于完美,我几乎挑不出什么毛病,只有一处可做小小的商榷:“可是你在等待”,其中“可是”与前文有两处重复,改为“而你仍在等待”,似乎更好一些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5-8 22:09 , Processed in 0.113799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