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37|回复: 45

认识新诗(系列谈共42章+续篇系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26 14: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城子 于 2018-5-12 10:37 编辑

认识新诗(系列谈)
作者:山城子(李德贵)

小序:
认识新诗,要科学。就是以客观的、全面的、发展的辩证观点,历史地来看待新诗,而非主观、片面、静止,抛开历史,形而上学地研讨。新诗产生百年来,已经积累了巨大的作品数量和诗人数量,是任何时代以百年为单位所望尘莫及的。这样巨大的事物,就更不能瞎子摸象地说长论短,而必须纳入科学的轨道来认识。



前36章帖子链接
http://bbs.yz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97745

目录:
一、新诗的内涵与外延
二、新诗的本质与现象
三、从本质上说精品新诗的标准
四、新诗的内容与形式
五、新诗内容与形式的举例
六、再举两个新诗内容与形式的例子
七、新诗的题材与素材
八、新诗的目的与功能
九、新诗的表达方式
十、新诗与语法修辞
十一、说说新诗的意境和意象
十二、谈谈新诗技艺和技巧
十三、新诗如何写与写什么
十四、写诗的心态与诗态
十五、写诗的心情与灵感
十六、新诗的标准及差异
十七、关于精髓与精华十八、有关交流中的误会
十八、有关交流中的误会十九、别忽略功夫
二十、说说流派与帮派
二十一、风格谈
二十二、诗流与诗源
二十三、新诗发展的途径二十四、试说功底
二十五、如何深厚写诗的功底?
二十六、不当诗匠,要做诗人
二十七、勤奋研究,不模仿、注重过程
二十八、造就诗文本流畅绰约的行走风韵
二十九、用意象说话
三十、意象说话策略
三十一、诗歌创作的临场情景谈
三十二、诗歌语言必须不断创新
三十三、如何使诗歌语言明白、流畅、韵味、波澜起来
三十四、如何使诗歌语言简约、精炼、准确、干净起来
三十五、如何使诗歌语言含蓄、朦胧、模糊、陌生起来
三十六、如何使诗歌语言生动、活泼、新颖、形象起来

本帖贴出37-42章:

三十七、如何使诗歌语言机智、幽默、诙谐、趣味起来
三十八、如何使诗歌语言美彩、漂亮、明朗、灵动起来
三十九、如何使诗歌语言深邃、厚重、扩张、蕴籍起来
四十、关于写诗过程的美学解释
四十一、关于读诗过程的美学解释

四十二、关于创作与阅赏的美学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6 14: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七、如何使诗歌语言机智、幽默、诙谐、趣味起来
作者:山城子(李德贵)

语言的机智,主要表现在语言灵活的省俭和创新上。下面我们研究著名军旅诗人的一些诗句,来体会诗人处理语言的机智。

“日落日出在不经意中重叠峰巅/ 阳光血酒一样雄壮”(周承强《巡逻:残阳如血》)
“和星星一块吞吐林中凉气/ 轻轻呵出时明时暗的巡逻道”(周承强《巡逻在午夜》)
“年年今夜月光比水草缠绵”( 周承强《中秋夜》)
“风儿吹过脸庞没有北方来劲/ 小雨莫名其妙缠吻花草”( 周承强《十二月》)

周承强驰骋于边关语态氛围,并通过拟人或比喻的方法,而将情景浑然揉为一体,情感的流露,既是拟人了的景物的,也是诗主体形象的。如第一个句子,主观情感是“不经意”和“雄壮”。这是表现巡边战士对天天所见景物司空见惯,而就是在这司空见惯中油然升起戍边的豪迈之情的。但诗人并不将这种情感单独直叙出来,而是揉入了边关重叠峰巅和血色落日里,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从而张显了景物的神韵与气势,也暗含了主体意象的豪情壮志。
这种把主观情感揉入客观事物,使两者浑然一体的方法,是一种修辞的创新。这种创新,使应当表达的语言省俭了许多。因而,这样就是机智的语言。

“一只雄鹰悠然叼着军车飞翔” ( 周承强《阔叶遮住的军车》)
“整个黄昏都被摘到腮帮子上了”(周承强《含着木叶吹荡黄昏》)
“鲜花和手臂长满窗口/ 鼓音和掌声推搡阳光潮/ 列车如释重负地甩下隧道河流”(周承强《从军行》)
“混浊的浪头不时喷出受惊的群鸟”(周承强《营区边的一条河》)

这四个句子的机智,还是在于修辞的创新:诗人以描绘甲事物或它事物的动作,衔接乙事物,而使两事物复合为统一动作的意象。这样的修辞方法是周承强独特的创造。这不仅使句子省俭,而且生动美妙起来,因而也是机智的。

语言的幽默、诙谐、趣味,多出现在讽喻诗中或者爱情诗中,可以称之为“诗小品”的。它是让读者读了可以哑然失笑又有所悟的一种语言味道和情趣。我们不妨拿来诗人马也的《悬念》,来体会:

听说本•拉丹99% 死了
为什么死得不那么彻底
最好100% 死了
那样,他就可以转世投胎
做我儿子了
我,一个默默无闻写诗的
如果培养出一个恐怖主义的儿子
我就可以骄傲地宣称
——瑞典文学院,拿诺贝尔奖来
我是本•拉丹他爹

全诗仅10行,没分节。但前5行后5行可分两个层次。读第一个层次时,有两个百分数入诗,很觉幽默,引入的又是世界知名度最高的本•拉丹,就很吸引人了。但诗人说“最好100% 死了”,然后投胎做他儿子。——当时读到这里,我稍微停了一下,诗人不会是在骂这位小巫吧?我倒是觉得有个小巫,能让大巫睡不好觉,地球村的公民就寂寞不着,或许还是挺有意思的事。你干么要他投胎呢?我急着往后读,直到最后两行才“图穷匕见”,诗人很好玩地捅了瑞典文学院一刀。哈哈!尽管是虚晃,但也挺解气的。不公平么,小日本和印度你们都给了,中国为什么不给?我们的鲁迅比他们谁差?我们的沈从文比他们谁差?我们的老舍比他们谁差?不必说后来者啦(后来有了莫言。但,马也写这诗时,还没有得)。
原来此诗竟与本•拉丹毫无关系,只不过借来一个可以震慑强权的意象,抒发一回诗人的愤懑。诗人又绝不是真想要得什么奖,事实上诗中的“瑞典文学院”和“诺贝尔奖”也不是其本身,只不过鉴于现实生活的体悟,觉得拿来做成意象,其隐喻的水域就无限地宽广起来了。舞台上的小品,往往笑就笑完了;诗中的小品,却是品也品不完。

再看诗人马也的《一棵树》,也如小品一样幽默、诙谐、趣味:

魏旗一过,就是一棵树了
每次过一棵树
我特别留心:是不是真只有一棵树
不是的,远不止一棵树
那为什么叫一棵树呢?
这树究竟是什么树呢
它为什么这么权威
不客气点说这么霸道
它还让不让别的树出名呢
这么想着,我们把一棵树
很轻松地丢在了后边

全诗11行,不分节。但也可以分两个层次。前9行层层推进,就“一棵树”钻牛角尖一样提出问题:既然不是一棵,为什么叫“一棵树”,是什么树?这样权威、霸道?不让别的树出名?我跟着诗人也走到牛角尖,准备到最后两行找个答案。结果又出我的意料,诗人就那么轻飘飘的把它“丢在了后边”。丢得好!我正要发笑,但嘴巴就半开在那了,这么大的一个包袱,总得解出来才能笑呀!于是乎我的脑屏幕闪出各种各样长在不同地方的树——机关、学校、医院、工厂、乡镇、矿山、宾馆、车站、海关,数不胜数都不是一棵树,都是林子或森林,但真的它们其实都叫一棵树,你也这样叫,他也这样叫,弄得别的树都不想当树了。我把包袱解到这,却笑不出来了。舞台小品有笑不出来的么?仿佛没有。
我注意到前边诗中出现的是“我”,而到最后就变成“我们”了。“我们”是谁们呢?是很多人么?很多人共处一体就是社会了。就是社会。社会向前进,就把“一棵树”现象扔进历史了。这样理解,我又笑出来了。这不是很趣味的吗?

最后看看马也的《等》

把地扫了,拖了
把电视开了,关了
把茶泡了,喝了
把饭煮了,菜炒了,不吃了
把灯开了,不关了
一个人把夜熬了,不合眼了
你,什么时候回家了
我就安心了

没分节的8行诗,用排比句式展开,共用了15个时态助词“了”。前13个“了”都是表示实际动作的完成,最后两个“了”则是表示尚未发生的动作预期的完成。前13个“了”第次排列,如层层包裹着什么,直到最后的两个“了”,才将包袱抖开。原来是“我”在等“你”。这首小诗很透明,两口人过日子,该下班了一个没有回来,另一个在一系列的家务琐事中等待,看样子可以一直等到天亮。其情令人感动,这样的夫妻生活肯定是美满的。但我以为包袱抖的不仅仅是情感,还有别的,是多维的。这个多维的显现是“安心”一语透露出来的。最后这两行诗换个句式就是“你不回家,我不安心”。那么“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呢?如果没有危险,有什么不安心的呢?首当其冲的是矿工的妻子,再就是驾驶各种机动车辆人员的妻子,还有公安干警的妻子等。这样就不能使读者想及没完没了的矿难事故的发生,没完没了的交通事故的发生,以及在法治第一线随时都可能发生的战斗。
一首诗小品,读下来不要一分钟,但所牵动起来的思考和回味,却有很多。这是舞台小品无法比及的。因为舞台小品靠的是表演,很直观,观众不必动脑,只管笑就行了。而诗小品是用具有典型性的系列意象进行暗示和隐喻,来提起读者的审美兴趣,进而去思索和探求诗意和诗美的。
马也的诗小品想象奇特,建构多维,口语叙述,简洁明快,包袱总是在出人意外中突然抖出,意蕴总是在留连之后渐渐明白。

——2008-7-29于黔中文化村
2017/7/19修订于观山湖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6 14: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八、如何使诗歌语言美彩、漂亮、明朗、灵动起来
作者:山城子(李德贵)

语言的美彩与漂亮,是指诗歌语言具有美丽的韵味与色彩,能够让读者从阅读中比较直观地进入语言的审美过程。有这种语言效果的诗作,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著名诗人大卫树的《花瓣诗:轻轻,轻轻,拍着我的江南入睡(十四行)——献给我永远的花瓣公主及爱人》(载于《北美枫》No.1 2006第51页)了。

丛断桥到断桥到断桥,一路都是断桥,西子湖就累了
躺在江南的枕边,在艳水三千媚山三千的怀中,你疲倦地笑着
山也烟雨蒙蒙,水也烟雨蒙蒙,你笑得我心疼而忧伤,我也烟雨蒙蒙
那些美丽的沧桑做了窈窕的胭脂,你开始有着丰腴的红唇白齿的历史
我徘徊在你心事曲折的长廊,一唱三叹地念着你的名字:鱼,鱼,鱼
你潜伏水底,偶然给我一个惊艳的水泡,我却想拥有是你整个水下的城市
从天堂奔跑向天堂,从伊甸奔跑向伊甸,从爱奔跑向爱,你真的累了
轻轻,轻轻,拍着我的江南入睡,抱着我的鱼儿入睡,我和你眠成永远

读了第一行我就被这现代“荒谬”的手法叠印出来的“断桥”迷醉了。而这“荒谬”,是通过中国古诗中常用的复沓、拟人、用典的传统修词格来完成的,传统的底蕴与色彩就这样被镶嵌了。“断桥”是中国民间爱情传说《白蛇传》中的“关键词”。经过这样的叠印,就叠印出了中国的特色,中国江南的特色,叠印出了鲜明的民族性的韵味和色彩了。
第二、三行。在这修长绵密的诗行中,对所爱之人悠长的情怀,开始很大气地流淌了。这种大气,是通过现代手法组合出的意象“躺在江南的枕边,在艳水三千媚山三千的怀中”实现的。三个“烟雨蒙蒙”的反复,将“心疼而忧伤”的情感,共鸣在大自然(江南的山山水水)里了。传统的韵味与色彩依然,民族的韵味与色彩依然。
四至八行。依然较为整齐地排列着美丽的长阵,情深意长地舒展开真挚的情爱。看这些层出不穷的新鲜意象:“美丽的沧桑”、“窈窕的胭脂”、“红唇白齿的历史”、“心事曲折的长廊”、“惊艳的水泡”,一连串的“异配”修辞,张扬着现代气息;而“鱼”的连用,“轻轻”的叠用,“累了”的反复,“入睡”、“奔跑”的复沓,“天堂”、“伊甸”、“爱”的回环,以及比喻、拟物、排比、排偶等十余种修辞格的运用,使作品无处不有传统与民族底色的支撑。给读者的审美享受是很直观的。
虽然,大卫树君这首诗的整体形式采取了外来的“十四行”,但绝无外诗的语言痕迹。从所引的八行看,“艳水三千媚山三千”、“烟雨蒙蒙”、“心疼而忧伤”、“红唇白齿”、“心事曲折”、“眠成永远”,以及未引用的后六行中的“不惊,不惧”“不悲,不喜”“乍惊乍喜”“天人合一”、“旖旎缱绻”等词语的运用,都带了从中国古诗文中化出的印痕。
读了这首诗,我觉得我明白了一首好的诗,美的诗,漂亮的诗,有生命的诗,有魔力的诗,就一定是一首特点强烈,手法巧妙,意象新鲜,语言美彩,而又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传统的韵味,以及审美氛围和厚实的民族文化底蕴的诗。

语言的明朗,就是指阅读效果不晦涩、不晦暗、也不灰色的语言形态。我向来不喜欢语言的晦涩难懂,也不喜欢语言的晦暗或灰色。我觉得作为诗人,没有什么不可以光明磊落的,何必用晦涩隐藏什么?而作为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它必须是审美的,而语言的晦暗与灰色,就很难进入审美。因为坚持这样的诗歌语言观念,我写的诗歌就都是很明朗的语言。请看:

说不清你为那样
那么透明
隔着婀娜就能看到
你背后摇曳的花影

那是细雨后
才开出的桃花
红颜重叠在你的脸上
渲染着我明媚的心情

柳叶儿鸟幸福的鸣啭
两只蝴蝶
翩然在菜花地
想及古老的十八相送

我们不需要再说什么
就盘桓在树下
保持宁静

这是我2004年写的《一缕风的记忆》(刊载《顶点》诗刊2004年第2期)。这首15行的短诗,其明朗的基调,在于使用了“透明”“婀娜”“花影”“红颜”“明媚”“翩然”“宁静”等一系列晴朗的词汇,且自始至终都是明白流畅的句子行文。因此,语言的阅读效果就很明朗的了。

语言的灵动,是指诗人在遣词造句上使用某种修辞技巧,巧妙而又准确地传情达意的语言效果。下面我们不妨选用一些著名诗人的诗句,来体会这些诗句何以能够灵动起来。

这个下午,我额头沉静,
像鱼一样沉迷于水。
沉进这开阔的江河

我的腹部长满了花纹,满腹鱼籽
我只单纯地游动
穿过一些危险的时刻,凝神不动。

像鱼那样亲吻,优雅而湿润
然后与整个世界疏离
那永恒不变的一段空白

一个隐居者,身在水中
被遮蔽的一个缺口
不分过去与未来,渐渐地被辨认出来

这是著名女诗人李轻松写的《像鱼那样亲吻》(发表于《诗个蓝本》2006年总第二期,见第5页)。本诗的语言灵动在于总体上隐喻手法的运用,配以一系列的明喻、暗喻、借喻、借代修辞格的使用。
“额头”的借代,是内部的思绪,因了凡尘的干扰,找个“下午”沉静一回,是很惬意的事情。当今社会,烦嚣太大,格格不入雅致的心思。于是亲近大自然,那绝非偶然,而是当然必然。鱼很单纯,像人的婴儿期那样单纯。鱼的单纯是大自然造就的,人的复杂则是社会促成的。只有回归大自然,才能回归单纯。“沉迷”、“沉进”,一个意向,一个行动,心胸越是开阔到大自然中去,就越是能回归单纯。这是第一节的巧妙又准确的表达。
单纯为一尾美丽的鱼了,这是比喻。不是腹中空空的那种鱼,是装满了“鱼籽”一样的知识和思想,不然如何能“穿过一些危险的时刻”?那是一段怎样的艰难?现在“凝神不动”,肯定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吧?这是第二节,主要以系列比喻而巧妙准确表达诗人的情感。
“亲吻”是亲情最亲之表达。诗人太酷爱大自然了,就像爱自己的亲人(孩子与配偶)那样。只有扑入大自然的怀抱,才能感到还原了自己,所以“优雅而湿润”,美好而充实。这时就可以“疏离”凡尘的喧嚣与浮躁,创造干干净净的平静生活,没有谁来打扰,像神仙那样“永恒”。这真太美丽了,美丽的“一段空白”!这是第三节,又是巧妙而准确的表达。
归去来兮的陶渊明,其实也是隐居者。他隐居在田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何等的逍遥安逸;“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何等的诗情画意。王维也终于隐入蓝田西南之辋川,与山、溪、风、月为伴。“依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何等的仙姿鹤骨;“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何等的疏离闲适!只要与美丽文字结下不解之缘,那个“缺口”就不可能“被遮蔽”长久,终会被世人或者后人“辨认出来”的。所以今天我们还能记起他们,想到他们,引用他们。这是第四节巧妙而准确的表达。


把柴扉关紧,搂着黑夜静候
一两声虫鸣擦耳而过,听一种呼吸
破门而入。我握不住那一滴水的暖
用心盛接蔓延的须

一粒苹果端坐茶几,你是我的甜
核的出走遗留五粒黑籽,怀抱今生
你是来生的一朵苹果花。就这样等
等你的足音踏响一地芬芳

这是著名诗人马兆印的《凝望》(见《诗歌蓝本》2006年总第二期25页)全诗两节8行。一个裹紧执着静候苦等爱情的艺术形象,就活生生地推到了读者面前,让你无可回避地想一想自己,或者周围。请看:
这应当是个农村的小伙子,因为“关紧”的是“柴扉”。但如果把“柴扉”理解为清贫的借代,也就无论城乡了。“关紧”的作用在于专一,专一是而后执着的理由。“静候”凸显专注,初恋或初婚那种迫切的心情跃然纸上。“听一种呼吸/ 破门而入。”这种借代而拟人的合用,使诗句透出朦胧灵动之美。“那一滴水的暖”借喻格的运用,说的是“我”获得了爱情。说“握不住”是兴奋的有些慌乱,但随之是让爱情在心里扎根。这样仅仅描述了一个初恋或初婚的镜头,就灵动而出了。
第二节则以苹果为喻,没说爱情何以“出走”,笔力集中在以生命苦等。“怀抱今生”就是执着于专一的写照。“怀抱今生”,用语极其省简且灵动,表明今生今世不会放弃(尽管你离开了。)不仅不放弃,而且信心十足,充满希望,哪怕等到来生也要把“你”等回来——“踏响一地芬芳”。这样就把对爱情的执着,推向了极致,形象就被树立起来了。
“踏响一地芬芳”,这样的修辞很灵动,灵动在精练、经典而别致。如恢复正常的叙述,可能是“踏响在一路芬芳四溢的春天大地上”。这应是对介词短语作补语时的一种省略的搭配,这是否意味一种新的修辞格的诞生呢?可以叫做“简补”呀——就是对“踏响”这个动作及效果发生的处所与氛围的简略补充。事实上,做为诗人不论从前现在还是未来,都是语言向美向灵动发展的开拓者。谁开拓得越宽,谁的诗艺就越高,对语言发展的贡献就越大。

——2008-8-3于上海 宋园路
2017/7/19修订于观山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6 14: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九、如何使诗歌语言深邃、厚重、扩张、蕴籍起来
作者:山城子(李德贵)

语言的深邃,是指诗句含蓄了很深刻的思想内容所呈现的语言风貌。我们不妨引用中国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北岛先生的诗句与作品来体会。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这是北岛先生名声鹊起的名句之一。他的深邃在于将描述人的品质的两个反义的形容词,名词化地做了主语,让人想及世上坏人横行、好人遭受迫害的情景,比如“文革”。不仅文革,而且可以想到历史,比如秦桧对岳飞的迫害,西太后对康梁的迫害等等。

月光小于睡眠河水穿过我们的房间家具在哪儿靠岸
不仅是编年史也包括非法的气候中公认的一面
使我们接近雨林哦哭泣的防线玻璃镇纸读出
文字叙述中的伤口多少黑山挡住了
1949年在无名小调的尽头花握紧拳头叫喊

这是北岛先生的《守夜》。全诗就这样的5句诗,语言都陌生而深邃。我不想妄解深刻于字里行间的某种思想感情,想解一解这样的语言是如何陌生而深邃起来的。
第一句“小于”的行走,不是当下流行的口语。“小于”的焊接,也不是汉语语法中的规范。却因“小于”的模糊比较,而创新陌生了诗的语言。诗人是让读者体会,夜虽然漫长,却长不过人们的长睡不醒。这个“小于”之用,在于致使两个无可比较的事物有了比较的可能,这叫巧妙,符合积极修辞的宗旨和效果,是汉语修辞的自然生长与创新。没人可以阻止语言生命的新陈代谢,一如没人可以阻止地球的旋转一样。“河水”比喻什么?“家具”不是舟船,却用了舟船的谓语,这应当属于成分的“错置”,属于一种我曾定义过新的辞格。
第二句非诗的语言“非法”是不可以限制“气候”的;诗性的叙述却是可以的。因为这样的搭配,不仅有拟或喻的形象在里边美丽成意象,同时陌生新鲜诙谐了语言——诗毕竟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不艺术何以成诗呢?既然这样的搭配,出了形象、意象,出了新鲜、诙谐,无疑应归属积极的修辞方法。大体笼统可以用“异配”敷衍,就是“移就”,也叫“移用”格的。但认真起来“移就”格是不收留这个“非法”的,因为“移就”们的“法”里没有它。移就们的“法”是这样规定的:移就是将描写甲事物形状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形状的一种辞格。学者陈望道先生说:“常见的,大概是把人类的形状移属于非人类的或无知的事物。”对照这样的法与法的解释,“非法”一词就不得进入了。因为移就是限于“描写形状”,描写人或事物的性状那是形容词的责任,通常叫做“修饰”。你“非法”不过是个否定副词与一个抽象名词的结合,任务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限制”。文本中的“非法”不是修饰性的描写,而是限制性的叙述。多么不同呀!那么就定名为“移限”吧。就是:移限是将叙述甲事物所用限制的词语移来用于对乙事物进行限制的一种辞格。
第三句的“哭泣”属于人类的个体,不属于社会建造的各种“防线”。这样奇异的组装短语,就致使隐喻着什么的“防线”的意象具有了人的情感。使用的词格也是“移限”。后面相连的部分分明剥离了介词短语“从…里(中、上)”的繁壳,使语言呈现内质的陌生感与新鲜的省炼。
第四句的“伤口”本义属于人与动物,扩展到植物,后来又被诗人们收到心中,作为疼痛的代名词。因此伤口应当呈现于人、动植物的体上,或者心中。这里无疑也是疼痛在心里了,但被省略了,让读的媒介过程“文字叙述中” 直与之衔接,成为“移限”格的继续运用。
接下来诗人开除了一个介词“被”,使“黑山”有了一些主动的形象。
第五句的“尽头”之于空间是路、是江河、是天空,之于时间是岁月、是日子。这里却被“无名小调”给抢走了。方法还是“移限”。句子中的主语“花”分明是个美好的象征,被后面连动式谓语拟人后非常的生动形象。“1949年”是共和国,也是诗人北岛诞生的年份,“无名小调”是愁苦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形象写照吗?“尽头”是这种愁苦的结束么?“花”是谁?为什么要“握紧拳头叫喊”?这些都深邃到诗旨里去了。但这,不都是凭借语言的艺术处理实现的吗?

语言的厚重,是指字里行间能呈现出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时空的重量感的语言风貌。下面我们引用著名诗人赵福治《生命的龙吟》里的一节诗来体会。

水流声声,鼓荡生命的音符,岁月的芽萌发   
一些意象开始慢慢重叠,季节的铜绿   
如渐凝渐重的云,洒出无数生命的点   
我们用太极,转动四大发明的每一个细节   
我们用一生的感悟,去聆听一种呼声,泛滥的河水   
也曾祭起成吉思汗骑兵的凶悍。弥漫的狼烟里   
也曾闪现帝国唐朝的强盛。而喜洒的东方之泪里   
有诸子百家在岸边的争鸣,将春秋印证。水啊   
这无处不在的水啊,漫过乡土,从子午流柱的切换中   
从二十四节气的更迭中,自西而东,奔腾的热情望日而升

在这节诗里,诗人用了“太极、四大发明 、成吉思汗、帝国唐朝、诸子百家、春秋、子午流柱、二十四节气”等一些列中华民族的历史意象,纵横驰骋,淋漓抒情,遂使语言风貌呈现出了厚重的历史时空感。

语言的扩张,就是通常说的具有张力的语言,亦即诗句中的主要词语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且能引起读者诸多联想或想象的语言态势。下面我们摘录名家的诗句或作品来体会。

“活着是业余的,如我鼠辈”(穆晓禾《十二属相:鼠》)。
我们人类、人群、人们的业余,是以谋生之“业”划界,以外为“余”的。然而,这里的谋生(活着),却是反出为“余”了。这样的类似黑色幽默的语言的出现,也别样耐人寻味,这就是张力所在了。这不禁让人联想:既然“活着是业余的”,莫非“死了”才是正业?忙死忙活的弱势群体,郑渊杰籍以童话的同情,因此才有了《舒克与贝塔》。

◆  致江南

如果执意要写下去
别总看树和云层
别过问雨 停或是不停

如果要撑雨巷的伞
请记得走熟悉的青石路
比如江南 流水小桥的那幅画
柳是散文雨是诗

这是著名女诗人席芷写给著名诗人江南的诗。这样的小诗,我读一遍,再读一遍,再读…嘿嘿!你说她涉及的素材与内涵也不是很好把握的。我发现是个很大一个话题——诗或者文章“如何写”的问题呀!这样理论性很强的东西,诗人居然那样轻灵地几个“小句子”就给形象出来了。这就是张力在整个一首诗中了。
第一节用树、云、雨暗喻客观环境,表达了诗人“我行我素” 就是要“执意要写下去”。
第二节用伞、青石路、画、画中的柳和雨,所构成的系列意象,说写诗要把形势与内容统一起来,而且行文要美。散文美要实际一些,形散神不散;诗歌美,就要动态(跳跃)起来。毕竟是两种文体呀!如果再从句子中,找特别有张力的词语,应当是“如果要撑雨巷的伞/请记得走熟悉的青石路”中的“雨巷”和“青石路”。因为它可以扩张到三十年代那首著名的情诗《雨巷》,很有以该诗为参照,走这样的抒情之路的意味。

语言的蕴籍,是指在含蓄的基础上,能引起读者情感深刻共鸣的语言阅读效果。我们已经拿来太多的词语,来修饰诗歌语言了。最后又拿出了一个“蕴籍”。“蕴”就是蕴含,“籍”就是慰籍,通过诗人蕴含的诗思或情感的共鸣,而使读者得到宽慰或欣慰。这不是一种特点固定的语言形态,而是伴随寄予诗思与情感的意境及语言风格的不同而变化的。下面引用著名女诗人白沙的《给他们》,这是很让我共鸣的一首现实主义的作品。

立春后的第一批雨水
惶惶惑惑的样子,不大像一批适合种在城市的谷物。
民工们,从乡下老家出发了
在拥挤嘈杂的车间
抢占到一个
连续工作十二小时的工位
他们的孩子,扛着米袋上学的蚂蚁
在教室一身臭汗,忍着嗤笑
把破胶鞋往椅子背后躲
有人后来成才,留学伦敦。
一个研究生盗窃电脑论文
后来从轻处置,法外有情:寒门子弟读书不易。
漫长的春季
“年年牛背扶犁住”
他们愁眉望天的样子,雨水反复冲刷过
古诗又存录下来。

诗人把目光放置在低处,放在了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农民的身上。
雨水的数量词应当是“一场”,这里用异配格换成了“一批”,因为充当拟物的“雨水”和“谷物”,本体都是农民工。啊!一批一批的农民工。前两行的诗意很浓郁,也许为了“覆盖”中间行文客观白描诗性的不足吧!这两行不仅诗意盎然,且暗伏着诗人的思想。“雨水”的深意,在于广大的农民工以及没有来打工的广大农民,正是他们用他们的血汗滋养了城市。“谷物”的深意则在于尽管他们滋养了城市,城市却不给他们丰沛的报酬,以至于只能在生存线上挣扎。这是现实在诗人头脑中很清晰的反映和良知的体现。

“抢占到一个/ 连续工作十二小时的工位”。一个“抢”字客观到准确位置。中国农村太多的剩余劳动力问题,处于中国强盛路上最难解决的问题之首。这无论是走远的毛泽东,还是隔洋指手划脚的小布什,也难以面对的困惑,更不是藉此含沙射影之辈所能一、二的了。但政策鼓励的先行,法律制约的滞后,使新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者的贪欲,有了膨胀的缝隙,延长工时的掠夺,就成为了残酷的现实。这里蕴藏的思考是沉重的呀!“扛着米袋上学的蚂蚁”,是把思考伸到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具体方面了。

“一个研究生盗窃电脑论文”是对中国教育的思考。青少年的犯罪率持续升高,其平均年龄的持续走低,使在商品大潮冲击下的基础教育以致高等教育,至今寻觅不到(或者占据寻觅位置的人们压根不去寻觅)德育的良策。盗文算什么?阿Q还说读书人窃书不算窃呢!自己成了年轻的富翁,而不养乡下的爹娘、直接用网络技术盗取电子银行的存款的新闻披露,也仿佛未绝于耳。这又是一种悲哀的思考在字里行间了。

“年年牛背扶犁住”。一句古诗的引用,诗意又恢复到起兴时的浓郁。“愁眉望天”和
“古诗又存录下来”,收束到对农民问题的整体思考。农业生产力的低下,广大西部地区的牛耕地、方木斗子打稻谷,还停留在春秋战国吧?这是我先前给学生讲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手指窗外视线可及的现成例子。可喜的是农民的税费已经减免为零,且有些许的补贴,这可是中国有史以来不曾有的大进步。希望正无所谓有,无所谓无,摸着石头过河,河再宽也会有抵达彼岸的日子。这是我执信不疑的。白沙肯定也是这样想的吧?

我读这样的诗,就有一种蕴籍的感觉。这是因为:诗人白沙把我想表达却没能表达的诗思与情怀都表达出来了,仿佛是帮助我实现了一个愿望似的,觉得欣慰。诚然,你可以蕴籍于别样的诗。而如果你想蕴籍别人(读者),就设法把你的诗思与情怀用明白流畅的语言,含蓄到一系列意象里去,用意象去共鸣读者。

2008-8-4于上海宋园路
2017/7/19修订于观山湖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27 11: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老师佳评!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1 16: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潘大冬 发表于 2017-12-27 11:06
学习老师佳评!问候

祝福大冬兄弟新年快乐吉祥幸福安康遂心如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8 22: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关于写诗过程的美学解释
作者:山城子(李德贵)

:美是客观存在与人的主观情感之间建立起来的和谐统一的关系,及其兴奋情性的过程。
我们知道,诗歌属于文学样式,而文学是社会生活在文学家头脑中的反映。套用一下,诗自然是社会生活在诗人头脑中的反映。那么这里的社会生活,就是美的定义中的客观存在,而“在诗人头脑中的反映”,就是美的定义中的主观情感与兴奋情性。
不妨通过一首诗的创作过程来说明。就选我自己去年发表在《绿风》上的一首诗吧:

冬天的情人谷

黔中冬天的情人谷
淡季依然徘徊在深秋意绪
红叶飞霞黄叶铺金
山石小路不忍踏去…

谷底溪涧流淌无声的缠绵
许多故事扑朔迷离
热夏三五密友寻句
如今都失散在哪里?

山高林密水远心近
临界不越长留美丽
未忘厅内且歌且舞的恣情
频频碰杯可再期许?

这是2007-12-11上午在家里写的。所以写这个,是因当时已经彻底退休(不再接受返聘或邀聘)在家,脱离了长期以来的集体生活与交往,未免怀恋那些集体活动的情趣,以及相处很近的一些同事。一种淡淡的孤独的寂寥感,悄然我的房间。于是,许多集体外出旅游消遣的往事,便在心头集结。情人谷是黔中的一个旅游景点,有一年的教师节,我们全校的同事前去游玩,很尽兴的。这些,都是存留于我内心的客观存在。所以翻动出来,全是我当时的孤独的寂寥感这个主观情感使然。就是用这些客观存在,来抚摸抚慰我的内心的怅然若失。这时,被我翻动出来的这个具体的客观存在与我具体的主观情感就建立起一种抚摸抚慰与被抚摸抚慰的和谐统一关系,同时就引起了我的怀恋(兴奋情性)的过程。这个关系与过程,就是美。如果不做记录,这种情形从宏观上说就稍纵即逝了。但我是一个诗爱者,我用诗的样式记录下来,就写成了《冬天的情人谷》。写出来了,心情也就被抚平了。看我的这个创作经过,其实就是一个建立美又纪录美的过程。
同样,我创作《形象诗美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建立美和纪录美的过程。每创作一个理论节(一首),我都怀着一种积极的创作欲望(既用诗的形式作诗美学的启蒙与普及的文字工作),这便是我的主观情感。在这样具体的主观情感驱动下,我要翻动相关的个人积累以及可以查阅的资料,亦即先前汲取并存留的或可从别处获取的客观存在,而这些客观存在恰好能满足我的创作欲望并能顺利地实施创作。这就是建立了主客观的和谐统一关系。这时“兴奋情性”的过程,就表现为我如何利用技巧把逻辑思维赋予形象思维的形式。例如,我每写一个理论节,技巧之一就是用形象体现理论。我写豪放美,就尽情让我的诗文本也豪放起来,写婉约美,我的行走也就模特起来;我写比喻美,就大量地运用比喻格行文,写童话美,我一开篇就自己先童话起来。
诗友们,想想自己具体诗作的创作过程,不也是这样的建立美和纪录美的过程吗?
美不神秘,美学也不神秘,它们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生活与学习中,就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时时刻刻闪耀着光芒。只要你肯体会,肯纪录,你就与美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9-2-23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2017-9-18修订于夏云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 11: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诗友来阅!亲亲远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4 19: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城子老师很系统全面地谈了对新诗的认识,对我们提高对新诗的鉴赏能力是有帮助的。欣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8 10: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赵春华 发表于 2018-1-24 19:03
山城子老师很系统全面地谈了对新诗的认识,对我们提高对新诗的鉴赏能力是有帮助的。欣赏了。 ...

谢谢春华留言鼓励!祝兄弟小年快乐吉祥!!亲情远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4-26 20:18 , Processed in 0.09922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