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散文诗。移至诗人驿站交流。请诗友注意查看。
黄海卿 发表于 2010-8-23 19:55
下面是我回复《延河》专访的一些内容。应该可以说明了。问好!
刘玉美: 散文诗的基本特点,从文体结构和创作手法上散文诗与一般意义上的散文、现代诗的区别 秦华答: 散文诗的基本特点就是:语言精炼,寓意深刻,张力十足留给读者最大的遐想空间。它不像散文那样铺开了去细述,比现代自由体诗更委婉。内部有极强韵律,文字精美到多一个字嫌多,少一个字就不完整,把散文诗的任何一段文字拿出来都能够完整的表达一个意思。它可以带给大家许多哲思,给人们许多启迪。” 从文体结构和创作手法上散文诗与一般意义上的散文、现代诗的区别: 散文诗,顾名思义——就是散文的形式,诗歌的语言,而内核还必须有音乐的韵律换句话说:诗歌语言是骨骼,散文形式是肌肤,音乐韵律是脉络组成的人。(是新诗的一种,自然有新诗的张力与灵魂了) 散文诗是浓缩了写,散文是铺开了写的。而现代诗歌是分行写作。 散文诗、现代诗歌都是新诗。 耿林莽老师说:“散文往往求全,完整叙述事物过程,诗和散文诗则取其一点、一线、一角,以点代面,以一当十,作简约性勾勒;散文多取块状结构,洋洋洒洒,铺叙成篇,每有冗长拖拉、烦琐罗嗦之弊,散文诗多取跳跃流动、轻捷灵活、多节段的结构,既适应语言精炼简洁、节奏起伏跳荡的要求,也体现了建筑美的视觉快感”。 我认为散文诗可以分为抒情散文诗、叙事散文诗、游记散文诗等等,也有散文诗小说。主要把握散文诗的特点:“散文的形式、诗歌的骨架、音乐的韵律”。凝练而不直白,大多有很好的张力与内涵,给人们更多的遐想空间。一段可以成章,一句可以让人浮想连篇,是语言上的三维动画。 我在《诗歌报月刊》网站专访里有说明: 原文地址:
从“五四”被刘半农引进来开始,散文诗一直都是诗歌的一种。只是总有人要把它从诗歌中分出来,如同小说从散文里分出来一样,要散文诗成为一个即不是诗歌(新诗——自由体诗)也不是散文的独立文体,我认为这个独立的文体是区别自由体诗与散文的。也就是灵焚他们提倡的大诗歌。这也是一直以来的学术争论中比较一致意见的。
确实,散文诗如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有民歌、美声的元素一样,应该是独立的,而且是独立的,无需证明的。这个过程是十月怀胎,瓜熟蒂落哦。
根据以往的经验,一般都是如下分类的。我也赞同这样的分类。你看我给飞雪的回复就知道了。我们没有必要总纠缠在散文诗的归类上。我们应该去探索怎样才能够写出大家喜欢的好作品才是。
文学题材分类:。
1、两个大类。韵文与散文.(我国古代人是根据语句押韵否来分的)。
2、三分法(“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采用的):叙事文学(神话、史诗、小说、叙事诗、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抒情文学(抒情诗和抒情散文)、戏剧文学(供舞台演出的脚本)
3、四分法(现代我国文学理论界较多采用的):
诗歌(抒情诗和叙事诗):古体诗词(诗词歌赋)、现代诗歌、散文诗、歌词
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游记、小品、杂记、杂文、报告文学
小说(从大散文里独立出来的)
戏剧 不知道这样是不是说清楚了。欢迎大家展开讨论。 下面我们做一些比较: 附一:抒情:
雨中走(散文)
文/柯晓兵
舍外,又下雨了,雨大大小小地飘落下来,织成一张恬静的帘子。我的心,也慢慢地溶解在雨中,去聆听雨的声音,去欣赏雨的风景,去体会那冲毁一切的气势,去想象大雨涤荡下世上的万物。不知不觉,脸颊上有两股暖暖的东西流过,一滴一滴地掉在心上,那声音我听到,是真的。
朦胧的视野中出现了父母辛勤的身影,他们为了我的选择,起早摸黑,日以继夜地劳动,劳碌奔波艰难地维持整个家庭,沉重的负担留给他们的是早生的白发,满脸的风霜,我永远忘不了他们为了我的学费一次又一次无奈地敲响亲戚朋友的家门,迎来一次又一次的冷眼和闲话。
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但是现实的风雨总是把我的梦打落在枕边。但是我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今天,有幸还能坐在教室里,虽然自己的一身土里土气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但是我感到十分充实。我相信风雨之后会是美丽的彩虹。读书是人生道路上采撷生活的音符。我会用汗水酿酝出一首岁月之歌。唱出生命的意义,回报辛勤的父母!
舍外的天空,是雨的世界,我忘记了自己,冲进了雨里,回首冲着问我为啥不带伞的同学说:“我习惯了,我就爱这样在雨中走。”
诗文的有机统一,诗文之意象互显,乃散文诗写作之要求。散文味浓而诗味乏,读来情淡意倦。为文要合体,即意合、情合、体合。(谢应明老师点评)(“托起飞翔的梦”散文诗征文作品)
附2:
雨中走(散文诗)
下雨了。大大小小的雨点在窗外飞舞、飘洒,仿佛倾刻间冲毁一切障碍,刹那间涤净世界万物;心雨,也在胸臆中流淌,一丝丝、一缕缕,勾起了无限缠绵。渐渐,它们融化在了一起,交织成一张雨帘雾幔。
我在雨雾中穿梭。
……
朦胧中看见了父母亲的面容和身影:过早生出的华发、满脸的风霜、弓着腰、长满厚茧的双手,那是生活艰辛留下的痕迹。那双满布鱼尾纹的眼角,却流露出望子成龙的企盼神情……
……
远处,一只羽翼未丰的雏鸟,它想攀上更高的枝头;它希望拥有华丽的翎羽;它很想“鹰击长空”;它很想飞越“世界屋脊”……
可它总是在这雨帘雾幔中拍打翅膀,踌躇徘徊,能飞起来么?
雨越下越大,我冲进了雨中。迎着风、冒着雨,这感觉真好。
(根据柯晓兵散文《雨中走》改写)
附二:叙事 散文有许多方法:如抒情的,叙事的,他们是最常用的写作方法, 会写字的人都写过这样的东西(一般都把散文随笔放在一起, 可见散文是什么样的形式了)。散文诗是诗歌和散文结合生下的“混血儿”,主体还是诗歌。前面我已经阐述了耿老的说法, 我很赞同, 而且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无须在这里重复。看看这里也许有帮助:http://vip.rongshuxia.com/rss/bb ... 2&aid=1395#1395 如下:
1、叙事的散文与散文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d9734301000cxg.html
散文:《抚触一块石头》
在离家不远的路边有一块的石头,篮球一般大小,红褐色的,镇在一棵芒果树下。这石头说抢眼却也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说平常,它总突兀在那里,不急着赶路的话总会看它一眼。
这一日,我和一个朋友站在那石头边说事。事情说完了,那人看了一眼石头,说,这石头有些好看。我也说好看。于是蹲下来,要把它拿起来看看,动了手,才知道,那石头还有一截埋在土里,用力摇了摇,抱了起来。好家伙,比看到的要大得多。找了几片树叶,擦擦上面的土。石头呈棱柱状,下头大一些,质地坚实,通体褐红。横着看,有一层一层的纹理,线条优美。石头的底部有一个眼,鸡蛋大小。真好看,朋友赞叹道。是块好石头,我一边琢磨,一边应答说。我左瞧瞧,右看看,不时用手拍几下,擦几下,或者用拇指刮几下,端详了许久,才把它按原状放好——石头摆在人家的门口,应是有意摆置的吧。
此后,我经过那里,再看那石头,就有了一种熟人的亲切——我知道它比我们看到的还大,我还知道他的底部有个眼。
那是我抚触过的一块石头。
秦华尝试修改成散文诗:
篮球般大小的石头,有着红褐色的皮肤,镇在一棵芒果树下。这石头总突兀在那里,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不急着赶路,总会看它一眼。
一日,造访的朋友站在石头边,用眼光扫了扫石头,与我说:“这石头好看”。我也递上欣赏的视线。思绪与手都启动在石头上,盘坐地面的石头早将腿深入土里,和我打着擂台。
虽然它个头不小,力气也大。却在我的执著中败下阵来。
几片树叶擦试后,棱柱的石头,一层一层坚实的纹理,坚实的身体;优美的线条。
底部凹陷一个鸡蛋大小的眼,是把历史收藏,还是洞察现代?讨了赞叹后是什么感想?在手的出卖中,你无奈地竖在那里。
石头仅仅是人家门口的摆设,寓意如何就只能体味了。
我经常走过那里,再看那石头,一种熟人的感觉。
我知道它比我们看到的还大,我还知道他的底部有个眼。那是我抚触过的一块石头。一个灵魂!
(07/11/17于上海) 附三: 下面是我2006年写得散文诗,有两种形式(1、靠近散文,2、靠近现代诗歌) 【秦华散文诗】秋叶的思绪及闻华舰的点评
文/秦华
凉风忽至,秋色苍茫,蓦然,我的乡思被拉得悠长悠长。泪眼朦胧,夜野无边,我在月下寻您。遥远的梦寐之地呵,您可曾被我的忧伤打湿?
我是飘零的叶子,我在眺望远方。我蜷缩着,在异乡龟裂的泥土里努力挣扎。我挣扎,我——挣扎——
起点到终点,路途迷惘;终点到起点,距离狭长。我站在距离之内,季节之内,情绪之内,自成一线,遥望。
魂牵着思,思绕着梦。您的面纱,阻隔不了空灵的遐想。远乎?近乎?情呼?思呼?
几丝小雨偷袭而至,将夏日的热情统统缴获,俘虏。而此刻的南国,老家的东厢房一定没有退却他的激情。几许浓郁的乡音,一定又在故土的上空萦绕、斡旋着……
根啊,我的故乡,我只有将自己幻化成泥土,才能靠近你吗?
枝桠,我的摇篮,你在策划新的孕育吗?那么,请你等等我,等等我,我还没回来,我正在回家的路上……
【2006-09-23于上海 2006年《四海一家》5期《中国散文诗90年(1918—2007)》】
原稿:
【秦华散文诗】秋叶的思绪
文/秦华
冷风将至,我的乡思增长。
秋意写生,我的泪眼朦胧。
寻您,月光下,遥远的梦寐之地,早已被触摸不到的泪水打湿。
一片叶子望望远方,弯下腰,卷起裤脚,在异乡泥土上奔跑。
起点、终点,迷茫的距离,离它亦近亦远,站成一线,等待。
魂牵着思,思绕梦。您的面纱,阻隔不了空灵的遐想。
远乎?近乎?
几丝小雨偷袭着,把夏日的热情缴械,藏起。
南国的东厢房一定没有退却他的激情。
几许浓烈的乡音,在故土的上盘绕。
乡音,老人嘴角流淌的河水,将孩子的心田灌满丰收的灿烂。
根啊,故乡,在我梦里膨胀成飞翔的翅膀。
或许我的身体化为泥土,才能够靠近。
栖息过祖辈、父辈的枝桠,又有许多新枝嫩叶正在孕育。
(06/09/23于上海)
秦华的“手段”——评《秋叶的思绪》
文/闻华舰
散文诗这一独立文体,在中国不足百年。真正认识它,了解它的人并不普及,它的创作者更是稀少。但是,散文诗离我们并不遥远,生活当中随处可见。它与其他文学体裁一样,母体都是生活。是生活、美学、哲学的一种结合体。它就在我们生活的本质里。它没有小说的情节、杂文的锋芒,但它具备散文的飘逸,诗歌的张力。它凝聚、短小,它精美;它有独特的空白美与空间美,它富于哲思;它有乐感,适合朗读、传诵。
在为数不多的散文诗作家群体中,女性作家更是凤毛麟角,而我恰好认识这么一只珍贵的麟角,一个值得关注、值得爱戴的大姐,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秦华女士。
在圈内,秦华是位公认的好大姐、好文人。很多时候,人品决定作品,作文首先要做人。毫无疑问,大姐秦华的作品就是她人品的具体体现。她的散文诗作品,数量不是太多,但篇篇都叫人觉得塌实,篇篇都让人觉得有感有情。是的,秦华是个重感情的优秀女作家。于是,一次矿难、一场水灾、一夜春雨、一片秋叶、一点乡愁都将触动她才思,她将苦难的、忧伤的、幸福的、欢乐的事件以及时光,酣畅成文字,隽永、优美地用散文诗的方式展现出来。情感真挚、现场感强、富有哲思始终是秦华散文诗的重要标记。
一个优秀的散文诗作家,往往都具备散文家与诗人的双重气质,他们善于捕捉生活,善于沉淀生活,善于重组生活。将生活中的不和谐,用文字一一敲碎,而后再用文字,按照作家思想的轨迹诗意地重新组合,从而达到另一种生活状态。
比如秦华的散文诗《秋叶的思绪》,作家巧妙地将自己的思乡情绪、无奈的心情,嫁接到一片秋叶上,将自己内心的不和谐情素贯注于一片凋零的叶子身上,通过描写一片叶子的迷惘,而抒发作家内心的思想。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将欲归不能的无奈,用寥寥数语,尽现出来。
“我是飘零的叶子……在异乡龟裂的泥土里努力挣扎”,叶子就是作者本人,可本人却不是叶子。叶子可以承载作者的情绪,可作者毕竟没有一片叶子自由。
《秋叶的思绪》短短350字,几乎句句珍贵。没有华丽生涩的文字,没有矫揉造作的小女人情绪,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字里行间里无处不透着浓重的真实的情思。这样的情思,因为具有真实性,很容易感染读者,而产生共鸣。
散文诗继承了现代诗歌的“跳跃”和散文的“散”,因此散文诗具备空间美与空白美,这是散文诗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秋叶的思绪》里,作者没有像散文家那样,将落叶归根的前因后果、矛盾体的个中关系一一罗列,而是从一个画面跳跃到了另一个画面中去,如此作品便出现了可供读者想象的空间。在《秋叶的思绪》里,作者也没有将自己虽思乡情重,却因为某种特殊原因而无法遂意“归根”的无奈直接说明。而是高明地运用散文诗空白美的美学手段,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可以遐想的氛围之中。触动读者的主观意想,激发出读者潜意识里对故乡的向往与回忆的意境之中。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故乡情节,每个人的故乡都有故事,每个人脑海里故乡的画面都不相同。求大同存小异,作者只管勾勒出轮廓,色彩却留给读者自己去填充,读者与作者之间便产生了一种互动以及灵魂间的交流,这样便达到了一种美的和谐,才能使读者认同作者、接受作品,有效地引发共鸣,这就是空白美的妙处。
(06/11/21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