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紫石金麟

七律八首 谒成都杜甫草堂缅怀诗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9 08: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03# 逸仙 的帖子

十分感谢!好才情。
远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9 08: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04# 陈毅功 的帖子

感谢毅功兄雅赏!
遥祝周日快乐!:shar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9 08: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朋友们交流、多提宝贵意见!:shar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07: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忧思天下柴门叹,广厦眼前寒士居?

居,清冯文璐《诗韵合璧》,四支韵。
上海书店出版社


[size=-1]诗韵合璧 定价: ¥28.00元 金桥价: ¥26.60元 节省: ¥1.40元 出版/发行时间: 1982-05-01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 (清)汤文璐 ISBN: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0 1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紫石先生七律八首风格初探

紫石先生的七律八首在中诗引起了巨大反响,跟帖如潮.楼主本人也对诗作展开了多方面深入细致甚至不厌其烦的艺术分析,虽然有些分析已经超出了本诗之外,但我认为还嫌不够.本人对杜诗偏爱有加,琢磨多年,但不得要领.今反复诵读紫石的大作,顿有拨云见日之感.应该说,紫石的艺术特点师法老杜,又不拘泥于老杜.尤其在韵律的处理上甚至超越了杜诗,这在近代文学史上是颇为罕见的,应该引起诗界的高度关注和研究.现将该诗与杜诗的比较研究简述如下.
杜甫“记事”类诗歌主要包括了一些时事性、叙事性、自传性较强的乐府及长篇古诗,如“三吏”、“三别”等所谓“新题乐府”。后期杜甫喜欢回忆往事,因此一些忆旧诗也可归入这个范畴,如《忆昔二首》、《忆旧游》、《壮游》、《昔游》、《遣怀》、《夔府书怀四十韵》、《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等。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包括了以记录时事为主的“即事名篇”的乐府诗和以反映个人生活经历为主的自传性诗歌。

一、“即事名篇”
对于杜甫诗歌“即事名篇”的评价,最早见于唐元棋的《乐府古题序》“近代帷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倚旁。所谓“即事名篇”,就是以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来为诗歌命题,表
现的具体形式就是对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直书所见。《新唐书·杜甫传》中曾评价日“甫又善陈时事”指的就是杜甫善于在诗歌中记录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问题。杜甫“即事名篇”的乐府歌行数量不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三吏”与“三别”。杜甫生于盛唐,盛唐时期最大的事件当属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于唐王朝的影响绝不仅仅是政治方面的,更深入地体现在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层面。杜甫完整地经历了安史之乱,而且是以与普通百姓无异的形式去经历的,对于安史之乱给国家和百姓造成的伤害有了切肤之痛。一方面有了社会重大事件的题材,另一方面诗人又有了亲历的感受,才造就了这传唱千古的名篇。
“三吏”与“三别”分别记录了安史之乱中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与事件,浦起龙《读杜心解》曰“《新安吏》,借提邺城军溃也。统言点兵之事,是首章体。如《石壕》、‘《新
婚》、《垂老》、《无家》等篇,则各举一事为言矣。”杜甫选取了看似个别,实则具有普遍共性的几个人物形象,从点入手,以点概面,来实现对普遍社会情况的概括。“如以《新安吏》名篇,即以新安小吏与‘客’就征兵的对话,展示了社会现状及民众苦难。以《新婚别》命题,则以‘暮婚晨告别’的女子对被征丈夫的倾心话语,描述了由战乱造成的人生悲剧。”其余的“即事名篇”之作,也大都是选取一个视角,通过对个别事件的描写,达到对社会问题的深层次的剖析。如他的“行”诗《兵车行》、《丽人行》等。《兵车行》反映连年的战争和政府的苛捐杂税对民生造成的深重灾难。诗从士兵出征前送别的场景写起,征人将上战场,家人前来送行,场面理应是有所嘱托和鼓舞,而杜甫笔下的场景却是“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仁川,原本应为男儿壮行的场面却变成了生离死别的悲惨场景。通过一系列细节与场面的描写,写出了人们对于征人的忧虑和战争的怨愤。“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川,激烈的战争本来就是九死一生,而侥幸存活的战士却也不能卸甲还家,从十五岁应征,直到熬得头白仍被征戍边。这是征夫戍卒的悲惨命运,而在后方的普通百姓也并不比前方的征人好过。常年的战争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民生凋敝,而朝廷为了负担庞大的军费开销,拼命增加赋税,导致了“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川的恶果。前方的征人与后方的百姓均无活路,无怪“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又如《丽人行》,王嗣爽《杜臆》曰“态浓八句,极状姿色、服饰之盛而后接以‘就中云幕’二句,突愁又起‘紫驼之峰’四句,极状撰食之丰侈而后接以‘黄门飞鞋,二句,皆倒插法,唯杜能之者。诗人通篇都没有过多地发表自己的议论,而是以一种外科手术式的眼光,冷静地看待和分析,再以工笔画式的精妙,极尽能事地描绘出了杨氏兄妹甚嚣尘上的得意神态和穷奢极欲的腐败生活。黄周星《唐诗快》评日“通篇俱描画豪贵浓艳之景而讽刺自在言外”围,可谓一语中的。通过对贵族奢靡腐败生活的真实描绘,不露声色却又入木三分地讽刺之,深刻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集团的专权与腐朽。
二、“以我为诗”
杜甫的记事诗歌中,有一部分是对于自己生活经历带有自传性质的记述。对此,《杜臆·杜诗笺选旧序》日“以我为诗,自成一家。”“以我为诗”即表示杜诗在一个方面体现出了自传性特点。杜甫的自传体诗歌中,较为乐观和积极的精神状态大部分表现于对安史之乱前盛唐社会状况的描述和自己年轻时壮游经历的回忆,如《忆昔》和《壮游》诗。《忆昔》诗中“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凛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纵鲁编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的描写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个理想国,与安史之乱后破败不堪的社会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壮游》中对于自己一生交游、为官、直至贬官流寓经历的记述,让人们看到了这个“奉儒守官”的诗人的成长历程,也让人们看到了诗人“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厂川的年轻豪气。然而这样的经历毕竟是短暂的,诗人的自传体诗中大部分表现出的还是饱经世事的坎坷与无奈。以《奉赠韦左垂丈二十二韵》为例,此诗记述诗人“旅食京华”十年间的辛酸生活。其中诗人毫不避讳,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当时“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悲惨与难堪。此外,‘这类自传是带有阶段性总结性质的,如诗开头即云“纵挎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别,就是立足创作的当时,对自己过去思想和经历所做的一个带有总结性质的概括,这个概括是无奈和辛酸的。自己一直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近的志向,然而世事无情,将自己的理想湮没无踪,最后只能发出“儒冠多误身”仁“的感叹,既带有自嘲性质的意味,又充满无奈的泪水。又如《壮游》诗,前部分虽然记述了自己早年间放荡齐赵,裘马清狂的生活,后半部分却也记述了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民生凋敝的现实,而且还发出了“小臣议论绝,老病客殊方。郁郁苦不展,羽翩困低昂川侧的感叹,对于自己忠而见弃的状况颇有微词。《壮游》诗记述之详细,几乎可以看作诗人有意创作的对于自己前半生此诗作于大历元年秋,公元年,诗人时年岁的一个完整的总结,无怪王嗣爽日“此乃公自为传。”〔‘〕不独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杜甫的自传体诗歌中还记述了家人与自己一同漂泊的苦难经历以及自己为人夫、为人父的愧疚之情。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入门闻号眺,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0 1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世纪最早研究杜诗的专题文章是李详的《杜诗证选》,该文将杜诗化用"文选"之句、事、理者一一排比出来,虽然方法简单,但已非传统的诗文点评可比,初具现代学术意识。
二十年代,学界已能比较自如地运用现代治学方法研究杜诗,如段熙仲的《杜诗中之文学批评》、段凌辰的《杜工部七言绝句之研究》等即如此。
三、四十年代,人们研究杜诗的角度更多、方法更新,有综论杜诗风格和创作分期的,如振作的《杜甫诗研究》、吴泾熊的《杜甫论》、由毓淼的《杜甫及其诗研究》,有专论杜诗艺术技巧的,如玄修的《说杜》、邵祖平的《杜甫诗法十讲》、冯钟芸的《论杜诗的用字》,也有探讨杜甫诗歌创作理论的,如李辰冬的《杜甫戏为六绝句研究大纲》、郭绍虞的《杜甫戏为六绝句集解》、罗庸的《少陵诗论》、程会昌的《少陵先生文心论》、金启华的《杜甫诗论》等。当然,也有笺注杜诗、研究其版本流传情况,甚至将杜诗翻译成英文的。所以说,到四十年代末,杜诗研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取得了较大成绩,同时也为后半个世纪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后杜诗研究的全面拓展、取得的长足进步,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五六十年代,许多专家开始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文艺思想对杜诗艺术成就和创作技巧进行探讨,出现了如萧涤非的《学习人民语言的诗人――杜甫》、冯文炳的《杜甫写典型――分析〈前出塞〉、〈后出塞〉》、冯至的《诗史浅论》等文章,虽然套用了苏联文学理论某些概念和名词术语,但对杜诗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的挖掘分析上较之前人有明显的进步。另外一些学者则能从诗歌艺术本身立论,如夏承焘的《杜诗札丛》、缪钺的《杜诗中含蓄之法》等。此时还出现了分析杜甫诗歌美学观的文章,如吴调公的《青松千尺杜陵诗――论杜甫诗歌的美学观》,开阔了杜甫诗歌理论研究的视野。
经过文革长达十年的研究空白,从七十年代末开始,杜诗艺术研究以更加强劲的势头和空前的规模发展着,人们不但继承了传统治学方法的诸多优点,还大胆借鉴西方文艺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长处,从各个角度、多层面对杜诗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为了较好地反映本世纪杜诗艺术研究取得的主要成绩和进展,本文下面将从综合研究、题材和分类研究、声律和分体研究、艺术渊源和影响、诗歌理论和审美理想等方面分别加以介绍。
一、艺术综论
杜诗艺术价值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本世纪较早对杜诗艺术价值及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作较为深入探讨的文章,是梁启超的《情圣杜甫》和胡小石的《李杜诗之比较》。梁启超认为,杜甫的作品,"自然是刺激性极强,近于哭叫人生目的的那一路;主张人生艺术观的人,固然要读他。但还要知道:他的哭声,是三板一眼的哭出来,节节含着真美;主张唯美艺术观的人,也非读他不可。"胡小石文则在杜甫与李白的比较中见出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独特的地位。
三四十年代,专门探讨杜诗艺术价值的文章主要有吴泾熊的《杜甫论》、由毓淼的《杜甫及其诗研究》。吴文从杜甫写实主义艺术成就的方面高度评价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进一步论述了杜诗中的真、善、美,认为杜甫有尖锐细密的观察力与惊人的写实手腕,即诗中"真"的表现;他有丰富的感情与同情心和由同情心而产生的非战思想与社会思想,即"善"的表现;谓杜甫诗中的美,并非指词藻、声律等外在的美,而是属于他性格的美。由毓淼文则根据杜甫论诗重"神",因而称杜甫为"诗神",说"工部既不仿效离骚,又不采用乐府旧题,而自己另外独创格调,自立新题,这便是他的伟大地方,工部诗的取材,多半是当代的时事,实在可以称得起是一个划时代的诗人,因为真正的唐诗还要从杜甫开始。"
五六十年代,人们因研究方法和文艺观的改变,对杜诗的艺术价值又有了新的认识。如刘大杰在《杜甫的道路》一文指出,杜甫诗歌的主要特色,是"他发挥了《国风》、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大量吸取民间语言,消化提炼,丰富了他的诗歌的言语,使得他的歌唱,同人民的生活情感更加接近,在表达情意、描画人物和叙述故事上,显得格外生动真实。"郭沫若在《诗歌史中的双子星座》一文中则认为,杜甫"和人民同命运、共甘苦,既从现实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又向古代的诗人和民间的诗歌虚心学习,把古代的和民间的语言加以锤炼,而创造性地从事诗歌天地的开拓。因而他的诗歌便十分突出地具有严格的格律、深刻的表现、充沛的气势、雄厚的魄力,形式与内容相合无间,而使人不得不深受感动。思想性和艺术性,在杜甫的诗歌里,得到了高度的结合。"冯至《"诗史"浅论》又指出,"杜甫的诗是真实地继承了并发扬光大了《诗经》、《乐府》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吸取了六朝以来山水诗的艺术成就。他的诗是经得起用'兴观群怨'和'知人论世'的准绳来衡量的。他使中国诗歌的这种特点在世界文学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蒋和森在《碧海挚鲸手――杜诗的气魄》则认为杜诗的艺术特点之一是具有"那种运笔如椽、令人为之神动心摇的气魄",它在创作上的表现则是悲伤而不消沉、忧郁而不颓废,而古代诗人很少能达到杜甫这样的境界。
八十年代以后,人们虽然不再热衷于从整体上评价杜诗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但就仅有的几篇相关文章来看,在研究的深度和立论的新颖等方面,较之前人仍是有所前进的,如黄稚荃的《杜诗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程千帆、莫砺锋的《杜诗集大成说》、刘开扬的《论杜甫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
杜诗风格论自古以来,人们多用"沉郁顿挫"来说明杜甫的艺术风格。本世纪的学者则对杜诗风格的审美内涵、产生原因和流变过程作了较为细入的分析。
八十年代以前,人们多就"沉郁顿挫"这一定评本身而论杜诗风格。如柯剑岐在《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中首先认为,"沉郁"是杜诗的主要风格,"表现在杜甫创作中的那种深沉、锐敏的洞察力,以及由此而来的那种浩浩荡荡、波澜壮阔的生活画面;也是指那种苍老遒劲的笔触以及由于忧国忧民的伟大思想而来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文章还探讨了杜诗这一风格的形成过程和原因,认为它是安史之乱前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时代风格通过杜甫具体的世界观和创作实践的反映。759年前后是杜甫沉郁风格发展的顶峰;越到晚年则愈更增加了浓厚的悲剧气氛和衰飒情调。
类似的文章还有傅庚生的《沉郁的风格,闳美的诗篇》、安旗的《"沉郁顿挫"试解》等。傅庚生指出,杜甫当时所说的"沉郁",近于所谓"诗教"的"温柔敦厚",还是属于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范畴的;后来他一步步地走向人民,发展了他的诗歌,迨到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后,诗的风格就已形成属于另一个范畴的"沉郁"。就是说,杜诗中日益明显的人民性使它固有的沉郁的风格日趋深广。安旗则认为,杜甫早年自称"沉郁顿挫"的含意,主要是表示学历之深厚,技巧之娴熟,希望唐玄宗能够赏识他,让他"执先祖之故事";后来,杜甫有了更多的生活经验,特别是经历了干戈离乱,他尝了人生的艰难困苦,他对统治阶级的幻想日趋破灭,他和人民的生活与思想感情日益接近,他的创作才愈来愈成熟,他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也才有了真正的深广的时代内容。即"忧愤深广,波澜老成"。而且作者又指出,"忧愤深广,而又以含蓄蕴藉的手法出之,才能显得'沉郁'。仅有忧国忧民之情不一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0 1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表现为'沉郁'。"
八十年代以后,虽然仍有一些学者力图对"沉郁顿挫"作出新的解释,如金学智的《杜甫悲歌的审美特征》、王南的《"沉郁顿挫"论》等。但更多的学者则从杜诗风格发展过程、分期或形成原因等方面着眼或在这一总体风格基础上分析杜诗的其他风格,如傅绍良《论杜甫诗歌的阴柔美》、刘地生的《杜诗韵字在形成风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金诤的《试论杜诗风格的地理特征》、裴斐的《杜诗八期论》、刘宁的《杜甫诗歌的平淡美》等。
其中傅绍良文认为,杜诗虽然偏于阳刚美,但同时也具有鲜明的阴柔美的特点,即:用谐趣和幽默摆脱痛苦命运的折磨,使人看到他带泪的笑,绝望中的希望;把自己的失意之愁、悠然之兴、超然之态化作对人生的留恋,对幽静境界的追求;细腻敏锐地感受自然,化客观景物为情思。刘地生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都很新颖,它通过对杜诗中一系列例证的研究,认为杜诗用韵与作者为人的作风相称,惯用入声韵,惯用i元音造成的韵母,或用闭塞音[-p]、[-t]、[-k]收尾入韵。由于i发音轻细,而[-p]、[-t]、[-k]发音短促,使这些韵字的整个发音变得微弱急促。这些韵字的发音特点同作品的思想因素一道参与作用,构成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整体风格。金诤文认为,地理的差异,明显作用着杜甫的诗歌创作。黄河流域粗放朴健的水土风沙,形成了杜甫那质实雄浑而不务奇情幻彩的艺术风格,杜诗中那些标志着古典现实主义顶峰的作品,字字句句都散发着黄土高原泥土的气息;由秦州经同谷入蜀,高山峻岭,历涉艰险,使杜甫入蜀诗篇又具有秦岭的峭拔凌厉之风;入蜀之后,杜甫一直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湿润多雨,景物清奇峻丽,山川幽壑娟秀,这就使此后的杜诗明显的带有南国的风韵,而在创作上也转向了抒情与艺术技巧的锤炼。裴斐文将杜诗发展分成八个时期:即壮游时期是杜诗风格尚未形成的懵懂期;长安十年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期;辗转兵燹是杜诗既成风格的发展期;奔逃陇蜀是杜诗风格的变化期;栖息草堂是杜诗新风格(萧淡婉丽)的形成期;流离两川是杜 (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1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17# 非我斋主人 的帖子

感谢非我斋主人先生,昨日已就晚春轩主先生意见进行了答复。
目前已转入总编室。
十分感谢百忙中关注拙作,阅读先生跟帖,获益良多。
诗握:coffe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0 1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个艺术成就:沉郁顿挫的总体风貌,千汇万状的多样风格

“沉郁顿挫”是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自述创作甘苦之语,自宋严羽之后成为杜诗艺术风格定评。它包括以下几层涵义:一、它表现了杜诗思想内容的博大深厚,生活体验的真切丰富,感情的饱满有力;二、它经过了较长时期的积累、酝酿、消化、触发的过程;三、它以深厚完整的意境,锤炼精确的语言,铿锵浏亮的音调,顿挫变化的节奏表现出来。陈廷焯云:“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 ”(《白雨斋词话》卷一)
作为一个浑涵汪茫、千汇万状的诗人,杜诗的风格除“沉郁顿挫”之外,诸如清新、秀丽、明快、俊逸等等无不兼备。王安石曾说:“(李)白之歌诗,豪放飘逸,人固莫至,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至于(杜)甫,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绵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盖公诗绪密而思深,观者苟不能臻其阃奥,未易识其妙处,夫岂浅近者所能窥哉!此甫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引)这段话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杜诗风格的多样性。像其中所说的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绵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都在杜甫的诗中有所表现。
杜诗风格之所以如此多样,一是因为其诗表现内容丰富、领域广阔,他除了忧国忧民的反应战争、军旅、政治、社会生活的篇章外,其他题材如描写行旅奔波、田园风光、天伦之乐、异乡风俗,以及赠别怀人、咏物题画、评诗论文之作,都各具特色。二是诗人一生辗转大半个中国、自少至老心境不同,风格自别。上一讲所学的三首《望岳》诗就很典型的反映了杜甫自少至老心境不同而带来的不同的诗歌风格。秦观即云:“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淮海集·韩愈论》)在不同的写作情景下,创作环境中,诗人用不同的风格表现出诗人的情感。
但杜诗又不是多种风格作品的大杂烩、大拼盘,而是风格多样性与他独特的“沉郁顿挫”的风格相统一在一起的。俗话说,“深人无浅语”,杜甫那些平淡简易、绵丽精确、淡泊闲静、风流蕴藉的作品也和其他诗人不同。如其早年所写《饮中八仙歌》虽然描写的是盛唐时期一些狂放不羁的著名酒徒的风流韵事,但诗人冷静的观察和同情充溢于字里行间。再如他在成都草堂所作《漫成二首》、《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江亭》诸多风格恬淡的山水田园诗,用我的导师陈贻焮先生的话说“到底不是陶渊明”,亦和王维异趣。因为他并非真正的旷达之人,诗中总隐藏着忧时济世的深厚情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0 1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个艺术成就:大气磅礴的艺术概括,细致入微的写实本领。

杜甫是伟大的写实诗人,他的作品中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的内容,大气磅礴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和社会面貌,同时也以大量的抒情诗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深沉执著、百折不回的积极入世的老儒形象,这就是杜甫自己,但他不是迂阔的腐儒,而是具有多面的性格。以其长安时期的作品为例,他说“凭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庐”(《今夕行》),诗人赤膊光脚,绕床大呼大叫,这里所表现的是一个疯狂的赌徒的形象;“儒术于我有何哉,孔丘盗跖俱尘埃”(《醉时歌》),这是杜甫酒后狂言的形象;“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病后过王倚饮赠歌》),这是贫病交加、几成饿殍的杜甫形象;“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这是杜甫登高临远忧国忧民的形象。通读杜甫全部诗作后,我们更能感受到一个有性格、有感情、血肉丰满的杜甫形象。
杜甫诗歌擅长于叙事,常常通过富有个性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对话的客观叙述,展示诗人的感情取向,因而这样作品的艺术效果效果往往使人感到“峻夺人魄”,力透纸背。如《羌村三首》“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他回到羌村之后,在兵荒马乱之中,连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很惊讶,原来你还活着,在惊讶之余禁不住再抹去眼中的泪水、“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深夜和妻子秉烛而坐的那些情事,在梦中一样不敢相信,竟然还能够活着见面、“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左邻右舍爬在他们家的院墙边,看着杜甫回家后和亲人的相聚,不由唏嘘感叹,这些细节都表现了在战争年代家人团聚的独特的景象。《北征》中的“平生所骄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而啼,垢腻脚不袜”对自己特别可爱的孩子的那种描写很生动,又写它的女孩子“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籍画眉阔”等等,都是以细节描写见长的传神之笔。
除了写人,杜甫在写景诗中也善于摹写,体物工细。如,叶梦得云“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削之痕。老杜‘细雨鱼兒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著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至若‘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 ”(《石林诗话》卷下)再如,“同一咏月也,‘光细弦欲上,影斜轮未安’,初间上半夜之月也,(这是一个月月初的时候上半夜的月亮。)‘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望夕之月也,(这是月亮快圆的时候的傍晚的月亮。)‘旧挹金波爽’,十六夜之月也。‘秋月仍圆夜’,十七夜之月也。‘蝦蟆动半轮’,望后之月也。‘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月之将晦时下半夜之月也。同样咏蝶也,‘戏蝶过间幔,风蝶勤依浆’,这是孤蝶,(一只蝴蝶。)‘穿花蝶蝶深深见’,双蝶也。‘野畦连蛱蝶’,群飞之蝶也。”(吴齐贤《论杜》)这都反映了诗人细致入微的写实本领和细节描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5-18 16:11 , Processed in 0.12165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