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4-7 11: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hapsodia 于 2011-4-7 11:10 编辑
四月6日续
这首诗描述了彼得﹒勃鲁盖尔(Peter Breughel)的一幅画,这幅画似乎有几个分散的动感层次,准确地说,正因为它是一幅画,我应该说它有很多运动的图景。正因为意识到这一点,诗人好像故意违反了一条写作上的戒律:他几乎从始至终一直用了动词“is”。 This “is” a schoolyard,the boys “are” swimming or climbing, and the elders “are” looking after the small fry.
初学者总是被告诫,说要注意动词的使用,避免泛泛的动词,而使用具体明确的;而且要尽量避免使用被动态“to be”。但是这里却大量使用了并用了很多现在分词(the meandering, climbing, swimming, looking, hollering),这感觉就像要在静态的平面引起读者注意动态的悖论。
甚至在 “everything is motion,”这行总结里,都依靠“to be”来完成。而这里的分词哪里去了?这里的分词被其他的带ing的类似形式强调了,“wedding,”、“christening”,甚至“everything” 这些词里的“ing”。所以,第一诗节后的每个诗节里,都至少包括了一个以ing结尾的词,这就是为了强调活动的概念,而非静止的,强调每个动作在持续永恒的活动中。
有必要提一下“leans”这个词的位置,它有效地把最后一节延后,使跨行连续的“抻拉”效果发挥到了极致,但意没断,所以声音也不能断。
晚枫:这让我想起朗诵技巧里常常说的“气断意连”,有时我把它理解为“音断意连”。有点类似于英文句子未读完时的停顿,你需要用升调一样,虽然你换气了,虽然声音有短暂的间歇,但是语义并没有断掉,听众知道你后面还有话。这种“外断内连”的“连贯”,能体现气韵和意蕴,更好地表现文字背后的精神。而停顿(相当于跨行连续)却起到“拉长”和“延伸”的作用,像悬念小说的铺垫,让整个故事更加跌宕起伏。
“leans”这个词还有另一个功绩值得一提,就是它既表示了一个动作(“动态”),又同时表示了一个状态(“静态”)。如果说He leans down to pick it up (他俯下身把它捡起来),这里的leans (俯、弯),就是活动的状态;而the tower leans, as it was … (塔倾斜了,好像。。。),这里的leans就是一个稳定的状态。因此,在它从这个诗节跨越到下一个诗节的作用中,也同时把这个双重含义带了过去,也许你可以说是一个悖论,但这正可能是诗人要表达的呢。
如果你把诗打出来,先不分行,然后试着把它用不同的方法断句、断行,这样就能把你最想要的节奏找出来。比如,怎样把不同的强调点表现出来?跨行连续要强调的重点在哪里?每行开头的是强调的部分,应该放哪个字?每行结尾的强调字眼又是哪个?哪个意思需要快节奏,哪个需要慢节奏,而这些意思中哪个最关键?行末的结束重点应该放在何处?等等。
自己这样一番摆布之后,大声读出来,感受其节奏,然后你就可以对照原诗了,看看你的诗行编排与原作者有什么不同。当然,你自己的新发明可能与原诗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但是,这并不等于一无是处,相反,你的诗行结构有可能为原诗带来以前没有的新意。无论如何,这种练习都能让你学到东西。
类似这样的训练,能让你更多地意识到每个诗歌元素是怎么回事,而正因为你注意到、意识到更多的东西,你才更欣赏诗歌,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宗旨。这个宗旨说明了从开始到现在所提及的所有术语有他们存在的必要性,这些术语还会在以后的章节里进一步阐述。
(第二章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