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Rhapsodia

【读书札记】The Sound of Poetry -- Robert Pinsky (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9 08: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赞成你的观点:“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的诗歌写作技巧,才能保证译作的质量”。
多数诗歌译作,都将别人的彩色照片,翻拍成了黑白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1 15: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hapsodia 于 2011-3-21 15:15 编辑

三月20日续

我们来继续讨论诗行和句法的关系,我们要进一步强调诗行的韵律单位不一定总是与其句法单位相一致的。再举一个例子:

To Earthward

Love at the lips was touch
As sweet as I could bear;
And once that seemed too much;
I lived on air

That crossed me from sweet things
The flow of – was it musk
From hidden grapevine springs
Down hill at dusk?

I had the swirl and ache
From sprays of honeysuckle
That when they’re gathered shake
Dew on the knuckle.



这首诗读起来很悦耳,就是说它的诗行你都能听出来,即使不看印刷文本,也能感觉出来。建议大家用两种方式读一下第三节,第一种方式是连续读,即不要在ache、honeysuckle、shake和knuckle后面停顿,而是像读一个句子一样把四行串起来读。第二种方式,是在每行的末尾做停顿。哪个方式更悦耳?应该是连续读的。不但没有失去节奏,而且好听很多。换句话说:reading each line differentl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in syntax conveys more information. 根据句法的变化而变化的读法,会传达更多的信息。就是说,你不仅仅传达了单行的信息,而且传达了整句的信息。

那么你会问了,既然所有的诗行都差不多,为什么人们还要把整句分成行、打断了整句而写成作为的诗歌呢?

“To Earthward”实际上很好地证明了,分行写可以多么有效地改变节奏的快慢,比如从慢到快这一改变。你看前三节,就能总结出来,它很对称,每节四行,前三行都是三音步,最后一行是两个音步。即使只这样整齐的格式,我们读起来也没有千篇一律、机械运行的感觉。

总结一下,拼写较长的单词,读起来要比单音节的词快,跨行的诗行读起来要比单句成行的快。
这里需要提一下,有个学术名词,叫“feminine rhyme”,即“弱韵”,就是说押韵的词后面的音节不是重读的,而是轻读的,也叫“阴性韵”。第三节里的“honeysuckle”和“knuckle”两个词中的“-ckle”,就是弱韵。这个“多余”的音节,轻读后,起到了加快速度的作用。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4 14: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月23日续

为什么要讨论句法和诗行的关系呢?说了这么多,目的就在于这个关系,可以把诗人想表达的语气和色彩很微妙地表现出来,就是所谓字面背后的意思。这就好像我们说话的语气中那个地方有点变化,就会给人以不同的意思,或特殊,或轻微,或略带讽刺等等;用另一个比喻来讲,这个句法与诗行的关系变化,就像我们说话时的一个手势,或一个表情,表达了有声语言以外的信息。比如第四行结束后,跨跳到第二节的第一行“that…”,这就像声音的“手势”。当句法与诗行的完整韵律不一致时,即句法“跳跃”或“跨越”到下一行了,用英文说是 “run-over”,学术名词叫enjambment “跨行连续”。这个词来源于法语的“leg”。其实很形象的,就好象一条腿在篱笆左侧,另一条腿在篱笆右侧,“跨骑”的姿势。下面再看一个自由体诗歌的例子:
To a Poor Old Woman

Munching a plum on
the street a paper bag
of them in her hand

They taste good to her
They taste good
to her. They taste
good to her

You can see it by
the way she gives herself
to the one half
sucked out in her hand

Comforted
A solace of ripe plums
seeming to fill the air
They taste good to her

为方便不懂英文的朋友,我草译如下,为保持原貌,分行按照英文原诗照搬:

致一位贫穷老妇人

大口吃着李子在
大街上她拿着
一纸袋李子

这些李子对她来说真好吃
李子真好吃
对她来说。这些李子对她
来说真好吃

你能看得出来,从
她吃掉
她手中那半个李子
吸吮的样子里

吃美了
熟透的例子给的安慰
像是能填满天空
对她来说李子真好吃

虽然这首诗是自由体,但对称的形式十分明显——每节(如果我们把题目算作第一节的第一句)都有四行。插一句:这个“节”,中文古体诗也叫“阙”,就是诗歌的“段落”,英文叫做stanza “诗节”。
与前面的“To Earthward” 不同,这首诗是每四行一个完整的句法结构句。英文叫syntactical wholes. “To Earthward” 中,一个句子有时从一个诗节跨越到下一个诗节,而这首却没有,每节都是完整的句法结构。特别的一点,它的第二节实际上是一句话五个单词的重复。“They taste good to her,”一开始给的整句,然后就拆开写了,每行都不同,又是“声音手势”的概念。看第一行完整的“They taste good to her”之后,分拆后的第二行“They taste good”,突出了“good”(好吃),然后第三行的代词 they作动词 taste 的主语(plums一直到两节后才出现),突出的是 taste(尝起来,品尝);最后一行索性只是一个独立的短语good to her。等我们读到最后一句,发现整行又是完整的这句话了,记忆一下会让我们回忆起第二节拆行写时呈现出的不同强调点和突出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5 00:3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Rhapsodia 的帖子
用英文说是 “run-over”,学术名词叫enjambment “跨行连续”。


'run-over'? I always think it is 'run-on'. Am I wrong?

There are some typos in your translation of the last vers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5 22: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读了几页书,发现'run-on' 和'run-over' 这两种表达都有。'run-on'可能更常见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6 00: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Loon 君,我也是看两个说法都有,这章这个地方用了 run-over,我就照搬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6 14: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月25日续
总结一下,句法的完整与诗行的完整不一致,就是说,一行诗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语句,而是在行间、诗节间有很多不同的切断处理,这一点很重要,值得大家注意!为什么呢?因为跨行连续的各种处理、行尾的声音效果、行末停顿的对称、换行的对称、一面是顺畅完整的诗行,另一面却是扭曲的,等等,这些特点都是构成诗歌阅读欣赏的愉快因素。
我们来做个小练习。下面这首诗字完全一样,但排版不同。假设一下,两种写法都用同种读法来读,就是说我们前面的三个诗歌例子:“My Picture Left in Scotland”、“To Earthward”、“To a Poor Old Woman”都假设不分行,而写成散文式的。而这样会使读者更难把握声音。这里所说的理论是建立在“诗歌是要读出声的”的基础上,同时印刷出来的诗歌也是为能听清楚而形成铅字的。
有了这样的假设之后,我们看看下面这两种排版格式,哪种能更好地帮助读者摄取诗歌要表达的信息。你更喜欢哪种格式?

VERSION A
Picture from Breughel, X
(Children’s Games)

This is a schoolyard
crowded with children
of all ages
near a village
on a small stream meandering by
where some boys are swimming bare-ass
or climbing a tree in leaf

everything is motion

elder women are looking after
the small fry
a play wedding
a christening

nearby one leans hollering
into an empty hogshead

VERSION B
Picture from Breughel, X
(Children’s Games)

This is a schoolyard
crowded
with children

of all ages near a village
on a small stream
meandering by

where some boys
are swimming
bare-ass
or climbing a tree in leaf
everything
is motion

elder women are looking
after the small
fry

a play wedding a
christening
nearby one leans

hollering
into
an empty hogshead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15: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月30日续


晚枫草译A版:
勃鲁盖尔的画,十
(儿童游戏)

这是一所学校的操场
挤满了孩子
不同年龄的
在一个村庄附近
旁边有条小溪蜿蜒而过
那里有些男孩儿光着屁股在游泳
有的爬上枝繁叶茂的大树

一切都在动
老奶奶正在照看
小孩子
他们玩过家家的婚礼
玩过家家的洗礼

附近,一个人斜倚着
往一个空空的木桶里高声叫喊

晚枫草译B版:
勃鲁盖尔的画,十
(儿童游戏)

这是一所学校的操场
挤满了
孩子

不同年龄的,在一个村庄附近
旁边有条小溪
蜿蜒而过

那里有些男孩儿
光着屁股
在游泳
有的爬上枝繁叶茂的大树
一切
都在动

老奶奶正在
照看小
孩子

他们玩过家家的婚礼
和洗礼
附近,一个人斜倚着


一个空空的木桶里
高声叫喊


您可能更喜欢A版,原因很明确:1)没有单字的诗行;2)没有硬性地断句、跨行,如B版中的“small/fry”和“a/christening”;3)某种程度上更清晰,因为在一行中有完整的意思,如“everything is motion”。相比较而言,B版就显得零零散散、违反常规,对于一些读者来说,听起来不够自然。

实际上,A版是作者平斯基考虑到初学诗歌的读者常常会这样做而故意改写的。B版才是Williams Carlos Williams 威廉姆•卡洛斯•威廉姆斯的原作。当然,请大家不要因为是原作,是威廉姆斯,就一定把B版认作至高无上的权威。问题在于,B版需要我们去深入考虑这首诗到底什么意思。只有弄明白这个问题,才能判断这首诗应该有什么样的声音效果,进而才能决定诗行怎样摆布,才能把诗歌的声音节奏更好地展现给读者。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11: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hapsodia 于 2011-4-7 11:10 编辑

四月6日续

这首诗描述了彼得﹒勃鲁盖尔(Peter Breughel)的一幅画,这幅画似乎有几个分散的动感层次,准确地说,正因为它是一幅画,我应该说它有很多运动的图景。正因为意识到这一点,诗人好像故意违反了一条写作上的戒律:他几乎从始至终一直用了动词“is”。 This “is” a schoolyard,the boys “are” swimming or climbing, and the elders “are” looking after the small fry.

初学者总是被告诫,说要注意动词的使用,避免泛泛的动词,而使用具体明确的;而且要尽量避免使用被动态“to be”。但是这里却大量使用了并用了很多现在分词(the meandering, climbing, swimming, looking, hollering),这感觉就像要在静态的平面引起读者注意动态的悖论。
甚至在 “everything is motion,”这行总结里,都依靠“to be”来完成。而这里的分词哪里去了?这里的分词被其他的带ing的类似形式强调了,“wedding,”、“christening”,甚至“everything” 这些词里的“ing”。所以,第一诗节后的每个诗节里,都至少包括了一个以ing结尾的词,这就是为了强调活动的概念,而非静止的,强调每个动作在持续永恒的活动中。
有必要提一下“leans”这个词的位置,它有效地把最后一节延后,使跨行连续的“抻拉”效果发挥到了极致,但意没断,所以声音也不能断。

晚枫:这让我想起朗诵技巧里常常说的“气断意连”,有时我把它理解为“音断意连”。有点类似于英文句子未读完时的停顿,你需要用升调一样,虽然你换气了,虽然声音有短暂的间歇,但是语义并没有断掉,听众知道你后面还有话。这种“外断内连”的“连贯”,能体现气韵和意蕴,更好地表现文字背后的精神。而停顿(相当于跨行连续)却起到“拉长”和“延伸”的作用,像悬念小说的铺垫,让整个故事更加跌宕起伏。

“leans”这个词还有另一个功绩值得一提,就是它既表示了一个动作(“动态”),又同时表示了一个状态(“静态”)。如果说He leans down to pick it up (他俯下身把它捡起来),这里的leans (俯、弯),就是活动的状态;而the tower leans, as it was … (塔倾斜了,好像。。。),这里的leans就是一个稳定的状态。因此,在它从这个诗节跨越到下一个诗节的作用中,也同时把这个双重含义带了过去,也许你可以说是一个悖论,但这正可能是诗人要表达的呢。

如果你把诗打出来,先不分行,然后试着把它用不同的方法断句、断行,这样就能把你最想要的节奏找出来。比如,怎样把不同的强调点表现出来?跨行连续要强调的重点在哪里?每行开头的是强调的部分,应该放哪个字?每行结尾的强调字眼又是哪个?哪个意思需要快节奏,哪个需要慢节奏,而这些意思中哪个最关键?行末的结束重点应该放在何处?等等。

自己这样一番摆布之后,大声读出来,感受其节奏,然后你就可以对照原诗了,看看你的诗行编排与原作者有什么不同。当然,你自己的新发明可能与原诗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但是,这并不等于一无是处,相反,你的诗行结构有可能为原诗带来以前没有的新意。无论如何,这种练习都能让你学到东西。

类似这样的训练,能让你更多地意识到每个诗歌元素是怎么回事,而正因为你注意到、意识到更多的东西,你才更欣赏诗歌,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宗旨。这个宗旨说明了从开始到现在所提及的所有术语有他们存在的必要性,这些术语还会在以后的章节里进一步阐述。

(第二章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7 15:34: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了晚枫的文章,只有佩服。诗歌没有音律像吃白米饭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9-29 01:28 , Processed in 0.080235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