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Rhapsodia

【读书札记】The Sound of Poetry -- Robert Pinsky (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02: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周先生,当代诗歌已经很少按照严格的格律写的了。但是,现代诗歌仍然讲节奏。我想这一点和中文诗歌是一致的。您也知道,没有好的旧体诗的基础,现代诗也写不好。我想这可能就是古典的格律体培养了韵律感,而这个韵律已经不受字数(中文)或音步(英文)及押韵的限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1 16: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先生所言极是,诗人们有意制造的语句连断“障碍”,也正是诗歌的特点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1 16: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先生所言极是,诗人们有意制造的语句连断“障碍”,也正是诗歌的特点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2 06: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4月11日续

Chapter III 第三章
Technical Terms and Vocal Realities 术语与声效

这一章的内容没有前两章重要。前两章中,我们讨论了重音、音长和句法与诗行。因此已经谈了一些诗歌中声音运用的一些方法。这一章我们将讨论前面两章中涉及的一些术语。

诗歌最突出的、独一无二的的特点,是它的节奏是独特的,没有两首诗歌的节奏是一模一样的时候。即每首诗歌都有自己区别于其他诗歌的节奏特点,自由体诗歌也如此,甚至比格律体还要突出。
第一章中,我们了解到没有两个抑扬格、或两个重音、音长的程度是一样的。这个原则用下面这几行,从抑扬格比较和不同节奏的比较上,可以更好地看出来:

When stiff and score and scarred
The number of their hours
And all these through her eyes

晚枫:就这三行做一个韵律节奏分析(scansion)会是这样的(大写为重读音节,小写为轻读音节):
When STIFF / and SCORE / and SCARRED
The NUM- / -ber of / their HOURS
And ALL / these THROUGH / her EYES

仅对第一行的三个抑扬格音步,我们就不难看出,三个音步在轻重音之间的区别程度都是不一样的。最后的 and SCARRED 轻重音的其别最大,跨度最大;相对第讲,第一个音步因为 when 的音长比stiff 长,使得这个音步的轻重音区别在这三个音步中最小。而三个重读音节 stiff, score和scarred互相比较,也不难发现他们的“重量级别”不一样,scarred最重, score比 stiff 虽然声音长短上更长,有助于重音的识别,但因为它在行中的位置,使得它还是比stiff略微轻些。

较长的诗行更能体现这些不同所带来的戏剧性效果,下面是五音步诗行的几句:

And with old woes news wail my dear time’s waste
In having its undeviable say
The house was quite and the world was calm
---- and looked and looked our infant sight away
From that smoothe tongue whose music hell canst move

晚枫:这几行我不做分析,看看有兴趣的朋友能否挑战一下自己,试试分割一下音步,并探讨一下各种区别。

那么至于声音实现(声音效果),它是一个很微妙的东西,任何的学术名词或学术体系都无法完完全全地描述清楚。所以只有用“每行三音步”,或“行首反转音步”这样简单的说法来表述了。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写过很好的文章,他们强调要区别这两个术语:“节奏”(rhythm)和“韵律”(meter)。节奏是一行诗行的声音,而韵律是节奏背后的抽象规律。用音乐来做个比喻,比如4/4拍节的音乐,每小节4拍,但每拍可以由不同长短的音符组成,如2分音符、4分音符、8分音符等等。区别节奏和韵律的关键在于,节奏是实现了的声音效果,而韵律像一把尺子,(meter 这个字的字源是希腊文measure的意思),要使他们排列得整齐和有规律。(晚枫:)就是说,一个曲子不能一小节是4/4拍,下一小节又变成了3/4 拍,(步步高刚开始两小节,突然变为溜冰圆舞曲),有meter作衡量,就要整齐划一,一个曲子(一首诗)都是4/4拍或3/4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2 20: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Rhapsodia 发表于 2011-4-12 06:33
4月11日续

Chapter III 第三章

坐下来学习会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5 15: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札记】The Sound of Poetry -- Robert Pinsky (连载)第II部分

本帖最后由 童天鉴日 于 2011-7-18 08:03 编辑

5月4日续 The Sound of Poetry

英语诗歌中,节奏的种类太多太多,我们需要一个概括性极强的术语,同时还需简单、有告知性,即尽可能地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效果。下面举例说明节奏的变化是怎样的无穷尽。你可以找出各式各样的方法来描述它,而且每种都有理由。来看看这四行诗:

Love at the lips was touch
As sweet as I could bear;
And once that seemed too much;
I lived on air

我们可以说它的前三行,每行有三对音节,第四行只有两对。每一对都是抑扬音步,即iamb,or iambic foot. 那么我们可以看出,抑扬格在这里是主导,我们也可以说是基础单位。但这里的第一行的第一个音步 Love at 却是例外,但前面讲过,这种在行首的“反向”抑扬格,我们叫这种reversed现象为inversion.
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拆解,如第一行,Love at the lips was touch可以分为两个音步,一个是“嘣喳喳”(重轻轻)(Love at the),另一个是“嘣碴嘣”(重轻重)(lips was touch)。虽然这里用了很滑稽的词来描述,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再看,我们还可以再拆解出不同的节奏方式:我们可以说Love是用一个单独音节开头,然后跟着一个抑抑扬格的at the lips, 然后再跟一个抑扬格was touched. 这也未尝不可!
甚至,这一行干脆用图形描述为两个音步,一个音步类似U形(Love at the lips), love 和lips是U形的两个顶端,at the 是U形的底部;另一个音步是J形,was touched.

那么,这些很合理的描述,到底有什么不妥?没什么不妥!某种程度上说,他们都记述了字词在声音上的特点。每个描述都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准确地表达了耳朵听到的声音。但是,唯一的问题所在,是它们没能把抽象的样式与实际声音区别开来,也就是说,没有把韵律与节奏分开(meter from rhythm)。这种的术语,根本无法描述节奏。

就拿“嘣喳喳”来说吧,它试图把每个节奏区别开来,但它不够简洁,而且它忽略了一个基本原则,即节奏涉与韵律的关系中,节奏可以有多种变化。
这种描述方法还缺乏普遍性。这不仅仅是因为“抑扬格”在描述很多英语诗歌时有着与无论比的优势,而且因为其他的各种描述方式也都有道理。
我们听到的这些声音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法来描述,但最简洁的同时又是最接近普遍意义的术语才是最合适的。这就像一位画家要复制一张图画,他要用尺子,而这尺子上的线,就是统一的标准度量单位。

(待续)






7月14日续 (黑色字体为原著内容,蓝色为我的加注)

我听到“that seemed too much”这四个字时,两个抑扬格音步让我听到比这四个字更多的声音。我还注意到两个音步的轻重音非常类似,都用突出的高音值(pitch)显示从轻到重的变化。如果用“四个重音”或“一个长长音(that seemed)再加一个长长音(too much)”来描述都不准确、不完善。讨论这个议题的目的实际上是说,描述节奏的方法有很多,但了解一些格律(meter)知识,会让你体会更多内涵,这一点在五音步诗行中体现尤其明显。下面就是4行五音步的诗行:

When to the sessions of sweet, silent thought
I summon up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
I sigh the lack of many a thing I sought
And with old woes new wail my dear time’s waste.

我来做一个格律分析(scansion):

WHEN to / the SES- / sions OF / sweet, SI- / lent THOUGHT
I SUM- / mon UP / reMEM- / brance OF / things PAST,
I SIGH / the LACK / of MA- / ny a THING / I SOUGHT
And WITH / old WOES / new WAIL / my DEAR / time’sWASTE.


这四行我听起来很舒服。这么优雅的声音,我想应该这样来描述:每行有五个抑扬格音步。第一行一开始是一个扬抑格,或者称为反向抑扬格(inverted)音步 (inversion用在诗行中的第一个音步,还记得吗?)。即:
WHEN to(大写为重读音节,小写为轻读音节
最后一行中有些抑扬格音步(如 old woes 和 new wail)轻重程度太相像了,(old 与 new的轻度相像,woes与wail的重度相像),使两个音步几乎声音一模一样,虽然我喜欢音高上有些不同。我在第一行里,实际上也听到了类似的慢慢地逐渐加强的声音组合,比如四个音节连在一起,那种微微渐强的感觉:-sions OF / sweet,SI-
这四个字有一种模式,即前面音步的重读音节(OF)比后面一个音步的轻读音节(sweet)还要轻!(晚枫:虽然 of 在前一个音步是重读音节,但它比后一个音步的轻读音节sweet还要轻)。这种“渐强模式”(ascending pattern)实际上在第四行得到了回应。(晚枫:前面音步的重读音节WOES 比下一个音步(new wail)的轻读音节new 还要轻)。
我还注意到第三行,在连续三个相当突出的抑扬格音步“I SIGH/ the LACK / of MA-”之后,出现了一个跳跃的抑抑扬格(anapest),然后再接一个清晰的第五步抑扬格 I SOUGHT。

即使我不十分确定,这每行五个抑扬格音步的简单模式是否让我听出整篇令我愉悦、舒服的能量差别;即使我不是十分清楚“old woes new wail”中轻重音的递增和音步间轻重的关系,也不确定我能否听出来;即使对于“And with”我不敢说到底把它归于抑扬格还是扬抑格(inverted foot)音步,但是,术语的简洁性和普遍性确实帮助我注意到声音的不同。

这就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开头(第30首)。这个五音步的格式,加上这样的韵脚、这样的句法,与菲利普•锡德尼(Philip Sidney)、托马斯•怀亚特(Thomas Wyatt)的诗行相符合,我想莎士比亚可能读过他们的诗;也正是这样的格式、韵脚和句法,后来也在约翰•济慈(John Keats)、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西尔维亚•普拉斯(Sylvia Plath)的诗行中有体现。他们都写过五音步的诗,而且我知道,他们一定读过莎士比亚的这些诗句。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5 20: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坐沙发学习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7 15: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目前最缺的就是这个,来学习。顺问候晚风君

点评

最近太忙了,这个都没时间续了~~~~唉  发表于 2011-5-28 09: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3 13: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埃文河天鹅 于 2011-6-13 13:28 编辑

国人谈诗歌的韵律之美多流于形式,翻译诗歌时也很僵化。好比现在的年轻人都非常注重穿着打扮,标新立异。我喜欢看外表俊美的少年,但听到他们粗鄙的言谈,则失望而去。

这是济慈写过一首十四行。他对音律的要求是极高的。

If by dull rhymes our English must be chain'd,
And, like Andromeda, the Sonnet sweet
Fetter'd, in spite of pained loveliness,
Let us find, if we must be constrain'd,
Sandals more interwoven and complete
To fit the naked foot of Poesy:
Let us inspect the Lyre, and weigh the stress
Of every chord, and see what may be gain'd
By ear industrious, and attention meet;
Misers of sound and syllable, no less
Than Midas of his coinage, let us be
Jealous of dead leaves in the bay wreath crown;
So, if we may not let the Muse be free,
She will be bound with garlands of her ow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0 17: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等更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16 23:33 , Processed in 0.095167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