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心蝶

[散文诗] 《散文诗高峰》2015年2号(总第14期)优秀作品推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6 19: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夜过大佛寺/特爹

有僧人雷鼓,响彻寺宇……
就像是在鼓动一场出征。
禅门紧闭。漏光的门缝,除了漏出鼓声,
并没漏出里面任何玄机。

鼓歇。钟起。悠扬有致。
几个章节过去,戛然而止,
万籁之静。

僧人之于佛,这也许就是一种伺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6 20: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干枯的湖/多梦的江南
一个猛子,扎人湖的心脏。
把白云按入水中,伸手捞出蓝蓝的天。
童年一上岸,就长大了。

有关水的词句,在身后一一蒸发。
脏兮兮的乌云,找不到落脚的地方。
河床裂开嘴,欲言又止。

一夜之间长出的青草,极力模仿波浪的样子。
湖心放牧的牛羊,默默咀嚼水鸟的哀鸣。
淤泥,是湖的最后一滴眼泪。几尾鱼,正相濡以沫。

桅杆挑不住夕阳,旧帆兜不住风声。
波光粼粼的往事,从网眼漏走。
搁浅的船,守着一支渔歌,慢慢老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6 20: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之悖论/北方夫子


没有语境,没有逻辑,没有完美的渡和抵达 ,没有架构和轮廓,没有古人和来者
我就是我。我的脉络与时代的节奏,我的扑捉与现实的契机
我的心跳,与亿万万颗心脏的起伏;我的眼睛,与指日可待的眸子和瞳孔间,顿悟;潸然落下的泪水
被我肢解。到支离破碎,依然筋连着骨,骨扯着筋;在剔透中裸露,那些潜伏的诗意
不经意间,被雕琢渲染的意境都盈满在意向里,无需刻意就昭然若揭
在诗句里,我称之为--诗之悖论
.

一、古诗中的悖论句式 (根据网络资料编辑)  


1.杜甫描写王嫱北嫁所用的诗句“千载琵琶作胡语”(《咏怀古迹》之三)。  
傅汉思(HansH.Frankel)对这句诗做了详尽的剖析,他说:在杜甫这首诗的上下文里,琵琶的“胡语”一语双关,而且每层意思都包含着一种悖论。  
一方面,琵琶曾是胡人的乐器,同其他乐器以及多种乐曲、舞蹈一起,由中亚的行旅带到了中国。  
在中国,琵琶流传开来,既可以独奏,又可以为乐府歌曲伴奏。因此,提及琵琶很适合联想叙说王嫱北嫁匈奴之行的乐府(以及近“千载”之后的仿作)。  
由于音乐“语言”为两族人民所共享,即运用和理解它不受民族疆界,这句诗就是悖论性的了。  
另一方面,这支胡曲又描绘了王嫱不寻常的处境:她虽为汉人,却不得不作为单于的阏氏居住在匈奴。这种举目无亲的异乡环境强加在她身上,并且变成了一支胡曲。  
在此,使这个人物形象具有悖论性的原因是:这首吟咏王嫱的诗是以汉语而非以“胡语”写成。  
该诗最后一联因而巧妙地表现出王嫱自身的悲剧冲突——她外表是单于阏氏(非自愿的),而内心却忠于中华文明。  
不难看出,诗意悖论表面上无论是设色浓重,还是轻描淡写,其内核无不蕴涵着深沉的感情矛盾和思想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经常涉及诗人(有时托之以诗中的代言人)对生活、对际遇、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而所有这一切又以特定的文化思想为基础。  
罗郁正在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中,看到了因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而写的悖论诗句。辛词《鹧鸪天·博山寺作》前四句云: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论者说,词人暗示,只有“无味之物”才可能带来欢乐,只有安全度日才被视为既非无才,又非卓异。这种论调分别渊于《道德经》和《庄子》,但词人是用来说明自己的处境和心绪的。  

2、王昌龄《闺怨》云: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叶维廉认为此诗中,有一个反讽性的戏剧场面……  
诗中如果没有第四句,我们也许会把这首诗当作一位天真少妇的风景小照;换言之,她就会真的是一位不知愁的女子。  
然而,她面对翠绿杨柳的一瞥,正如“忽见”所强调的那样,使她猝不及防地触动了埋在心底的愁情别绪,惊得她意识到了周围的空虚,以及天真地置身其间的不幸境况。这有趣的一刹那,即是由于情境逆转而产生的反讽因素的交互影响,和双重和弦的交互影响。如果把最后一句视为反映前三句所建华城丽都的一泓池水,那么,这一倒置的画面就完全不成样子了。  
也就是说,无忧少妇实际上正愁苦满怀,她乘兴攀登翠楼的轻快心情,现在被一种乖时(“春日”)伤情(“凝装”)的心绪压抑下去了;而且杨柳这个春天、活力和复苏的征兆,反倒在此时使她想起她与丈夫分别的时刻,那时(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她应该折一段杨柳细枝,送给丈夫作为临别的纪念。——叶维廉《艾兹拉·庞德的〈神州集〉》(普林斯顿,1967)第129~130页)这段文字分析了一位无忧无虑的少妇,忽被眼前美景触动而顿生忧伤的处境,显然属于布鲁克斯和沃伦所说的“情境反讽”。  


3、李白绝句“白发三千丈”与白居易《长恨歌》之“梨园弟子白发新”一句,读来都给人震撼之感。前者以其豪迈之夸饰语出冲击,后者之不凡在其所言“梨园”犹在,艺妓全成了老妇人。其史事是说生于寻常人家的杨玉环,初嫁寿王,后为玄宗占为己有,被册封“贵妃”之日,宫廷里演奏起《霓裳羽衣曲》。她有音乐才赋,帮助玄宗建立了梨园,她自然是“梨园之花”。诗中叙至贵妃死后玄宗返京,出现了“梨园弟子白发新”一句;物是人非,猛见“白发新”!取代旧人之“新”,却是白发!何其触眼!惹眼!刺眼!。你别再呼唤我———这个世界没有我。有的只是我还在世时的面眸:站...  

二、现代诗中的悖论句式  

1、“说够了无用的话语……”:
说够了无用的话语/日复一日/残害着你的听觉。很快我将是无言失语/变成木制的魂灵  
前来/与我最后的约会/你怀着满心哀痛/我的沉默/第一回将使你/万分惊秫  

2、“我凭什么为你落泪……”:
我凭什么为你落泪/那汩汩而下的热流/冬天的森林/不能提前从冰封中走出//我干吗为你费尽口舌/那充溢着柔媚力量的话语/就连小草/也不能抢先从坟墓探出头来。  

3、“伤口在隐隐泛疼……”:
伤口在隐隐泛疼/竟全然觉不出痛。  
整个小巷掩映在山楂树中/它透着通红/无一束叶丛。  
今年的秋天将是非常的短暂/新熟的浆果/转眼在寒冷中鲜甜/你很快便登门认错,  

4、“忘掉以往吧!请你宽恕!”
宛若沉寂的山楂树/我默默地上了路。/原谅什么/干吗要认错?/痛楚已被忘却//大雪干吗要蔽日遮天/像是撒在我伤口的盐  

5、“在明媚的阳光下,……”:
在明媚的阳光下/我不需要别样的光束  
.  
2015.7.15与温哥华维多利亚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8:5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是被迫清醒的头颅/时光空壳


沉闷的天气压低沉闷的人,我们在故事里湿透骨髓。
所有的树木绿色深沉,所有的黑夜冷风吹过。
我在没有脚的轮子上四处游荡,夜深人静独自睡去。
等雨的人于前一天晚上开始死亡,等雨的人于今天早晨接受阳光。
故事的涟漪荡漾往南的大地。风吹花是花,水流花非花。
我们是被迫清醒的头颅,在这寒冷的夏季隐瞒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0 22: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散文诗创新的新尝试
文/ 山城子

精品原作
树、木头和主人(散文诗剧)
潘志远

埋怨篇

(自言自语地)
树不听话,喜欢独自撑大,节外生枝,年年都有花花心事。
最恼它招风惹雨,暗地里搞小动作,偷偷勾结,一心想扎牢根基。
一个愣头青,愤青……怎么看都不顺眼,恨得我牙痒痒!


排斥篇
(大手一挥地)
伐——
伐成沙发,为坐提供靠山。
伐成桌子,为生活和工作贡献平台。
伐成床,让梦夜夜温馨,沉溺鱼水之欢……


怀念篇

(絮絮叨叨地)
树不复为树,一切变得中规中矩,看着顺眼,用着省心。
就是有些呆头呆脑,不会看主人眼色行事,不知道主动回避……好心,却直来直去;想安抚我,又言语木讷。
不会逗乐子,更谈不上善解人意。
这些木头啊——
碍手碍脚,阻三阻四,没有一点灵性,没有一丝活力……
当初,可不是这样子!


矛盾篇

(宽慰,劝解地)
当初——
动用了多少刀砍斧削,多少打击,多少修理……
才让它变得圆滑,变得实用,变得乖巧听话——
让挪到东绝对不敢挪到西,叫站着绝对不敢坐着,叫坐着绝对不敢躺着……多可心的木头!
你还有什么不中意?


命令篇

( 暴躁,蛮横地)
不中意,不中意,就是不中意!
来啊,让这些木头都给我滚回去……
再变成一棵树,一棵我让它怎样就怎样的树!


团圆篇

(回声,渐远地)
诺!诺!诺!……
人未来,木头未动,风领旨而去。


山城子推荐语
生面别开的散文诗剧!——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现实在于我们的普通教育,本来就是这样的。而我们的一些学生家长,也是这样的。
如果再放大些,社会教育,也有这种现象吧!学习这种新的尝试。

【阿鹏推荐语
一孔之见,却是别样洞天。六个小主题串掇起的诗脉通达,诗性通透,饱含着智者的深邃思考。作品的创新性生彩,诗韵的醇厚性出彩。推荐精华共赏。


阅读学习

1、标题的创新,在于有了特征鲜明的象征性。
树——有生命,特别是有活力的象征,它可以通过光合作用生长(或曰创造)自身的一切,且可以为生态环境做出贡献来——总之是象征有用的人才。
木头——相对于树来说,就很明显地没了生命,亦即没了活力,特别没有了创造力,于环境(人类社会)的贡献,也非常地有限了。
主人——就是说了算的人,就是可以让你成为树,还是成为木头的人。

2、形式的创新,在于加入了戏剧的因素。每一个章节,都仿佛是一折戏。
戏剧的因素,是通过每章前面的括弧内的提示语完成的。比如首篇括号内的“自言自语地”,这是语言的提示,而第二篇的“大手一挥地”,则是动作的提示。其它也还有心态、表情、氛围的提示。如没有这些篇前的提示,就不像戏剧了。

3、手法的创新,在于把象征与戏剧因素相结合起来,而非单纯地象征。

4、内旨的创新,在于把中国非常现实的呆板(应试)教育问题纳入鞭挞与引导。这是散文诗中极少见的。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中也少见。有,一般也是批判就是批判,未见有给与引导的。此作不然。此作批判在前,引导在后——虽然主人有所悔悟,但如何回归科学的素质教育,主观上还没有良策,但毕竟是有了要回归"树"的省悟。

5、语言的创新在于雅俗相糅,而又极有诙谐幽默的台词味道。
“独自撑大,节外生枝”“ 招风惹雨” “让梦夜夜温馨,沉溺鱼水之欢”等等,不可谓不雅;“暗地里搞小动作”“ 一个愣头青”“ 恨得我牙痒痒”“ 不会逗乐子”等等,不可谓不诙谐。而两者相糅的文学效果就直接变成了诙谐幽默的台词。这样的效果具有舞台性,也就是极具生动形象的演出似的阅读效果。这实在很难得,令我眼目一开,很是受益的了。

                                                                                                                                                         2015-7-30于黔中夏云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23: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亲爱的/紫竹心
我想写一首诗,仅仅三个字的表达。
不需要多一笔,也不怕少一划。
日子曾在心海里泛舟,岁月更在眼眸里踏浪。

亲,大众中的涟漪;爱,回首千山的具象。
的在停顿,一步一个脚印的行走,一步一个脚印的思想。
年轮几许,风霜几丈?一个相守,一个翘望。

一个懂,抑或不懂的故事;一个等,情节星月的天长。
只三个字的呢喃,只三个字的梦语。
只三个字写下的风花,只三个字意念的雪月,静静飘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9 23: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与戴永成老师《诗,比路更曲折》共鸣

诗,比路更曲折
文/戴永成

世上本没有路,一茬茬坎坷而曲折的脚印重叠多了,也便有了路。
世上从来也没有笔直的路。路,就像一把折尺,折过来,折过去,曲折成一个“之”字。
枯树比小树曲折。夕阳比童年曲折。母亲比少女曲折。白发比岁月曲折。
诗,比路更曲折。心,比诗更曲折。

曲折,不是屈服。风雨来临,道路泥泞。
求索之鸟飞远。梦还有,心还在。
诗,是草色的血流淌成生存的阵痛。
诗的光芒,深入世态与心态。或许,诗是灵魂对世界深入透彻的一种理解。

人,走在坎坎坷坷的路上,总是为渴望平坦而行走。坎坷,也是路标。曲折,路还是要走。路无尽头,有长有短。脚印曲折,有深有浅。
诗,走在是是非非的心上,总是为心路丈量距离。一颗心,是另一颗心的路标。心与心的距离,可是世上最长的路?爱与恨的距离,可是世上最痛的诗?

灵魂中的坑坑洼洼,是心的陷阱,还是诗的曲折?
路,过于平坦,脚印会平平庸庸。路,过于曲折,脚印会歪歪扭扭。
诗,比路曲折,诗路会曲径通幽。诗到无求必有路,情暗心明又一诗。
诗越曲折,或许更有一种深沉的成熟感,就像悲剧比喜剧更有感召力。

走到明亮的大唐
——与戴永成老师《诗,比路更曲折》共鸣
文/ 山城子

因为都走在诗路的坎坷与曲折之上
所以老师的一系列比喻就能把我们的心思点亮
而“比”字的复沓与携带着的排比
更闪烁着诗路上宝贵的哲理光芒

共鸣在于从中汲取前行的信念与力量
即或如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也要一步步走成宽敞
抑或如漆黑的夜晚也要走出鱼肚白
哪怕跌入扭曲的隧道也要走到明亮的大唐

2015/8/7于夏云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1 22: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闪烁着时代的历史光芒——读康京凌《睡在街边上的人》
文/  山城子
【原玉】
睡在街边上的人
& 康京凌
喧嚣淡去的街边,晾在枝杈上的衣物,多么像飞翔的翅膀?
睡在街边上的人,不知道姓名。
他的脸上盖着一张报纸:这些彩印的高楼大厦,都不是他的财富。
人们匆匆地从他的身边走过,也许会有人留意到,他那古铜色的皮肤。
他的肌肉隆起,像草甸或山丘。他的衣襟敞开着,游逸着古铜色的鱼。
他的眉毛那么浓,像一抹浓荫的柳堤。
他的双脚上沾着污泥,以致路过的那些连衣裙,捂着鼻。
他的鼾声多么的响亮啊,像是七月天空的滚雷。
在这欲望膨胀的都市里,一只钟摆,就埋在你的身体里。
一棵合欢树的浓荫,遮成了他的蓬帐。
一只流浪狗,踱到了他的身旁。
一些远来的流云,夹带着风吹。
睡梦里一些晾晒在打谷场的麦子召唤他,还有那山道上步履蹒跚,白发苍苍的老娘。
土楼上染线的女子召唤他:我已绣好了上百双的鞋垫做嫁妆。
他翻身起来,快速地跑过斑马线,汇入在人流中。

【赏评】
现实主义永远是历史的文学记录。
比如大唐的《兵车行》与“三吏”“三别”,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那段真实的历史。
比如《大堰河,我的媬姆》,也真实地记录了旧中国对立阶级之间的人与人错综复杂的情感与社会现实。
《睡在街边上的人》,这一典型的诗意描写,则是对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农民工的客观现实,做了历史性的记录。
诗人采用工笔白描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一位只身进城打工的青年农民工的高大的形象。尽管选择的素材不过是“睡”景“睡”态,尽管那形象是躺着的,但他“古铜色的皮肤”、“肌肉隆起”、“像草甸或山丘”、“眉毛那么浓”、“鼾声…像是…滚雷”——寥寥几笔,一个健康的青年农民工的人物形象,竟陡然立起来了。
正是这样无数的“汇入在人流中”的他们,把中国的所有的大城市,都高楼大厦霓虹起来了,都立交桥地铁起来了,都高铁动车飞机高速地连起来了。
我特别喜欢康京凌的白描行文中,不时出现的诗意点染。
例如开头的“晾在枝杈上的衣物,多么像飞翔的翅膀?”这样的暗示,立刻为人物的气质增了光彩。
再如“这些彩印的高楼大厦,都不是他的财富”。这无疑是伴随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大幅度的贫富分化,极具旁敲侧击的艺术之笔。
又如“一只流浪狗,踱到了他的身旁”,暗示再底层不过了的弱势群体,也就是备受剥削的群体嘛!
而“汇入在人流中”则暗示不仅他一个人,而是潮水般的百万千万的农民工大军啊!正是他们在创造中国城市化的历史,正是他们在推动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啊!
歌颂中有对现实的审视。歌颂的是劳动人民,审视的是社会分配的不公,和贫富两极分化的不良趋势。这就是本诗的现实意义吧,难道不是吗?
2015/8/8夜于夏云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1 22: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茶语(之一)/叶枫林
http://bbs.yz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88469&fromuid=25801
(出处: 中国诗歌网)


1
四月烟尘,水呢喃。
能染绿一眼春秋的是高山上低矮的叶片。
在一遍遍冲淡的中年里,
被思想的空间,还辨认出什么是忠诚。
2
灰烬对暖意的怀念,藏了千年。
欲望小了,一瓣瓣,浓过、淡过、热过、冷过的电波,
勾起昨天也勾起明天。
3
缓慢就是我热爱的部分。
比如雷雨疾驰,我不必想那些过于奔跑的事物。
撕开,弥合,迎着沁香的方向,就能止住忧伤的泪水。
4
记忆每天闪现,偏安于晨光。
一壶水咕咚和血脉喷张最相像。
问过露水、篱笆、长枣的树,我减少睡意,
不单单是为了听自己的声音。
这嫩绿的沉浮使我不至于过多接受一些花儿的盅惑。
5
摇扇的夏天台风一定会来。
接着一场秋风扫落衷肠的尘埃。
登高的衣摆总让红叶领先一步,染着掉色的山川。
清明终归于清明,我抽出的柴火是一颗颗镶着金边的文字。
它自己燃烧,磨亮暗夜的守护。
那萤火虫的回声,那热汗凄凄的春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9-23 07:19 , Processed in 0.119753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