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oodman

推荐一首中译英:李煜《浪淘沙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 09: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6:37 编辑

1) 譯者不需自己解釋。“客”﹐因為後主被俘﹐可以說是新朝的客人。他自己是這
麼個說法。如譯成VISITOR是 ...[/quote]
如果回译已经到了需要避免的境地,大地之歌如今估计还不知道是哪里的诗歌呢{:soso_e100:} 您老在这点上比较极端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当然是指存在的本质,不是表象。但回译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至今也仍有人在研究,且不论冯庆华是不是也已经看透。
任何人在评价译本的时候,只要它是两种语言的对应物,估计没有一个人会否认他脑子里在“回译”,在拿target和source比较,这个比较必然是“回译”。除非有人说他就是在用target语来审美target译文,如果真是这样,翻译连存在的必要都没有了{:soso_e120:}
至于“回译”作为翻译研究课题其本身的意义到底有多大,我本人也觉得没有多大意义,但绝对不会说一点意义都没有或者避免。
一首诗到底翻译得如何,回译是有效的而且不可避免的(在一些排斥回译的学者那里就是隐形的)诠释过程。说大了,跨文化交际就是在回译,用什么交流,理解所交流的东西不能绕过“回译”这种思维意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 10: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木樨黄谷 于 2012-9-2 10:21 编辑
woodman 发表于 2012-9-1 22:42
两点都同意。但“客”真不是guest,相去太远。如果作“新朝客人”解,和下文衔接不上。正因为忘了“身是 ...


让我多此一举来给两位提供一些背景信息,此阙作于976-978年,南唐被宋攻陷,李煜成了阶下囚,一直处于赵光义的监视下。“客”到底啥意思?还有汉语大词典词条给两位看看:《汉语大词典》缩印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出版,罗竹风主编,p2052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 11: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woodman 发表于 2012-9-1 23:41
非常感谢你这么多交流文字,我尽量简明扼要地回复:

1. 任何译本都有误差,我推荐的这个也不是全好,如 ...
非常感谢你这么多交流文字,我尽量简明扼要地回复:

1. 任何译本都有误差,我推荐的这个也不是全好,如下阕开篇一句明显翻译过度,没有必要。我之所以推荐,因为总体上,这个译本是首不错的英文诗,且关键部位译得出彩,也许对大家有借鉴意义,看看如何把中文变成一首不错的英文诗。

2. 译者对enjambement的运用,对长短句节奏的把握都很到位。前者是中国人最不能理解的:好好的一句话为什么要分两行说?可没办法,英国人写诗几百年都是这样。

3. 你说的如何“审美”的问题的确是个大问题,否则中国人就不会追捧许的译文了。许的“三美理论”有个根本上的缺陷,即“审美主体”的问题,谁来审美?当然是英语的标准来审美,否则没意义。而许的译文在审美上完全是汉语式的,所以才在中国读者间如此流行。我不反对chinglish,chinglish如果用得好,会很出彩。但把一整套中文的审美标准强加在英文上,结果只能是译文不堪卒读。大家都是二语习得者,应该有意关注这个问题。

4. 抛开翻译,单看这首英文诗,其实是很有味道的。《Boston Review》也并非无名小刊,在作品质量把关上还是不错的,两位诗歌编辑都是不错的诗人,你可以不喜欢他们的风格,但语言不好根本没可能发表。你说的5位诗人,已经有两个认可了,再找3个即可。



交流才能学习。

1,任何译本都有误差,同意,而且不可避免,诗无达诂,千人千面,一千个侧面表达一个整体,我多次表示过。所以我赞同一定程度的创译,赞同重译。这首诗很有借鉴意义,让我们国内的翻译家们知道下英语母语诗人眼里的优美诗歌是什么样的,不能再闭门造车了,这也是我多年想研究而没有国外诗人合作的课题

2,这一个地方,我还不能审美,我只能说,我的英语水平的确还不够,学无止境啊,惭愧

3,这个问题也是思考已久,许的译文的确像兄所说的那样被他的同侪比如杨振宁之类的人的赞赏,其中的客观主观不说了,中国人都懂的。但对于发展中的“中国的英语”,我不赞同继续用chinglish,人家都Denglish、Spanglish等都成型了,我们的这种学习规模不用十年,完全可以让我们的英语水平提高到被国际认知,哪怕是不得不认知。在这方面我也做过一些浅论,曾发布在“网上读书园地”和上海译文论坛,题目是《谬种流传与中式英语的扶正》,后来又搜集过一些外国人的已被中国英语影响的语料,比如“学习知识”,地道的表达不能用learn knowledge,只是中国人的想当然的翻译,中式英语,但我搜集的语料,国外英语母语人士也有使用的了。语言都是相互影响的,影响深入的就成了地道的语言,这是我的观念,不能一味妄自尊大,像一些老派英国人永远瞧不起其他国家的英语,连美语都不屑一顾。

你说不忍卒读,有点过了O(∩_∩)O哈哈~,你还是站在纯正英语的角度来判断的,绝对纯正是不存在的,都在变化,这是语言的特性。

4,你的第四条,和第一条主旨一样,我了解了,这首诗的确不是我所认为的“文采一般”,能在这种刊物上发表,能被两位诗人认可,说明了很多问题。但美中不足,如果他们是汉语学习者,对中国也有一定程度了解,采用了这首诗,那更说明诗本身的翻译质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 14: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第四条,我想是两位英文为母语的诗人,只看了英语,认为是好诗,而不是把它作为翻译来看的。至于译文与原文究竟有何异同,两位编辑也许并不在意。因此,与其说这首诗是翻译得好,不如说英文写得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 21: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譯過去的東西基本不可能與原文一致。既然不可能做到﹐有什麼意義去做。外國人
做的事不總是有道理的。他們做稀奇古怪的東西多著呢。有例子能說明回譯得一式
一樣嗎﹖我雖然中英文都行﹐但如果有首英文譯詩﹐要我回譯過去﹐即使我有古詩
平仄格律的知識﹐要每個字都與原文吻合﹐怕也難做到。更何況對詩詞格律沒知識
的。

現代人最大不足處是用現代人觀點來解釋古人詩詞。雖然他是囚﹐但他用客來自嘲﹐
不是更有反諷意味嗎﹖如果我是外國人﹐被關進中國監獄﹐我可以說終於到這裡來
作客了。

許的最誤導年輕人的就是要大家拋棄對原文的忠實性﹐而去追求形式美。完全違反
信達雅原則。如果離題萬里﹐這是美是脫離的原文的基礎﹐建築在虛空。批評許的
大有人在﹐不是我一個。譯者真正要做到的應該是既忠實原文﹐又美。大家說這不
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但是﹐許的水平太差﹐他做不到這一點﹐只能去追求表面的
所謂美。這其實是他的失敗。我是在追求兩者統一。既忠實原文﹐又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23: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oodman 于 2012-9-3 00:03 编辑
海外逸士 发表于 2012-9-2 21:28
回譯過去的東西基本不可能與原文一致。既然不可能做到﹐有什麼意義去做。外國人
做的事不總是有道理的。他 ...


谢谢发言,求同存异。guest的所有解释都少不了hospitality一词,基本都表示recipient of hospitality,如果你认为这个合适,那也无所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23:52:05 | 显示全部楼层
Rhapsodia 发表于 2012-9-2 14:10
这第四条,我想是两位英文为母语的诗人,只看了英语,认为是好诗,而不是把它作为翻译来看的。至于译文与原 ...

谢谢发言。翻译稿要审原文是肯定的,一审审英文诗,二审另请专家审翻译。如果一审没通过,也没二审的必要了。译者英文写的好是不假,但当作诗来看,精彩部分还是李煜写的。

点评

看来你很了解国外诗歌刊物出版的审校程序,还真是受教了!  发表于 2012-9-9 12: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3 00: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木樨黄谷 发表于 2012-9-2 11:34
交流才能学习。

1,任何译本都有误差,同意,而且不可避免,诗无达诂,千人千面,一千个侧面表达一个 ...

谢谢。我的看法如下:

1. 这个课题很有意义,可以做下去。不一定要找国外诗人,看看他们主要文学刊物上发表的中诗英译是什么样子即可(以刊为主,书的价值相对低一些,除非是影响较大的书)。若真想找个诗人交流,也不难,但找成名诗人有难度,主要是人家愿不愿花时间干这个,人一出名了就这脾气。

2. 这个没啥,多读即可,尤其是人家新发表的东西,才知当代人的审美趣味。

3. 通常说法是learn/study something to gain knowledge,learn后面要接个具体东西。其实我一点也不崇尚纯正英语,我自己就写地道的中式英语,照样发表不少,有的还是名刊,证明英语不必纯正,但要流畅。许的问题不是英语不纯,而是不流畅,古不古,今不今,小问题又多,自然读起来磕磕绊绊。

4. 译诗投稿是要审原文的,另请专家,只不过有时没那么一句句抠,整体没错,英文效果又好,就通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3 04: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す單細胞す 于 2012-9-3 04:56 编辑

看看屠岸、江枫、卞之琳等是怎么把英文格律诗译成中文的,尤其对比屠岸和辜正坤翻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为什么屠岸的简约更被接受,而辜正坤的典雅相对过时。
研究英译中,或许就能找到中译英最被广泛认同的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3 10: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す單細胞す 发表于 2012-9-3 04:30
看看屠岸、江枫、卞之琳等是怎么把英文格律诗译成中文的,尤其对比屠岸和辜正坤翻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为 ...

谢谢留言。这个可以借鉴。其实我读卞之琳的译诗,很多时候总觉得有点怪怪的。不是他的问题,是汉语发展了,口感不对了,就如果人们读鲁迅的文章,也觉得语言怪怪的。

所以,译诗是给你的同时代人看的,要对当代人的口味。这也是为什么经典作品尽管有了许多好译本,还是需要重译,每一代人都要重译。因为即使译得再好,几十年、一百年后,人们也难以欣赏你现在的译本,语言一直在发展。林纾的译本现在除了研究者,几乎无人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6-16 06:59 , Processed in 0.083875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