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回复: 5

《 世 界 名 诗 经 典 - 译 界 亵 渎 百 年(第二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10 10: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世纯译作 于 2024-6-10 10:45 编辑

《 世 界 名 诗 经 典 - 译 界 亵 渎 百 年(第二卷)



                                    (1)




             ——原 著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英 诗《 The Lost Love 》汉 译《 被 失 落 的 爱 》

      
       威廉 - 华兹华斯是英国“桂冠诗人”,是“湖畔诗体”的创立诗人,是19世纪浪漫主义的巅峰诗人,华兹华斯认为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他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华兹华斯曾当上桂冠诗人。其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他是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 ,其诗句“朴素生活,高尚思考(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被作为牛津大学基布尔学院的格言。

       华兹华斯生于律师之家,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毕业后到欧洲旅行,在法国亲身领略了大**的风暴。1783年其父去世,他和弟兄们由舅父照管,妹妹多萝西(Dorothy)则由外祖父母抚养。多萝西与他最为亲近。

       1787年他进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大学毕业后去法国,住在布卢瓦。他对法国**怀有热情,认为这场**表现了人性的完美,将拯救帝制之下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在布卢瓦他结识了许多温和派的吉伦特党人。1792年华兹华斯回到伦敦,仍对**充满热情。但他的舅父对他的政治活动表示不满,不愿再予接济。正在走投无路时,一位一直同情并钦佩他的老同学去世,留给他900英镑。于是在1795年10月,他与多萝西一起迁居乡间,实现接近自然并探讨人生意义的宿愿。多萝西聪慧体贴,给他创造了创作的条件。后来她也成为了诗人。一直与他作伴,终身未嫁。




1.      原      文   /   译      文  



      The Lost Love
                                                    —— by William Wordsworth(UK / 1770 - 1850)      
       被 失 落 的 爱                        —— 原 著
/ 威廉 - 华兹华斯(英 / 1770 - 1850)                                      
                                                    ——  翻 译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 2020. 1. 4
                    


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               
她 住 在 那 里 的 鸽 子 泉 旁
Beside the springs of Dove;                                    
那 里 人 迹 罕 至,寂 寂 荒 凉
A maid whom there were none to praise,            
那 里,那 里 眷 顾 她 的 人 啊,几 乎 没 有
And very few to love:                                             
她 无 人 赞 赏,无 人 颂 扬


A violet by a mossy stone,                                      
啊——青 苔 石 啊,相 伴 一 朵 紫 罗 兰
Half hidden from the eye!                                      
她 若 隐 若 现,半 遮 容 颜
---Fair as a star, when only one                              
啊——奕 奕 端 庄,她 形 只 影 单
Is shining in the sky.                                                
碧 空 茫 茫,她 星 光 璀 璨


She lived unknown, and few could know              
啊——露 西 呀 露 西,这 墓 里 的 露 西      
When Lucy ceased to be;                                         
妳 今 生 来 去,鲜 有 人 知
But she is in her grave, and oh,                              
啊——露 西 呀 露 西,我 心 中 的 露 西
The difference to me!
妳 今 生 来 去,非 他 人 可 比!








2.      原      文   /        



    The Lost Love
                                    —— by William Wordsworth(UK / 1770 - 1850)      
     被 失 落 的 爱          —— 原 著 - 威廉 - 华兹华斯(英 / 1770 - 1850)                                      
                                    
——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 2020. 1. 4
                    


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               
她住在没有走过的道路之间
Beside the springs of Dove;                                    
在和平鸽山泉旁边

A maid whom there were none to praise,               a         
一个没人表扬/羡慕/敬佩的少女/女青年/侍女
And very few to love:                                             
并且几乎没有人爱慕/热爱/眷顾/爱戴


A violet by a mossy stone,                                       b
处于一座生满苔藓的岩石旁的一朵紫罗兰
Half hidden from the eye!                                      
被半挡住(从人们的视线
---Fair as a star, when only one                              
像颗星星一样公平/合理/正大光明/美观/适合
Is shining in the sky.                                                
即便/即使是独自/只身在天空中闪烁/发光


She lived unknown, and few could know              
(虽然)她的生活/存在不被了解/默默无闻甚至无人能知      
When Lucy ceased to be;                                         
露西何时终止存在/生存
But she is in her grave, and oh,                              
但是她在她自己的墓里,咳,
The difference to me!                                             
对我而言/在我看来不比寻常/非同凡响/与众不同!










3.     译       注 / 译    后    感




a'.    首先,特别鸣谢: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a   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b   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c   
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d

a''.   第三阕中:difference(-1+2)意指:对世人而言,她在世与否,皆可不以为然,而对诗人呢,她在世与否,均非同一般(并非她在世与否,对诗人自己触及各异)

a.    同位语,与 She(1+1)同位

b.    可以理解为:其前有
主语 She lived 被省略   

c.   
翻译至少该是工笔,不是写意,更不是素描,同时,翻译应该不是演义,不是改写,更不是所谓“再创造”;翻译应是:始终、一切,以原文做规范、做楷模,做样板、做靶标,不褒不贬、不偏不倚、精准到位,再塑造、再铸造,无毛刺、无砂眼、无装饰,无添加,多维、模拟、仿真,再现原文主题内涵、主题表现艺术(修辞)、主题外延张力最大化;中外互译,的确也像描述某哈姆雷特:参考信息可有百个、千个,而最终采信、确认、依据信息只有一个——那个唯一原始文本,那个唯一真实哈姆雷特;中外互译,不是中外演绎、中外戏说;中外互译须恪守忠信、顺达、雅合三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无分主次,相对独立,不容短板、互为鼎立;在理解原作阶段,恪守不符原作语种语法不采信,不符原作语种语法、目标语言再达、再雅不采纳;在译成目标语种阶段,则不拘泥目标语种语法;翻译永远是请示,不是诠释,永远为作者、读者、自己,在人格、才识、品位三项负全责;中外互译,归根结底,人文互译;古今中外,所有词典,辞书,仅用于说明解释、学习研究人类语言,不汇集收录、制约规划人类语言,他们只是语言小岛,不是语言大海;一个单词、一个文字,无论中外,其真正含义、生命活力,不仅在专家学者辞书、词典、时尚强大线上机翻,不仅在词法、句法、语法,更多体现在实地、实践、第一时间、第一地点中语言、语句、语境、篇章字里行间;翻译该是笔者言者原始文本语本互译,无需只字传闻轶事,臆想臆断,沉浸植入,装裱配饰;翻译要完美原意,须同观原作视野,置身原作境地;翻译要完美原意,更要完美传递,原意传递要完美,其载体修辞,修辞差异切换、对接,不可或缺

d.     本
作译文尚有无奈数笔,期待更多诗友译友,为宣誓全世界,昭告天下人,中国翻译,中国汉语,无出其右,深入探讨,积极参与






诗 人 故 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10 10: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世纯译作 于 2024-6-10 10:53 编辑

《 世 界 名 诗 经 典 - 译 界 亵 渎 百 年(第二卷)



                                    (2)




             ——原 著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英 诗《 Let It Be You 》汉 译《 权 作 君 在 ... ... 》


       莎拉 · 特雷弗 · 蒂斯黛尔 Sara Trevor Teasdale (1884年8月8日—1933年1月29日)美国近代女诗人 1918年美国诗协会年度诗人奖,哥伦比亚大学诗协会奖(普利策诗歌奖前身)的获得者,是美国20世纪初期最有迷人魅力的抒情诗人之一。
       当初,在群星闪烁的美国诗坛上,她似乎并不耀眼。当人们以高分贝喊响她的前辈诗人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Walt Whiteman时,她基本上不被人们记起;而当同时代的骄子William Carlos Williams横空出世,光耀盖人,使她更是像黯淡的小星星。同辈像Ezra Pound, Marianne Moore, Thomas Stearns Eliot在学术界中也比她更加滋润鲜活,或许她的生命旅程结束得过早,她本应属于人类的才情与同她的生活志趣、更好的诗篇也随之湮没。




一.    原         文  /            /  译         文




  Let It Be You
   
      
                                           —— by Sara Trevor Teasdale ( US / 1884.8—1933. 1 )
   权 作 君 在 ... ...   

                                           —— 原 著 / 莎拉 - 特雷弗 - 蒂斯黛尔( 美 / 1884.8—1933. 1 )                                    
                                           —— 解 读 / 翻 译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 2019. 9. 2   
                                    

                           

     
Let it be you who lean above me              
On my
last day,                              
Let it be you who shut my eyelids            
Forever and aye.   

那天,在我的那天
权作在,在那从前
依下身呀,
嗯 ... ...
蒙住人家眼睛,久久啊,不停——不停  



Say a “Good-night” as you have said it     
All of these years,                         
With the old look, with the old whisper      
And without tears.

那天,在我的那天
权作君在在那从前
没有泪水,轻啊——轻轻,说——“ 晚安 ”
啊——
多年呀——不变



You
will know then all that in silence               2  
You always
knew,                             
Though I have loved, I loved no other        
As I love you.
                                                
1

那天,在我的那天
权作君在,在从前
呀,我言的话语
——爱啦,最爱呀——是你 ... ...“









二.    译         注  /        后     感



1'.  
首先,特别鸣谢: 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1''.  小诗中,各 Let It Be You ... 大意均为:(豁达/乐观地)算作/假设/就当以往您在 ... ...,而非:(狭隘/悲观地)让/由/应您届时来/去做 ... ...

1.   a. 本句应译直接引语,如否,或属败笔    b.  引出限定语,修饰 other(-2-1:爱过,可从未像爱你这样爱过别人)

2.   引出同位语从句,修饰 all(-4-4)








3.   读过原作,不难感到,其翻译挑战在理解,更在表达,然其表达在“信”,更在“雅”;读过原作,也不难让人联想“ 凄婉 ”二字;小诗寥寥三句,妙笔四人,均入木三分: 一个阴柔、细腻,知性、体恤型贤妻;一个娇萌、俏皮,真纯,萝莉型伴侣; 一个亲和、亲切、稳重、可靠,安全感值高、邻家大哥型暖男,以及一个智商、情商兼高之慈父型老公

4.   
翻译至少该是工笔,不是写意,更不是素描,同时,翻译应该不是演义,不是改写,更不是所谓“再创造”;翻译应是:始终、一切,以原文做规范、做楷模,做样板、做靶标,不褒不贬、不偏不倚、精准到位,再塑造、再铸造,无毛刺、无砂眼、无装饰,无添加,多维、模拟、仿真,再现原文主题内涵、主题表现艺术(修辞)、主题外延张力最大化;中外互译,的确也像描述某哈姆雷特:参考信息可有百个、千个,而最终采信、确认、依据信息只有一个——那个唯一原始文本,那个唯一真实哈姆雷特;中外互译,不是中外演绎、中外戏说;中外互译须恪守忠信、顺达、雅合三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无分主次,相对独立,不容短板、互为鼎立;在理解原作阶段,恪守不符原作语种语法不采信,不符原作语种语法、目标语言再达、再雅不采纳;在译成目标语种阶段,则不拘泥目标语种语法;翻译永远是请示,不是诠释,永远为作者、读者、自己,在人格、才识、品位三项负全责;中外互译,归根结底,人文互译;古今中外,所有词典,辞书,仅用于说明解释、学习研究人类语言,不汇集收录、制约规划人类语言,他们只是语言小岛,不是语言大海;一个单词、一个文字,无论中外,其真正含义、生命活力,不仅在专家学者辞书、词典、时尚强大线上机翻,不仅在词法、句法、语法,更多体现在实地、实践、第一时间、第一地点中语言、语句、语境、篇章字里行间;翻译该是笔者言者原始文本语本互译,无需只字传闻轶事,臆想臆断,沉浸植入,装裱配饰;翻译要完美原意,须同观原作视野,置身原作境地;翻译要完美原意,更要完美传递,原意传递要完美,其载体修辞,修辞差异切换、对接,不可或缺

5.     本
作译文尚有无奈数笔,期待更多诗友译友,为宣誓全世界,昭告天下人,中国翻译,中国汉语,无出其右,深入探讨,积极参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世纯译作 于 2024-6-25 20:56 编辑



《 世 界 名 诗 经 典 - 译 界 亵 渎 百 年
(第二卷)



                                         (3)




             ——原 著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英 诗《 Of Mere Being 》汉 译《  尚 在 而 已 》


       自古诗人多清贫,“行遍天涯等断蓬,作诗博得一生穷。”宋代大诗人陆游贫甚而戏作的诗句,不经意间却揭示了历代诗人的生存状况。学者钱钟书先生亦云:“贫穷乃害人之物,然,它如神鬼偏爱士人。”(《管锥编》)。士人自然包括诗人,这几乎是一种宿命般的因缘了。可是,美国现代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却似乎是个中异类。他不仅在诗坛上享誉盛名,还是个成功的商人,堪称艺术与世俗完美结合的典范。在美国现代诗坛里,以一个保险公司的高级职员,在远离纽约文艺界的康州小镇上居住,却意外地让自己的名字写进了文学史里。

       史蒂文斯是个传奇诗人,恰恰因为他作为一个“人” 太不传奇:家室完整,平安且富足地在保险公司副总裁的位子上工作了20年。其诗在晚年(70岁左右)结出最奇异的果实,以至于生前来不及被人理解。其实,仅仅这个事实:四十五岁才时出版第一本,时隔十三年再出版一本—这种惊人的耐心和慢产,也是诗歌史上的罕见之事吧。
       1879年10月2日,史蒂文斯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雷丁市。身为名律师之子,史蒂文斯在纽约法学院获法律学位,于1904年取得律师资格。之后的3年,史蒂文斯在纽约的几家律师事务所工作,1908年1月被聘为美国担保公司的律师。1914年,他成为圣路易斯密苏里州担保公司纽约办公室的副总。1904年,史蒂文斯在雷丁遇到了埃尔茜 摩尔(Elsie Moll,1886–1963)并坠入情网。
       埃尔茜出身底层,做过售货员、女帽设计师和速记员。这段恋情遭到史蒂文斯家庭的强烈反对,史蒂文斯因此与家人决裂。1924年,埃尔茜生下女儿霍莉。埃尔茜的精神病症状屡屡发作,令史蒂文斯头疼不已,但他坚守忍耐了他们的婚姻。史蒂文斯将他的爱欲痛楚写进了《我叔叔的单片眼镜》一诗。1913年,史蒂文斯从美国著名雕塑家阿道夫.韦曼处租了一间纽约的公寓。韦曼被史蒂文斯夫人的容貌所吸引,为她雕了一尊半身像。后来,埃尔茜的肖像成为韦曼设计的鹰洋硬币上“漫步的自由女神”的原型。
      1916年,史蒂文斯离开纽约,进入哈特福德事故赔偿公司总部任职。1917年,他们全家搬到法明顿大街210号,史蒂文斯在那里完成了第一本诗集《簧风琴》。1934年,史蒂文斯被任命为公司副总裁,过着白天上班,晚上写诗的平静生活。他视写作为纯然私人的兴趣,因此很少与文学界人士往来。 文学界有人向他索要名片,他一概说”不“。
      史蒂文斯的诗歌创作始于大学时代,但直到他43岁这年,第一本诗集《簧风琴》才得以出版,只售出一百本。20世纪40—50年代这本诗集才被公认为美国现代诗歌的杰作。史蒂文斯的经典之作大多在50岁之后。继《簧风琴》后,史蒂文斯出版了《秩序的观念》(1936)、《弹蓝色吉他的人》(1937)、《运往夏天》(1947)、《秋天的极光》(1950)等诗集。此外,他还有诗歌评论集《必要的天使》等问世。20世纪50年代初,史蒂文斯接连得到美国三种主要的诗歌奖:波林根奖(1940年);全国图书奖(1951年,1955年);普利策奖(1955年)。在他逝世后,关于他的批评著作日益增多,使他成为现代诗歌史上与庞德、T.S.艾略特、威廉斯等人井列的最重要诗人。
       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甚至称史蒂文斯为“最好和最具代表性的美国诗人”。史蒂文斯的诗歌创作受到后期象征派影响,用词突兀,色彩浓丽,主题的表达曲折、复杂而隐晦。史蒂文斯寻求一种接近于尘世生活的宗教,即作为“最高虚构”的诗歌。史蒂文斯认为,诗歌能代替昔日的宗教信仰,使人们获得满足,从而赋予生活以美学观照及秩序。史蒂文斯的诗常围绕一个主题,即艺术想象力与现实的关系,人的想象力如何观照并改变现实。史蒂文斯认为,诗的审美想象能赋予混乱的世界以秩序和形态,如名诗《坛子轶事》赞美了艺术带来的秩序与形态。史蒂文斯善于使抽象的观念与具体的事物之间产生巨大张力,以此达到超现实主义的效果。









一.       原         文  /  中     译     文




              Of Mere Being
                                                  —— Wallace - Stevens( US / 1879 -1955)
                尚 在 而 已
                                                  —— 华莱士 · 史蒂文斯( 美  /  1879 -1955)        
                                                  —— 翻 译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 2020. 10. 12
                    



The palm at the end of the mind,
远离最后意念,它在意识尽端,
Beyond the last thought, rises
实至名归,实至名归棕榈树啊,
In the bronze decor,
古色古香,它青铜模样;


A gold-feathered bird
听,听,这棕榈树上,
Sings in the palm, without human meaning,
有金羽鸟在唱,声声唱啊,既无人之情,
Without human feeling, a foreign song.
又无人之意,无情又无意啊,声声异域曲;







You know then that it is not the reason
声声异域曲,它非因非果,喜忧你我,
That makes us happy or unhappy.
烁烁金色羽,它无缘无故,报祸报福,
The bird sings. Its feathers shine.
金羽鸟啊——棕榈树,熠熠生辉,如火如荼;



The palm stands on the edge of space.
呜——远离最后意念,呜——置身时空边缘,
The wind moves slowly in the branches.

树啊,棕榈树它,临风徐徐,枝干招展——
The bird's fire-fangled feathers dangle down.
哦——金羽鸟啊,毛羽最潮最潮,羽毛正火正火,
呜——呼——沉落,沉落,沉——落,沉——落—— ... ...








二.       原         文  /  中     译    文 / '       '




             Of Mere Being
                                                        —— Wallace - Stevens( US / 1879 -1955)
                 而 已                     —— 华莱士 · 史蒂文斯( 美  /  1879 -1955)        
                                                        —— 翻  译
/ ' '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 2020. 10. 12
                    



'The palm at the end of the
mind,                 3
远离最后意念,它在意识尽端,
Beyond the last thought, rises
实至名归,实至名归棕榈树啊,
In the bronze decor,
古色古香,它青铜模样;


A gold-feathered bird
听,听,这棕榈树上,
Sings in the palm, without human meaning,
有金羽鸟在唱,声声唱啊,既无人之情
Without human feeling, a foreign song.
又无人之意,无情又无意,声声异域曲;








You know then that 'it is not the reason        2                  
声声异域曲,它非因非果,喜忧你我,
'That makes us happy or unhappy.               3'
烁烁金色羽,它无缘无故,报祸报福,
'The 'bird sings. Its feathers shine.                  4'
金羽鸟啊——棕榈树,熠熠生辉,如火如荼;


The palm stands on the edge of space.
呜——远离最后意念,呜——置身时空边缘,
The wind moves slowly in the branches.
树啊,棕榈树它,临风徐徐,枝干招展——
The bird's fire-fangled feathers dangle down.
哦——金羽鸟啊,毛羽最潮最潮,羽毛正火正火,
呜——呼——沉落,沉落,沉——落,沉——落—— ... ...









  
三 .   译        注  /  读    后    感



1'.     首先,特别鸣谢: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a  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b  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c  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d  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e

1.      如其一首意向诗,其若一首意向诗谜语;小诗通篇移就,语感幽忧,喻体比比皆是,或在暗喻:千人万人,曾经,终将,投身之路

2
.       指代:The bird sings(-4+1.2.3)及 Its feathers shine(-4-1.2.3)

3'.      That(-5+1)引出同位语从句,修饰 reason(-6-1)

3.       各下划线处均为喻体

4'.       喻体之喻体(本体=The palm“1+1”;与 The palm"1+1"移就归一)

4.       翻译至少该是工笔,不是写意,更不是素描,同时,翻译应该不是演义,不是改写,更不是所谓“再创造”;翻译应是:始终、一切,以原文做规范、做楷模,做样板、做靶标,不褒不贬、不偏不倚、精准到位,再塑造、再铸造,无毛刺、无砂眼、无装饰,无添加,多维、模拟、仿真,再现原文主题内涵、主题表现艺术(修辞)、主题外延张力最大化;中外互译,的确也像解读所谓哈姆雷特,不可主观随意:参考信息可有百个、千个,而最终采信、确认、依据信息只有一个——那个唯一原始文本,那个唯一真实哈姆雷特;中外互译,不是中外演绎、中外戏说;中外互译须恪守忠信、顺达、雅合三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无分主次,相对独立,互为鼎力,不容短板;在理解原作阶段,恪守不符原作语种语法不采信,不符原作语种语法、目标语言再达、再雅不采纳;在译成目标语种阶段,则不拘泥目标语种语法;翻译永远是请示,不是诠释,永远为作者、读者、自己,在人格、才识、品位三项负全责;中外互译,归根结底,人文互译;古今中外,所有词典,辞书,仅用于说明解释、学习研究人类语言,不汇集收录、制约规划人类语言,他们只是语言小岛,不是语言大海;一个单词、一个文字,无论中外,其真正含义、生命活力,不仅在专家学者辞书、词典、时尚强大线上机翻,不仅在词法、句法、语法,更多体现在实地、实践、第一时间、第一地点中语言、语句、语境、篇章字里行间;中外互译,该是笔者言者原始文本语本互译,无需只字传闻轶事,主观臆想,沉浸植入,装裱配饰;翻译要完美原意,须同观原作视野,置身原作境地;翻译要完美原意,更要完美传递,原意传递要完美,其载体修辞,修辞差异切换、对接,不可或缺

5.       自古诗无达诂寓意绝非唯心无奈,托词玄称诗难尽解,该是《诗经》尚未尽人尽解,相对当今中外互译,其广义引申该是诗作有待深入精准解读、表达之警示,之激励;本作译文尚有无奈数笔,期待更多诗友译友,为宣誓全世界,昭告天下人,中国翻译,中国汉语,无出其右,深入探讨,积极参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世纯译作 于 2024-6-25 10:08 编辑



《 世 界 名 诗 经 典 - 译 界 亵 渎 百 年(第二卷)



                                         (4)




             ——原 著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英 诗《 Road Hazard 》汉 译《 险 路 》


        布拉德利 · 奥蒙德 · 保罗(1972年出生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美国诗人和编剧,毕业于田纳西大学查塔努加分校和爱荷华大学作家研讨会。他的作品曾出现在《美国诗歌评论》、《波士顿评论》、《聪明的步伐》、《篱笆》、《昴宿星》、《爱荷华评论》和许多其他期刊上。他和妻子、艺术家和作家卡里 · 保罗住在洛杉矶。




一.    原         文  
/  解          /  中     译     文




     Road Hazard     ——by Bradley Paul(US / 1972 ~      )
           
险  路 !      —— 翻 译 / 解读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 2019.8.31



What I
thought was a cat                    3
was a sack of sand.   
我原以为/猜/想/认作/考虑猫的(驶近看)是沙袋/包。
      
Someone driving
toward the flood            
or where they thought
the flood might go.                              2     
有人驱车涉水抑或虑及水势上涨。

That
by now                    
was days ago.  
那它
这会儿该是数日前了。
              
Animals, go home.                             4.5
畜生/鬼/类人生物,到家/归宿/落脚点去。








        险  路!
                                    —— 原 著 / 布拉德利 · 奥蒙德 · 保罗(美国 / 1972年出生)
                                    —— 翻 译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 2019.8.31



沙包啊?!
当猫呢!
截水?
垫道?

几天啦!
靠!
滚——
滚你丫滴!









二.   译       注  /  译     后     感



1'.     首先,特别鸣谢:
主要参考文献 a   主要参考文献 b      

1.     看似诗人在意想我们路驾途中肆意移毁交通警示路障心理语境为诗;暗示,讥讽,忠告路怒驾习,亦同险路,危猛于虎

2.     此处为虚拟式(以防水漫过)


3.     此处取意:认为,猜测


4.     此处词义:到位,就位,回归,至落点,至归宿,中标、中的、返程 ... ..等规定、应该、希望、预期抵达须呈现之所等赛事及专业词语寓意


5.     此处词义:英语中骂人用语(畜生,杂种,狗靠的等)国外市井司空见惯


6.     
翻译至少该是工笔,不是写意,更不是素描,同时,翻译应该不是演义,不是改写,更不是所谓“再创造”;翻译应是:始终、一切,以原文做规范、做楷模,做样板、做靶标,不褒不贬、不偏不倚、精准到位,再塑造、再铸造,无毛刺、无砂眼、无装饰,无添加,多维、模拟、仿真,再现原文主题内涵、主题表现艺术(修辞)、主题外延张力最大化;中外互译,的确也像解读所谓哈姆雷特,不可主观随意:参考信息可有百个、千个,而最终采信、确认、依据信息只有一个——那个唯一原始文本,那个唯一真实哈姆雷特;中外互译,不是中外演绎、中外戏说;中外互译须恪守忠信、顺达、雅合三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无分主次,相对独立,互为鼎力,不容短板;在理解原作阶段,恪守不符原作语种语法不采信,不符原作语种语法、目标语言再达、再雅不采纳;在译成目标语种阶段,则不拘泥目标语种语法;翻译永远是请示,不是诠释,永远为作者、读者、自己,在人格、才识、品位三项负全责;中外互译,归根结底,人文互译;古今中外,所有词典,辞书,仅用于说明解释、学习研究人类语言,不汇集收录、制约规划人类语言,他们只是语言小岛,不是语言大海;一个单词、一个文字,无论中外,其真正含义、生命活力,不仅在专家学者辞书、词典、时尚强大线上机翻,不仅在词法、句法、语法,更多体现在实地、实践、第一时间、第一地点中语言、语句、语境、篇章字里行间;中外互译,该是笔者言者原始文本语本互译,无需只字传闻轶事,主观臆想,沉浸植入,装裱配饰;翻译要完美原意,须同观原作视野,置身原作境地;翻译要完美原意,更要完美传递,原意传递要完美,其载体修辞,修辞差异切换、对接,不可或缺

7.     自古诗无达诂寓意绝非唯心玄称诗难尽解,该是《诗经》尚未尽人尽解,相对当今中外互译,其广义引申该是诗作有待深入精准解读、表达之警示,之激励;本
作译文尚有无奈数笔,期待更多诗友译友,为宣誓全世界,昭告天下人,中国翻译,中国汉语,无出其右,深入探讨,积极参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世纯译作 于 2024-6-25 20:57 编辑


《 世 界 名 诗 经 典 - 译 界 亵 渎 百 年(第二卷)



                                         (5)




             ——原 著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英 诗《 In Neglect 》汉 译 《 少  管 》


       罗伯特 · 弗罗斯特(1874年3月26日——1963年1月29日)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美国诗人。生于旧金山,父亲是记者,英国后裔;母亲是老师,苏格兰后裔。弗罗斯特在麻省的劳伦斯长大。年轻时,他在达特慕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念过很短时间的书,后来又回到劳伦斯,在工厂做工。二十岁那年他结了婚,然后,又设法进大学继续学习。可是在哈佛大学只读了两年,就因为健康原因不得不辍学去工作。他做过鞋匠、教师、报社编辑,甚至还务过农 —— 那是因为弗罗斯特的祖父有一个农场,祖父去世后,弗罗斯特就继承了这个产业。他在农场干过九年活,但经营得并不成功。在此期间,他白天工作,晚上写诗。他的这些作品在他成名之后都成了他的杰作。

       一九一二年,他带了家眷移居英国。在那里,他得到了好几位英美诗人的资助。他的诗集在英国出版后,得到了大家的公认,但在美国,那时他的诗还得不到公众的肯定。他的诗歌从农村生活中汲取题材,与19世纪的诗人有很多共同之处,相比之下,却较少具有现代派气息。一九二四年,他获得了第一个普利则奖(Pulitzer Prizes)。他的《诗歌全集》(Complete Poems)的最后一版在一九四九年出版时,此时他已得过四次普利则奖了。一九六0年,他因他的诗歌创作而荣获美国国会金质奖章(Congressional Gold Medal),然而,只是在他的下半生才赢得大众对其诗歌作品的承认。在此后的年代中,他树立起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形象。代表作品:《诗歌选集》《一棵作证的树》《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林间空地》和诗剧《理智的假面具》 《慈悲的假面具》《诗歌全集》《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一生写了大量的诗篇,共出版10余本诗集,主要有《波士顿以北》(1914),《山间》(1916),《新罕布什尔》(1923),《西流的小溪》(1928),《见证树》(1942),《林间空地》(1962)等,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一颗璀璨之星。其作品以简洁、朴素、深邃著称,值得人们去咀嚼、玩味。然而,弗罗斯特在中国,如同余光中所说“损失惨重”,因为日常语言性的诗歌经过翻译,精华丧失殆尽。但是,通过它们,我们大致可以感受一位天才诗人的精神世界,一种对人类、对尘世生活的个性理解。它们对于中国当代诗人的写作,应该说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原           文
/               


  
                    In Neglect

                                                    —— Robert · Frost ( 1874-1963 )         
             错过/忽视'略/未注意/没’不在意  
                           
                                                     —— 原 著 / 罗伯特 · 佛罗斯特 ( 美 / 1874 - 1963 )
                                                     —— 直 译 / 解 读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 2019. 11. 18



They
leave us so to the way we took,                                                          2
   他们竟这么(如此)
不介入(干涉'预/染指)我们采用(取/行使/实施)的办法(方式'法/路途'行径)
As two in whom them were proved mistaken,                                                 3.4
  
作为其被看做(认为/证明)是出错(有误)在(于)身的两个(之)的,
That we sit sometimes in the wayside nook,
  
以至(结果是)我们坐在路边角落(僻处)那里间或(不时)地
With mischievous, vagrant, seraphic look,
   
带着顽皮(孩子)的,不确定(漂泊'移)的,天使(快乐/美丽)的面孔
And try
if we cannot feel forsaken.
   并(一边/同时)尝试(力图'争/争取)
抑或(是否)我们可不会(能/至)产生有被(丢'离'遗弃/不交往)绝交之感










二.   中        译          文



          少      管
                                        —— 原 著 / 罗伯特 · 佛罗斯特 ( 美 / 1874-1963 )
                                        —— 翻 译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 2019. 11. 18



他们瞠目你呀——你太太太不端,
人家结舌我呦——我好好好难堪;
路隅并坐起咳——萌萌哒哒秀变脸:
一张 “ 宽谅——宽谅!... ...”,一张 “ 海涵——海涵!... ...”
“ 求求您哪!拜托您啦!睁一眼哎!闭一眼吧——哼,少——管!... ... ”











三.    译          注  /  译     后     感



1'.     首先,特别鸣谢: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a  
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b  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c

1.     诗人创意灵感竟出在三方无声交流之尴尬瞬间,真是让人击节称道,真是诗人眼里无不诗

2.     与 That(3+1)呼应:如此 ... ...,以致 ... ...   


3.     引出限定从属句至 mistaken,修饰 two(2+2)


4.     them(2+5)指代They(1+1)


5.      
翻译至少该是工笔,不是写意,更不是素描,同时,翻译应该不是演义,不是改写,更不是所谓“再创造”;翻译应是:始终、一切,以原文做规范、做楷模,做样板、做靶标,不褒不贬、不偏不倚、精准到位,再塑造、再铸造,无毛刺、无砂眼、无装饰,无添加,多维、模拟、仿真,再现原文主题内涵、主题表现艺术(修辞)、主题外延张力最大化;中外互译,的确也像解读所谓哈姆雷特,不可主观随意:参考信息可有百个、千个,而最终采信、确认、依据信息只有一个——那个唯一原始文本,那个唯一真实哈姆雷特;中外互译,不是中外演绎、中外戏说;中外互译须恪守忠信、顺达、雅合三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无分主次,相对独立,互为鼎力,不容短板;在理解原作阶段,恪守不符原作语种语法不采信,不符原作语种语法、目标语言再达、再雅不采纳;在译成目标语种阶段,则不拘泥目标语种语法;翻译永远是请示,不是诠释,永远为作者、读者、自己,在人格、才识、品位三项负全责;中外互译,归根结底,人文互译;古今中外,所有词典,辞书,仅用于说明解释、学习研究人类语言,不汇集收录、制约规划人类语言,他们只是语言小岛,不是语言大海;一个单词、一个文字,无论中外,其真正含义、生命活力,不仅在专家学者辞书、词典、时尚强大线上机翻,不仅在词法、句法、语法,更多体现在实地、实践、第一时间、第一地点中语言、语句、语境、篇章字里行间;中外互译,该是笔者言者原始文本语本互译,无需只字传闻轶事,主观臆想,沉浸植入,装裱配饰;翻译要完美原意,须同观原作视野,置身原作境地;翻译要完美原意,更要完美传递,原意传递要完美,其载体修辞,修辞差异切换、对接,不可或缺

6     自古诗无达诂寓意绝非唯心玄称诗难尽解,该是《诗经》尚未尽人尽解,相对当今中外互译,其广义引申该是诗作有待深入精准解读、表达之警示,之激励;本
作译文尚有无奈数笔,期待更多诗友译友,为宣誓全世界,昭告天下人,中国翻译,中国汉语,无出其右,深入探讨,积极参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世纯译作 于 2024-6-26 16:40 编辑



            《 世 界 名 诗 经 典 - 译 界 亵 渎 百 年(第二卷)》


                                      (6)



                ——原 著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英 诗《 A Little Happiness》汉 译 《 乐 观 些 》


       诗人,翻译家,出版人Germain Droogenbroodt(BEL), 杰曼 • 卓根布鲁特(比利时),国际诗坛积极的倡导者。已经出版有短篇小说,文学评论,以及主要诗集近十三部,在全球二十八个国家发行。卓根布鲁特会六种语言,翻译了近三十部译著。1944年9月11日出生于比利时佛兰德地区的罗勒海姆。1987年,他搬到地中海艺术家村阿尔特亚,融入了西班牙的文学生活。杰曼·卓根布鲁特是著名的现代国际诗人、翻译家、出版家和国际诗歌促进者。他写短篇小说和文学评论,但主要是诗歌,迄今已出版了13本诗集,在21个国家出版。他会说六种语言,翻译了三十多本国际诗集,并将阿拉伯文、中文、日文、波斯文和韩文诗歌翻译成荷兰文。

      作为比利时POINT (国际诗歌出版社) 的创始人和编辑,他出版了80多部以现代国际诗歌为主的诗集。1996年,他与中国著名诗人北岛、多多共同发起了“新感觉主义”诗歌运动。他在西班牙组织并协办了多个国际诗歌节,自2009年起,每年都会在家乡阿尔特亚(Altea)举办伊萨卡的诗歌晚会。他是米哈伊-埃米内斯库学院副院长,在罗马尼亚克拉约瓦组织了米哈伊-埃米内斯库国际诗歌节,日本环球诗人协会联合创始人兼顾问,意大利诗歌与发现运动艺术顾问,西班牙文化基金会伊萨卡的创始人。他还与意大利诗歌出版社马尔古特合作。他的诗歌作品是多方面的。

      Germain Droogenbroodt 每年都受邀在世界各地的大学和最负盛名的诗歌节上举办独奏会和研讨会。作为一名诗人和国际诗歌促进者,他获得了十多个国际奖项,并于201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一.     原        文  /  中    译    文



           A Little Happiness                           


                  乐 观 些                  —— Germain Droogenbroodt ( BEL / 1944. 9. 11 )
                                                       —— 原 著 / 杰曼 - 卓根布鲁特 ( 比利时 / 1944年9月11日出生 )
                                                       —— 翻 译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 2020. 2. 23
  


a dove                                             看到啦,鸽子,无名的桃园是妳的驻地,
-coming from whoknows where-         看到啦,鸽子,无誉的,无誉的桃树啊——
peaches                                           那里,妳曾在那里栖息;

no olive or laurel twig                       看到啦,鸽子,妳的喙间没有橄榄叶,
in her beak                                      看到啦,鸽子,妳的喙间也没有月桂枝;

but more                                         看到啦,看到啦,鸽子啊鸽子,啊——
than is visible                                   好机遇,好机遇,妳把控的,妳把控的,
a grasp of time                                是更多,更多呀,机遇,机遇,好机遇 ... ...









二.    原        文  /  解        读



          A Little Happiness   
                          
      些许可取/告慰/满意/欢欣者        —— Germain Droogenbroodt ( BEL / 1944. 9. 11 )
                                                              —— 原 著 / 杰曼 - 卓根布鲁特 ( 比利时 / 1944年9月11日出生 )
                                                              —— 解 读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 2020. 2. 23
  


a dove                                               是的,无名的,无名的桃园是妳的驻地,
-coming from whoknows where-           是的,无誉的,无誉的桃树啊——
peaches                                             那里,妳曾在那里栖息;

no olive or laurel twig                         是的,妳的喙间,妳的喙间,没有橄榄叶,
in her beak                                        是的,妳的喙间,妳的喙间,也没有月桂枝;

but more                                           是的,是的,更多呀更多,
than is visible                                     鸽子啊鸽子,妳该明显看到,机遇,机遇呀
a grasp of time                   b'             妳有更多,更多,机遇,机遇呀,可把握 ... ...






三.   译         注  /  译     后     感





a'.    首先,特别鸣谢:主要参考文献  

a.    小诗立意:人生时时、事事,应永远积极、乐观、向上; 小诗主题或让人想到数千年前,我国古人那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那句:但看空卷一幅,可绘更美蓝图

b.    看似小诗非纯正英美文本;time(-1-1)=机遇/会,时机/运,非其他

b'.    此三行(but ... time)为本一句小诗之主语从句,非倒装语序为:but a grasp of time is more than visible(但可控潜在机遇大于直观可视者)

c.      翻译至少该是工笔,不是写意,更不是素描,同时,翻译应该不是演义,不是改写,更不是所谓“再创造”;翻译应是:始终、一切,以原文做规范、做楷模,做样板、做靶标,不褒不贬、不偏不倚、精准到位,再塑造、再铸造,无毛刺、无砂眼、无装饰,无添加,多维、模拟、仿真,再现原文主题内涵、主题表现艺术(修辞)、主题外延张力最大化;中外互译,的确也像解读所谓哈姆雷特,不可主观随意:参考信息可有百个、千个,而最终采信、确认、依据信息只有一个——那个唯一原始文本,那个唯一真实哈姆雷特;中外互译,不是中外演绎、中外戏说;中外互译须恪守忠信、顺达、雅合三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无分主次,相对独立,互为鼎力,不容短板;在理解原作阶段,恪守不符原作语种语法不采信,不符原作语种语法、目标语言再达、再雅不采纳;在译成目标语种阶段,则不拘泥目标语种语法;翻译永远是请示,不是诠释,永远为作者、读者、自己,在人格、才识、品位三项负全责;中外互译,归根结底,人文互译;古今中外,所有词典,辞书,仅用于说明解释、学习研究人类语言,不汇集收录、制约规划人类语言,他们只是语言小岛,不是语言大海;一个单词、一个文字,无论中外,其真正含义、生命活力,不仅在专家学者辞书、词典、时尚强大线上机翻,不仅在词法、句法、语法,更多体现在实地、实践、第一时间、第一地点中语言、语句、语境、篇章字里行间;中外互译,该是笔者言者原始文本语本互译,无需只字传闻轶事,主观臆想,沉浸植入,装裱配饰;翻译要完美原意,须同观原作视野,置身原作境地;翻译要完美原意,更要完美传递,原意传递要完美,其载体修辞,修辞差异切换、对接,不可或缺

d.     自古诗无达诂寓意绝非唯心无奈,托词玄称诗难尽解,该是《诗经》尚未尽人尽解,相对当今中外互译,其广义引申该是诗作有待深入精准解读、表达之警示,之激励;本作译文尚有无奈数笔,期待更多诗友译友,为宣誓全世界,昭告天下人,中国翻译,中国汉语,无出其右,深入探讨,积极参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6-26 20:06 , Processed in 0.09282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