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木樨黄谷

“诗人译者”与“诗人译诗”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30 00: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去年写过一个帖子 关于诗人译诗  这几天再找 就是找不到

点评

海老有过论述,我看了  发表于 2010-8-30 09: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0 07: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木樨黄谷 的帖子


   母语一经天成,任何人不能忘记。外语是后天习成的,任何人不能精通。语言是文化一个深层次的符号,是抹杀不掉的,两种语言的绝对对等,并不存在。况且某种语言自身是发展的,古语和今语。诗歌与其它题材的显著特征,是它浸淫了诗人的灵魂。

我对翻译一直唱反调,不是想标新立异,故弄玄虚。我也曾是诗歌翻译的实践者,更是其它自然科学题材的翻译的实践者。让我放下译笔的,并尊重作品原貌的,是国外的很多研究成果中那些在自己翻译中流逝的东西。没有错,不是所有的人懂外语,精通外语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但译本并不能提高这些人的外语,因为译本毕竟还是母语。一个译本可以被另外一个译本取代,而原作不可替代。要知深浅,非得自己下水。要知苦甜,非得自己品尝。要追女孩子,寻求真知,非得自己亲为。懂得外语的朋友,是否也该放眼于整个外语?

点评

有道理。  发表于 2010-8-31 19: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09: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木樨黄谷 于 2010-8-30 09:52 编辑
回复


   母语一经天成,任何人不能忘记。外语是后天习成的,任何人不能精通。语言是文化一个深层次的符 ...
埃文河天鹅 发表于 2010-8-30 07:53



埃文河兄所言极是,要搞翻译眼界要宽,放眼世界。自己蹲在屋子里翻译“中国英语”为了什么呢?!

我至今仍然认为现在的中国人的二语水平大多达不到翻译“地道”的程度,这个“地道”非母语水平者不能为。即便是在某个二语环境里生活几十年的人也未必能达到。这个观点我有例子,曾仔细看过《大家》或者是《人物》采访沙博里,在短短的几十分钟的视频里,这位在中国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入了我党的、加入了我国籍的翻译大师,竟然用了近10个“太搞了”,而有的则不合语境,不适合他的身份和正在进行的采访。

我想过两个可能,一,这“太搞了”就像我们很多人常说的“哇靠”一样成了他的口头语,像我们很多人一样随便用“shit”成了口头禅,但我们真的会在任何场合说“我靠”么,我们真的知道外国人用“shit”的适合场景么?二,这不是他的口头禅,而是他并没有在中国生活那么多年获得“地道”的语言观和表达。这两个可能,不论是哪个,沙博里用“太搞了”都显示出他在某些表达中不能“地道”地进行。这种不地道,不知道到底会不会反应在他的译品中(好像他没有英译汉,看来他很清楚翻译的底限)。

地道,包含风格,即措辞的特点特色,这是个很有研究的话题,“我之来姑苏的缘故大抵因为江南二字的情结”和“我来苏州的原因基本上是因为我对江南的情结”,两个表达一个意思,却风格有别。所以我曾思考过这个“风格”问题,想找专论学习但尚未进行。在我未被影响的观点里,“风格”很大一部分体现在“措辞”“用词”上,换一个字即可风格不同。

所以,没有母语水平的二语译者,真的能地道地传达风格么?我看他们不过是译出了另一种风格,或者好一点来说,还原了一种大致的风格。

但是,我不就此认为就不要翻译了,因噎废食这道理谁都懂。我们翻译不好就不翻?还原不了就不还原?佛法妙相圣品何止几千几万,比丘们就望而却步干脆不学?翻译毕竟还是为了文化交流,交流得差总比不交流好。况且我们真的在进步,正好也是埃文河兄的观点,我们要放眼世界,对啊,英语这种语言是新的世界语,这就是世界,我们早晚能达到用英语自由表达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们都在学爬,早晚我们要站起来的。不能因为我们婴儿学步之难而放弃锻炼爬地不是么

点评

写得好,赞同。  发表于 2010-8-30 10: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0 10: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 越谈越深,但谈到最后 估计也是难以有个定论,不论持何种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文学翻译说浅也浅,说深也是深不可测,深的有时候让人无法下手。

翻译实践,我的感觉是在不断否定自己的翻译观中进行。

比如 诗人译诗  去年我是 持否定意见的

今年年初 我认为 只有诗人 才能翻译出好的诗作

而现在 我又感觉 诗人如能通晓外语 再来翻译诗作 就更好。

非诗人的翻译爱好者,至少也得读上大量英诗,大量中国诗,从中了解诗中的语言,差生一种诗感,这样再来翻译,似乎就像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0 13: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木樨黄谷 的帖子


    一番话说得别开生面,看来这里的门道还真的不少,想来将来在此有无建树还真的需要这样钻研一通。我时刻向大家学习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0 18: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埃文河天鹅 于 2010-8-30 18:59 编辑

我认同木樨黄谷的我们早晚会站起来的看法。当然这需要个过程。最快捷的莫过于有的少数民族的孩子从小接触双语,既懂母语,又懂汉语。

他们可以流利地在双语之间切换,可是,在翻时却面临困惑,只是把大意表达出来。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双语身份的孩子,古汉语一般很弱,而且汉语一般不如汉族的孩子,母语不如本族的孩子,来得自然晓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19: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 越谈越深,但谈到最后 估计也是难以有个定论,不论持何种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文学翻译说浅也浅 ...
卧龙先生 发表于 2010-8-30 10:07



我们谈的是诗歌翻译,文学翻译就太大了,更难。当然难以遽下定论,不过还是有一定时间内适用的方法的。也就是心剑兄的说法,谁翻得好谁就翻,管他诗人还是译者呢,这是从翻译结果上来评,也是最保险最根本的评价方法。至于理想的翻译过程应该如何,再考虑到赞助人等等的话,又另作他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19: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木樨黄谷 于 2010-8-30 19:53 编辑
我认同木樨黄谷的我们早晚会站起来的看法。当然这需要个过程。最快捷的莫过于有的少数民族的孩子从小接触双 ...
埃文河天鹅 发表于 2010-8-30 18:54



O(∩_∩)O哈哈~这又是个大问题,我曾关注过英语对中国英语形成的影响问题,这个过程是危险的有挑战的。在园地发过一篇小文《谬种流传与中式英语的扶正》,兄可以参考一下提提意见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8607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0 19:5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木樨黄谷 的帖子


    正在拜读。谢谢!
    很喜欢木兄弟的这篇文章。《辩证论》简直可以作为我辈治学的圭臬。

点评

谁的《辩证论》?  发表于 2010-8-30 20: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1 07: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其备一也;
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
筌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备三也;
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直,其备四也;
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其备五也;
沈于道术,澹于名利,不欲高衒,其备六也;
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其备七也;
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矣。

点评

看着眼熟 忘记在哪里看到过 好像是严复写的吧!记不清了  发表于 2010-8-31 11:29
要做合格译者真难啊!  发表于 2010-8-31 07: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16 20:50 , Processed in 0.11703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