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金沙文字

【金沙茶馆】(9月)金风送爽 禅茶飘香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9-9 09: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文字 于 2010-9-10 08:08 编辑

【幽默】
【汉俄双语诗歌】

北大才子    Талант из ПУ
2010.9
正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jinshawenzi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9 09: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文字 于 2010-9-10 08:09 编辑

【讽刺】【汉俄双语】  
钓鱼岛·鸟儿对话          ПТИЦЫ РУГАЮТ ДРУГ ДРУГУ НА ОСТРОВЕ

2010.9

正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jinshawenzi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9 10: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零死亡和灾后重建



在中国,人们对天灾要比人祸宽容得多。在西方,或许也是如此吧。莎翁的十四行诗

desert a beggar born,
And needy nothing trimm’d in jollity,
And purest faith unhappily forsworn,
And gilded honour shamefully misplac’d,
And maiden virtue rudely strumpeted,
And right perfection wrongfully disgrac’d,
And strength by limping sway disabled
And art made tongue-tied by authority,
And folly—doctor-like—controlling skill,
And simple truth miscall’d simplicity,
And captive good attending captain ill



以及他在Hamlet的独白中所说

For who would bear the whips and scorns of time,
The oppressor’s wrong, the proud man’s contumely,
The pangs of despised love, the law’s delay,
The insolence of office and the spurns
That patient merit of the unworthy takes
....

在这些对社会的控诉里,没有对上天的亵渎和不敬。相反地,如屈原所说,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胡父母也。中外的人们对天是极其尊崇的。哪一国的国民不是靠天吃饭?就连自己的一小口呼吸也是上天给的?在一连串的灾难面前,我们被当头棒喝,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嘲笑自己的无知和自大。



但我不认为我们在灾难和危机面前是无能为力,可以束手就擒的。如果要自寻死路,上天会毫不客气地成全你!上天一边惩罚那些利欲熏心飞扬跋扈的强盗,一边惩罚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庸碌之才!



中国人的命贱是出了名的,基本的生存权没有保障。灾难发生了,想到的是救人和灾后重建,如此而已矣。灾难来了,总理也来了,人也哭了,钱也捐了,国旗也降了,所有的网站的版面都变黑白了,2012的议论和诅咒也甚嚣尘上。科学破产了,信仰破产了,局势岌岌可危,人心惶惶不安。



新西兰的零死亡就是对这些论调有力的一击。希望属于这样的人,在世界陨灭的前夜,摇烛审视天意和人群,果敢地从窗口布下逃生的绳索,一头牵着死亡,一头牵着希望!他证明给我们,这是个上天和人力共同主宰的世界!9月9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9 15: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Swan on the River Avon

Captured one morning along the River Avon, this beautiful swan was cleaning itself before stretching its wings in a classic pose. The early morning sun rays add to the surreal image as they burn away the river mist.

This photo and caption were submitted to Your Shot. Have a great shot? Send it to us for possible publication in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9 17: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语文教材更换课文是正常现象

丁启阵



大洋网-广州日报2010年09月08日05:06  有篇题报道,先引用编剧刘毅9月6日关于中学语文教材“大换血”的微博帖子——该帖子称:《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等名篇被踢出语文教材;由于鲁迅有多篇文章被踢出,刘毅称之为“鲁迅大撤退”。接着,记者就此展开调查,报道了各地主要是广东省中学语文教材课文的更换情况,列举了一些网民评论。从网民评论和文后的调查看,大部分人对中学语文教材的“换血”行为持否定态度,其中不少人情绪比较激动。

有网站编辑问我能否就此事发表一下看法,我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理论上讲,任何一篇文学名文都不妨从语文课本中删去。我的意思是,没有任何一篇文章是天生就必须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在我看来,语文教材更换一些文章,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

事实上,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更换课文。而且,似乎也没有因此发生过“国将不国”之类的严重后果。内行人都知道,某几篇文章的入选与删去,权力掌握在教材编辑者及其上级领导若干人的手中,跟大众、网民是没有关系的。因为,除了时代环境的变迁,各地方、一拨拨的“若干人”,各有各的价值观念、语文教育观念、文学欣赏趣味、地域人文特色、出版发行利益,等等,更换课文的事情是必然会发生的。

现在因为这个事情进入了民众可议论的范围,于是出现了群情激奋的局面。出现这个局面,有喜有忧:喜的是,民众终于有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忧的是,大部分人还不善于利用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说大部分人还不善于利用这个机会,这是因为:人们缺少必要的冷静和理性。具体表现是:一旦看到自己曾经学过、喜欢过或感动过的文章,被删去,或者有人主张删去,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坚决加以反对,甚至进行肆意的咒骂。根本不去认真看一下别人提出的理由,思考一下其前因后果,不去看一下别人用以更换的是什么文章。举个切身的例子。我谈朱自清《背影》那篇文章,说到文中朱父“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情节,许多人就立即以那个年代可能没有像今天这样的交通规则为理由,彻底否定我的意见,视我的意见为洪水猛兽。有人甚至以没有人因为读了《背影》后被火车撞死,来反对我。他们根本不愿意了解,我所说的实际上不是简单的法律问题,而是人类文明行为(包括行为规则、公德意识等)的问题。

据我观察,大部分人之所以反对更换课文,是出于不假思索的维护传统的习惯(囿于成见?坐井观天?惰性使然?奴性使然?我不敢肯定),稍稍冷静一些的,也不过有一条“它曾经感动过我”的理由——我认为,感动是很靠不住的一种行为。只要稍微回顾一下我们的人生中曾经有过的感动,就不难发现:感动从来不以理性思考、艺术水准等为前提。比如,我们曾经最感动的小说、电影,很可能只是一部三四流甚至不入流的作品;过去几十年里,我们在被蒙蔽遭欺骗情况下感动得眼泪哗哗的故事,一抓一大把。

之所以会出现那种群情激奋的局面,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我们百姓太缺少这种能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了。好不容易有了这么一个机会,激情便如同久蓄地下的岩浆,突然迸发。又像一个饿了很久的人,突然看到一堆馒头,就狼吞虎咽起来,是很容易把自己噎死的。此外还有,人们的不满情绪太多了,需要发泄,需要替罪羔羊充当沙包。

冷静和理性地利用这个机会的做法是:从社会价值观念、语文教育观念、文学欣赏趣味等方面入手,以学术讨论的方式展开讨论。任何一位作家、某篇文章的去留,都可以循着这种路子进行讨论。

对于“鲁迅大撤退”现象,我个人是持反对态度的。主要理由有:鲁迅是中国二十世纪最有成就的文学家,文学名著的理解不必一步到位即教材选文不妨偏难一些,鲁迅文章中的反抗和批判精神并未过时,等等。但是,在“换血”与一成不变之间,我更愿意站在“换血”一边,哪怕他们把我所喜欢的鲁迅的作品悉数踢出中学语文教材,也在所不惜。因为,一种做法或一成不变的想法,一旦成为全民族不可撼动的信念和习惯,抱残守缺,社会就不能进步,后果更坏。每当想起我们中小学年代的一些语文课文,都有恍如隔世的感觉。心中默念:谢天谢地,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而鲁迅的文章,即使语文教材一篇不收,别的地方我们照样可以读得到。试问:有谁是读书只读语文课本里的课文的呢?同时,它也丝毫无损于鲁迅在文学史上在我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2010-9-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9 17: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强则国强

李红豪

最近一直没有写东西,因为这一两个星期一直奔波于各种聚会。高中同学马上就要去大学上课了,趁着最后这点时间再享受下宴酣之乐。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进入餐馆,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相送,高朋满座,大家觥筹交错,起坐喧哗,众宾乐也。吃完饭了,童子七八人,夏服既成,战乎网吧,咏而归。再打打篮球,玩玩台球,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众宾之乐,得之心而寓之球也。

前几天听说了一个事情,关于国学小师孙见坤的拒招事情。其实我觉得孙见坤很没有远见,居然去申请上复旦。其实我小时候非常喜欢踢球,这个爱好一直保持到现在,而且越爱越浓。每当看到国足在场上那奇迹般的表演,我便对我小时候没有搞过专业训练感到遗憾,但是现在我才意识到,我当初没有去接受专业训练是多么得远见卓识,因为即使我去了足球学校,接受了专业训练,我也进不了国家队,因为我小时候很有足球天赋,技术精湛、传球精准、过人精妙,国家队肯定不会收我这样的人。而孙童鞋小小年纪便对国学有这般造诣,中国教育更不会收这样的人。中国的足球只认钱,中国的教育只认分,给的钱多管你是不是低能都让你进,考的分低管你是不是天才都别想来。孙童鞋如果明白这么浅显的道理,也不会落得那样落寞的下场。

易中天先生说,教育是比国足还糟的事情。我觉得这句话有糟蹋国足之嫌。国足也不是那么颓废,比如北京奥运会的时候,国足队员们在取得骄人战绩的情况下不忘推己及人,跑到夜店也将欢乐送与素昧平生的女子,其高尚情怀真是让人感动流涕。国足很少能带给国人这样的震撼。然而教育连丝毫震撼都没有。中国教育一直在改革,伟大的改革成就国人也有目共睹。但我觉得还是不改为好,因为中国的教育改革真的就像中国的其他很多事情一样,从来都是高层垄断,基层人员从来没有话语权,上面随便怎么说,下面必须怎么做。而且我们的改革从来都是只改形式不改本质,因为本质从来没变,所以这种教育体制,留,百姓苦,改,百姓苦,所以真的不用再改了,一代又一代在奴役中折腾来折腾去,生灵涂炭,呜呼哀哉。

所以我对国足和对教育都是一样的感慨。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我还想说点关于语文教育的问题。据说孙童鞋是低了一本线6分而惨遭拒绝,我觉得这6分的问题就出在语文上。当然也不是说他语文没考好,而是改卷老师的问题。如果阅读能给高一点的分会怎么样,如果作文能给高一点的分会怎么样。改卷老师觉得这作文写得不错,准备打60分,然后喝了口茶,突然发现今天的茶味道不好,心里一烦,打了54。六分就这样出来了。这里牵扯到一个被说烂了的问题,就是阅读和作文的打分问题。

这里我又不得不说到一个事情,这事是我人生的一个大转折。中考的时候我除了语文其他都是满分,但是中考前的所有考试我语文一直都是最高分,结果偏偏中考的时候语文阴沟翻船了。我们这里的报纸在中考高考之后都会把本地的题目登出来,后面附有答案。我就对着答案看,我发现整张语文卷子上,前面的那些题我做的跟答案差不多,而阅读理解那几个题,我做的和答案不一样,我就知道原来我语文就是因为这个没有考好。但是后来我突然在瞬间感觉,其实我的答案比标答好,因为我觉得我比标答更理解了作者的意思,我觉得作者想的就是我那个意思,并不是标答的意思,但是为什么我的答案就错标答就对呢。就是因为这个小事,导致我开始去思考那些以前从来不会去思考、连想都不会想一下的教育问题。然后我又慢慢发现教育的本质就是那些让人麻木不已的奴役,是那些让人失去天性的驯服。从那以后一思考就一发不可收拾,然后我开始看钱钟书的《围城》,我用了半个学期的时间把《围城》看了三遍。然后,我开始看鲁迅。然后,我开始看伏尔泰。然后,我开始看卢梭。然后,我被和谐了。

其实现在的文章,怎么写和写什么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文章是谁写的。假如鲁迅的文集里有这样一篇文章,全文如下:

我今天上街买苹果,结果看到个个都是烂的,走了半天也没发现好的。由于我要准时回家,而找水果浪费了太多时间,所以只能坐人力麻木回去了。一路上颠颠簸簸十分不平坦。可喜的是最后终于安全准时到家了。

如果这是鲁迅写的,那老师们肯定会带着我们一起作精辟的分析,分析本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文章中出现的那些事物都象征了当时社会上的什么现象或者什么人什么事;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提高自己文章的思想性;哪些语句可以体现鲁迅对社会深刻的批判和讽刺.....然后考试的时候再出几个题:

将“ 终于安全准时到家了”改成“终于准时安全到家了”好不好?为什么?

一路上颠颠簸簸( )不平坦。请问括号中应填入的词语是:

A十分   B格外   C很是   D非常

但是,这篇文章要是我写的,肯定立马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先进行一番思想教育告诉我完成作业要端正态度,为了让我长记性下次不犯错罚我重写5篇文章最晚第二天放学交上去。

如果我是语文老师,我会给所有人的语文阅读和作文都打满分。

最近又听说鲁迅的文章又被请下神坛了。我还是那句话,鲁迅先生被请出教科书,不是因为他的文章大家看不懂,而是有人害怕有一天他的文章大家都看懂了。我在写完那篇《草见人命》之后,我在想那篇文章里的教育观点是不是有点偏激了,后来,当我知道自己被和谐的时候,我才确信那篇文章一点都不偏激。

我也经常想,鲁迅先生总说这是个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是个想做奴隶都做不成的时代,这话是不是有点偏激了。我为我曾经这样质疑鲁迅先生感到愧疚。

另外我还有个很不解的问题。我上一篇文章明明是骂武汉的,怎么都说我是在骂北京。上回说的让座的问题,今天又见到了一样的场景。我一直很希望知道,为什么我总是能看见这么个别的现象。一个老奶奶上了车,站在我旁边,旁边三个有座的中年人立刻把眼睛望向窗外。老奶奶站了有二十分钟,他们三个人眼睛还在望着窗外。我佩服他们三个人不折不挠的毅力。当老奶奶站到三十分钟的时候,他们三个人中一个年轻小伙倒在窗户上睡着了,那两个中年人两个眼睛还依然炯炯有神。自此我第一次深深地感触到了我国人民老龄化的严重。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的青少年都这么精神萎靡,何谈民族复兴。所有的小孩都在某方面有超人的天赋,所有的少年都是强的,但是一半已经被教育毁了,一半已经被父母毁了。

最后是个前几天的旧闻。听说新西兰地震了。新西兰政府居然谎报零伤亡,真是胆大包天。新西兰政府没办法派出御林军进行催人泪下的抢险救灾活动了,也没办法表彰地方官员的神奇领导了,新西兰民间又少了很多感人肺腑的传奇故事,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越来越严峻了。所以说这次地震实在是得不偿失。既然是地震,要震就震出政府的威武,不能像这样震了白震。看看我们国家,无时无刻不让人倍感鼓舞。

所以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少年强,国未必会强;地震强,国肯定会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9 23:3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童天鉴日 于 2010-9-9 23:37 编辑

赶紧灌水啊,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08: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文字 于 2010-9-10 08:27 编辑

【评论】评俄文版《千家诗》-7 李白《送友人》
全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jinshawenzi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0 11: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钱钟书不堪比鲁迅论
朱海军
内容提要 本文讨论钱钟书三、四十年代治学与创作的一个侧面——面方哲学对他的影响以及他的回应。认为,在文学观念上,他广泛吸收了西方哲学和美学研究成果,对什么是文学以及文学史观作出独特解释:他的小说创作特别是《围城》,叙事具有浓郁反讽意味,笔锋直指人性的弱点,并打上了克尔凯郭尔、乃至于存在主义某种“印迹”;他治学以诗学(文艺)为中心,取向是打通学科(文史哲)、地域(中西)、时间(古今)等界限。这种治学方式,提供了人文学科研究的一种“范式”,并蕴涵着深沉的人文关怀。
 
  在《鲁迅研究》月刊难以为继、而“钱学”如日中天之际,我一直很想知道钱钟书怎样评价鲁迅。然而遍读钱钟书已经出版的全部著作,未发现一次鲁迅之名。“煌煌巨著”《管维编》在中国古代小说史方面多处与鲁迅论述不谋而合或不一致,却不提鲁迅(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亦然)。最后终于在“誉满神州”的《钱钟书传》中找到了钱钟书到美国讲学回答提问时说过的一句话,他说鲁迅的小说太短气(short-winded),像《阿Q正传》就该删削一下。这让酷爱鲁迅小说又熟知钱钟书小说的我义愤填膺!
  鲁迅激愤于日本课堂上那张中国人围观中国人被杀的幻灯片,决意扔柳叶刀操羊毫笔。这一事件本身标志着中国人一次雪毫的觉醒,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鲁迅是以伟大的思想家的姿态从事小说创作的,由于鲁迅有着对旧中国社会的痛切体验,又饱涵中外古今小说艺术修养,他的每一篇小说不重复地蕴含着他对中国社会弊病,中国民族文化性格劣根性的清醒认识和深刻揭示。鲁迅将所谓的“启蒙小说”写尽写绝了,他塑造的典型形象达到了饱和。也就是说,没有人能给“鲁迅式”小说再增一篇,没有人能给“鲁迅式”小说人物再添一个。《呐喊》和《彷徨》作为一个时代的全景式的艺术反映,是“完成形态”的文学经典。
  而钱钟书的《人、兽、鬼》和《围城》都只是玩世不恭者的游戏之笔。《人、兽、鬼》各篇没有时代背景、没有地域性,是书斋里翻飞的想象,只如高空变幻的浮云。《围城》之书名乍听颇有硝烟味,又是写抗战时期,它却没有在任何意义上反映出那个时代主流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是永恒哲理?一个已经沉淀成为法国成语的说法还有什么深深性和独创性?以“围城”译“被围之城”,根本不合汉语语法,许多人都感到别扭,只是没人取明说出来。《<围城>汇校本》编者吃了官司,谁让她校出了被钱钟书删去了的过于枝蔓的描写和过于尖酸的嘲讥呢?人民文学版《围城》里仍有不少不文明的噱头,如拿鲍小姐姓氏开玩笑和“文化大革命”中让坏蛋姓“钱”,不都同样低劣吗?《围城》语言以“博喻”闻名,那也不是无人能学的绝活儿,贩诉于钱钟书的《<围城>之后》的作者就学了七八成。现代小说家擅长调侃的多矣!
  鲁迅、钱钟书都以讽刺见长,在我看来,鲁迅用显微镜诊断出了时代民族的病根,而钱钟书只是用望远镜看见了人性表皮之斑疹。《阿Q正传》连载发表时,不少人怯怯害怕又恼羞成怒,以为是专骂自己的。众所周知,鲁迅是在责骂声中提早让阿Q“画圈圈”的,许多人都嫌《阿Q正传》不够长,读着不太过瘾,钱钟书却说该删削一下,口气俨然教师批改学生作文。《阿Q正传》入本三分地剔抉出了失败的中华民族的自大自虐症,《围城》只是冷嘲了被无数作家热讽过的怯懦、冷漠、虚伪,自私等人性通病。《阿Q正传》的讽刺深入骨髓,《围城》的讽刺如隔衣挠痒。所以,读《阿Q正传》我感到痛苦而沉重,而读《围城》感到很逗乐。我想哪位严肃的比较文学评论家也不会对《围城》和《阿Q正传》来一番比较研究,因为它们压根儿不属同一档次。治感冒的郎中能比治癌症的医生吗?
  小说家鲁迅有大很大爱、大痛苦、大思想,而小说家钱钟书只有诙谐、滑稽、幽默、调侃。鲁迅是20世纪中国一代巍峨的文化巨人,而钱钟书的“文化昆仑”没有立起已见风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12: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说家鲁迅有大很大爱、大痛苦、大思想,而小说家钱钟书只有诙谐、滑稽、幽默、调侃。鲁迅是20世纪中国一代巍峨的文化巨人,而钱钟书的“文化昆仑”没有立起已见风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16 15:59 , Processed in 0.07618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