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晓曲

[原创]恶稿诗人赵丽华呼唤构建新诗的审美共识(已在新浪网重磅推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8 16: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引用由晓曲2006/10/03 09:45am 发表的内容:<br>因无时深论,附上一次交流中的回复,顺答东方先生:<br>下面引用由下府岸人在 2006/09/10 03:52am 发表的内容:<br>岸人与晓曲诗家的交流受益匪浅。由说到闻一多开创的“格律体新诗”,岸人谨向晓曲、寻根等方家推介范光 ...<br>
<p>楼主对所谓新诗真是情有独钟。<br>请问何为“新诗”?所谓新诗之新的主要特征如果不是白话和自由的话——请重点例举。<br>是格律?古今中外的诗歌早就有格律了,肯定不是。<br>是意境?显然更不是。<br>是……?<p>如果所谓新诗的特征就是白话和自由,这两个东西说它是政治领域的精神武器更恰当——当年它们就起这种作用,它们属于“非诗”。既然所谓新诗的本质特征属于“非诗”,格律又古,格律体新诗这个概念如何成立?<br>楼主提倡的所谓格律体新诗,不如称之为新探格律诗,这样屏蔽掉“非诗”对诗歌的干扰,更能正本清源地承上启下和进入诗性,也易让人认同。<p>范光陵先生的“新古诗”确实不错,属于诗歌。就我读到的范先生的诗歌而言,可能篇目不全,感到说理多了些,可能是其易翻译成外文的特点,不好过于评论。<br>新和古在逻辑上有些自我矛盾,我感到不如“汉诗”更为恰当。汉诗既是一种本质诗歌,又是汉语诗歌的简称,“忽略”新古和对形式的过分苛求(形式和诗性相比微不足道,是种水到渠成的关系;但和“非诗”的东西比,又至关重要),更利于直达诗性、创作“纯诗”。<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8 23: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引用由东方寻根2006/10/08 04:15pm 发表的内容:<br>楼主对所谓新诗真是情有独钟。<br>请问何为“新诗”?所谓新诗之新的主要特征如果不是白话和自由的话——请重点例举。<br>是格律?古今中外的诗歌早就有格律了,肯定不是。<br>是意境?显然更不是。<br>...<br>
<p>既然先生仍愿继续回到过去的片面认识绕来绕去——对新诗的全面否定和对汉诗概念的盲目定位,我们实则没有继续讨论的必要。新诗也吧、格律体新诗也吧、你的汉诗也吧,你我都看不到终点,留给历史去见证吧。见谅。<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9 15: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刻,佩服!问好晓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9 18: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朦胧诗潮,可以说是中国新诗的又一次历史性“革命”,但这不是给中国诗歌带来成功,而是从此走上了歧途。朦胧本身没有错,错在由此而引发的诗歌语言文字的生硬与晦涩。朦胧没有给中国新诗穿上盛装,大众也最终发现,这只不过是“皇帝的新衣”般的闹剧。诗歌圈内的狭隘诗歌理念由此蔓延,把诗歌当成是极端个人的“私事”,疏远大众。中国新诗的主流正沿着这条道路离开大众的审美共识,偏离航向,越走越远,甚至于连诗人自己都看不清自己。<p>-----高论 &nbsp;所以我坚持呼唤双桅诗 &nbsp;请诗人走出朦胧诗的误区 &nbsp;问好 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0 11: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贴子最后由东方寻根在 2006/10/10 11:30am 第 1 次编辑]<br><br>
下面引用由晓曲2006/10/08 11:31pm 发表的内容:<br>既然先生仍愿继续回到过去的片面认识绕来绕去——对新诗的全面否定和对汉诗概念的盲目定位,我们实则没有继续讨论的必要。新诗也吧、格律体新诗也吧、你的汉诗也吧,你我都看不到终点,留给历史去见证吧。见谅。<br>
<p>汉诗在唐宋之后,尽管由于思想僵化和形式桎梏处于低潮,但仍然不时有顶尖水平的大家和大作出现,比如马致远、于谦、龚自珍等等;而所谓新诗有尽百年历史,在思想和知识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最高水平的作者和作品也很难望其项背。近代堪称大家的毛泽东主席,也非所谓新诗作者。这种事实,难道还不能引起所谓“新诗”的崇拜者和推广者反思吗?汉诗再“盲目”能比所谓“新诗”的“非诗”更荒唐吗?<p>汉诗收拢古今汉语的真正诗歌于一体,摒弃“非诗”干扰,直达诗性,“盲目”从何而来?<p>历史已经见证,何须再去见证。难道所谓新诗想这样永远让中国诗坛见证下去吗?可怜啊,无数诗歌的热血青年!!!<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0 13: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引用由东方寻根2006/10/10 11:23am 发表的内容:<br>汉诗在唐宋之后,尽管由于思想僵化和形式桎梏处于低潮,但仍然不时有顶尖水平的大家和大作出现,比如马致远、于谦、龚自珍等等;而所谓新诗有尽百年历史,在思想和知识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最高水平的作者和作品也 ...<br>
<p> &nbsp; &nbsp;你的诗歌理念有可取之出,也容易迷惑人,但事实是先生永远也无法否定中国新诗的客观存在.我所否定的只是你的所谓&quot;汉诗&quot;概念,用一个很不合体的帽子戴在了不该戴的头上.我再次向先生表明我的观念,第一,只要是用汉语写成的诗歌,不管是什么体,都可以称为&quot;汉诗&quot;&#59;第二,中国新诗只会在发展中完善,并形成自身的审美共识,而不会消亡.<br> &nbsp; &nbsp;先生又很善长地把不相关的论题绕在一起强说事,我想说,如果当年的胡适们是你,中国新诗可能不会产生了,可是历史无情,没有留给先生机会啊!况且,毛泽东如此博学,也没有阻止新诗的存在与发展呢!<br> &nbsp; &nbsp;我早说过,鉴于你对中国新诗的全面否定,我们的辩论没有意义.我目前更没有时间和先生较真下去,如果先生硬要分过胜负输赢,我们十年后,或者二十年后再来讨论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0 14: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引用由晓曲2006/10/10 01:29pm 发表的内容:<br> &nbsp; &nbsp;你的诗歌理念有可取之出,也容易迷惑人,但事实是先生永远也无法否定中国新诗的客观存在.我所否定的只是你的所谓&quot;汉诗&quot;概念,用一个很不合体的帽子戴在了不该戴的头上.我再次向先生表明我的观念,第一 ...<br>
<p>所谓新诗的典型写作方式,现在已经被读者否定,无论是读者的讥讽谩骂还是“读诗的不如写诗的多”都是证明。<p>“只要是用汉语写成的诗歌,不管是什么体,都可以称为汉诗”,你理解得很对,这正是汉诗的宗旨——为什么非要把中国诗歌割裂成古与新呢?更何况所谓“新”又新得毫无道理。<p>其实楼主也深知所谓新诗自由和白话的荒谬,却甘愿将错就错为所谓新诗“殉葬”,可惜了你的才能。如果十年之后所谓新诗的概念无法抗拒读者的选择被诗坛抛弃,你和你的朋友的心血将付之东流。<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0 15: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引用由东方寻根2006/10/10 02:30pm 发表的内容:<br>所谓新诗的典型写作方式,现在已经被读者否定,无论是读者的讥讽谩骂还是“读诗的不如写诗的多”都是证明。<br>“只要是用汉语写成的诗歌,不管是什么体,都可以称为汉诗”,你理解得很对,这正是汉诗的宗旨——为什 ...<br>
<p>为先生的辩解越来越可笑~!<br>一则你并未明白读者讥讽否定的是什么,这就给先生提示下:是晦涩是口水是垃圾是废话之类!.二则以先生之辩,你的所谓汉诗不分新旧之说亦如事物不分类别等之荒唐,再具体点儿,人连姓名都可不要,都称&quot;人&quot;嘛,先生这真是一点儿不浪费心血啊!三则新诗百年不乏大众认可喜欢的名作&#59;如果你实在需要了解那些是名诗,你可以带上笔墨纸张按不同年龄段搞个社会调查再说,尤其注意先生所推崇的古典诗词是否每首社会大众都记住了呵.四则为你如此之固执而扼腕叹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0 18: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引用由李长空2006/09/29 02:19pm 发表的内容:<br>她也因为被恶搞而更加出名,这是赵丽华的幸运。诗歌因为恶搞,至少使诗歌从边缘暂时回归了大众的视线中心,这是诗歌的幸运;而恶搞新诗,导致大众对新诗的进一步否定,首先是激发了对“口水诗”的全面否定,使“ ...<br>
<br>对啊,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0 19: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网友在网上骂:人不要脸,天下无敌!看来赵丽华真是盛名在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5-3 16:11 , Processed in 0.081664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