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92|回复: 43

《不负如来不负卿——仓央嘉措情歌玩味集》(3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4 12: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钝根 于 2017-2-7 07:42 编辑

文 牧二
代序
信士问:佛啊,我想玩一玩《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情歌》,可以吗?
佛问:情歌?
信士答:如来说情歌,即非是情歌。
佛问:那是什么呢?
信士答:道歌。
佛又问:道歌?
信士答:道歌即是情歌。
佛曰:呵呵,你先在QQ空间里玩一玩吧。
信士问:玩者无罪?
佛曰:无心即无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4 12: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1.东山上的月亮
原作:
从东边的山尖上,
白亮的月儿出来了。
未生娘底脸儿,
在心中已渐渐地显现。

玩味:
对汉地读者来说,这首诗里有一个非常生僻难解的词:未生娘。因此,破解这个词的词义,也就成了解读这首诗的关键。
那么,“未生娘”是什么意思呢?
我手头有几种版本的《仓央嘉措情歌》,其中,有的著者把“未生娘”写成了“少女”,有的则用“佳人”一词代替,乍一看,似乎都挂着了“未生娘”的边。可是,佳人、少女这类词真的能够完全体现“未生娘”的意蕴吗?
可以肯定,最先把《仓央嘉措情歌》由藏文翻译成汉语的,是于道泉先生。
1924年,毕业于山东齐鲁大学的于道泉先生来到北京,专修梵文和藏文,并结识了达赖喇嘛驻北京雍和宫的办事喇嘛。可能就是从这位办事喇嘛那里,于道泉先生接触到了已经逝世两百多年的仓央嘉措的诗歌集。
此后,于道泉先生在著名作家许地山先生的支持下,把这本藏文诗集用汉语翻译了出来,然后于1930年出版了《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这本书。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附录了经过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审议过的《情歌》的藏文。
由此可见,于道泉先生之所以选定“未生娘”这个词,并不是一种草率的行为。
那么,他为什么选用这个因为生僻而有悖于诗歌创作原则的词呢?
后来,于道泉先生承认,在翻译这些诗歌的时候,他追求的是意义的准确,而不是译作的文学性。由此,我们至少可以肯定,于道泉先生宁愿牺牲所谓的文学性而选定的“未生娘”这个词,是非常接近仓央嘉措写作这首诗时所选用的藏语词的词义的。
那么,仓央嘉措为何选用这个词呢?
《情歌》,在藏地并不叫“情歌”,而叫道歌。也就是说,这些诗并非仓央嘉措作为一个男性青年的“言情”之作,而是他作为藏地佛教领袖弘扬佛道的“弘道”之作。由此可以推测,“未生娘”这个词所指称的,并不是属于情的事物——佳人或者少女,而是属于佛道的某种东西。
那么,“未生娘”究竟指代佛道的什么东西呢?
有一定禅修经验的人,一看这首诗就能明白,它所写的,其实是一位已经见道的禅修者的禅修经验。
在规定的晚课时间,禅修者以跏趺坐的坐姿静静地坐着,默默地审视着自己的内心世界。慢慢地,他的内心逐渐安定下来;慢慢地,他的内心变得越来越明净;慢慢地,“三更心静等虚空,遍满十方无不通;山河石壁无能障,恒沙世界在其中”(《达摩夜坐谒》);慢慢地,禅修者所追寻的那个东西逐渐“显现”出来。
那么,那个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它就是禅宗六祖惠能悟道时所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的那个自性。
因此,未生娘所隐喻的,也就是能生万法的“自性”。
娘者,能生也;未生者,生之前也;未生娘者,自性在产生万法——宇宙间一切事物之前的那种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5 10: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钝根 发表于 2016-12-4 12:23
1.东山上的月亮
原作:
从东边的山尖上,

2.禾苗与南弓
原作:
去年种下的幼苗
今年已饱满成束。
当初的翩翩少年
身体却像南弓一样弯曲。

玩味:
静静地,静静地坐下来,细细地玩味一番,必定会如我这般“独怆然而涕下”。但是,怆然而涕下,却绝不是诗人对读者的期待的全部。简而言之,诗人向读者所提示的,并不仅仅是感受人生的可悲,也许还有对言说的思考吧。
很明显,诗的前后两句所表现的,都同样是很正常的物理现象,也就是说,是禾苗与人的自然演化的现象:由幼苗到饱满成束;由少年到身体弯曲。那么,为什么一旦把对这两种物象的描述放在一起,就能引发我们那么强烈的感触呢?
原因在于,诗人凭借高超的技艺,把物理时间转化成了心理时间。
首先是“饱满”与“南弓”两个关键词的选用。饱满,使人联想到的是圆形的事物,给人的是稳定不变的感觉;南弓,使人联想到的是即将射出去的箭,给人的是转瞬即逝的感觉。其次,是“已”字和“却”字的选用,形成了一种虚假的转折关系:两个相似的物象之间原本不存在转折关系,而诗人却制造出了一种转折关系,使人产生前后转折的错觉。于是,读者便毫不自觉地“独怆然而涕下”了。
概而言之,诗人制造了让人“独怆然而涕下”的假象,而期待于读者的,是读者静下心来识破这一假象,从而清醒地看到,自己“独怆然而涕下”是多么的可笑,也就是说,受诗人言辞的愚弄是多么的可笑,从而深契佛教“离言无二”的宗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5 20: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3.大海中的珍宝
原作:
自己的意中人
若能成终身的伴侣,
犹如从大海底中
得到一件珍宝。

玩味:
大乘佛教以“众生心”为根本大法,开此法为“真如”“生灭”二门,依“生灭门”而立妄,依“真如门”而立真;“妄”生一切众生生死轮回苦恼,“真”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善果;换言之,众生心之妄,生一切苦恼人生,而众生心之真,是“诸佛如来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那么,何谓真?何谓妄?
离真即妄,离妄即真。
所以,“但尽凡情,别无圣解”。
然则,凡情可尽乎?或者说,凡情应断吗?
诗中大海,比喻“真妄”交织的众生心;珍宝,比喻众生心中的“真”;修道者所要做的,就是从众生心这个无边大海中探得“真如”骊珠。海中探珠,自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修道者必须立定“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可见,修道者与凡夫一样,都是有所愿的。
那么,圣人与凡夫当真完全没有差别?
试问,茫茫众生中,究竟有多少抱定了“自己的意中人 若能成终身的伴侣”这一誓愿呢?
爱情毁于朝三暮四,家庭毁于“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官员毁于祼身为官,菩萨呢?八地以下的菩萨仍然可能丧失对大乘佛法的信念,退回到芸芸众生之中啊。
所以,圣人与凡夫的主要差别就在一个“定”字。“墙头草,风吹二面倒”,是不定,是凡夫;执迷不悟,是邪定,是魔鬼;沿着佛指引的正确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是正定,是圣人;执定“自己的意中人,若能成终身的伴侣”这一誓愿的凡夫,是情圣啊。
所以,仓央嘉措期待于读者的也许就是,暂时还做不了超越凡情的圣人,就先做一做忠心耿耿的情圣吧!须知,做情圣,也是要有世间的“正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7 08: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4.被抛弃的松石
原作:
邂逅的情人
肌肤盈满香气。
我捡到了耀眼的松石,
转眼就将它抛弃。

玩味:
松石实,香气虚,如果非得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不可的话,那么,人们究竟会舍松石留香气,还是会舍香气留松石呢?
实际上,答案是无须寻找的——我相信,拿这个问题去问一百个男人,一定会有一百个男人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要“肌肤盈满香气”的那个女子。
仓央嘉措虽是高僧,却也是实实在在的男人,因此,他也作出了同样的回答。但是,他希望传达给他的信徒的,难道真的仅止于此吗?
任何一个佛教信徒,都明白自己坚定不移的追求——真理,或者真如,或者菩提,同时,必定有一部分虔诚的信徒,会在修行中的某一不经意的瞬间,与这一真理“邂逅”。这就是中国禅宗所谓的顿悟,或者见道。“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一位女信徒的这首悟道诗所表现的,正是这种情形。
但是,见道之后该怎么做呢?
正如“未生娘”可以用来比喻“自性”一样,“邂逅的情人”也可以用来比喻佛教信徒所追寻的真理——真如本体。所以,诗人从那个邂逅的女子身上闻到一阵香气,而且进一步推知那个女子的“肌肤盈满香气”,这一意象所暗喻的,正是诗人已经见道的事实,而后一句所表现的,正是诗人理性的选择——抛弃“耀眼的松石”。
贵为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身边耀眼的松石还会少吗? 
“若人为欲而说法,彼名舍欲还取欲;愚痴得法无价宝,反更游行而乞丐。”(《解深密经》)
很明显,仓央嘉措是深深地懂得这首偈颂的警示意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09: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5.一个果子已经红透
原作:
伟人家的女儿,
让我打量你的面容。
那高高树尖上的叶丛中,
一个果子已经红透。

玩味:
对当代读者来说,“爹是英雄儿好汉,老子无赖儿混蛋”,这种强调血统的决定性影响的说法当然不值一提。值得探究的是,强调一切众生平等平等的佛家,怎么也会有所谓的“种姓”之说呢?种姓,不就是换了一种说法的血统么?
在佛教中,种姓即是根性,或利,或钝。而所谓的根性,指的其实就是众生对佛教义理的悟性,或者智慧;悟性高,就利;悟性低,就钝。
那么,根性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读一读佛典中关于佛本身的故事,就能知道,佛祖在无数亿万年的生死轮回中,虽然做过无数次杂色狗,虽然做过无数次白色狗,虽然做过孔雀王,虽然做过忍辱仙人,但是,他一直在坚忍不拔地修学佛道,而他成佛作祖,仅仅是佛历两千六百多年前那一世的事。
一世与无数个一世相比,究竟是多长的时间?
比方说,一粒果子成熟的时间与那棵长出这一粒果子的树的生长过程相比,究竟是多长的时间?
诗中,伟人家暗喻如来种姓;女儿,比喻这一世尚未修学佛道的凡夫俗子。凡夫俗子这一世虽然还没有开始修学,甚至可能还不知道佛教为何物,但是,在无数亿万年的生死轮回中,肯定已经无数次修学过佛道,也就是说,早就慧根深种。
不过,慧根虽然深种,却不见得能够自知,尤其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在什么时候重新开始修学,就特别需要“让我(高僧)打量你的面容”,并告诉他,无数个前世所种下的善因,在此生无数善缘的作用下,“果子已经红透”,可以采摘并留种,以培育出“新的树苗”了。不然,“新的树苗”从何而来?
因此,这首诗所描述的,其实就是大乘佛教这棵“既非有亦非无”的树,和这棵树的果子的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8 16: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钝根 发表于 2016-12-4 12:23
1.东山上的月亮
原作:
从东边的山尖上,

我也觉得未生娘表达最准确,佛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18: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陈炯 发表于 2016-12-8 16:22
我也觉得未生娘表达最准确,佛性。

阿弥陀佛!师兄吉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8 19: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像师兄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0 15: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圆顿教,没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请多多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5-10 14:56 , Processed in 0.10706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