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钝根

《不负如来不负卿——仓央嘉措情歌玩味集》(35)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08: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二、那深爱我的女子
原作:
那深爱我的女子,
已和别人结为夫妻。
她不会知道,
我越来越瘦,相思成疾。

玩味:
诗人为什么写诗?
对那些已经认识诗歌的商品价值的诗作者来说,这似乎是一个毫无探讨必要的问题。不过,我相信,在获得这种明确认识之前,这些诗作者也必定和那些始终没弄明白自己为什么写诗的诗作者一样,时刻被这个问题困扰着,因此,也时刻在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艰难地探索着,当然,也必定会在这种探索中获得一些可以称之为感悟的东西。
但是,诗作者们这些零星的感悟是否已经深达诗歌创作动力的根源,因而可以以之解释一切诗歌创作现象呢?
在《愣严经》里,观世音菩萨说过这样一句话:由我不直观音以(而)观观者,令彼有苦众生闻其音声而得解脱。这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观音菩萨用他的“千眼”所观的,并非世间一切事物尤其是“有苦众生”的声音,而是“观者——自我观察者”;其二、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方式,并不是直接用他的“千手”把“有苦众生”从苦海里“提”出来,而是“令彼有苦众生闻其音声而得解脱”。在《金刚经》里,佛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大体上也是这个意思。
因此,在遭遇各种艰难困苦的时候,一切有苦众生都不应该站在苦海里,傻傻地等待观音菩萨直接把自己从苦海里“提”出来,而应该如观音菩萨所“令”,“观其音声”,从而使自己获得彻底的解脱。
“我越来越瘦”,这是一种观察;“我越来越瘦”,是因为“相思成疾”,这是一种观察;“我相思成疾”,是因为“那个深爱我的女子,已和别人结为夫妻,”这是一种观察;“那个深爱我的女子”,明明深受着我,本应和我结为夫妻,为什么现在却和别人结为夫妻了呢?……如此一路观过去,而且,发之为诗,这一系列行为不就是“观其音声”的一种重要途径吗?
诗歌创作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观察的过程,也就是“观其音声”的过程,而支持这一过程的最深层次的动力,就是诗作者对自身苦难的深刻体验,与对这种痛苦体验的解脱的渴望。因此,一切诗歌尤其是已达智慧境界的诗歌,都是自我解脱的结果,而自我解脱与帮助他人获得解脱,自然可以解释一切诗歌乃至一切文学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31 10: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三、情人被人偷去了

原作:
情人被人偷去了,
我去集市求签问卜;
那可怜可憎的模样,
我始终不能忘怀。

玩味:
情人果真有情,即便最高明的小偷也是无法偷走的;若果真被偷走,其情尚且可疑,“去集市求签问卜”,所为何来?
数年前的某天傍晚,一位朋友突然打电话来,说他买码赚了钱,接我去县城潇洒潇洒。对这种免费的“午餐”,我向来是来者不拒的。不过,席间闲聊时,我还是相机透露了我对赌博的看法:得意不可再往。
十多天后,这位朋友专程到寒舍来访,说他已经赔掉了十多万,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想请我替他筮一卦。十多分钟后,我告诉他,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停止任何形式的赌博活动。当时,他心领神会,甚至还自慰似的告诉我,他还和别人合伙买了一条砂船,每年都有五万左右的纯收入,两年就可以把赔掉的钱全部补回来。
可是,两个月后他又打电话来,说他已经赔掉了六十多万,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懂他的意思,因为六十多万对一个普通小学老师来说,无异于一个天文数字,何况其中还有大半部分是借的高炮(比普通高利贷更高的高利贷)呢?更何况那条能赚钱的砂船也押给了放高炮的那些人了呢?我考虑了一下,想起了一位我们共同的在长沙做生意的朋友,便劝他去投奔这位老兄弟,一则以此摆脱放高炮的债主的纠缠,二则在更大的市场里寻找赚钱还债的机会。
无可奈何,这位朋友只好安排老婆到学校当勤杂工,顶自己的班,然后别妻离子,到长沙去闯荡江湖去了。
由这件事,我时常想,在请我筮卦之前,我这位朋友自己当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吗?
古人云:卜筮者,决疑也。
这充分说明,这位朋友当时是完全明白自己究竟应该怎么做的,只是赌博的习气犹存,知道应该放手又舍不得放手而已。
同理,情人被人偷走了,这本身就表明这位情人是“可憎”的,作为智者理应放手,可是,诗中主角内心的“可怜”的习气犹存,因此,明明知道应该放手可还是忍不住要走一下过场,“去集市求签问卜”,以卜筮这种形式帮助自己从内心彻底了结这段孽缘。
概而言之,求签问卜的常人所寻求的,是对过往痛苦经历的了结,而不是这种痛苦经历的延续。
由此,也验证了佛祖成道时的那个伟大的发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然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无碍智、自然智自然现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 10: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四、当垆女子
原作:
当垆女不死,
豪饮我无差;
少年游荡处,
实可在伊家。

玩味:
且说,禅宗马祖道一禅师得道后回到故乡,当地人却都只晓得他是“马家的小二子”,而不相信他已经得道,唯独他嫂子非常敬重他。
有一天,嫂子向马祖请教修道的方法,马祖便对嫂子说道:
“如果您确实相信我,就拿一枚鸡蛋悬挂在卧室里,每天早晚都认真听一听。如果哪一天,您听到了鸡蛋的声音,您就悟道了。”
从此,嫂子便按马祖的传授,每天早晚都诚心正意地谛听鸡蛋的声音。三十多年后的某一天,那根拴鸡蛋的绳子断了,啵的一声,惊醒了正在聆听的嫂子,就在那一瞬间,她悟通了至高无上的佛理。
在佛教典籍里,类似的故事还很多。这说明,至高无上的佛理虽然是“不共法”——即与其它宗教教理不相同的理,但是,其修炼方法和其它宗教、乃至世间一切事业的修炼方法却有相通之处,那就是“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制心一处,就是设定一个目标——比如悟道,然后把心念牢牢地系缚在某一特定的事物上面,持之以恒地关注这一事物,就能从这种关注中达成自己的目标。
懂了这层道理,便不难明白,仓央嘉措这首小诗所表现的,正是从酒入道的方法:
诗中,“当垆女”所指的,并不一定是某个特定的女子,还可以是一切侍酒的侍者。有侍酒的侍者自然就会有美酒;而只要有美酒的地方,“我”都将照饮不误,这是把身心系缚于饮酒上。后面两句实际上是前两句的重复:少年喜游荡,自然不拘于某一处,而“实可在伊家”,正是把喜好到处游荡的身心拘于一处的意思。
因此,整首诗的真意,就是劝人“制心一处”。
当然,从酒入道,其中岐途太多,所以,还是选择其它“善法”更稳妥些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7 07: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五、桃树的女儿
原作:
这个女人不是娘生的,
更像是桃树的女儿,
她对我的爱情,
凋谢得比桃花还快呢。

玩味:
这首诗探讨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即女人究竟应该崇尚性福还是保持贞洁,因为贞洁,是一个世俗妇女应该具备的品格,性福,是一个人天赋的权利,而在世人眼里,这两者似乎是南辕北辙、非得作出选择不可的。
那么,作为世俗妇女,究竟应该保持贞洁还是崇尚性福呢?
同样,在佛教界也存在一对非常尖锐的矛盾:佛教修行者究竟应不应该断淫。因为《愣严经》云:“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而《金刚经》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在尚未得道的修行者眼里,这两者也同样是南辕北辙、非得作出选择不可的。
那么,作为佛教修行者,究竟应该断淫还是不断淫呢?
《金刚经》云:“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汉译无上正等觉,而这种觉的特征就是“乃至无有少法可得”,也就是其它典籍所说的“了无所得”。了无所得,自然无须拘泥一切世俗的法则,也就是说,得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获得了绝对的自由。所以,佛教修行者所追求的,其实就是通常所说的绝对自由。
弄明白了这层意思,自然就会想到,常人所喜好的就是绝对自由,何不现在就率性而为,还拐弯抹角地修个什么修呢?
原因非常简单:作为普通人,任何人都无法获得绝对的自由。
你喝水吗?不喝水,几个小时就会脱水。你吃饭吗?离饭,半天就会饿得头昏眼花。你呼吸吗?不呼吸,断氧七秒钟,大脑即宣告死亡。你工作吗?不工作,你生存所需的一切,又从何而来呢?
所以,作为普通人,必须“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
善法,简而言之,就是对达到自己的目的地有益的方法。对佛教修行者来说,断淫,自然是通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必具的方法,而对世俗妇女来说,保持贞洁不也是通向幸福的必由之路吗?
解圆(理解圆活)、行方(行为方正),这是佛教的一种出世与入世两利的大智慧,而佛祖的教育,竟然如此的殊胜。
{:3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5-10 23:50 , Processed in 0.10190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