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09|回复: 69

研习百年新诗笔录-【181-24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2 08: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城子 于 2020-10-2 08:39 编辑

研习百年新诗笔录-【181-240】
作者:山城子(李德贵)


181、略评赤心游子巫逖的大气临屏同题仿十四行诗
file:///C:/Users/ADMINI~1.PC-/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jpg
  文/山城子


  雪满归乡路(仿十四行,自由无韵。)
  ——仿山城子同题诗(临屏)
  文/ 巫逖

  一道雪墻,似把冰斧
  把大江南北的大好河山劈成
  南半白发茫茫
  北半坟无月光

  任雪墻再厚一千倍
  任雪城再长一千倍
  也不可能阻塞游子通宵达旦
  通往故土的思念
  和爱的月光飘逸

  千百万大军下江南
  千百度热力,一夜间化解
  比柏林墻厚千倍的雪
  比柏林墻长千倍的城

  母亲啊,儿正向您走来


  昨天我到“华夏文艺”网浏览,见有临屏竞赛的帖子。题目为,《雪满归乡路》,要求十四行体。我当即想及故乡,就即兴了一首。内容不过是念及过世的老母。正如诗友杜鹃的简评:
  “此诗以孝子之心,借题“雪满归乡路”,释放一颗疼痛的心!
  诗者因其母亲临终时,未能及时抵达送行,自感终身遗憾!
  事后即使为母立了碑,也无法填补凄凉的心。
  几十年过去了仍无法忘怀。无奈之极
  [空旷里大喊一声妈妈 /来世重做你的儿女 ]
  对空呼喊透一口长气,也许能减缓一些胸中的压力……”
  可见我写的不过是个人一己的小情怀,未若巫逖先生把情怀放到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上来,一股大气从字里行间扑面而来。

  “一道雪墻,似把冰斧”,起兴句是递进式的两个比喻,为后面诗人关照中国的现实与历史做成了有利的跳板。“把大江南北的大好河山劈成/ 南半白发茫茫/ 北半坟无月光”。第一节即可看成前不久中国南方遭受重大雪灾的形象写照,又何尝不是历史上渡江作战前夕的国内局势呀!这是十四行诗里的“起”。
  第二节是“承”——承的是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思念。思念的挚情从两个“一千倍”的夸张中翩然而出。
  第三节是“转”——转到现实与历史的现场。现实的是人民解放军各部,纷纷奔赴冰凝灾区手抬肩扛电力抢修资料,上演了可歌可泣的多部连续剧。历史则是“百万雄师过大江”……“龙潘虎踞今胜昔,人间正道是沧桑”。诗人并未止步,又从历史的物质现象转入了意识现象的沉重思考——“比柏林墻厚千倍的雪/ 比柏林墻长千倍的城”,遂使这首大气的诗,显出了特别的厚重。
  第四节单为一行,是“合”,合在了诗之主旨——爱国情怀,赤子之心上了。

  何谓好诗?何谓精品?形美而实成者就是。巫逖先生这首临屏“仿十四行”,形美在创新了十四行的“四四四二”的一般排列,且现代成“自由无韵”,然依然符合结构的“起承转合”,又传统于修辞的比喻、夸张、反复。如何不美?而实成于祖国之挚爱,已经饱满得十分的厚重了。所以是好诗,是精品!
  更令人感动的是:今天是论坛与笔会为我举办作品研讨会的第一天,身为笔会荣誉会长的巫逖先生,一直都关照着,又是撰文褒奖,又是赠诗鼓励。而在我的新作后面跟帖明里何以未置一词?细想非也!先生是寄以了这首诗本身的婉约之辞,且已经直抵我心。潜台词是:做为有良知的诗人,不要只沉浸在个人情怀里,要关注社会、民族、国家、世界、人类,要象钱志富博士诗研那样具有“大目光、大手笔、大家风范”。是的呀,先生!我一定要铭记你这样婉约出来的教诲,不怠慢于华人网络文学的事业!
  临屏至此,山城子已经感激涕零矣!
  2008-3-1-12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08: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182、婉约迷离的美情寄寓——赏吉祥女巫的《狐之梦》
婉约迷离的美情寄寓——赏吉祥女巫的《狐之梦》
——《徜徉爱苑》——“山城子品情诗”系列随笔[34]
文/ 山城子

这首诗日前贴在《诗友》论坛“诗意人生”栏目,就被斑竹加了精华,点击率颇高,跟贴者众。吉祥女巫这回引领的题图是身着拖地白长裙披发女郎,背而观硕大的海日。有诗友看那蜿蜒出画面的裙子,就说是美丽的长尾白狐。《狐之梦》,写的显然就是白狐了。

你见过白狐么?我见过,在电视上。辽南的一位大学毕业生,弃了城市悠闲的佳职,偏要到农村养狐,且从欧洲引进了雪白的品种,体硕毛厚尾长,美丽着呢!
你听过白狐的故事么?我听过,是小时候爷爷讲的。说一天黄昏它们几个小伙子徜徉街头,依稀间见有两个白团团儿从孙家大院跳跃而出,霍啷啷有铃铛一路响去。一人说“老孙家的巴儿狗出来了!”“是吗?”“不信追过去看!”几个就追了过去。才追了一气,忽然有声音响亮在空骂道:“小杂种们,瞎了你们的眼睛!”声未落,两个白团团儿已经腾起两团晶亮的白光,上下缠绕着忽悠而远,再定睛看时已经不见了。爷爷说哪里知道冲撞了老孙家的保家仙了,结果第二天他们的眼睛竟都干巴巴地红了起来,好几天才好。算是小小的惩罚,没有真的让他们“瞎了眼”。
我是相信爷爷所历的。故乡的民间,大多数人家都供奉着保家仙:蛇通灵叫金仙,狸子通灵叫黎仙,黄鼠狼称黄仙,狐狸称胡仙,白狐狸称白大仙。屯里一家老妈妈,供有金、黄、白三种仙,仙有时要附体,被仙附体叫“上来了”。某晚老妈妈“上来了”。金仙上来就唱,细声细语,亮丽婉转,曲近似民间小调;黄仙上来就哭,呜呜涛涛,声泪俱下;白大仙上来嗑磕巴巴与人唠嗑……这不是迷信,是一种没人去研究的现象罢了。爷爷碰上的也是一种现象。蒲松龄当年收集就是一些解释不了的现象,没有那些现象的存在,就没有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聊斋志异》的诞生了。
……呀!走远了,再走下去就是别一篇文章了。赶紧却步,回到吉祥女巫的《狐之梦》上来。
看看吧,左边这就是《狐之梦》,我把欣赏的只言片语排在右面:

狐之梦……………………因喜欢这诗,我还从意境上和了一
文/ 吉祥女巫……………首《狐之媚》。媚,取美丽之意。

悠然穴居逸千年…………没千年,难修正果。从仙起兴入笔。
心事无端蜿蜒……………然“心事”透出凡心.”蜿蜒”是活用.
清愁浅绪绕风舞…………如唐诗婉约而出,展开蜿蜒的思绪。
染绿一阶苔藓……………若宋词清丽,以衬孤寂清冷的心情。

忽闻界外音渺杳…………”界外”指凡尘,”渺杳”是若有若无。
搅醒记忆无限……………但,还是”搅醒”了修行前的记忆呀!
摇身之处形容变…………动了凡心,化狐形为人形(美女)。
但闻轻笑语嫣……………只听得轻言笑语,还是人间美呀!

舒展妩面桃花颜…………不能割舍恍惚前缘,重焕青春脸庞,
诺诺淡语软言……………柔情蜜意揉入言语,自是言软语淡。
融融春意至君前…………”融融春意”双关情与景,得以情见。
却将悲喜凭添……………亦喜亦悲,何故?句句古色古香呀!

纵知尘事艰万象…………人间情事,万象惟艰呀!”艰”字活用。
意暖情柔化怨……………”怨”字照应”艰”,是说情可化解一切
唯愿与君长相依…………困难,以达”百世缠绵”。实际上呢,
永系百世缠绵……………还是精神上呢?多么深沉的寄寓呀!

从诗形看,吉祥女巫选用的是“七、六杂言三、四步兼行式”的韵律新诗,排列整齐,韵律和谐有致,无传统中华文化底蕴者是很难驾驭的。其语言明丽婉约,美不胜收,修辞以喻拟活用娴熟,又见出了诗人遣词造句的功力。如果谁要寻找诗的传统继承与创新诗意的最佳结合点,此诗可为标准的参照。如果有谁担心新诗的泥沙俱下,读不懂的篇什充斥网络而不能回归大众,那么你错了,此首佳品,足可以脍炙百姓之口之味的了。
至于我的那首凑趣的和诗,是相形见绌的了。不过我还想附在下边,起个“陪衬人”的作用,应当说还是很“陪衬”的。

狐之媚
——戏作-和吉祥女巫《狐之梦》
文/ 山城子

雪白雪白的一团
从千年之上飘飘袅袅而来
蒲松龄笔下的书生
纷纷走出《聊斋》

研究一朵空灵之梦
隔世的姻缘
已经无法等在一棵树
花开无奈

一座透雅的蓬帐静浮九霄
夜夜逸出异彩
一任思绪生出博天翅膀
翩然而赴虚拟情怀
2007-12-5于文化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08: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183、企望白头偕老的美唱——欣慰网络上的《学会寂寞》
——《徜徉爱苑》——“山城子品情诗”系列随笔[35]
文/ 山城子

性情中人欣慰性情中诗,何况还配了音画呢?丹妮转贴的《学会寂寞》,(在“华夏文艺”网的“美文集萃”栏目),我已经多次点开欣赏,于是乎就想说说感想了。感想来自共鸣吧?其汇交点是爱的白头偕老的企望。

共鸣之一:寂寞中的幸福感。
难怪诗题宣告或劝导似的称为“学会寂寞”,因为寂寞中可以有幸福的感觉生成。为了这,既便不会寂寞,不是也应当学会吗?
诗人创造的诗主体形象“我”,本以为“这条路”(感情之路)“要一个人走到底的”,但“中途会出现一个个闪动的人影”,且为之“一个个心动”。就是这个“心动”才让人“温暖”才觉得幸福。是的呀!就像你追崇的歌星、影星、视星一样,邂逅于路,或晚会的后台,签个名,握个手,礼仪地拥抱,自有暖流遍及全身,别后也会高兴几天的。至于生活中同事同学老乡,乃至网络上的朋友擦肩或交互中的别样心动,要比追星族的机会多得多,幸福感也就时不时地萦绕于心了。说“最美的那一瞬 / 莫过于生命的一跳”,然而,尽管“看着爱我的人 / 飞舞漫天的泪水”,但毕竟有人那样深挚的爱着呀!这个人应当是自己的配偶吧?被人爱着,感觉就是幸福的呀!(以上见1-2节诗)

共鸣之二:白头偕老也担心。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相爱之人,特别是建立起爱之家的男女,谁不企望白头偕老呢?“女人三十,一枝花”,最美的时候了,但七十还是吗?挚爱着的女人不得不问“是否 / 依会把我当做 / 你心中的最美”?这对于互相忠实的夫妻来说无需回答。但越是这样越存了一份担心——那就是“死亡”。于是,“我”浪漫地进行了一直爱她呵护她无微不至她的人一旦“死亡”(可以有双关的理解,一是婚姻的死亡,一是生命的死亡),“我”的心境心情心绪,以阐释担心的理由。“你说我的天塌了 / 还有你在 / 这一刻 / 是怎样的温暖”——先自想起这句话,最让人足以铭记一生的话呀!而能沉浸在这种回忆中,就会冲淡悲伤。接着想到的是“记得你给过我有关一生一世的童话 / 想象自己是童话中最美的公主”。有这样的承诺与实行,何等幸福的一对呀!所以“面对悲伤 / 大踏步走开”。意思是说“你”给我的爱足以慰籍平生了。(以上3-7节诗)

共鸣之三:慢慢爱路不能出错呀!
“穿上婚纱的那一刻 / 在我心里一直是最美”,这是两个人幸福感的起点,终生难忘。“我在等你 / 用另一枚戒指 / 换下我手上这颗 / 套牢我 / 套住我们的一生”,用结婚戒指换下未婚的戒指,意义就在于“百年好合”。
相互扶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敬爱,我们是“上辈子修来的 / 福分”呀!不论同担了怎样“种种”的坎坷崎岖,也是相濡以沫,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并且因之“无怨无悔”。 “谁知道等谁了一万年 / 只等待了一个错”,如同说这样美丽的爱情,是等了“一万年”才得到的呀,千万千万不能出“错” !是的,既然当初走到一起了,就应当珍惜,珍惜时时,珍惜天天,珍惜年年。(以上8-13节诗)

共鸣之四:爱比恨更难宽恕。
“我只能在我能抓住的时候 / 安静平和的守护在一起”。这就是珍惜。因为“当爱已浅 / 相顾无言”, “安静平和的守护”就是珍惜的一种方式了。事实上婚爱生活也如一条长河,发源在高山,情激如湍如瀑,冲到中游,携汇百川左冲右突,未免疲惫,而至下游,大海在望,一派宽厚从容,波浪不惊,自是“相顾无言”的形象了。实则爱深而非浅也!全诗结句通过反复强调了“爱比恨更难宽恕”。这样美好的百年之爱的企望,对于任何可能导致爱“死亡”的差错,都视为绝然的不可饶恕的疏忽。可见诗主体形象“我”对婚爱幸福珍惜的程度,已经达到前瞻那样的高层次了。这不禁令人肃然起敬。起敬之余都体察一下自己,毕竟做得如何呢?记住:爱比恨更难宽恕呀!(以上14-15节诗)
2007-12-18于文化村


附:
学会寂寞
文/ ?

我时常以为这条路
注定要一个人走到底的
尽管中途会出现一个个闪动的人影
那一个个让人心动的时刻
让我坚定的相信这个世界有种温暖
就叫幸福
就算在黑暗的时候
依旧会为
那一个个心动而温暖

最美的那一瞬
莫过于生命的一跳
上苍给了我最大的惩罚
惩罚我看着爱我的人
飞舞漫天的泪水

有人说每个女人都是尤物
这句话,牢牢的记在心间
三十岁听歌的女人很美
可是我的亲爱
在我七十岁那年
你  是否
依会把我当做
你心中的最美

酝酿一场完美的死亡
死亡怎会完美
因为是那是一场盛大的繁华盛宴
我们都是懦弱的孩子
孤独可怕
寂寞可怕
只是
死亡 却是最为可怕

我习惯了有你的温暖
那么
没有你在身边的日子
该如何一步一步走下去呢
都说
天塌下来  自有人顶
你还记得你说过的话吗
你说我的天塌了
还有你在
这一刻
是怎样的温暖

我不是悲伤
眼睛涩涩
我喜欢看着不蓝的天
双手缩进兜里
想念着你在身边的时刻温暖

记得你给过我有关一生一世的童话
想象自己是童话中最美的公主
有你的此刻
只因有你陪伴
温暖 感激
如今
面对悲伤
大踏步走开

穿上婚纱的那一刻
在我心里一直是最美
记得有人说
右手中指是会通向心脏的最深处
我亲爱的你
我在等你
用另一枚戒指
换下我手上这颗
套牢我
套住我们的一生

我们走过青涩的年代
我们爱过与被爱过
所幸
依旧相信爱情
依旧相信宿命
依旧相信
始终会有一个人
是你上辈子修来的
福分

岁月在听我们说无怨无悔
对于过去的种种
我依旧说不悔
我很怀念那段快乐的日子
我不能哭
谁为谁心痛
谁把谁当真

那个画面
如此美
我是这样清晰的记得
一闪而过的许多场面
1314
谁的一生一世

我是在感动着自我的感动吗
如果不是
那又是什么呢
风吹过脸庞
时间悄然的从手心溜走
又老了一岁

右掌心扣上左掌背
遍布温存
我确信那是你带给我的温暖
谁知道等谁了一万年
只等待了一个错

我们总是老的太快
聪明的太慢
我坚定的知道
许多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的道理
我只能在我能抓住的时候
安静平和的守护在一起
当爱已浅
相顾无言

我想要的
不只一个拥抱而已
字迹已老
心不苍白
难道爱比恨更难宽恕
爱比恨
更难宽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08: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184、性爱的已然——阅舒云儿的《白裤子》与《林间风》
——《徜徉爱苑》——“山城子品情诗”谢列随笔[36]
文/山城子

婚姻、爱情、性爱,所以由三个概念承当,是因为它们本不是一回事。但其共同或共通,却都是一个“情”字。因之,凡诗及这三方面的素材,就都是情诗。
珠海女诗人舒云儿写的《白裤子》与《林间风》(见《情诗》季刊2007冬之卷10、11页),从素材看应属于性爱,且是已然的性爱。诚然,未然的只能是情爱,距性爱还有一段路程。

何以见得《白裤子》属于已然呢?请看全诗:

他说里面有间暗室,暗室里有尊佛像
抱紧它会幸福一生,你在黑暗中摸索着走
他急跑上来,从后面搂抱着你拐了进去

你想看一下佛像,可是除了黑
你什么也看不到
他跟你说,内心要平静
雨一直下着,泥泞的小路
弄脏了你的白裤子

诗人采用第三和第二人称,可以理解是他人的故事。
第一节写进暗室。洗像用的吗?还是地下室?抑或就是个掩了光线的里间屋?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可以方便事情。“他”是哄着“你”来抱佛像获得幸福的,而“你”可能也知道不一定有什么佛像,但期许的幸福倒是有了可能的环境和氛围了——从后面“搂抱着”了呀!
第二节写的是已然。黑暗中即便有佛像也是看不见的。但“他跟你说,内心要平静”,作者巧妙地透露出“他”很老练,可能是过来人了;而“你”显然是第一次。接下来就暗喻过程和结果,结果是“脏”了“白裤子”。
小诗写得极文明,这与网络上一些所谓“下半身”的露“粉”,不可同日而语。诗毕竟是语言的艺术,而艺术是干净的、高雅的、美丽的。这样的小诗只能给人以一一种纯雅的美感享受。

又何以见得《林间风》,也是个已然的作品呢?看全诗:

诗谁安排的命运
纵马的女子
踏碎月影,进入他人的江湖

笑谈如风,把酒论醉
我叫你哥哥,命里的动荡

你不再出现
仿佛忘记我赤着脚来过

才7行的小诗,分三节。
第一节写“纵马”的女人。语义双关,也是暗喻,撞入了他人的情感领域。
第二节写“他人”的潇洒爽朗。使女人一见倾情了。
第三节写“哥哥”不再出现,“我”淡淡的感伤。
全诗妙在仅在最后一句中的“赤着脚来过”,泄露出已然的秘密。

两首小诗,都以暗喻的方法和简括淡雅的语言风格呈现了当今社会某一部分人的性爱生活。我们应当看到,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西方性爱观的涌入,使社会人的情感生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婚前情、婚外情层出不穷。从这一点上看,这两首小诗还是很现实主义的!
2007-12-24于文化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08: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185、美丽的黄昏恋——阅庞非的《不期而遇的幸福》
——《徜徉爱苑》——“山城子品情诗”系列随笔[37]
文/ 山城子

夕阳是美丽的,晚霞是美丽的,黄昏是美丽的,黄昏恋更是美丽的。
伴随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黄昏恋的绝对数字在不断增大。问题是一些子女由于各式各样的利益和旧有观念的影响,往往羁绊期间,而致使黄昏恋的夭折。没夭折的也以亲情骨肉的陌生化为代价。这是不尽人意之处。毕竟不都是这样,也有积极促成老人美事,以老人的幸福为乐的良善晚辈,以至一时间传为美谈。
这样的老龄化趋势的社会现实,被诗人庞非扑捉到了,并以一首短诗的形式,给予了热情的讴歌,很美感地歌赞了美丽的黄昏恋。谓之《不期而遇的幸福》(见《情诗》季刊2007冬之卷第26页)。录如下:

从此处,我们步入黄昏
这时,我们看见两只鸟
羽毛丰满,眼睛清澈
它们就在竹林里,闲庭信步
多么悠闲,偶尔停下来
梳理着对方的羽毛
亲吻
低头述说生活中的突兀
过失。和简单的午餐
不期而遇的落叶,像一面
镜子,照见我的前世
和你的今生
其实,那时的我们
也就是两只鸟
羽毛丰满,眼睛清澈
我们常常结伴而行
多么悠闲。偶尔停下来
静静地
为对方梳理老去的羽毛

全诗19行,一气呵成。没有分节,呈现三个层次。
1-9行为第一层。通过具体意象——“闲庭信步”的两只小鸟,隐喻黄昏已然实现的恋情。可以想见结合到一起的两位老人,走在黄昏的竹林小路,边走边唠所历及正在享有的简朴安逸的晚年生活。
10-12行为第二层。承上启下过渡。文中的“前世”与“今生”用的是互文。说今生的相遇,是我们前世的缘份哩!
13-19行为第三层。通过对“前世”的想象,以比附今生的恋情。诗人巧妙地运用反复(15-19行对3-6行文字或意象的复用),使开头的隐喻立刻明朗起来,再现的前世之缘,就浑然一体为今世之恋了。
这样,一对黄昏恋者相依、相扶、相亲、相乐的形象,就呼之而出了。从而热情地讴歌了美丽的黄昏之恋,同时也反映了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所呈现出的崭新的社会精神风貌。实在是一首难得的大众化的好诗。
2007-12-25于文化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08: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186、亲亲的乡土气息——读白琳的《母亲》

  ——《山城子赏诗笔记》[1]
  文/ 山城子

  不久前读过白琳写的关于父亲的诗(见网帖《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74]),今又喜读诗人写的《母亲》(见“07澳洲彩虹缨晋级赛”11月中旬帖子)。小诗精悍简洁朴实的语言风格,弥漫着亲亲的乡土气息,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久远的童年。
  那是辽西的隆冬,早晨懒被窝的我赖在炕头不想起床,妈妈就端来火盆,盆沿上烧好的一只红薯干香诱人。妈妈说三成儿你快穿衣服,赶热吃了就暖和了……那是糠菜半年粮的年代呀,妈妈舍不得吃。妈妈!我的妈妈早已归土而去了……荒草坟头,我只带回一粒淡白的石英石到黔中,放在妈妈的遗像前——说不清的滋味就都在里边了。
  ——因了白琳诗中的“红薯”,引得我酸楚了鼻头,潮湿了眼睛呀!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母亲
  我是你亲手
  精心栽植的那株红薯秧
  飘摇在异地他乡

  母亲
  我对你的思念
  是一颗颗硕大而甘甜的红薯
  深埋在地下

  母亲
  想我的时候
  你就挖出来
  尝尝

  仅三节12行,构架以“母亲”反复排比,读来令人有一唱三叹之感。
  “红薯秧”的比喻很贴切,从这一垄可以爬到那一垄去。我是从大东北爬到了大西南。妈妈从窗玻璃镜子向外看,盼着我回去探亲呀!
  “红薯秧”的比喻很深切,为哪样要爬出去呢?不就是为了生存么?
  “红薯秧”的比喻很亲切,毕竟是农家养命的东西——粮食统销的年代,国家曾从中原调拨大量红薯干到贵州,尽管吃得嗓子冒烟,但有比活命更亲的东西吗?
  一句“飘摇在异地他乡”,就是断肠呀!我来黔已近40个春秋了,其“飘摇”的苦辣酸甜尽尝了。尽管数度回辽探访,嘶声相见,洒泪而别,亦尽尝了呀!

  沿秧而下,再比“红薯”,甘甜厚实的思念都是人之常情、人之亲情的形象写照。人走远了,心留在了故乡,谁不是这样啊?即便能“挖出来”,“尝尝”的滋味也难言不是?人类呀,回到母系氏族去吗?那倒是可以厮守终生的,不必外出打工,不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然生产力的极低状态,也维艰得惨淡凄凉。抵达人类梦中的明天,还很遥远……
  那就只能寄情于诗,“游子身上衣,慈母首中线”了!“临行密密缝”又怎样——也还得谋生去呀!
  2007-11-17于文化村
  通讯:561104 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学校 李德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08: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187、性情是一种丰富多彩的美感享受——读吉祥女巫《莫名的感伤》

  ——《山城子赏诗笔记》[2]

  感情细腻的人,往往孤独地陷入沉思,表现为寂寞。其实这种寂寞放到精神层面上来考量,非但不寂寞,反倒是一种极其活跃的精神运动过程。如果把这个过程用一个概念涵盖,就是性情。所谓“性情中人”,就是这种感情细腻且常常陷入沉思默想的人之通称。吉祥女巫就是一位性情中人吧?有诗为证——就是她贴于《诗友》论坛“诗意人生”版面的《莫名的感伤》。全诗18行短句行文,分四节。我们先看第一节:

  有没有一种相识
  只为了某天去遗忘
  有没有一种快乐
  仅仅是添一份感伤

  ——这样明白规范的语言何以很诗性?呕,是有表达的技巧在里边呢!整体上是很工的排偶句。拆开看,“相识”、“遗忘”、“快乐”、“感伤”,这些动词与形容词,却都严然为物品一样序列在种类和目标当中,仿佛看得见摸得着一样的具体。无疑,这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方法在里边了。
  ——这是起兴节。“有没有”的反复,为遗忘而相识、为感伤而快乐的悖反的提问,极大地提起了读者的兴趣,想一个性情中人欲展开什么样的沉思默想呢?
  自然要往下读了:

  秋风掠处
  惹千丝万缕心绪
  轻舞惆怅
  静拥寂寞
  将轻语与浅笑
  在叹息中隐藏

  ——果然展开了,是秋惹起来的。不起眼的一个“惹”字,万千汉文不可替代。诗的遣词造句就应当如斯准确。“惆怅”的心绪,化作了浅彩长袖,可以“轻舞”;“寂寞”的感觉,也如所爱一样可以静静地相拥了。这两句,美在词类的活用,表达的是性情中一种静静的淡淡的美的体验。这是非性情中人一生也领略不到的精神隐私美。
  ——何谓精神隐私美呢?就是在不可能伤害任何人的前提下,自己印象一些可感可伤可慰可籍的一些人事情愫。这是一种人类性情情不自禁的飘逸和延展,是性情中人固有的一种享受和权利。
  ——是谁的“轻语”和“浅笑”呢?那么可人!然而只能“隐藏”在“叹息”之中了。怅然若失的体验,如何不是别一种幸福呢?问题是能继续活用词类而这样艺术地传达这种细腻的体验,就是诗人的专长了。
  “千丝万缕心绪”继续蔓延:

  雾一般的迷茫
  笼罩了坦然的笑容
  心,于恍惚之间
  似已偏离了航向

  ——世间的情感之事,也多姿多彩,不仅仅限于实际,精神世界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呀!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牵挂,如何不感到“迷茫”呢?然而“坦然”却明明又是清醒的写照。唯其清醒,才有“似已偏离”的“恍惚之间”的判断。如无此判断,就不是对“感伤”的审美,而是别一种情怀的走失,走失就不是美的体验了。
  ——这一节的语言,美在贴切的比喻,以及“航向”与“心”的隔开了距离的搭配。这样的搭配,极其准确地表达了诗主体形象活跃着的微细情感的自我审视,就像显微镜下观察洋葱的细胞一样清晰。
  且已清晰成特写了:

  于冰冷的屏前
  悄然守望你的影像
  浸润着那一份
  莫名的感伤

  ——最后一节,如一个特写镜头一样,一个性情中人孤坐屏前悄然感伤着。这是对上一节“似已偏离”的如实展开。
  ——这样坦然的展开,是为了进一步体验感伤之美。这美来自“莫名”的不确定,来自出现“影像”的一种希冀,而这希冀又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才“感伤”。“不可能实现”是“冰冷”一词的修饰暗示出来的,然而在精神上还是一时难以割舍,所以就任其时间在“守望”中慢慢地滑过——这是“浸润”一词透露出来的。这就充分地认证了“莫名”的情愫。
  ——这一节,除了“浸润”拈连于“感伤”的用格,突出的语言特点在于准确地用了“冰冷”、“悄然”、“浸润”和“莫名”这些修饰词。从而极准切地表达了诗主体形象的真情实感。

  性情中人写性情中诗,贵在情真,重在语雅。唯语雅才可以生动载情,唯情真方能共鸣于性情中的读者。诗人吉祥女巫是两者兼备了。这样的精品诗,无疑会在性情中人得以广泛流传,这应当是不言而喻的事了。诚然,一个青春已远的读者,尽管已远了青春,但“性情中人”这个群体,是没办法开除他的呀!
  2007-11-24于文化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08: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188、关于历史题材的诗该如何写?——从高粱的《半碗粥》说起

  ——《山城子赏诗笔记》[3]
  文/ 山城子

  历史题材的诗大体有两种功能,一是史料,二是评说。前者注重记叙,后者议论抒情。议论抒情在于反思,记叙在于重现史实。诚然,两者相互渗透亦常见。或者概括引述人人皆知的史实,然后重点进行独到的评析;或者进行史实扫描,然后略加评点。
  高粱写的《半碗粥》是共和国经历三年困难时期史实的形象写照。中学任教历史的老师,讲到这一节时,如果引述事实,那么,《半碗粥》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料。作为现代新诗,有了这样的社会功能,当然是好诗,至少比那些身体健康却也故意喊疼喊痛死呀活呀的呓语,不知强多少倍。

  高粱的《半碗粥》自始至终都是写实的手法,为了增强感染力,铺陈的还比较细腻,同时也注意到一些诗性的技巧。不然,可能就被一部分诗界人说成是散文了。他的整体技巧在于一种道具似的象征性。就是说“半碗粥”这个标题,已经成为那个也许不该发生的时期的象征语了。行文的技巧在于一系列修辞格的恰当运用。
  例如:
  第一节中出现的“哀哀”是叠词,接着是“妈妈,我饿”的连续反复,以及“大碗有千斤重”的夸张;第三四节的“吃一口”则是多重的反复,一如特写镜头的叠印;还有第二节与末节的“半碗粥”的反复与照应;再就是出现在第五节中的“要过偷过抢过”的成分排比与递进,以及“干饭”与“半碗粥”的对比。不管怎么说,先后8次不着痕迹的使用积极的修辞方法,就使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诗性。这是很可取的。
  诚然,一首长度为31行的诗,仅使用了8次积极修辞格,比例显然是少了些。不过诗人的消极修辞用的却很强。例如:第一节“锔过的” 、“瘦弱的”、“浮肿的”的修饰,不仅准确,而且暗示了家庭生活的窘困,和家庭成员极度的营养不良的情景。而从通篇看,诗人成功地使用了细节描写的艺术方法,依次是第一节母亲的端碗,第二节的半碗粥,第三节的让吃,第四节母亲的虚吃,第六节(末节)的祭奠,应当说这是现代新诗中极少见的。

  共和国的困难时期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45年前的记忆犹新。集体种田的农民家庭吃大食堂,我们生产大队平均每人每天定量是7两毛粮(不去皮)。饭时从食堂领回几块增量(掺了别的可食物质)发糕,一家人就着稀菜汤糊弄肚子。由于当时农业以粮为钢,副食品奇缺,常年见不到油水肉类高蛋白,实际上7两毛粮也只能够吃一顿的。用酱油葱花汤灌大胃口,加剧了普遍的浮肿。初三下半年一天放学回家,我已饿得没办法,途经一个生产大队的菜园,长条茄子刚好长成了,我衣袋里只有两毛钱,恳求守园两个老人卖我一点充饥。两老商量说火柴没有了,队长早答应给买来,却迟迟没有送到,说就收他这两毛钱买火柴,让他在这随便吃吧!结果我一口气吃了12根——全是又长又粗的,至少有4斤重。接着到沈阳读书,名义上每月定量32斤成品量,但一日三餐还是吃不饱。早餐是玉米糊湖,分一小二碗,吃到最后有刮盆的,有舔碗的,却不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教育。幸好我三姐夫在东北局给第三书记开车,有关系弄来几袋麸子,掺着面粉吃,节余下来每周
  要给我带上10个纯白面的馒头,三姐还要给我炒上两斤多面粉……那时大姐夫在阜新当铁路工人,单位没有住宅却要租住农民的茅草房。2-7岁的三个孩子因饿,在炉子上想烫几个黄豆吃,不小心引燃了擦机车废弃的油线而失火,待在村头碾玉米面的姐姐闻讯赶回家中,三个孩子已经被烧的不醒人事,送到医院抢救,24小时相继夭折……那时的饿,从乡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机关学校,是空前的大普及。后来知道,读大学的毛泽东的女儿假日回家,把给她单独预备的饭菜一扫而光之后,还拿起菜盘子舔。据说毛泽东背过脸去,面向窗外默然而潸然泪下……也许他想到了打天下容易而治天下难啊!
  正史记下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字样。但据我局部的亲历,当时的家乡却是风调雨顺,致于草苗又高又密地覆盖了高粱、玉米、大豆的苗,更致于初三了也要停课,由公社调遣去“大战草荒”——战而不胜时,就灵活机动为只铲地头,因为县长的吉普车只从地头看过,是没力气往地中间走的——呵呵是草灾,而不是旧社会的“水、旱、蝗、汤(军阀)”。
  记得单干那阵儿,我虽然年纪小小,隆冬天气也要早起拾粪(猪粪、狗粪、驴粪、马粪),各家都非常注重积肥,而到了公社化时,就只有大队的养猪场可以积点肥了(化肥的事鉴于化工的弱小还很珍贵),这就缺了肥;更缺的是成年劳动力——都“跑盲流”去,加入了“大跃进”的行列。刚成年的二哥是到牙克石修铁路。这样一来,粮食能高产么?能不出现草灾么?能不饿肚子么?国家的可怜的财政,还要还抗美援朝欠下的“老大哥”苏联的债务,已经撕破脸了不还不行呀!毛泽东能不掉泪么?但毕竟是一代伟人,他撑着——“已是悬崖百仗冰,犹有花枝俏。”
  设若(允许我假设一次吧)不搞人民公社化,不搞大跃进,不搞全面(包括了农业)的计划经济,也许(我说的是也许)共和国的历史就会绕过“三年自然灾害”的痛楚,而脚步走的会更快些。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是早些时候出炉,不知为什么他腾不出手来实施,竟至后来跌进了“文革”的深渊未能自拔。
  这样的历史大背景,没有亲身的阅历,是很难只言片语地评说。所以高粱追记的《半碗粥》,就只能真实于一种饿饭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普通事例了。尽管着眼点难能可贵,但由于纯客观事件的记叙,而未及历史背景,更无一词一句的历史的审视,多少使这首诗歌失却了厚重深刻的感觉——个见,仅与高粱及诗友们商榷。
  2007-11-28于文化村

  附高粱原诗:

  :《半碗粥》
  文/ 高梁

  锔过的大碗藏在板柜里
  瘦弱的孩子摇动着母亲的胳膊
  哀哀地说:妈妈,我饿;妈妈,我饿
  双脚浮肿的母亲,甚至没有走动的力气
  她推起板柜的盖子,咬牙端出大碗
  仿佛大碗有千斤重

  孩子和母亲一道端着大碗
  放到低矮的炕沿上
  大碗里盛着半碗粥
  照得见人影的粥啊
  其实就是半碗米汤

  孩子要母亲喂 他要母亲吃一口
  他才吃上一口 母亲摇头
  他紧闭着嘴唇,汤匙碰到了牙
  他依然学着母亲摇头

  无奈的母亲只好虚吃一口
  喉咙发出吞咽的响声
  孩子张开嘴,露出满意的笑容
  他吃一口,母亲吃一口
  粗心的孩子,没有发现
  吃与吃的不同

  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
  母亲死于饥饿
  他捧着锔过的大碗活下来
  他要过 偷过 抢过
  他记住母亲的话
  无论如何,也要活着

  他用大碗祭奠母亲
  别人用的都是小碗,干饭,堆得象粮库的房顶
  而他只用半碗粥
  半碗稀粥照见他,泪流满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08: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189、为人类的幸福而祈祷——读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山城子赏诗笔记》[4]

  海子是这样为人类的幸福而祈祷的: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989.1.13] 

  1、3、5行“从明天起”的反复,构成了复句排比。反复为了强调诗思的意向,排比则能增强诗势,以造成强势抒情。这种强势抒情又通过层层递进而实现:个人-做个幸福的老百姓,生活-力求开阔而温暖,他人(亲人与陌生人)-希望都幸福。
  第7行的“闪电”应当是比喻,本体为“灵感”或“诗思”。犹言是“我”——诗主体形象已经成熟于这样的想法。就是要有一个温暖的环境(自然的,无疑也是社会的),因此有必要“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这里的“河”与“山”,不仅仅是自然的,也喻进了社会的系脉与区域,都应当是和谐与温暖的。
  11-13行的排比,充分展示了“我”的人性之善良。人间的幸福不过事业有成绩婚姻美满,“我”都切切地祈祷了。人心皆怀此念,这个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呀?但现实的世界毕竟远非如斯,而“我”能如何呢?
  最后一行“我只愿”后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反复与照应,深意别出。出的是什么呢?我们不能离开诗文本的具体语境,净往明媚处想。请看上一行中的“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言外之意“我”的幸福就不是了,而是前面说过的“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一所什么房子呢?“面朝大海”——大海是广阔无垠的精神家园,是诗国的浩瀚所在呀!而大海不是社会,社会在陆地上,不是尘世,尘世也在陆地上。意思分明是说“我”只能在诗国里享受幸福。“春暖花开”就是幸福的代名词。
  而当这个诗国也令人绝望的时候,诗人不是最终选择了永远地离开吗?当然这是不能够被人理解的极端行为,但海子还是以这个代表作的形式,很厚道地栖息在中学课本里了,栖息在怀念他的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的心里了。
  2007-12-6于文化村
  通讯:561104 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学校 李德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08: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190、简评北岛的《一切》

——《山城子赏诗笔记》[5]

  这是北岛写的
  《一切》: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14行排比到底,是形式上突出的特点,从而展示了诗人飞流直下一气呵成不同于他主要作品的另一种风格。
  从行文上看,则是7组标准的排偶句,从意象上看,其中2-3组6-7组都由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内涵深厚广阔,传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一系列认知,耐人寻味。

  我尊重他思考,但我也有我的思考,不妨借《一切》的形式,也传达一回。
  谓之山城子的《一切》:

  一切都是自己走的那是必然
  一切都实实在在不排斥云烟

  一切开始都有结局的等待
  一切追寻都有目标的雾霭

  一切欢乐不一定没有苦恼
  一切苦难不一定没有微笑

  一切重复都产生不出新鲜
  一切初逢都可能延续美满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或眉宇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或回忆

  一切希望都生于泥土无须注释
  一切信仰都源于痴昧不必呻吟

  一切爆发都是原因的积累
  一切死亡都是生命的轮回

  2007-12-8于文化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6 09:34 , Processed in 0.09663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