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山城子

研习百年新诗笔录-【181-240】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10: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231、赤心拳拳赋长吟
 

  ——走进巫逖先生“5、12”以来近期诗 (赏诗笔记-51)
  文/ 山城子

  居家上网经年,印象深刻我心者可数一长串。其老骥伏枥之队伍中,最动我心者莫过侨居悉尼的老先生巫逖了。一年前我注册“长风论坛”,不久成为澳洲彩虹鹦国际作家笔会会员,每天登录“澳洲彩虹鹦”,交道诗朋文友,最火的就是荣任澳洲彩虹鹦国际作家笔会荣誉会长的巫逖先生了。我贴出诗文,先生必阅,阅后必热情留帖;他每有新作上传,我必学,必问候。此大有“一见钟情、心心相印”的意味,尽管是两个逾花甲近古稀的老头子了。
  巫逖先生是“八行迷你诗”的创立者,也是“中国微型诗”的推进者。他思维敏捷,笔锋灵动,几乎天天临屏即刻成诗,一般都在八行之内,或直抒胸臆,或曲寄良善,皆收大气奇诡之美之妙。自“5、12”以来,原本时时刻刻关心祖国的巫逖先生,更其心怀深切,肝胆拳拳,情不可抑,笔不能收,长吟短咏连绵无绝发于网上,诗量陡增数倍于平时。更令我惊叹的是:先生一改先前的短制,竟将“八行迷你”与“中国微型诗”多首联袂而行,成为长吟了。其势如无数溪流汇为壮观,而浩浩荡荡起来。立岸观之,感慨不已,遂有此文,以扬游子之赤心,以图共鸣于众朋。

  ◆ 游子之脉动,动在祖国。

  可以说巫逖先生生命的每一个脉跳,都是跳动在祖国的。这走进“巫逖文学馆”(博客)你就可以强烈地感觉到。不消说以前,单是从5月13日到6月6日这三周半的时间,先生已经贴出26帖约千行的诗作。这日均40行当量5首(节)的“迷你诗”或10余首的“中国微型诗”,处处都是祖国情,行行皆为游子意。意深情切都是屏前一个字一个字含着泪花敲打出来的。

  “不是亲人,却胜亲人/ 江东父老兄弟姐妹谁个不亲 / 汶川啊,总理来了 /党来了! /南半球的心脏 / 震动得,比7.8级还剧烈 ” (摘自《震亡纪念碑》 ——为四川省汶川县地震而作)这应当是海外华人诗人的第一首“情系汶川”诗作(13日——当地时间几乎是汶川地震的同一天)。诗人疼爱祖国的心情一览无余,跟下来还说“爱 / 已经不能完全把我概括”,情之深切动于衷呀!
  “不哭,是一种坚强 / 流泪,也是一种坚强 / 第一首诗,要让诗人哭出声来” (摘自《澳大利亚诗人是怎样写作的》)是的呀!震初的日子里,我也是这样地含着眼泪看电视直播,流着眼泪写诗的。颐养天年的人,身体不能志愿汶川,心却无法离开——挥之不去是汶川。
  “川人从未负国人 / 国人从未负川人/ 侨胞 / 把爱寄去/ 把爱寄去!”(摘自《国哀日》
  ——写给5月19日至21日中国地震哀悼日 )“把爱寄去”的反复,是强调关心祖国关心同胞的急切心情。

  “情系汶川”就是情系祖国,祖国的悲、喜大事,巫逖先生从来心系情衷。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造访北京,诗人即刻喜出望外:“两张热情的笑脸 / 两双世纪的巨手/ 胡锦涛与吴伯雄 / 2008年5月28日 / 把海峡澎湃的血脉接通 / 把“台独的一小撮”/ 扔进历史的垃圾桶/ 叫它们见鬼去吧!”(摘自《立国为公,统一为民——欢呼国共第三次握手》)诗人还在《序》中写道“这是历史性的伟大壮举。为纪念这激动人心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谨以《立国为公,统一为民》为主题写下59行诗,以表达我的一片衷情。” 其爱国情怀,就不是“可见一斑”能描述得了了。先生还将胡与吴说的原话引来直接入诗:“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胡锦涛)/ “天下为公人民最大”(吴伯雄)(摘自《两党理念与共识》)其殷切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都在字里行间了。

  ◆ 赤子之赤心,心系汶川。

  网络有言“国家不兴诗家幸”,我以为这句俗语用在“情系汶川诗现象”上未免亵渎了诗人的真情实感。“5、12纹川大地震”震惊全球,全球近14亿华人潜藏着的民族情中国心,立刻以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形式表现出来,并迅疾地呈现出空前的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局面来。三周多来,千百个网上诗歌论坛,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情系汶川”诗,专集专刊也以出书史上不曾有的速度汹涌而出。巫逖先生则以数十首的诗作汹涌在浪头上,引领“澳洲彩虹鹦”的文友们悲激前行。

  “自5月12日临屏 / 连日来,昼夜瀑布两行 / 我的诗/ 泪如雨下 ”(摘自《我的诗,“孟姜女哭长城”》),情形已在目前。“悲痛! / 抓破山河!! / 300余颗祖国的花朵!!!”这递增的“!”,悲情之激足以感天动地。
  大悲之中,诗人泪眼没有忘记聚焦灾难面前挺立起来的英雄,其沉郁大气的讴歌,全在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并从精神层面注入“抗震重建”以无形的力量。浏览先生的近期诗,他所讴歌的英雄多达20余位。其中《十九英雄传》中就有19位。而对那位用手机留下遗言的年轻的母亲,诗人先后以“13首迷你诗联袂”和“14首中国微型诗联袂”,完成了两篇长吟之作。“跪向苍天 / 跪向大地 ”(摘自《手机上的母爱》)——那年轻母亲的“跪”姿,不是通常的“跪”的含义,而是为了救护孩子向苍天向大地,也就是向大地震的宣战呀!这里巫逖先生写出了英雄母亲的凛然大气!所以这种“跪伏”的姿势,就成为一座母亲的丰碑,诚如诗人写的“你的跪伏姿势,定格为 / 孤儿瞻仰的母亲塔” (摘自《手机上的母爱》)。我想在这样的塔里,就是这位母亲的灵位,或仙位,乃至神位。是的,“妈妈用跪伏成一座神母峰 / 旦为行云 / 暮为行雨 // 妈妈用血和肉铸成一首 / 最现代的中国微型诗 / 手机上的绝笔”(摘自《瞻仰神母峰》(中国微型诗14组))这样的抒写,无疑是要永远地流传下去了。还有那遗言,诗人也分行入诗:“亲爱的宝贝 / 如果你能活着 / 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诗人继续讴歌:“这是诗人生命的宣言 / 这是母爱的伟大的宣言 / 这是所有母亲的共同宣言” (摘自《瞻仰神母峰》(中国微型诗14组))情怀激烈呀!
  “女儿走了!/ 五十九条性命/ 留住!”(《十九英雄传》[刘宁])仅12个字,就写出了更博大的母爱。“把活的希望先让给别人的孩子 / 把死的降临留给了自己的独生娃 / “娃。。。娃娃。。。妈妈来不及!”(《十九英雄传》[聂晓燕])这样的崇高与伟大,如何不感人又鼓舞人呢?

  诗人没有停留在一味地讴歌上,而是寻找所以能留下“绝笔”,所以这样“伟大”的民族根源——这就是“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 …/…/ 母爱——/ 天下第一爱 / 你承继了中华文化传统” (摘自《手机上的母爱》)。而这种继承,恰恰是现实的弘扬。赤子之赤心,就是这样简练明白地表达出来的。

  ◆ 炎黄之深情,情溢奥运。

  中国北京承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是中国人民的光荣,是包括三千万海外华人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光荣,同时也是共和国向世界展示,让世界了解中华五千年文明,以及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和精神文明伟大成果的机会。鉴于此,所有的爱国诗人,无不拿起笔来讴歌北京奥运,以抒发心中对祖国强烈的爱。巫逖先生先前已经写过多首,近期当圣火在世界屋脊的顶峰成功传递时,先生激动的心情,又转化为一篇15首联袂的“迷你”长吟之作《珠穆郎玛峰宣言!》先生在《序》中写道:“奥林匹克火炬点亮全球,走向世界,走过百余年光辉的历史。 2008年八月八日走进第116年,走进东方之珠——北京城! 为此,我以116行澳大利亚迷你诗讴歌,歌颂这历史性的伟大时刻,歌颂“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所以这样直接地表白,当然是因为心里装着北京,因为心里怀着祖国。

  “无论奥林匹克火炬走进那个国都 / 都是—— / 你的/ 我的/ 大家的/ 共同的体育事业 / 都在振臂高呼:“奥运加油!/ 中国加油!”
  —— 这一节的落脚点,就是为中国加油,爱国之情,开始涌溢于奥运了。
  “是的/ 中国人民已经下定决心,要把 / 二十九届奥运会办成 / 历届之最 / 办成/ 向国际奥委会交上一份 / 最满意的答卷—— / 一百分的奥运华章”
  ——这一节说出了所有华人的心声。
  “以胡锦涛主席/ 温家宝总理为首的中国政府 / 欢迎世界各国政要 / 运动健儿/ 国际友人 / 到北京来,到中国来 / 看看腾飞的中国 / 看看腾飞的中国”
  ——这一节是完全以主人的身份进行邀请了,同时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热爱也溢于言表,这实在令我感动!因为这样的直接表达,一位赤诚关心热爱祖国的老华侨的忠厚豪爽的形象,就立在我的面前了。

  ◆ 诗人之情结,结于国诗。

  巫逖先生早年辗转生存与发展,忙于事业,其文学才华未能得到机会崭露,退下来之后有了闲暇,其潜藏的文化细胞才渐次释放出久积的能量。行于网络诗坛,我接触过较多的诗人,给我的感觉,笔勤诗敏情热如先生者,即便80后的青年人也极略略。而像我这样天天赋闲专以网络为事的人,也还是逊色许多。可以说,诗人的国诗情结,比我结得紧哩!这有另一篇长吟之作《不朽的汨罗江——悉尼诗人节献语》为证:

  先生现在《序》里说;“‘6。8’(即农历5月5日)将至,我们民族的一个盛大节日,纪念中华民族伟大诗人屈原投江抗暴的日子。端午节,早在悉尼文坛被定格为“悉尼诗人节”,连续十余年以诗以会举行纪念活动。呼请朋友们写点作品,表达对伟大先驱者的怀念。”
  真是想不到悉尼华人诗界的国诗情结,竟有这般深厚的氛围。这比起我的周围——黔中的山沟里仅剩下吃粽子来,不可同日而语。岂止此,昨晚我去给朋友家读初一的孙孙补习语文,给他留个《吃粽粑》的文题,问他端午节是纪念谁的?答曰不知道;知道屈原吗?不知道!我只好给他讲了一遍屈原流放而赋《离骚》的故事。

  “你的名字活在人们的心里 / 是伟大! / 是不朽!”
  ——是的呀!中国诗发展的第一高峰就是《楚辞》,而支撑起《楚辞》的擎天大柱就是伟大不朽的屈原。
  “诗,永远是生活的牧歌 / 诗,又是诗人生命的宣言/ 一首爱自己祖国的诗 /及其名字 /
  “你有人类的全部美德 / 却毫无人类的缺陷”(*拜伦诗句)/ 爱国使你 / 点燃心灵深处的圣火 ”
  ——其实这篇长吟之作何尝不是巫逖先生心灵深处的圣火呢?所以是圣火,是因为先生早就形成了“诗是生活的牧歌又生命的宣言”的诗观。我理解先生这深刻的诗学理论说的是诗的源流问题——生活是源,生命是流。诗人不将生命赋予诗的状态,诗歌如何向前发展呢?
  “一首优秀的作品/ 总是具有战斗力/ 永远不停息地战斗着的/ 有的著名诗人/ 选择短见。/ 我们要全社会都来 / 关爱诗人的生命啊”
  ——这一节诗,诗人首先阐明了诗的社会功能,然后落脚到“关爱诗人的生命”。因为进入诗的生命状态是诗的流,是诗的发展。鉴于有的诗人不爱惜生命,这让先生很痛心——足见诗之情结的悉心细微了。
  “让每一首诗/ 古的 / 新的 / 都完成一次/ 核爆 / 将生命的诗篇 / 拔高,再拔高 /
  成塔 ”
  ——先生的国诗情结,古新并重,全面发展。一个“核爆”的比喻,传达了对中国诗的发展持积极乐观态度的情怀。这与国内一些诗人或批评家的悲观甚至绝望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推崇先生面对国诗的发展持这样的积极乐观,并身体力行的态度与实践,推崇他的博大的爱国主义诗情结,推崇他诗语言的率直、简洁、明丽与激情如火的风格!

  最后,让我的心,带着这篇文,飞到悉尼去吧——祝愿悉尼的诗人们节日快乐!祝贺悉尼诗人节活动圆满成功!祝福巫逖先生天天笔健,写出更多更美的长吟大作来!

  2008-6-7于黔中文化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13: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232、她的女儿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彼岸花》
 

  文/ 山城子


  打开信箱就看到新近结识的女夫子的邮件。内容是探讨一回昨夜我写的那篇评陶然(女夫子的另一个网名)昨天发在博客上的诗作《榴花细语》。下面是“附上我女儿的小诗一首,搏您一笑”。于是我就读到了《彼岸花》。但标题下空空的没有署名,她的女儿叫什么名字呢?我就看诗,现代自由体,短句22行,分三节。读一遍,再读一遍,就觉得她女儿叫什么名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首揉古典现代为一体的难得的篇什,竟出自一位读高三的女孩之手。



  彼岸花又叫蟑螂花、龙爪花、老鸦蒜、蒜头草、幽灵花、地狱花、舍子花、山乌毒、平地一声雷、老死不相往来等等。是因为这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分布的地区太广,而不同地区的人们分别给以了他们喜欢的名字。颜色多为红、白,花型像女孩一头扎撒而夸张的卷发,给人一种意气风发的感觉。常识就不必罗嗦了,还是进入高三女孩的诗文本吧:



  彼岸花

  吞没前生

  紫色的空气微醉着岁月

  寂寞在紫色中沉淀,升华

  丝竹清茶,轻抚琵琶

  低吟一曲蝶恋花

  轻倚秋千

  仰望 云卷云舒

  俯视 花开花落



  出语起兴处,就拎起了大势——“吞没前生”,然后再猛跌下来“微醉着岁月”。是以花自喻,还是审视一种理智的生命呢?古色古香的叙述中是别人已经,还是自己将要,履行这样的诗意人生?“寂寞”乃诗人常态,“沉淀”是厚积,“升华”是薄发。伴“丝竹”而“低吟”,想一想就是个静谧慰籍的境界,何况还可以“轻抚琵琶”?而“轻依”“ 仰望”“ 俯视”,就进入了人生淡定的境界——这也是我正在追求的呀!



  沦陷今生


  寂寞天,伤心雨

  花瓣翻飞

  繁盛而浩大的幻灭


  感觉  很毕加索

  在馨香中

  我努力微笑

  因为我怕

  怕你按下快门时,我却刚好

  闭上眼睛



  承接前节末尾的淡定,突然又“陷落”于“幻灭”。幸而我是执教过近20年高三课程的教师,否则还以为是“少年无愁强说愁”哩!不是的呀,中国教育至今摆脱不了“应试”与“题海”的桎梏,从小学一年级积累起来的逆反与腻烦的心理,唯用“陷落”与“幻灭”,才是最准确的表达。“很毕加索”的补充说明,不仅从词类活用上展示了可贵的功底,同时也灵活地道出了内心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用语)。“努力微笑”——是何等懂事的孩子——不能辜负父母的苦心希冀呀!幻灭中求生存,就是要笑对人生——这样的意思竟是顺手拈来的一个“怕你按下快门时,我却刚好/ 闭上眼睛”的幽默意象来暗示的。



  彼岸花 花开彼岸

  花开花落两不知

  生生相错


  结尾用“花开彼岸”预示扑朔迷离的未来,自然难以预料。“生生相错”,说尽了人生的无数的偶然与必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了。一般说都是诗如其人的。从这首诗中我看到了一个心理早熟、很有些知识积累、又胸怀志向的高三女孩的形象,尽管我还不知道她的名字。

  2008-6-22于黔中文化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13: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233、舒缓往复与延展的美感——略论郑力古韵《截句》的艺术特色
 

  文/ 山城子

  雨天停电,展刊伴诗,就看到了河北郑力先生的《题〈红楼梦〉截句二十四首》(载《新诗大观》2007年第12期),与诗人共游“红楼”,却也十分地消遣。

  早年读唐诗,就非常喜欢一些有复沓、排词、叠字的句子。那时只觉得美,不知何以美。现在我是与诗为伴儿了,渐谙了品性,知道那是修辞格的功力所在。而叠字、排词、复沓,则是古韵中常用修辞格的一部分,没想到竟被郑力先生用得这样的天然而娴熟。这二十四首截句凡十七首26处运用了这三格,于无形之中凸显了其作品舒缓往复与延展的艺术特色。



  请看复沓:“底是前因底是缘,也非俗子也非仙。”(引正题一)“底是”与“也非”的先后复沓,立使诗文本的行走有了慢四步的感觉,踩到那个节拍,退而再进,不就是复沓(踏)吗?“只他洒落只他颠,尽汝伤怀尽汝怜。”(引正题十一)这将宝黛之恋的悲美,复沓得多么令人悲悯呀!

  再看排词:“影里阑干月里楼”(引正题二)。专家一看:这不是“互文”吗?当然是。但山城子说它同时又是“排词”的一种,或可称之为“互文排词”。这一格是当代诗人们创新出来的。比如穆晓禾的《十二属相》里,就有多处。其实也是句子的成分排比,但排比的成分都由一个相同的主词或词缀构成的多个词语充当,这就有别于“桌子、板凳、木墩”的排比。于是我就将其分离出来,称之为“排词”了。这种修辞格的语言效果,不仅承袭了“复沓” (相同的主词或词缀的复沓)与排比的功能,而且有了类比的美感在里边,就比单纯的复沓单纯的排比更审美了一些。“玉样心灵雪样身”(引正题六)。玉、雪相映,交互(互文)生辉,自然就美多了。“万般锦绣哪般留”(引副题十二)。“万般”状繁,“哪般”说难,其情可感,其美可触了。

  至于叠字的好处不须说。早年我写散文,总是有意无意用一些叠字,而且还要双叠连绵,“情情意意”、“欣欣喜喜”,很效果地伸展伸延伸长了句中的情感。证明就是顺利通过地方报纸副刊编辑的眼目,以至于连篇累牍地得以发表。“不雨桐阴叶叶清”(引正题三)。如在目前,情境如许了。“寂寂珠帘细细垂”(引正题四)。心情见于眼目,遂使凄婉延展开来。“萧萧孤馆风无吟”(引副题七)。何其孤寂无遣呀!



  恕不悉数列举。郑力先生古韵的艺术特色,已经凭借他顺手拈来的复沓、排词、叠字的娴熟美妙,将其截句的舒缓往复与延展的美感,深深地印象我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13: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234、山城子坐在七月,读吉祥女巫《六月的心事》
 

  文/ 山城子

  与吉祥女巫在网上相遇近10个月了,经常能读到她的新作。她的作品大多都是写爱情的短诗。她的诗歌语言明白清丽,想象丰富新颖,情感深挚浓烈,已经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她日前发在新浪博客里的这首《六月的心事》,就比较有代表性。全诗仅12行,每四行分一节,排列很整齐。我们不妨逐节地欣赏一回。

  不想再坐于冷冷的心狱
  与阴暗和影子对峙
  把寂寞捧在手心 不是为了呵护
  只想防止它被阳光点燃

  诗的主体形象“我”(承下节省略了),不说苦闷,不说忧伤,不说失落,只用了一个“冷冷的心狱”的意象来完成话语。也不说现实中的爱情如何的不适意,如何的说不清道不明,如何的维持着“冷战”,只用“与阴暗和影子对峙”这个意象来替代。(这就见出诗人已经握有了成熟的诗写技巧了。)但这一切都是以前的情形了,现在是“不想”僵持下去了,得有些行动了——当然这行动还是限于心理,是“把寂寞捧在手心”(“寂寞”是对前两行的概括)。做什么呢?啊哈!“不是为了呵护/ 只想防止它被阳光点燃”。好一个“阳光”,那正是可以驱散“冷冷”与“阴暗”的明丽的爱情的象征呀!可为什么不能立刻,还要“防止”呢?这要由下节来回答了。

  为了营造一个长久而温暖的对视
  我潜回三月的桃林 采下一朵桃花
  按照梦里的印记 做成你的模样
  用我浅浅的忧伤精心喂养

  原来“我”是想要重塑爱情,变“与阴暗和影子对峙”为“长久而温暖的对视”。当然这就必须重来。但不说重来,说“潜回”,说“采下”,说“做成”,说“喂养”,这通过想象建构的意象真美。很细腻地表达了“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能追求得到吗?就看末节如何落笔了。

  我小小的爱人请喝着我的泪水
  快长大吧 等你眼睛里的热切
  象樱桃酒一样发出芳香
  我就把星星挂满我们的新房

  “小小”非小,而是珍惜之情的渗透。剩下的话语,口语行走,极明白不过了。但仍不说痛苦,而说“泪水”,不说等你求爱,而说“热切”(这个词的活用,真正是用活了),不说令人倾心,说“象樱桃酒一样发出芳香”——终于到了理想的归宿,才直呼出“新房”来!

  这样精心用泪水“喂养”出来的小情诗,一定会引出许多社会人的共鸣。毕竟现实社会的爱情生活质量实在不可恭维,维系力量的脆弱是显而易见的。但这已经不是本文的内容范围了。起于诗,止于诗,诗是人生的雅伴儿。如果吉祥女巫是在以爱情喻诗,那么尾句的“星星”就都是她亮在夜空里的诗作了。盼望她在诗的“新房”里,挂起更多更亮的星星!

  2008-7-3于黔中文化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13:40:33 | 显示全部楼层
235、试着解读老皮的“9行诗”系列
 

  文/ 山城子

  所以试着,是因为以寸短量尺长,是很难保证测量效度的。我于04年春上网学习写作现代诗,一直也现代不起来。那时就在网上遇见了老皮,他不时地关照关心我贴上去的习作,所以被我引为老师的。学生解读老师的诗,是一件困难的事,但为有所得,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对于“老师”这个词语,我是从自身的职业中获得个人经验的,这就是宽厚。这样我就可以从经验出发,哪怕解读得面目全非,作为老师的老皮,也会开心一笑的。

  “9行诗”,而且系列,无疑这是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或诗体。这是老皮的一个新的征程,自4月10日写出第一首,至我7月1日在他博客下载,已经陆续地写到第十六首了。其形式上的明显特点,就是不分节的9行,且第一行已经固定为“那一瞬间”四个字了。

  老皮曾说:“别把诗歌写得太像诗歌了,诗歌使人的真相败露。”**这样似乎嬉笑着说出来的话,如同说人家的孩子“别长得太像你父亲了”。潜台词是:因为“太像”,就全是遗传,而无变异,无变异就不是发展。而不论什么事物必须创新(变异)才能呈现出发展。“9行诗”则至少是形式上的创新。而这种新形式(或新体裁)诗歌的诞生,确实也“败露”(呈现)了诗人主张并付诸实践的诗歌必须创新的“真像”。

  下面还是走进老皮具体的“9行诗”看看吧:这是第一首,题为《窗外的景物暗淡下来了》。这应当是“人约黄昏后”天擦黑的时刻,以时间标题,却从视觉化入。真是无处不可创新,题目也在劫难逃了。

  “那一瞬间 / 你似乎向我走来了 / 我在纸上写下思念/ 我画出你的眼睛、鼻子 / 我画出你的嘴巴、耳朵 / 你的眼睫毛眨了几下 / 我甚至已经闻到你的气息 / 但我睁眼仔细一看 / 你却不是你”

  诗以“那一瞬间”起兴。“瞬间”是老皮“诗歌是诗人生命的瞬间显形”**理念的具体实施。“显”的“形”则很具体,也很明白:餐后茶余天晚独处,是极容易想念人的。“似乎”一词准确地交待了恍惚的状态,愈恍惚愈真切,连“眼睫毛眨了几下”,以及“气息”都感觉到了。然而“睁眼仔细一看 / 你却不是你”。这从情感层面来看,无疑是更加“思念”了。这是我从感性上的欣赏与理解。

  但老皮说:“诗歌之所以是诗歌,就是因为诗歌所体现的东西,正是世人对事物的理解判断和把握、正是诗人主观意识的理性和感性的完美结合。”那么,这首9行的理性埋藏在哪里呢?我也“睁眼仔细”一回,终于发现了,果然“你却不是你”。前面的“你”是想象中的,或可称之为理想中的,而后面的“你”,则是现实。理想来自现实,却又远远高于现实,将“你”置换过来,当然“理想”它不是“现实”。这样的真理性的理性思维,在诗中竟不见丝毫痕迹似的,能说这不是一种创新吗?相比之下,我在上周写的一首《植物进入盛夏》,也是要表达相同的理性。我将盛夏万绿葱茏茂盛自由和谐的景象描摹之后,而直接慨叹说“人类社会还远远没有进入盛夏”,这就失之直白了。老师到底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学生从老师的这首诗里,晓得了我那直露的尾巴该如何藏起来了。真高兴!

  下面我想再具体到第16首。所以确定了两端(目前的),一是可以表明大略的全貌,二是表明我并没有刻意选择的意思,如同随机抽取。第16首的标题叫《 当我把自己想象为一头牦牛》。虽然,内容里几乎找不到牦牛的一毛一角,但诗人何以这样标题呢?这回可能是将理性“藏头”了吧?看看内容:

  / 那一瞬间/ 我从俯视者的表情里/ 抽出疼痛的目光/ 就像为了怀念从前/ 降下自己的半旗/ 坏死的钟表坚守着不羁之旅/ 眷恋沿着脚下的河流潺潺微响/ 其实 撞开栅栏/ 远处便是天空的蓝与草原的绿

  起兴“那一瞬间”依然。然后直入意象说话。“俯视者”谁?当然是能接触到的居高临下者流。我所以这样理解是因我在40余年的不同岗位上贡献时,也曾被很“疼痛”地俯视过。凡“下半旗”无疑说的是大哀,我是痛心疾首地哀过那种经常碰头的来自封建道统的陈砖烂瓦的。“坏死的钟表”是已经废弃了的时间,但那时却一直是“坚守着不羁之旅”——这如同老皮所说“ 保持独立个人的精神性,才是成为一个诗人的根本标志”**的诗意表达。那么,这种“独立个人的精神性”是什么呢?这就是“眷恋”以下意象的内核,是“河流潺潺微响”的平静,是“天空的蓝与草原的绿”的祥和,是对天人合一的自由和谐的精神追求。读到这里,回头看那标题,那就是“独立个人的精神性”的形象匾额了。

  老皮说:“直觉告诉我:诗歌是此岸向彼岸的艰难过渡。”**——我从这两首9行诗的解读中,明白了此岸就是开头,彼岸就是结尾,与此同时此岸就是感性,彼岸就是理性。而从起笔到落笔,从感性到理性,之所以“艰难”,就是如何将想说的话,结构成恰到好处的系列意象图。因为只有这样,才是一种文学体裁,同时又是语言的艺术。否则,只求断句排列,那未必是诗歌。而要想“系列意象图”恰到好处,就必须时时处处创新出新,否则诗歌的生命也就枯萎了。

  谢谢老皮老师——坐在你诗的面前,就是坐在你的面前听你讲课哩!受益匪浅。

  ** 所引均摘自《诗歌蓝本》2006年总第二期《中间代诗人访谈系列•老皮篇》

  2008-7-3于黔中文化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13: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236、孤寂的花季,冷静的诗思
——读娜姿的<<过客>>
 

  文/ 山城子

  处于花季的女孩,有了孤寂之感,那是不幸或有幸与诗结缘——我的屏前,出现了这首《过客》,才让我有这样的判断或感叹。

  从名字到照片,我在网上认识娜姿还不足一个月。她是北方一所五年制大专院校的低年级学生,相当于还没到高三的高中生,正值花季年龄,是90后。她很爱诗,与同样爱诗的几个女孩结成了“和煦的阳吻”诗社。她们学校的一位网名为女夫子的中年教师,具体组织她们的活动,且手把手地负责写作指导。

  我与女夫子有幸在新浪博客网邂逅,相互加为好友,于是一起探讨学生们的习作,在诗社的博客或者邮件。这样我就知道了诗社的一些细节,比如学生们都没有电脑,每周两次的活动时间,才可以到指导老师那里轮流上一小会网。娜姿写诗很勤,写出来就输进手机,以短信形式发给女夫子,然后女夫子输入电脑,再贴到“和煦的阳吻”博客上。

  她们活动时临场写同题诗,还可以互相切磋甚至互改,而非活动时间就很难到一起,那就是各自为战了。女夫子在博客发“纸条”告诉我,娜姿的这首《过客》,就是“各自为战”的成果之一。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并非匆匆的《过客》。

  全诗以短句行文,共24行,分为三节。请看第一节:

  偶然经过

  空气涂抹寂寞的单色

  相遇你 在眸子相碰的一刻

  楚怜 忧愁

  着实刺伤了我

  击打一曲伤感的歌

  诗的主体形象是 “我”,对应的形象是“你”。这样的两个人称代词的结对子,经常地出现在情诗之中。那么这是不是一首情诗呢?却因朦胧在一系列的意象里,既可以当作情诗读,也可以不做情诗来阅的。我是从后者欣赏。这样,第三行的“相遇你”,就是拟人了。所拟什么事物?当然是诗。少女爱上了诗。诗之于她无疑是极其诱惑的,但又不可能立刻成为诗人。这就像“偶然”“相碰”一个心仪之人,却又不可能走到一起一样,当然有些凄楚怜爱(凄怜)又忧郁怀愁(忧愁)的了。这“着实刺伤了我”——说明太爱了。那么就“击打一曲伤感的歌”吧——说说此时的心情。先拟后喻,是现代诗的常用手法,娜姿也能不露痕迹的运用了。相信90后必然要超过80后、70后的,更不消说我这个40后了。

  你在角落蜷缩

  如夜中的莲

  黑暗将洁净包裹

  窒息地 紧紧地

  泪滑腮红处

  滴滴坠落

  惊醒了 夜的幽梦

  夜

  泛着淡淡柔情

  一同守候天明

  天亮了

  空气的孤寂悄然消散

  心情赋予诗,切忌直说,必渗透到相关的意象之中。少女视诗之可爱,是“角落蜷缩/ 如夜中的莲”(这就是意象)。“角落蜷缩”极其形象地状出了当下诗歌的社会地位。然而诗作为最高雅的文学体裁和最可抒发情怀的语言艺术,夏“莲”一样地“处(这里不是‘出’)污泥(这个商品社会)而不染”,“洁净”得纤尘不附哩!诚然,越是这样就越是岌岌可危,因为“黑暗”“包裹”得太紧,竟有“窒息的”感觉。是的!不是有人说中国的诗已经死了吗?其实没那么严重,继70后、80后之后,90后不是已经“小荷才露尖尖角,便有蜻蜓落上头”了吗?小荷“腮红处”珠如泪落,好诗正一首首的产生呀!以至大背景之“夜”终于被“惊醒了”,飘荡着“柔情”,就这样地相守,直到“天明”,少女执着于诗的情结,就是这样意象出来的。那时节“天亮了/ 空气的孤寂悄然消散”——诗歌就不会备受冷落了。

  这一节如果有人当作情诗来读,那么作者诗意出的“我”的痴迷梦幻通夜无眠泪流满面之伤感,“惊醒”之后的冷静从容云开雾散之自持,也都极其到好处了。

  路过

  我只是路过

  开始及结束

  无名的过客

  沾染一角你的世界

  转身默默离去

  “路过/ 我只是路过”。于诗,谁又不是路过呢?事实上古今所有的诗人,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有名无名的“过客”。屈原是从二千五百年前的荆楚大地路过的,一路骚歌仰天察地,亘古回荡;李白杜甫且仙且圣地走过唐朝,辉光映天;海子只路过1/4世纪的共和国,就成了最年轻的绝响……虽然,他们之中有的不是“默默离去”的,但还是“默默离去”的为普遍,比如陶渊明,比如王维,比如比黄花还瘦的李清照……还是“默默”比较冷静,比较理智,比较平静,所以我说这是冷静的诗思。能“沾染一角你的世界”,就已经很欣慰了,谁可以不是“沾染”,而能掀动偌大的一个诗国呢?

  诚然,爱情之路上,相互的擦肩而过,失之交臂,或者隔河相望成两棵树的情形,也屡见不鲜,“默默离去”自然是很冷静的人生驾驭。

  哦!好一个生长了双重审美的诗芽儿,真愿意召唤阳光照耀,雨露滋润,柔风轻抚,朝霞披彩呀!我盼望着90后的成熟茁壮,硕果累累,重新升起诗国的满天璀璨的星光!

  2008-7-5于黔中文化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0-2 15: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0-2 20: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乃重要文献!

     待老兄慢慢品读学习!

   专程前来给诗友山城子送祝福,送问候——双节快乐!

   敬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0-2 21: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学习,受益多多!主编双节快乐,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0-6 17: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点赞!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6 09:30 , Processed in 0.125156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