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山城子

研习百年新诗笔录-【181-240】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08: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191、人生真正价值的诗性象征——读钱志富的《瀑布》

  ——《山城子赏诗笔记》[6]
  文/ 山城子

  文学博士钱志富先生的网络诗歌《瀑布》,被选入了《大学语文》(可能还有别的诗人别的诗作吧?),这应当说是网络诗歌走向社会,走向诗史,走向大众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笔者作为一个游走网络诗歌的诗爱者,和主张普及诗歌的身体力行者,感到由衷的高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钱博士的这首诗以短句短节的形势,排列27行,外观真像高挂起的一帘瀑布水,比如庐山瀑布,真个飞流直下了!请看:

  瀑布
  文/ 钱志富

  到了舍身崖
  舍不得跳下去的水滴
  只好干涸

  舍身而成的瀑流
  奔向江海的愿望
  势不可挡

  舍身崖前
  舍身就是永恒

  历史的洪涛
  汇聚在舍身崖前

  舍身而得的生命啊
  奔腾不息犹如野马群

  舍身一跳 随着虹霓飞升的
  是你辉煌的灵魂

  到了舍身崖
  舍不得跳下去的水滴
  只好干涸

  而干涸
  就意味着远离大海
  远离奔腾的大海

  到了舍身崖
  容不得迟疑

  舍身成滚滚的洪流
  是不可抗拒的命运

  到了舍身崖
  后浪推下前涛
  容不得一等

  但一气读下来,其中的气势,就不是庐山瀑布可比,而应当是丰水期的黄果树大瀑布了!
  笔者曾先后五次游览黄果树大瀑布。每驻足远望白水河摸爬滚打高原而来,面对74米高的断崖毫不犹豫飞身而下,已然大气十足;近观则白浪淋漓汹涌而泻,呜呜隆隆密实厚重的涛声无绝远传,溅起白雾百余米高,七彩之虹悬然拱起美桥,那是度生命的的象征吗?
  是的!“舍身一跳 随着虹霓飞升的/ 是你辉煌的灵魂”诗人在第六节的这两行诗中已有明示。
  象征是现代诗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钱博士顺手拈来,以瀑布象征生命,以“舍身成滚滚的洪流”象征“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这样的真理早已印在当代中国高中哲学课本里,笔者曾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说,如果每个人的索取都与贡献相当,那末我们如今的人类世界就会依然停留在原始状态,只能同鸟兽一起生存和生长。我们所以能够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恩惠,就在于历代特别是当代劳动人民的无私奉献。巨大的财富积累所呈现的高楼大厦、公路铁路、车船飞机、电视冰箱、电脑手机,以及一应什物都是人们劳动的凝结呀!诚然,相反的人生价值观的存在,那是人类动物性在一些群体中固执的残留,那是被唾弃被鄙视的观念,是一切假、恶、丑病菌滋生的温床,更是违法、犯罪、强权、霸权,乃至战争的根源。无奈鉴于人类社会发展自身规律的制约,一时间不好消除。在这样资本横流商品腐臭的现实社会里,能自觉地接受和树立劳动人民的人生价值观,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诗人正是看到了这一点,理解了这一点,并以诗性的语言来阐释了这一点,这在当下网络诗歌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中,也是难能可贵的呀!

  说“诗性象征”,事实上就是用诗性的语言,来艺术地表达其所指向的象征意义。诗性的语言是由积极的修辞方法来保证来实现来诗性的。钱博士的这首诗为了强调象征的意义——“奉献精神”,并列而形成两条反复链。这就是“舍身”与“舍身崖”分别五次的出现,凡八用反复,极为有力的凸现了诗文本的内涵。为了警醒人们不要成为“干涸”的无为者,诗人还特意用了诗节的整体反复。这就是第七节对于第一节的反复。诗节的整体反复诗经中比较常见,无疑这是古传统诗艺在诗人灵感中的潜移默化了。如果拆开单句说,又用了三次反复。再就是末节“容不得”对第九节的反复。
  系列用喻,是该诗诗性语言的又一特点:“舍身崖”隐喻人类社会,“舍身”隐喻奉献,与其直接相关的又有以“瀑布”隐喻人生,以“水滴”隐喻个体生命,以“干涸”隐喻虚掷年华,以“江海”“大海”隐喻人类集体,以“瀑流”“洪涛”“洪流”隐喻社会生活,以“后浪”“前涛”隐喻后生与前辈等等,加之反复处共有23处用了隐喻。之外于隐喻系统中,还两次使用了“野马群”与“虹霓”的明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比喻系统,贯彻始终,其诗旨就蕴含而跳跃,掩藏而明丽其中了。
  该诗的语言诗性表达除了反复比喻两格大量运用之外,也还糅进了五处拟人。这就是两个“舍不得”和两个“容不得”短语的使用,以及“命运”一词的使用。还有第七、八节之间的顶针,和第八节“远离大海”的反复与递进。

  做个简单的计算:12处反复 + 25处比喻 + 5处拟人 + 1处顶针 + 1处递进==44处修辞格。
  我们不难看出:本诗的积极的诗旨,就是通过大量使用积极修辞方法,使语言呈现诗性美而含蓄地表达出来的。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像高中哲学课本上的说明与讲解,那就不是诗,而是说明文,不是语言艺术,而是教科书了。
  2007-12-12于文化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08: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192、木兰花枝一样的人生赞歌——读白沙的《成炭》

——《山城子赏诗笔记》[7]
  文/ 山城子

  冬天了。我身边是煤火炉,很旺。若是到客厅去看电视,就打开与煤火炉一个模样的电火炉,800挡的温度同煤火炉一样温暖。
  黔中的老百姓先前比较讲究的是燃起炭火盆,来守望隆冬腊月。从白居易的《卖炭翁》得知,这是很古老的取暖方式了。
  我与炭火盆接近最亲密的一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参加我函授的中文本科期末考试。已接近年关,北风凛冽,刮着清雪,那个中学的教室破乱不堪,门窗缝隙里寒冷逼袭而入,答卷有些伸不出手了。安顺函授站的老师们临时筹措来几盆炭火,每个考场两盆,监考老师成了义务员,每隔几分钟就挪动一回火盆,终于到了我的座下,心里先自就暖融融的了。那殷红的炭火会说话似的,说答吧答吧(噼啪噼啪),孩子们!我在心中乐:孩子?呵呵——我都不惑有余了。
  我从未对木炭的原材料发生过兴趣,只知道是树的枝丫烧成的,至于是什么树的无意于认知。这就比不上土生土长在黔的青年女诗人白沙留心,因而知道有一种炭是木兰花枝烧成的。

  难以相信,它们的前生
  曾是那些鲜活的木兰花枝

  说哦,“它们的前生”,这是借用佛家的轮回说,把烧炭的过程喻作一次涅磐了。前生是木兰花枝,今世就是炭了。前生很不错哩——那一树一树的花枝,一春一春的催开了多少花蕾呀?诗人用“鲜活”来饰,就可以想见一个青春烂漫的人生,正如这木兰花枝似的。是哩!——看接下来的第二节:

  作为活过一回的凭证
  当我们捡起焦糊的一截
  在大地的某处写下“一生”
  那些背向风的花瓣
  已挣脱了枝头的拥抱
  云髻高挽
  去到远方 (全诗完)

  一截焦糊的炭,是“活过一回的凭证”。不尽就想,我们迟早也都可以称“活过一回”的,但能留下什么凭证哪?说“某一处”,就适合了一切的社会人,或者说我们——该如何度过这一生,才能意义出一个凭证来呢?这前三行如果是一种设问,那么后边的四行就是回答了。
  是回答,也是一种思考,一种设计,一种体验。“背向风的花瓣”是说顺应历史潮流而动的青春年华吧?“挣脱了枝头的拥抱”,就是离开生己养己的父母及其呵护了。这种“挣脱”很从容。很从容是从“云髻高挽”的象征性描绘呈现出来的。“去到远方”,是指求学及尔后的求职吧?“远方”是理想的所在。事实上这也正是白沙及更多的知识女性走过青春历程的简洁描摹和精炼写意。

  一首好诗,深层次的审美需要回过头来回味——回到第一节去,就是要把今世“鲜活”成木兰花枝一样的人生。因为这样的人生,孕积了“成炭”的条件,可以福祉后世人类呀!领略到这里,事实上诗人已经很艺术地一面鞭策自己,一面也告诉朋友们:人生价值的高雅追求,不仅要奉献于当世,也还要延及后世哩!至于用什么来成就,那是因岗位不同而殊途同归的问题了。

  读罢小诗,余兴未尽,欣和一首附后,就叫《化炭》吧:

  窗外守冬的大梧桐
  半树的枯叶依恋着今生

  瞒不住的心事
  是粗壮的枝丫默默孕育
  一个如煤的炭化过程
  一年年的绒球花絮飘雨而去
  恍若青春不再复返
  想象轰然脆断成满满一车
  载入民间

  2007-12-16于文化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08: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193、略谈美学硕士张莹莹对诗词格律的修复

  ——《山城子赏诗笔记》[8]
  文/ 山城子

  修复作为结果时,原因自然是破损。
  谁破损了诗词格律呢?自然是今人。
  ——确切说是今人中,喜欢习作古典诗词的人里,相当的一部分人。喜欢而不求甚解,以为凡七言四句既可谓之“七绝”,凡七言八句则必题“七律”,凡七言八句中的二、六行多加两个字,就词牌成“蝶恋花”了。这种情形,不仅报刊上常见到,而今也充斥于网络诗歌论坛。例如有人对仗都整不明白,还偏要作七律,动词去对名词,对不上嘛,就糟塌了颌联或颈联了。
  ——这种情形不是批评谁,是反省,更是自省,我自己也曾这样过的,只是没发表出去贻害别人罢了。

  诗词格律,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学呈现的特有的奇葩。作为美学硕士的张微微心中的喜爱和珍视、珍惜、珍重,就身体力行在创作格律诗、词的实践中了。这种质地优秀的实践,客观上(主观上也许就是偏爱与消遣)则是对诗词格律的一种修复、一种标示。一件件地摆出来,仿佛说:仔细看看,虎是这样的,纹理斑斓,豹是这样的,有金钱斑的,不能都画成猫咪呀!

  我没怎么挑选,顺手拈来她的一首七绝和一首七律。请看 《七绝秋雨吟》:

  昏黄大地苦徘徊,冷泪稀疏去复来。
  忍教殷勤成逝水,痴心化绿印苍苔。

  这是七绝平仄定格的第一种,叫“首句平起入韵式”,其谱为:
  ⊙○⊙●●○○,⊙●○○●●○。⊙●⊙○○●●,⊙○⊙●●○○。押的是怀来韵(即1、2、4行的最后一个音节韵母都是ai)

  首句时间、地点、心情、动作都有了,二句秋雨绵绵的拟人形象就出来了。三句说的是学成宁愿暂时赋闲于家,做什么呢?打算“痴心”从事写作吧?所以“化绿”所以“印苍苔”的暗喻,也就不必直言了。


  再看这首《七律"迎春花》:

  驱寒送暖引东皇,簇绽柔枝烂熳黄。
  影弄三春深浅色,姿飘二月淡浓香。
  年年韵事留佳话,岁岁韶华印羽裳。
  敢教光阴先占取,为期大地弄群芳。

  这是七律平仄定格的第一种,叫“首句平起入韵式”,其谱为:
  ⊙○⊙●●○○,⊙●○○●●○。⊙●⊙○○●●,⊙○⊙●●○○。
  ⊙○⊙●○○●,⊙●○○●●○。⊙●⊙○○●●,⊙○⊙●●○○。
  1、2、4、6、8行押韵(ang韵)。这一首的格式(律谱),尽管有14个音节可平可仄,(○前的⊙ 表示平声,但可仄;●前的⊙表示仄声,但可平)但诗人却一个也没有通融,其标准得极其严格;其特别规定的颌联与颈联的对仗,也基本上是严对(如“三春”对“ 二月”,“ 深浅”对“ 淡浓”,“年年”对“岁岁”,极其严格)。这实在是不能不令人叹服。

  这一首吟花以寄志的七律,不仅格式严谨,且写得词清句工,不仅将迎春花簇绽的姿、影、色、香简括地勾勒出来,且以 “年年”“ 岁岁”笔锋的流转,大气的落脚在生平志向之上了。


  如果说诗人的格律诗,还没怎样显示出用意地修复,那么她创作的词作,就很用意了。意用在每阙之后,都附了标明声调与韵脚的词谱。这至少可以告诉读者,欲“玩”一首词,可不是按行数、字数凑够就行的,其一音一韵都是板上钉钉之事,丝毫不可以松动敷衍的呀!请看这阕《烛影摇红"需要》:

  不是无聊,你和我是真需要。
  依偎着绿树红花,膝下青青草。
  手上镜子多好,且拿它、凝神自照。
  一身素雅,谁见不怜,嫣然含俏。

  不是贪婪,我和你是真需要。
  这些个钻戒黄金,与锭银珠宝。
  送给穷家贫嫂,让她们、开怀大笑。
  远离疾病,社会和谐,福星高蹈。

  附:烛影摇红词谱
  ⊙●○○,⊙○⊙●○○▲。⊙○⊙●●○○,⊙●○○▲。⊙●⊙○⊙▲,●○○、○○●▲。⊙○⊙●,⊙●○○,○○○▲。⊙●○○,⊙○⊙●○○▲。⊙○⊙●●○○,⊙●○○▲。⊙●⊙○⊙▲,●○○、○○●▲。⊙○⊙●,⊙●○○,○○○▲。

  诗人已将词谱附上了,一个一个音节的对照,都丝丝入扣的。但你读时,或许这明白如话的言语里,仿佛不曾有这样严格的制约在背后,一如与你闲话,清爽而流畅。这就是艺美的功夫所在呀!
  上阕是对自然的审美,转至自身的审美。前者意境优美的在环境,后者情怀于形象而出,说的是精神文明的理想境界吧?。下阕反复“不是”续说“需要”,这回是物质文明,并不追求享受,而是“送给穷家贫嫂,让她们、开怀大笑。”——良善之心,已经跃然纸上。最后落笔于对美好社会理想的期望。这样的美词在于内容的现代,语言的现代,却有一点也没背离其作为词作的严酷要求。实在难能了!

  古典格律诗词的严格规定,难于把握的客观原因是受方言体系音调的影响。普通活里的平声,到了某地儿,可能习惯于仄声,反之亦然。张硕士是河南人,与普通话的北京标准与东北基础,虽然隶属于一个方言体系,但各地对同一个汉字的读声,仍有很大差异。因之,只注意抒情时,因而忽略标准声调是不可避免的。我是说张莹莹的律诗中,也偶存这样的情形。例如《七绝"春兰》,虽然这是一首语言和意境极好的诗。但,如果是笔者不曾懂得的其他另外的七绝平仄格式的规定,那就不是值得注意的了。

  特别应当说的是张莹莹的格律诗词,将与其父张振立、其母张桂英、其兄张贤风的诗词之作合为《四张居》即将出版了。出版后倘能被列入中学课外指导阅读书目,于国誉,于诗艺,无疑是个不小的幸事了。
  2007-12-21于文化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08: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194、从底层发出的声音——读南闽老茂组诗《一颗凡心的触摸》

——《山城子赏诗笔记》[9]

  这是南闽老茂诗友07年底的新作,贴在“绿风诗歌论坛”上。已经被加了红的。《一颗凡心的触摸》共有三首:《用去花开时间》、《黄昏的速度》、《一棵树跑下一千片夜》。看这些标题,就很新鲜。凡心触摸、花开时间、黄昏速度、一千片夜。诗的标题作用类似广告,广告做得好,买者就多。但究竟质量如何,还得买到手才可知晓。


  诗人的凡心在触摸什么?

  作为读者,我给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解答就要走进诗中去。
  诗人用去开花的时间来触摸生存的底层。一位灯光下背着婴儿叫卖鸡仔胎的女人,引起他的关注。可“我”为什么“按耐不住/ 盼望着婴儿发出哭闹声”,且要“响彻云天地飘荡开来”呢?事实上那个孩子已经习惯了伏在母亲的背上看眼花缭乱的灯下的街景,或者就睡着了,做着幼稚的梦。命运规定他没有保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腾不出手来带他玩,父亲大概是在外地打工吧?。尽管诗人没有说出这些,其景况是显而易见的。艰辛呀!诗人就想让能改变这一社会现象的人们知道,所以就盼婴儿哭闹,大声地好惊动一下子。“安得广厦千万间”,现实主义的笔法千年一脉呀!

  黄昏速度写的是上班族,下班了也不得安逸,还得忙!“脚底有风的男子,推着一辆童车小跑”,接孩子呢!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好似就要越过了黄昏/ 直抵前头——我们一直叫它未来”恨不能一下子就让他长大。谈何容易,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就业-房子-成家-生孙子……艰辛呀!
  “一千片夜”或者就有一千个类似的事吧?什么事呢?“在树下打盹的值班老头,酣畅的呼噜”。他是太累了!为了生存来值班——工厂为了节约成本,不用正式职工,老头多便宜呀,三五百钱就打发的。但,实在是太累了——可能休班时还兼着其它的生存手段。我的外甥就这样,在两家当保安,A处白天,B处夜晚。前年我回沈看他时,吃饭都是睡眼惺忪的样子,我离沈,他说舅我不能送你到车站了,我得上班去。令我鼻子发酸,想起早逝的三姐……

  我们不是看不到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伟大变化,但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远远滞后,令人目不忍视的现象依然存在。有良知的诗人自然就看在眼里,也只能看在眼里,看在眼里发之于声,而大声疾呼。但抵达社会,就被“一切”的喧嚣,比得微若游丝了。


  为什么语言要别致出味道来?

  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却也是一种语言艺术的分类。艺术嘛,你就的艺术起来;语言艺术嘛,你就得让语言艺术起来。只有这样读的人才能多些、更多些,其社会效益也就大些,更大些。所以语言要别致,别致出读者喜欢的味道来。

  “黄昏的宽阔眼神噙住一粒温暖”——黄昏有“眼神”(拟人了),且“宽阔”,说的是视野很宽。看到不说看到,说“噙住”。为什么“噙住”呢?诗人有泪潸然了吧?为什么是“一粒”呢?因为那泪沉重如固态的了。这话如果直接说成“黄昏,我在街上到处看,看到的一个情景,让我潸然落泪”,就不是诗了。

  “眼看这些光景一一来临”——“光景”就是时光景物、境况、情景、一般状况。这里的含义可能是取后者。说“光景一一来临”,已经暗示了要说的是工薪族下班后要忙乎一系列的事情:接孩子、买菜、造厨、洗涤碗筷、收拾屋子、冲澡、洗衣、给孩子讲故事……嘿嘿!不容易呀!妙通俗简约成这样,就使语言有了很大的张力。若不然,我如何想起这样多的状况呢?

  “企图叫醒他的声音/ 卷了刃,砍不走”——那个老头累成什么样子了?这两行诗的回答令人刻骨铭心。在于诗人通过隐喻后,用“卷了刃,砍不走”,让读者体会“主管”人喊声的尖利与恼火。如果改成“怒火中烧的主管尖利的喊着,喊破了嗓子他也不醒。”读起来就平庸无奇了。

  别致出味道来的句子,在南闽老茂的这组诗中还有很多,我在原诗中加了横线的。就不一一赘笔了。
  什么是好诗?大家的表述都差不多。我在这里的表述是:一棵纯良之心,简约别致于出新的语言艺术中的,就是好诗。南闽老茂的这组诗,心在,艺术亦在,当然是一组好诗。这还有什么疑问吗?
  2008-1-6于文化村

  附原诗:

  《用去花开时间》

  会有多持久?
  黄昏的宽阔眼神噙住一粒温暖
  我望向一道围栏的那边
  叫卖鸡仔胎的女人,背着婴儿
  灯光一朵朵映在脸上
  这时刻,我想象出短促而密集的花开
  一瓣。一粒温热的鸡仔胎从保温桶掏出
  又一瓣。购买的男子手捧着生活的滋补
  再开一瓣。在冷风中,我按耐不住
  盼望着婴儿发出哭闹声
  涌过栅栏,响彻云天地飘荡开来
  我穿透生活栅栏的一次注目
  用去一生中的几秒钟
  (注:鸡仔胎,孵化形成坯胎后的鸡蛋,为地方特色滋补食品)
  2007、12、26

  《黄昏的速度》

  我无法——
  告别柴火,越过炊烟的意境
  站在电气化食堂前,像一座
  守着饭熟时刻的钟一样宁静
  眼看这些光景一一来临:
  黄昏披来层层轻纱,这光阴的盛装下
  房屋给内心掌起灯,人们收工归来
  脚底有风的男子,推着一辆童车小跑
  让孩子快速前进
  好似就要越过了黄昏
  直抵前头——我们一直叫它未来
  2007、12、26

  《一棵树跑下一千片夜》

  一棵树枝叶撑开,拦劫下阳光
  使一千片叶子跑回地面,一路荫影
  使白天的身体内部,出现小块不安
  ——一小块恬静的夜
  在树下打盹的值班老头,酣畅的呼噜
  这不安的根源,使工厂静悄悄:
  机器的尖啸,负重推车与地面的争吵
  ……在一树浓荫前全都噤声
  当我跟着阳光经过,一棵树洗劫了我
  ——满脑子规章制度的主管
  此刻,如此无力:企图叫醒他的声音
  卷了刃,砍不走
  一千片恬静的夜,正带着一切深沉
  2007、11、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08: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196、“告别”什么?——解读林静的组诗《時光剪影之五》

——《山城子赏诗笔记》[11]

  一个人,或一代人,或一个社会,行进中总要有许多告别。告别什么呢?诗人以诗的形式回答,却总不能直说。不仅话不能直说,就是话题(诗的标题)也最好不直说。林静就是连诗的标题也不直说的诗人。
  “时光剪影”做了组诗的标题。“时光”是个抽象名词,本无影可剪的,然而一剪,时光就像看得见的景物一样具体了。标题用了诗的语言,且隐喻了历史。“时光剪影”也就是把历史的某些片断,剖开来看一看,看的时候加入诗人主观的目光。毕竟诗是客观事物以独特的视角进入诗人头脑的主观映像。

  这“之五”用“告别”做了分标题。“告别”这个动词大体用于人们分离之时,而用于历史就是拟人了。
  历史应当告别什么呢?哪个民族、哪个国家、哪个地区,抑或全人类的历史应当告别什么呢?诗人感知客观事物有其独特的角度,然也不排除读者解读诗人诗作也有自己独特的角度。我欣赏的习惯喜欢从大处着眼看整体,而从微处切入语言建构的意象来审美。于是我觉得诗人是从大处写的全人类的历史。

  人类的所谓文明史,其实至今也不文明。不文明的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从来也没有真正平等过。不平等的根源又是什么呢?当然是生产方式规定了的。只要人间存在着生产资料的不平等占有,存在着消费品的不平等分配,就注定了经济地位的不平等。既然经济决定着一切,也就决定了人们在政治上、文化上、教育上,乃至社会活动的许多方面的不平等地位。总统与乞丐,董事长与雇员,权力的掌控者与两手空空的人,什么时候平等过?没有平等就没有自由,就没有幸福,就没有和谐,而只能有勾心斗角、你倾我轧、纷扰纷争,乃至包括人体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爆炸与爆发。可见这个人类的世界还远远没有走出不平等的时光隧道呀!

  隧道里没有文明的灯,自然还处于黑暗中。但诗人不会这样直说的,而说“那烏黑的長髮” 和“漆黑的夜”。
  说“通通剪掉吧!”——多么强烈的愿望呀!这是诗人的起兴节概括的诗旨。这样的目标很明确,于是跳到第二节,承以“起航”——向着光明(那平等、自由、幸福、和谐的人类社会)出发。光明没有直说,而是含蓄在“银河”里。10亿颗恒星的居所,何等光明呢?那里是个“光的花園”哩!然而得付出代价——“注定佈滿荊棘 / 伴隨風雨 / 淚珠與血滴 ”。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了,总统的竞选争得死去活来,谁会轻易让给一个乞丐呢?董事长的资产也不会平均地转让给雇员的呀?

  “琵琶一曲傳千古”——诗借用《琵琶行》而转,暗示人类社会几千年来不平等依然如故。因为毕竟不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上层也未曾放下“金色的權杖”。一面是“權杖”,另一面是琵琶女。诗人意象的暗暗论证无可驳倒呀!

  “朗朗詩韻 / 生死皆豪傑”——诗的第5节这两行字面的跳离,是为诗的“合”垫脚的,就像体操运动员进行的跳马项目,腾起之前那双脚狠狠地一踏。如说为了人类的自由幸福我们有什么不可抛弃的呢?大气凛然而出哩!
  最后的落脚合在第一节概括的诗旨上。说“是時候了”,诗人的强烈愿望得到了加强。然而,依我的眼光“时候”尚早,人类幸福的“入口”还很遥远,尽管这不影响我们善良的人们携手步步逼近——尽可能让那些黑色的恶气消减一些也好哇。
  正值新春佳节之际,顺致诗人林静快乐如意健康幸福美满!
  2008-2-8于文化村

  通讯:561104 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学校 李德贵

  附:
  林靜 時光剪影 組詩 之五

  告別

  把那烏黑的長髮
  連同漆黑的夜
  通通剪掉吧!

  啓航的笛聲
  擊碎了夢的纏綿
  通往銀河的道路
  注定佈滿荊棘
  伴隨風雨
  淚珠與血滴
  澆灌
  光的花園

  琵琶一曲傳千古
  曲調悠揚
  澆滅大漠烽煙

  金色的權杖
  沒有來得及細細品味
  掂量
  臣服的
  又何止是鬚眉?

  朗朗詩韻
  生死皆豪傑
  ……

  是時候了
  告別
  烏黑的長髮
  與漆黑的夜

  1991年1月28日
  2006年8月28日修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08: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197、共鸣于诗意缠绵的夜晚——读月亮的《夜凉如水》

  ——《山城子赏诗笔记》[12]
  文/ 山城子

  做为一个诗爱者,我很共鸣于月亮写的《夜凉如水》这首诗。夜晚是诗人的天下,尤其是到了午夜,万籁俱静,诗思便如淡蓝的纸烟,回环地袅袅升腾起来。再空饮一杯小酒,酒香沁脾,那寂寞的感觉就会热烈起来,即或没有灵感来,也愿意静静地一任思绪的放纵,而不肯去睡。这是一种诗的氛围呀!

  共鸣于这种诗的氛围:

  第一节起兴,我就看见诗人“她” “裹一身酒香,她坐进沉思,”而“飘飞的思绪是一首无韵的诗,”多好的氛围呀,灵感会翩然而至吧?
  真的致了呢。看:“垂钓起一枚清瘦的伤感”。诗人大都是多愁善感的呀!文本进行到第二节,什么都来了,“渴望”、“欲念”、“走过的日日夜夜”都来了。“谁在和自己的影子缠绵?”——没有孤独就不是诗的氛围呢。就在这样诗的氛围中,文本行进到第三节,让我们看到诗人“她”在缠绵的情绪中,不停地抚慰自己。尽管这样,还是有“远树”与“荒原”的缺憾呀!带着这样诗情,进入第四节。看来是睡不着觉的了,所以才“倾听着落叶片片。”而“他” ,“沉浸在无梦的梦里,”显然不是诗人了,或者也不是性情中人哩!这或许可以互补些什么吧?——至少是保护了一个人的诗情氛围。

  共鸣于语言创新的婉约:

  我欣赏诗特别看重语言,因为诗毕竟是语言的艺术种类,语言不艺术,就没有审美可言了。记得一年前看月亮的诗,语言是比较一般的。这回细品,应当说是上了一个大台阶的。
  “她坐进沉思”,这用动作动词“坐进”来修饰一个偏正式(形+动)动词“沉思”,从而使后者方位名词化了的词类活用现象,使诗句简洁又漂亮。
  “垂钓起一枚清瘦的伤感”。这里又用可见的“清瘦”修饰无形的“伤感”,就使诗有了别致耐读的意象。毕竟诗是用意象说话的。用意象说话才有婉约的效果。
  “抚摩每一次渴望”、“点击每一个欲念”。用动词修饰非名词,非名词就被物名化了。修辞学上把这种方法叫“拈连”,也属于词类话用的范畴。
  “那缕缕豪放的青丝 / 怎样被漂洗得婉约斑白?”“豪放”修饰“青丝”,是将主观揉进了客观,且有了拟人的味道;用“婉约”并列“斑白”,是加进了“移就”的修辞方法。这样的诗句,以语言的创新,大大增加了诗的意象美。难得极了!
  以上这些被格外修辞了的语言,是这首诗不断出现的亮点。没有语言亮点的诗,不是好诗;语言亮点越多的诗,越是好诗。
  大年初三屏上问候月亮!

  2008-2-9于文化村家中临屏

  通讯:561104 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学校 李德贵

  附:
  夜凉如水
  文/ 月亮

  裹一身酒香,她坐进沉思,
  看远处那次第熄灭的灯盏。
  飘飞的思绪是一首无韵的诗,
  遥望绸缎般的夜空,
  垂钓起一枚清瘦的伤感。
           
  细细地抚摩每一次渴望, 
  谁在黑夜的幽静里展转?
  轻轻地点击每一个欲念,
  谁在和自己的影子缠绵?
  捧起走过的日日夜夜
  那缕缕豪放的青丝
  怎样被漂洗得婉约斑白?

  错过了太阳,不要流泪,
  还有月亮星星和云彩。
  彩虹过去了可以用梦再织
  春风远走了那就期盼秋天。
  可是,在这拥抱自己的岁月里,
  只有一棵远树又一棵远树,
  只有一座荒原又一座荒原。

  拉上窗帘,她与星月再见,
  鞋子分别站在床的两面。
  他沉浸在无梦的梦里,
  她倾听着落叶片片。
  夜啊,浓黑如墨幽深似井,
  大海一样广阔无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08: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198、寻找诗歌里的故事——读李清荷《稻草人》

  ——《山城子赏诗笔记》[13]
  文/ 山城子

  童年的秋后,到地里去耢玉米、耢花生、耢红薯,实在是贫家孩子的一种乐事。红薯都起过了,等于翻了一遍地。可是只要你选个地方再挖一遍,就还会有收获的,特别是挖到个大又没伤的,真是喜出望外了。
  这所谓“耢”就是捡拾,要捡拾的玉米花生红薯都不在表面上,需要到玉米秸堆里或土里去寻找。寻找就是乐趣。这乐趣沉入水底的鱼儿一般,高兴了一摆尾巴就浮上水面来。05年回辽西故乡,隆冬了,我与老伴串亲戚不走大路,喜欢从大地横穿,那意思就是“浮上水面”了——都是收过的玉米地,在堆过玉米秸的地方用脚踩,碰上硬硬的硌了一下,那一准就是主人家没收干净的玉米穗了。五华里的路,我和老伴居然踩出一、二十穗哩!尽管都是小而又瘪瞎瞎的,但找回了童年那种欣喜地感觉——毕竟那是寻找,而寻找到就是发现,发现了就属于自己的了。能不欣喜吗?

  游走网络,我喜欢在诗里寻找故事,一旦发现,那欣喜的感觉就像儿时的耢玉米、耢花生、耢红薯一样的高兴,近似一种成就感哩!
  “华语诗歌”是我经常来的地方,这几天打开李清荷的诗来学习,感觉她的诗大都写的明朗、细腻、纯真,创作了许多精品。正值开她的作品研讨会,也想找一首来说说。来来回回地翻看了许多,兴趣居然落到《稻草人》上了。或许是农村长大的吧,我偏爱与“三农”有关的作品,哪怕是在字面上。也是在这首诗里撞上了故事,就耢到了红薯或玉米花生一样的兴味兴趣兴奋了。

  诗里的故事是耐人寻味的。可以这样想象,也可以那样想象,全凭个人的美丽驰骋。清荷的《稻草人》不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稻草人》,也不是当代许多诗人创作的同题诗。清荷的《稻草人》具有独异性,独异在诗的主体形象不是稻草人,而是一个“女人”的“她”。应当是个年轻的农妇吧?从诗中描写“她”的异常行为断定,是个疯女人。“她”为什么疯了呢?诗中的透露是因为“孩子”吧?“她”在冬的田里寻觅一切,或者说是在一切中寻觅,其状态就是精神失常的状态。寻觅什么呢?当然是她疯掉的那个原因——“久久不见的孩子”。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的姐姐曾疯掉了二、三年的光景,就是因为突然失去了三个孩子,三个2-7岁的孩子。那年头孩子们都饿,趁着他们的妈妈出外去压一点糊口的玉米面,三个孩子就悄悄烧几个豆粒吃,不小心烧着了茅草房,待被救出来送到医院,24小时之内就都夭折了。姐姐就疯了,到处去寻找她的孩子们。如果姐姐也走在冬野里,也遇见一个“倾斜着”的稻草人,也会“抱住哭泣”的。

  诗中“她”的孩子是怎样地“久久不见”了呢?这颇费读者的猜测。是被黑了心的人给拐卖了吧?还是有了病交不起押金被拒之“救死扶伤”的门外,而延误生命了呢?抑或就碰到了意外事故?如果因为离异前夫不让看又想孩子心切,情形就好多了,虽然也是疯了,毕竟不揪心呀!……反正就是“久久不见”了。诗人的巧妙在于不去写女人清醒时的撕心裂肺,偏选取精神失常后的失常行为来说事,就别胜一筹。

  精品诗一般都是有多重审美效果的。如果把“稻草人”看成一种象征, “久久不见”就有了连带的象征意义。那么“她”是谁呢?这个诗的主体形象该不是诗人的主观思维的逸出吧?我还不能确定,但我还是很有这种阅读的倾向性了。“稻草人”在人们的收获前,是立过汗马功劳的,而收获后就没人问津地凉在冬野的“荒草的缝隙里”了。这不就叫做“一脚踢开”了吗?

  这首诗粗略看,不如清荷其它诗写的简约精粹,实则用心良苦。那种放下起兴节的大背景,而跳跃以诗的主体形象的细腻描摹,毕竟是要讲个不确定的伤痛故事,还是暗示社会的某种现象的悲凉呢?没有确定的答案。好就好在没有确定的答案上。因为,具体的诗一旦有了具体确定的答案,那么具体的这个诗也就死亡了。

  很欣赏、很喜欢、很推崇李家的(笔者也姓李哩!)清荷这首生命力很强的《稻草人》。致以同氏的极其良好的祝福!

  2008-2-13于文化村
  通讯:561104 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学校李德贵

  附:《稻草人》
  文/ 李清荷

  晚秋过后,农民收藏了镰刀
  他们在自己的自留地里
  种下农闲时的心思

  打大路边经过的一个女人
  抬头望着远远的庄稼地
  那里停着一只小小的麻雀
  蹦跳着玩耍

  她还看见那里长着青草
  从稻茬上生出的绿色
  不能结出丰收的谷粒

  她轻轻扭摆着身子
  如看着久久不见的孩子
  转身之前,她看见了
  远远的土地上
  在荒草的缝隙里
  那个稻草人倾斜着

  她踟躇了一下
  走到了他的跟前
  把他的破衣裳扣拢
  让他端端正正地立着

  离开之前
  女人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她把草人儿抱住哭泣
  晚霞把侧影打在她的身上
  她马上擦干了眼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08: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199、人,什么情况下体重为零?——读四序惊秋的同题临屏诗

  ——《山城子赏诗笔记》[14]
  文/ 山城子

  人,什么情况下体重为零?从物理学上说,只有进入绕星轨道。但美学不是物理学,审美意义上的体重为零,就是轻松恣意得忘了自己吧?或者就是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了。
  四序惊秋的《体重为零》,有个很故事的小跋: “那天,我跳上了岸,我看见你在水中痛苦的游来游去。我问:你要什么。你说,我要死。” 呵呵!敢情“死”了不仅没了知觉,处理后成了气与烟,剩下一点骨渣也没了神经感了,可不就是“体重为零”了!敢情四序惊秋就这样机智地先扣住题目,然后既可尽情发挥了,思维飞翔到哪里,你无法说她跑题。就像风筝,是从这根线(题目)上出发的呀!

  看美术家的诗,得有欣赏美术的眼光,特别是油画(她的油画作品我在网上见过,是很有创意和个人风格的),要站远些,看整体的布局与整体的形象。全诗分三节。第一节是头部。有饰以金银珠宝的高高的美丽的冠;第二节是身。很窈窕,且拖地长裙,环佩叮咚,素带飘飘的;第三节,是裙下露出的一排红润白皙饱满的脚趾,玫瑰色的趾甲好鲜亮。呵呵!我就是这样感觉的,这叫布局美。

  四序惊秋的这首诗,自然说的不是体重。我的差距在于往“体重”上用词句。这不是用词的差距,而是构思的差距,艺术造诣的差距——我也参加了这次活动,我写的《体重为零》(因为结束了我不知道,雁还报了歉的)很短,顺便录进来:

  此时,08的大年三十
  我屏蔽了外面鞭炮的连续绵延
  进入诗的椭圆形轨道
  将自己化掉又没有化掉
  羽毛五彩斑斓扇形展开
  飘飘飘飘天涯又海角
  春天招手小燕子双双
  许多修辞排队屏幕天上咯咯笑
  一只落伍的大雁回头飞
  先锋成我华夏的骄傲

  海角又天涯飘飘飘飘
  我忘了自己好像又没忘掉

  这样你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写的不过是大年三十游走网络即时的喜悦感觉和对大雁落伍组织临屏活动的赞扬。而在行文过程中用“进入诗的椭圆形轨道/ 将自己化掉又没有化掉”和“海角又天涯飘飘飘飘/ 我忘了自己好像又没忘掉”来强调题目的字面含义。这样我的诗就漂浮在心情喜悦的表皮上,于是就与深刻、厚重、张力这些褒义词无关了。

  四序惊秋的这首诗则不然,她是将题目象征到人生与爱情的深刻探讨中来。手法是把这个探讨放在“死亡”之前。人死了就没了体重,可不就是“为零”了吗?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今中外任何人,都要最终归于“体重为零”的。这样看,她的深刻巧妙,我的浅露直接,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谁说诗无技巧,不看技巧时他仿佛不在,研究一番,它就翩然而现了。

  一、
  最后几天,我们没有谈起鸟,那个会飞的物种
  已经和我们无关。你只说秋天月色艳绝
  盛满水的盘子,及一位被孤独围困的女人
  你说这样的夜很适合游进海里
  很适合看空中隐现的十字。很适合交尾和产子
  你说,宝贝,再暧昧点

  气泡裹挟着同样的事物,动物高高在上
  昆虫高高在上
  灰尘高高在上
  不要聲嘶力竭呼喊,也不要麻木凝視
  土生土葬
  水生水葬,
  在这圆润的秋天
  女人,你为什么是一只猫

  ——这是四序惊秋的第一节诗。“谈起鸟”是暗示生命,而探讨人的生命就是探讨人生,人生的幸福大事莫过于爱情了。诗人在这里没有空洞地表白,而是用了一系列想象构成一系列的意象,来表达的。“月色艳绝”“ 被孤独围困的女人”“海”“天空”“ 交尾和产子” “宝贝,再暧昧点”“昆虫”“灰尘”“秋天”“女人”“一只猫”随手拈来,意象无绝,隐喻着要处理好爱情,并享受与体会爱情的美满。这是意象美。而从修辞上,“很适合……”与“……高高在上”的排比,“不要”“也不要”的递进反复, “土生土葬/ 水生水葬”的复沓排偶,诗人又给我们展示了诗文本的韵味美。

  二
  那时的天空蔚蓝,
  漂移的草木,石雕的羊群,移动中繁衍着意义
  那时的温度祥和,
  逆流的河水 疲惫的云朵
  我说:宝贝,再靠近点

  举起双手,一起往外走。
  放下双手,一起往里走。
  存在抑或不存在,许多年后想像的鸟儿还在飞
  许多年后回到终点,许多年后時間在我们之间开出一朵白色的花
  风生风葬
  风生风葬
  风生风葬

  ——这是四序惊秋的第二节诗。依然的意象说话,依然的运用修辞格——排偶中的对应排比、再排偶、再排比,归于单句的反复;依然离不开生命——“移动中繁衍着意义”这实象中出现的虚象,朦胧而深刻。“宝贝,再靠近点”,即照应了第一节,也暗示了对生命与爱情的珍惜。“风生风葬”又照应第一节的“土生土葬/水生水葬”,说的是人从哪里来还得回到哪里去,也就是诗中说的“许多年后回到终点”。无须说这第二节的意象美与韵味美是加强了许多。因为不仅虚实结合,诗人还活用了词类:“繁衍着意义”是拈连,“温度祥和”与 “疲惫的云朵”是移就。词一活用就美丽,这是语言艺术中必需的呀!

  三
  宝贝,上岸吧,别接近水和爱情
  这个秋天,树叶都落光了

  这个晚上我们一起穿过冰冷的梦境

  ——这是四序惊秋的第三节诗。仅三行诗又分了两小节。第一小节承接小跋。小跋中不肯上岸的“宝贝”是“要死”——还是先别死吧,“上岸”。 “别接近水和爱情”,似说我们别再谈论人生与爱情了吧?背景不合适哩,“这个秋天,树叶都落光了”呀!第二小节“这个晚上我们一起穿过冰冷的梦境”是结句,是回到现实的生活与爱情。现实毕竟永远地低于理想,处于商品生产中的人类社会,并没有给人类普遍预备下幸福与美满——那是很遥远的事情被写在一个西方大胡子的著作里。因此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现实的生活与爱情(特别是爱情),实在不是温暖温馨温良的呀!即便如斯,也还是“一起”,因为冷暖贫富与珍惜无关。不是吗?

  回归头来看,这首诗就是一堂美学意义的人生与爱情的探讨课!我有幸座下认真聆听了一个上午哩!谢谢四序惊秋,向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08: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中华诗词第一家庭
 
  ——喜读一家人合著《四张居》(赏诗笔记15)
  文/ 山城子

  网络时代就是网络时代。书未出版,先网上张贴出来广泛征集意见,这是前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的现代精彩。唯这精彩,素昧平生的人才可以不见面就相熟相知起来,乃至成为挚友。张振立先生已在网上称我为“文兄”,就是引为挚友了吧?挚友读挚友及其家人的诗词,能不“喜”吗?

  何以“中华诗词第一家庭”标示?嘿嘿!实事求是。自然数列从一始,未始之前是零。零=没有。中华诗词以唐宋为峰,追前续后两千余年,可有一家人夫妻子女悉数而为之的吗?没有。自然你可以提及“三曹”。然那都是男性,半家子而已,何况有诗有文有赋而无词呢?或又说及“三苏”。也同曹家一样是父子三人,即便你把苏小妹拉进来,也还是不够完全,同时也无合著的诗词流传于世呀!张家则不同,振立与桂英夫妇,携子贤风,带女莹莹,完整的一家人均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并合而为著,将行于世。此实乃“前不见古人”之事,天然可称“中华诗词第一家庭”,还有什么疑问呢?住笔冥思,设若央视小崔知悉,列为“说事”,怕是标题也会这样拟定吧?

  列为“第一”,不单是史上未曾出现,其关键词还必须打上“诗词质量”字样。否则,弄些顺口溜与韵语来冒诗,凑点三句半或歇后语一类充词,让小崔“说”起来,还算是个“事”吗?
  古典诗词的质量,以现代观点评判,窃以为逃不过“德艺双馨”。德者思想性,艺者艺术性,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诗词之艺,先决标准须合格律要求,而后必以炼词锻句出妙,手法修辞出新,而铸成个人的风格。诗词之德,当合时代潮流,当发民众之声,当逸健康情趣,岂有它哉?
  笔者通读《四张居》于网上,仔细再三,推敲再四,觉其质量——德也好,艺也罢,均为上乘之作,于“第一”,既无愧色,也不必羞涩的。

  就先说思想性吧。
  诗词的思想性,自然是通过其情其思其志体现出来的。“安得广厦千万间”是诗圣的情,“独潸然而泣下”为子昂之思,“直挂云帆济沧海”则太白何等之志!下面且看张家父与子、母与女的笔下,都寄寓了怎样的志怎样的思与情呢?

  “寂寞蟾宫自念名,不依容貌仗才情。何时照世呈春色,焉用清溪慰月明。”
  这是张莹莹的《七绝?低吟浅唱(9首)》的首篇。大学毕业了,美学硕士了,满腹才学如何回报社会呢?好个“何时照世呈春色”,激情满怀,跃跃欲试了。“焉用清溪慰月明”,是说仅有山河锦绣是不够的,还须建设成高雅的人文精神环境呀!其志如何不可以鉴当世知识青年呢?
  “宋韵唐风冠古今,春江花月夜一轮。骚人当在诗中老,无限情生诱墨魂。”这是张桂英的《七绝?学诗》。为了后勤于丈夫孩子,她辞了工作,却也有自己的志向,那就是学诗。好个“骚人当在诗中老”,是要陶冶陶醉诗词一辈子的了!
  “爱凭天性抒民意,唱响和谐向远峰。”
  这是张振立《七律?祝贺〈盘古风〉创刊》的尾联。借贺之机抒发了诗人抒发民意唱响和谐的赤诚愿望。
  张贤风连续两年讴歌当代英雄人物写出了《捣练子?2005感动中国人物轻唱(11首)》和《捣练子?2006感动中国人物轻唱(11首)》,字里行间虽然都是唱赞英雄的,但讴歌的本身,不就是要向他们学习么?这难道没有志向在里边底蕴着吗?
  从以上的情形看,当言《四张居》之志鸿矣!

  “生在田间四季耕,死神舔血肉不腥。剥皮为鼓难鸣怨,阵阵沉雷是喊声。”
  这是张贤风的《七绝?三老图》之三《老牛》一诗。看了令我想到古今中外的劳动人民,不都是四季耕作的“老牛”吗?人类社会正值资本兴盛未绝的时代,而只要未绝就存在着剥削,就存在着不平等,就必然存在着无可消解的怨与恨。这是怎样的大范围而又带有社会本质性的深沉思考呀?
  “一次月薪谷万斤,尤思属下送黄金。焉知父老晨昏里,指骂桑槐向小人。”
  这是张振立的《七绝?贪官》。前两句最让人深思。如今可谓“明知贪有罪,偏向罪里行”了。缘何至此?皆因世界没了距离,而这个世界基本上是私有制。私有制是私有观念的根子,私有观念是损人利己的枝丫。根子不除于这个世界,贪是还要继续的。所以反贪将是长期的基本国策。至于长期到何时,只好请教马克思了。
  “轻裁罗袖巧梳妆,碧玉瑶环琥珀光。别墅深深花鸟树,无聊与草问芬芳。”
  这是张桂英的《七绝?赠某夫人》。某夫人自然不是大腕偷养的“金丝鸟”,却与“金丝鸟”的空虚精神无异。“无聊”一词已经点得很明白,女人的一生难道就这样度过吗?这应当是递给有闲女阶层的思考吧?
  从以上三例看,《四张居》之思博矣。

  “暖玉谁家女,临窗意可夸。香腮亲玉腕,柔嫩胜鲜花。”
  这是张桂英的《五绝?窗外》。谁在窗外呢?不必猜,自然是女儿莹莹了。不必说,母爱之情已经流溢在字里行间了。
  “陶陶燕侣乐田畴,唱和声中卅岁收。回首不觉霜入鬓,相怜已是雪盘头。凄风苦雨同舟渡,秀水青山联袂游。半百人前学鹤舞,双飞再过五十秋。”这是张振立的《七律?珍珠婚自贺兼致老妻》。诗人在这里抒的是夫妻有苦同当有福同享的百年之情。
  人之情是多角色多方位的。《七律?五十寿寄语家中诸弟》是抒手足之情;《瞻仰杨靖宇将军雕像二首》是缅怀先烈之情;《七绝?赠平舆六中海草文学社》,是热情关注文学后继有人之情。《行香子?作客农家》抒的是农家乡里之情;八百六十八言的《放歌金顶山》排律,抒的是爱国爱民之情。(以上见《振立居》)“最忆西窗,共话剪烛夜听曲。念道远,千里烟波,弱影孤身向何地?”(《雨淋铃?秋别》)(《莹莹居》)抒的是同学之情。 “大泽龙兴乘云起,力挫强秦死亦休!”(《七绝?咏陈涉》)(《桂英居》)抒的是吊古之情。
  情情深挚,情情意切。《四张居》之情,情情至真矣。

  再说艺术性。
  文章开头我说过:“诗词之艺,先决标准须合格律要求,而后必以炼词锻句出妙,手法修辞出新,而铸成个人的风格。”我以为《四张居》是经得起推敲的,是合格的,是优秀的。
  合格在于全部诗词都合格律要求。声是声,韵是韵,绝是绝,律是律,诗是诗,词是词。特别是词,在《莹莹居》与《振立居》里都附了词谱。这就像工人制造的标准零部件一样,精精制制地摆在案子上,而各种量表就放在旁边,你来检查吧,绝对的中间公差哩!这方面,笔者有另篇文《略谈美学硕士张莹莹对诗词格律的修复》,这里不复赘笔。

  说炼词锻句出妙,应比比皆是的。
  “幽兰寂寞山凹里,日蕴馨香盼问津。”
  这是张莹莹《七绝?低吟浅唱(9首)之七》的后两句。其中的“蕴”与“盼”两个动词炼得好。因有蕴,才有盼,从而那种怀才于身,盼望有人来聘用的心理状态,就被展示出来了。
  “一路日,几声蛙,荫下顽童不着纱。”
  这是张贤风《捣练子?挚地乡情农家游(8首)之三》的前两句。多么清晰的一幅游览图:一路走着,阳光灿烂,田野里不时传来蛙鸣声。举目而望村头树荫下玩耍的童稚,都是光着屁股的。这样的景致与心情,就这样清丽简洁地锻在两句中了。
  “楼下归来音乍响,门边接待声已喵。”
  这是张桂英《七律?白猫》中的颌联(三、四句)。颌联与颈联(五、六句)必须对仗的。这一联对的工且巧。工在“楼下”对“ 门边”(方位名词),“归来”对“接待”(动词),“音乍响”对“声已喵”(名-副-动);巧在形容词“响”用“乍”来修饰,就成为动词了,而象声词“喵”用“已”来修饰,也成为动词了。这既是锻句,也是炼词的功夫致焉。
  “一地草色铺苍翠,百枝灯花照长廊。”
  这是张振立《新乐府:舆新广场抒怀》中的第九联。也是工而巧的例子。工在“一地”、 “百枝”对于数量词,“草色”、 “灯花”对于名,“铺”、 “照”对于动。巧在形容词“苍翠”活用为名词,与“长廊”匹配。乐府诗是不要求一定对仗的古体诗(与近体的格律诗相区别),但诗人七律写得多,也就娴熟于此了。
  以上炼词锻句,可见一斑,备矣。

  说手法修辞出新,也不乏例子。
  “屋角雄鸡心眼傻,怎不请我拉拉架?”
  张莹莹的《蝶恋花?农家》下阕的最后两行。“心眼傻”和“拉拉架”是口语入词,与现代诗的口语表达遥相呼应,顿使词意新鲜活泼起来。活泼起来的另一个原因是恰当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雄鸡看见两个小雀篱笆上嬉戏,“傻”得认为人家是打架了。拟人到这样幽默的份上,还不是出新吗?
  “借问茶棚何处有,俺家地里大西瓜。”
  张贤风的《捣练子?挚地乡情农家游(8首)之三》的后两句。看句式,是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里化出。然而却表达了那些光*的农家孩子好客的憨厚质朴情感,令人想及农家古朴淳厚的民风犹存。这一化,化出了时下商品经济气候下难得的新意境。
  “拔节脆响发体内,不吐新芽怎罢休?”
  张桂英的《七绝?老树》的后两句。“拔节”是高粱玉米们的事,与老树何干?事实上老树非老树,分明是喻有些年纪的人(甚至就是自喻吧?)。人转而拟物(高粱或玉米),就可以
  拔节了,并以“拔节”转喻其所追求的理想具有了突破性的提高。接着又以“新芽”喻突破后的新成就,妙的又是在整句拟人的氛围中行文,从而表达了“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情怀。两句之中凡三喻两拟,这是古诗里难寻的综合用格,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了。
  “树绿村庄,荷碧池塘。小层楼,比美夸芳。”
  张振立的《行香子?作客农家》上阕的前两句。“绿”与“碧”,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且连用构成四言对仗成一幅村景图。文字工而美,实在难得。接下来一“比”一“夸”而拟人,不仅写出了农家住房的新貌,也渗透了人的积极乐观精神风貌在里边了。这可是古诗里不曾有的事。这当然是化陈为新了。
  以上,方法修辞出新,亦备矣。

  至于说到风格,莹莹的作品来的沉稳精粹,又不失活泼;贤风的因《捣练子》写得多,显得流畅自如,颇具民歌的风味;桂英的篇什,透出清丽闲雅婉约之风;振立的诗词,则简洁深厚大气成豪迈之势。

  回笔总括:《四张居》炼词锻句备,修辞出新备,各有风格备,则艺张;又寄志以鸿,寄思以博,寄情以真,则德举。德举而艺张,其作品(诗词质量)何以不优呢?优则入一流,一家人皆优,如何不是诗词第一家庭?而又史上不曾有,如何不是中华诗词第一家庭?
  2008-1-2于文化村

  山城子:中学退休教师。06年春始涉诗评,已有200余篇凡25万字见于网络。一小部分已在数家诗刊诗报及数位个人诗集纸质发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10: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糊涂——整理时,弄重复了有七八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6 09:36 , Processed in 0.10190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