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54|回复: 48

“剑行中诗”诗歌评论征集启事(本贴长期征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4 20: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剑行中诗”诗歌评论征集启事(请在此贴下跟帖)

      为了更好地促进诗歌创作和创作交流,中国诗歌网诗歌评论论坛进行“剑行中诗”诗歌评论作品征集。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调节机制,通过对他人的创作实践进行观察、欣赏、思考和梳理,文学批评以其精神驱动力参与并促进创作的完善。
      而评论的缺席一直是作者的遗憾。曾几何时,评论只是评论家们的事,然而越来越多诗人的参与、自我解读和阐释,为诗歌评论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们欢迎具有深度和力度、从多视角丰富我们的艺术想象和审美感受的精品力作,也欢迎简洁、快速、到位的短评、点评。一切治学态度严谨的批评都值得作者认真对待。
      我们不需要整齐划一的批评和一统时代的声音。也许您批评的声音很微弱,只代表了个人的兴致和审美观,然而无论您身处何种立场,主潮或非主潮,拥有什么样的批评标准、批评价值取向,我们倡导平等、自由、蓬勃的生长态势,千万种声音就是充满生机的声音,它们将汇成巨大的潜流。
      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优良、宽松、自由的文学氛围和批评氛围。
      “剑行中诗”所提的“中诗”,泛指一切诗歌演练场,非某一具体网站、论坛或交流平台。如果您是在中国诗歌网注册的会员及管理人员,我们尤其欢迎:
     1、您为他人撰写的评论
     2、他人为您撰写的评论
      如果您有以上两种文章,请跟帖在本论坛【评论征集】专贴中,或发邮件至baisha66@163.com,管理员将代为整理并张贴。
      本站征集的所有评论作品,将作为本站资料保存,作品请自留底稿。本站保留使用和推荐到其他媒体使用的权利。未经本站和作者本人许可不得在此选用。

欢迎光临中国诗歌网:
http://www.yzs.com/index.html
论坛:http://bbs.yzs.com/forum.php

                                                                                                  中国诗歌网诗歌评论论坛
                                                           2012年4月4日

相关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4 20: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贴置顶一周。取消置顶后请到诗歌评论版跟帖。注意发帖格式为:

标题
文章作者
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4 20: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保留板块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4 20: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保留板块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5 00: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sh21608 于 2012-4-5 00:08 编辑

  浅析《拧干最后的记忆》
  文/周末有约

   赏图诗:《拧干最后的记忆》
    文/沫若使者 图片来自网络



  
  那一抹夕阳
  就这样沉入这深邃的水底
  童年的老屋,用他无声的岁月
  斑驳出生命
  燃烧过的痕迹
  
  远处朦胧的山
  和沧桑的树
  为何用唇际长出的胡须
  透视水的秘密
  清风晰雨
  
  露珠和中午的辉煌
  正袅绕着曲折蜿蜒的岸堤
  走进生命的沼泽地
  捞出一株水草
  拧干最后的记忆
  
  这是一首简短的赏图诗,既然是赏图诗,当然得写出图的意境及个人独特感悟,从这次临屏诗赛的投票结果来看,说明它真正地做到了。
  作者从那一抹夕阳入手,一个宽大的背景很自然地进了诗图之中。接着“就这样沉入这深邃的水底”,一个“沉”字,一个“深邃”是相呼应的,也很贴合图的大体,足见作者眼光之准,用词之讲究。诗人又自然地切入主体:“童年的老屋,用他无声的岁月/斑驳出生命/燃烧过的痕迹”。这一句是作者对图片内容一个独特的感悟及定位,“老”“斑驳”“燃烧过”既合乎图中屋子样子,也深入了作者对童年的追忆,有些不舍,也有些淡然!
  第二段,作者由近写到远,写到朦胧的远山和沧桑的树,拟人化的山和树会长胡须,甚至会透视水的秘密,好像一场清风晰雨的造化!这一段,语言精凝,表达得体,生动形象,跃入眼前!或许,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种种际遇的感概: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末段,视角又从远及近,走向诗的高潮,“露珠”呼应前面的“清风晰雨”,中午的辉煌也呼应第一段“童年”,“正袅绕着曲折蜿蜒的岸堤/走进生命的沼泽地”,这里面展现了作者的现状和对生活的归宿感!“曲折”二字道出了人生之路之本质,但最终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沼泽地”,个中滋味尽在不言中!结尾这句尤其精彩:“捞出一株水草/拧干最后的记忆”,这是神来之笔,直戮脊梁,也点出了主题,“捞”“拧开”很有力度的把记忆有收拢起来!很有张力的结尾,同时留给作者无穷的想象,或许我们以更好的姿态走向明天!
  纵观整首诗,语言沉稳有力,情感深厚动人,意境悠远苍茫,主题鲜明干净,内容饱满浓郁,结构紧凑清晰,很值得品赏及学习!

    原文链接:http://www.poemchina.net/bbs/read.php?tid=25589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5 00: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sh21608 于 2012-4-5 00:13 编辑

  试析《拧干最后的记忆》
  文/冬雪夏荷
  
  赏析: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思维,用诗意的语言,营造出一个深邃朦胧的意境。内情和外景水乳交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特别是最后几行诗文:
   “走进生命的沼泽地
  捞出一株水草
  拧干最后的记忆”
    把抽象的“记忆”形象具体化了。一“捞”一“拧”文中形象跃然纸上。一种洒脱而又厚重之感油然而生,给人以启示。诗味浓郁,让人回味悠长。
  
  原文链接:http://www.poemchina.net/bbs/read.php?tid=260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5 00: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sh21608 于 2012-4-5 00:13 编辑

  废话暨试析沫若使者【拧干最后的记忆】
  文/布衣人
  
  1、废话
  在诗中国,最没有发言权的大概非布衣莫属。论文凭初中不及,论水平也只是脚后跟上挂暖壶。也许,只有年龄少有人及,地里的营生比大伙精通些吧。
  但承蒙花大和各位老师的厚爱和关照,布衣在这里,感到像在家里一样温馨和幸福。谢谢花大!谢谢诗中国各位老师!
  
  2、试析沫若使者【拧干最后的记忆】赶着鸭子上了一次架
  
  一首诗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抓住了读者的心灵,是否给人于美的享受,沫若使者的【拧干最后的记忆】正是恰如其分。
  从一抹夕阳的沉入入手,诗人仿佛听到了家园的呼唤,仿佛回到了养育生命的古屋,体现了一个诗人像游子一样对故土的强烈爱恋。
  远处朦胧山\和沧桑的树,从远的山到近的树诗人去抒发心里的不安与矛盾。为何用唇际长出胡须,从而是视线开阔起来。虽然安顿生活的家园,只有幻想在诗境之中,但足以安慰一颗渴望的心灵。
  露珠和中午的辉煌\正袅绕着曲折蜿蜒的岸堤。诗人告诉我们,过去的纵然精彩,都会是历史。人生只有从幻境中走出来,不只活在美好的怀念里。拧干最后的记忆,回到现实中来,去努力生活,才是唯美的选择!
  诗人写的是家园、乡村,也是在写寂寞的诗人自己!
  
  布衣第一次班门弄斧,怕玷污了老师佳作。不过这也是布衣用心的奉献,不成敬意,还望沫若使者老师笑纳。

    原文链接:http://www.poemchina.net/bbs/read.php?tid=257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5 00: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sh21608 于 2012-4-5 00:24 编辑

 
试析余燕双的《猫眼里的春天(组诗)》
  文/沫若使者

  
  余燕双以《猫眼里的春天》为题的组诗,近日在诗歌论坛面世。我以为这组诗是以发散式思维和对比式思考,给诗歌天空带来了一股春天躁动的气息。这种来自于对季节的独特思考和与众不同的生活体验,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一个“猫眼里的春天”。
  
  

  
  中国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修史之说古来有之。一部漫长的封建史为何象孔雀一样,只把功绩展现给后人,而把真相则刻意隐藏。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余燕双眼中的历史是一件长衫,它一穿就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隔若干年修补一次,越补越旧,最后连皇帝的隐私也露了出来。面对这个怪圈,余燕双试图在现实空间里翻箱倒柜找寻,但他找遍了30平米的记忆空间,也找不到那根能够缝补历史的针。因为一部庞大而漫长的历史,岂是一根针所能缝补的。何况其中有那么多穿着黑衣、脖子上扣着大清律令的鱼鹰,潜水久了变得像和珅一样失去光明磊落。对于历史来说,幸亏有那些穿蓑衣戴箬笠的鱼翁在缝补大清江山的漏洞。再回到现实生活,来面对离婚率高居不下,缺少传统的爱情观,离海枯石烂之爱越来越远等问题,一种使命感悠然而生。余双燕坚信,即使和珅那样权倾朝野的巨贪,最终也未逃过法律的惩罚,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清明》是余燕双不经意描写的清明的一个场景:爷爷坟头的墓碑虽然挺拔了一个甲子还是那样遒劲有力,但面对现实仍显得苍白无力。因此与其说这种祭奠是为了对故人的纪念和追思,倒不如说是为了不让自己的灵魂丢失。
  《毛毛虫的春天》似乎要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人和事物,不管你伟大还是卑微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即使是一只毛毛虫,它没有碟翅/丑陋/我讨厌它/但也应该有属于它的春天。《沉香一样的人》则希望我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做一个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人。不管你身居庙堂还是处在江湖,都应像大肚弥勒佛一样笑口常开。
  我十分欣赏余燕双诗中弥漫的那种宠辱不惊,冉冉升起的那种云卷云舒的淡定。纵然有几个纹身,理光头,穿黑色灯笼裤的人,也丝毫动摇不了我们向往春天的信念。放下剪刀和花锄/只带上一首写给春天的诗/和几粒种子/上路。
  《猫眼里的春天》第一节写实,从门内看门外。第二节写猫爪下血淋淋的现实。从猫眼里看世界,看到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
  
  

  
  诗歌是借助于鲜明的动态意象借助于静态或者无生命事物的心灵化,用外部意象的沉静反衬抒情主人公内心的不平静,并借助于跳跃性的组合,袒露诗人内心情感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余燕双是善于借助意象表达内心情感的诗人。他在这组诗中,把一个个简洁的意象错落在诗行之中,然后让它们跳跃、驰聘、升华成诗的意境。历史这件长衫已穿了几千年,现在又旧又破,已找不到一根能够缝补的针;爷爷坟头的墓碑挺拔而遒劲有力、电话本上针脚一样的姓氏和阿拉伯数字、毛毛虫伪装成树叶样子、大雄宝殿里那个笑口常开的人,猫眼里看到的黑等等。至始至终,意象总是那么干净、利落。
  余燕双的这组诗的场景描写具有特色。修史、寻找针、清明的祭奠、候车室那几个人、鱼鹰与穿蓑衣戴箬笠鱼翁的博弈等场景,在通往春天的路上都有其各自不同的意义。这些特定的场景与诗绪交织而行,在意象运动中跌宕沉浮,共同演绎出了诗歌的意境。
  第三,善于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把一个个相互交织的冲突陈列在我们面前。试想:欲缝补的长衫处于规避隐藏和还原真实的冲突之中何去何从;鱼鹰、和坤与穿蓑衣戴箬笠鱼翁的博弈、爷爷坟头的墓碑挺拔而遒劲有力,但在现实中欲哭无泪;针脚一样的姓氏和阿拉伯数字里,却找不到一个真正的朋友;小燕子与毛毛虫各自的美与丑、通往春天的大门有几个纹身,理光头,穿黑色灯笼裤的人;猫眼里看到的红与黑。这些逐一呈现的冲突与矛盾,刻意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成为我们的人生经历的组成部分。而在正义与邪恶、传统与现实、红衣黑的博弈中,我们可以透过猫眼里的春天,收获笑口常开的淡定。
  
  

  
  叔本华在《人性的得失与智慧》中说:“我们生命的情景镶嵌粗陋的图画,从近处看,看不出什么东西,要发现他的美,必须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余燕双的组诗《猫眼里的春天》,似乎在诗与诗主题之间寻找不到必然的联系,但从远处看,这是以历史真实与现实感受为主线的演进。我们只有把这些似乎毫不相干的事件放到一个特定的场景内,静静地感受诗人内心的脉动和思考,才能享受到诗歌带来的快感。由此,诗才能在诗人与读者之间建立起一种超乎寻常的审美沟通或者联系。
  从诗的本体论上看,诗的任务和使命是挖掘出生命的美和生活的美,让生命绽放出人性的绚丽花朵。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他应当在展现历史的同时,深刻揭示历史演进的趋势或者规律;在批判现实种种弊端的同时,应当给人以生活的勇气和希望,给人以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因为一个诗人自身的审美高度、对现实的认识程度、对未来的憧憬,决定了诗歌创作的成功与否。
  本文行文草率,其不当之处敬请作者和朋友们修正。

  2012-3-19草于四川乐山

  原文链接:http://www.poemchina.net/bbs/read.php?tid=246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5 05: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zsh21608 发表于 2012-4-5 00:22
 试析余燕双的《猫眼里的春天(组诗)》
  文/沫若使者
  

感谢朋友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5 07: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告诗坛书
——文化浅谈
作者:摭年
    孔子编选《诗经》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关雎》纯净清新、高雅热烈,《葛覃》色彩鲜艳、亮丽明快。《击鼓》之士“我独南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子衿》之氏“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经典凡音,上古肇兴,中华文明,世代裨益。风、雅、颂,赋、比、兴。遥想长江黄河三翻五跃,喟羡朴实矜持劳作蹈歌。不敢忘言《离骚》、只缄口长赞“九叹”。从项羽、刘邦到燕山太行,从“对洒当歌,人生几何”,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从“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从“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历朝历代无不体现诗歌各种题材和表达形式,从先秦时期口头创作流传民间四字,宫廷,从两汉乐府,从“建安”由四字发展为五言,再到后来者七言,其中还有诗余、长短句,无不体现了先祖对诗歌之贡献和成就,无不阐释着先人为之所生存时代以及后人所贡献存在之价值。诗歌发展至今,我辈所时代,从此实现“大转折”,一改先人诗风,从零开始,打破一切千年格律,创造出种种诗歌新体。此乃挑战,更是新开始,我们将一改先人骨风,背弃根基重新上路,殊不知年轻之辈莽撞懵懂,还自恃高明。
    有位先生陈公所云如是肺腑,事实如铁如山:一朝浮华,百年靡诗。分行号诗,晦拗乏味,意乱韵残。或天马行空,东扯西拼,离题八千;或矫揉造作,摘章哗俗,假婉馊酸。满纸火星语,一堆擦屁笺。是乃文史长河一插曲,诗途正道歧迷弯。岂有沉淀,必逝淘川。
    乔治•赛弗里斯(希腊)曾在《关于诗的独白》里引用理查兹(英国)一句话说:“诗是以情感使用语言创造出来的最高形式。”,他还说:“只有绝对纯洁的人,才具有诗的天赋,否则,他就要经过刻苦训练才能获得。”以及:“诗人可以不具备其他优点,但若他不是能够驾驭起源于人类远古时代的语言行家,就不配称为诗人。诗人起码应当具备艾略特所说那种‘听觉想象力’”。此番引导,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乔治•赛弗里斯在总结感慨“驾驭起源于人类远古时代语言行家”时,必当基于各自国家语言和文字、语法,而非当今中国诗人所追求之“邯郸学步”。作为现代诗人,实不应该置自家洋洋大国深邃精华语言文字于门隅,一味追求西方文学或者文明,甚至盲目崇拜,到头来,一无是处,让国人、外人笑话。正应先生陈公所言:洋诗一经翻译,无韵无律,便不再是诗。今现代诗,始于译也。泊来之物,不适水土。畸胎之生,岂为尤物。
    诗歌作者混淆诗歌与其它文体之本质区别,将它体之文来分行强作诗,与真诗文背道而驰。诗歌发展至此“至高境界”,我们作为现代人,一味强调凭空想象,无意循蹈仿译,丢掉自家历史和文化实行病态语法之“拿来”,用它国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捏造和排列中国文字,不是十恶不赦,也当是罪魁,不但罪魁,且败家,却还不自省。殊不知,我等正逐步遗忘岂止中国文字这发展,更重要是群众思想和民族未来之走向正体现其中。
    诗歌之责任重大,于创作,于欣赏,于觉悟和引导。给时代和历史呈现着一颗宁静心、高尚、现实、声韵。中国之诗词歌赋,必当以中国式思维式法。
    诗歌不一定必然赞美,也不至于一味强调表象美,它首先当是由感而发,而感则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每一位诗人自身对生活、环境的体会,来源于诗人与外部事物交流的结果,结果又取决于诗人与事物交流之能力高下。无论如何,中国之诗词歌赋,必当以中国式思维式法。
    先锋思想是否真正体现其先锋正面意义,有待历史验证。敢于担当时代之责任,努力创造后人所能积极肯定之诗歌时代,便是对得起祖宗和后人。其中出路,综合先人成就,容纳和延续精髓,同时创造新生诗体是上策。如若一味强调“新”而彻底抛弃“旧”,必然被后人耻笑。此所言“后人”,是真正实现新生诗歌之伟大夙愿之后人,而非败诗玩意儿之“后人”,后者后人,必将达到耻笑自己之崇高境界。让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协同巨人开拓创新,站则更高,走必更远。
    应对当今世界“多元化”之国际浪潮,龙凤与航舰争流,落霞与孤鹜齐飞,国际文化如海啸之势冲击中华文明之边岸,我们不能自乱阵脚,我们不能抱怨。我们不能“崇洋媚外”。我们的骨气不应该表现在拿个什么国外大奖回来。要真有骨气,让国风成为国际,让国际感慨:有本事去拿个汉学奖回来 。恰恰相反,提及汉学,国外人士皆啼笑:他们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姓什么,我们要去学他们?笑话。
    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国文字是五千年炼就的中国式抑扬顿挫,中国式声韵。专心之人不难发现,当今诗歌,绝大多都是翻译体,如同嚼蜡,既没有了原文里原国度的国风,又跟中国之国风搭不上调,不伦不类之混血。中华文化已经处于生死存亡时刻。摆在我们面前只有两种结局:要么不要母语,背弃祖宗,从此只身一人,如“三姓家奴”之吕布,要么,背负责任上路,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五千年文明为你撑腰。无论世界文化处于任何形势,无论文学杂交为任何形体,无论诗歌将表达任何思想,其风格必须是各国文字各自声韵和用词习惯。谁要是挑战此论断,谁就是自甘“文化”亡国奴。
    如果我们喜欢譬如英文法文诗,我们可以学习其语言,而后用原文去创作出优秀作品,同时再认真学习汉语,若没有炉火纯青之自信,不要轻易翻译,翻译之责任重大,会影响到一个民族。况且高品质翻译向来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还要经过人民和时间之考验。
    贯穿中国历史之关于“中国化”伟大成就,其一必是佛教传播之中国化。在诸多佛家经典名著里,谁能看出丝毫翻译之痕迹?佛教在中国之传播,应当归功于当时参与翻译和塑造之众人。上至皇室,下至百姓,无不信奉和崇尚,其传播和影响之大,佛教之后有哪些个外来文化能媲比。
    中华民族,历代以来就是善于接受外来文化的民族。乃至将来,仍是善于容纳世界精髓为“我”所用之开明民族。除非个别短暂历史阶段闭关锁国,中华上下五千年,必然屹立世界之颠。诸如当今文化现状之“拿来”主义,历史将证明,这将是又一次短暂之愚昧时期。我乃清醒民族,是因为永远都不会缺少清醒之人民。开国领袖已经提醒后人,谨慎行事,时刻堤防“糖衣炮弹”,历史将证明,说“甜”之人只有那一闪念,舔完了糖衣,便是无尽苦难。我们必须时刻清醒,敢于将世界“拿来”,同时火眼金睛,善于辩证和批判,实现“拿来”精华,唾弃糟粕。让别有用心之政治图谋、小人暗算爱恨不能。
    中国文字自有中国文字之艺术魅力,唐三藏集结当朝尽千文官、文辞家历经一生,且世代孜孜不倦才打造出中国式语言的佛学经典。实为当今“中华文艺复兴”之学习楷模。
    我们还必须深刻意识到,开明,不是完全接受。开明,是先吸纳,而后主观改造,最终消化形成国风,乃至世界风,为人所用。
    我们要用大脑去思考,孩童尚有是非分辨,难道成人却是案板之肉,任人宰割。当今诗歌现状,如同在城市边远之垃圾山寻宝,如同废弃工厂之污水坑中探捞生机,所以必须以更加敏锐之目光和洞察力,切记文化腐烂侵蚀防不胜防。我们在此将中华文化往岸上推,必有小鬼儿小人将中华文化往死水里拉。这将是一个长期斗争。只是胜利如回首往事,笑谈先古,已经摆在未来了。
    有人反问:“中国的,就都是好的么?”不要灭自已威风涨他国志气,外人也正在琢磨:中国的,就都是好的么?我们也应该琢磨琢磨:外国的,就都是好的么?又有人会感叹此文之主张可见中国文化之根深蒂固。闭关锁国、循规蹈矩、顽固不化,这些与根深蒂固有本质区别。不要做总试图将自已家园往死水里拉的小人和小鬼儿。若真明辨是非,形成合力,欲将溺殁之文化推向“彼岸”。
    不敬不孝不爱父母则怨父亲无能母亲脏丑家境贫陋。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家底,固有不好也自家文化。除非崇洋媚外,甘做“三姓家奴”。中国是否成为帝国主义文化之殖民地便是更好。有这样的思想 ,有这种抱怨,不如愤志立命,乃至民族存亡时与此等何甘。如若诗人都此种想法,文人都此种想法,群众都此种想法,文学何在,文化何在。大国无文学则无文化,好比大树不向阳,大房椽梁无炭防。国家兴衰,就此前兆。
    当然,传承文明热爱文学不是空口狂热之口号。亦当如有人再说是理性和务实地爱。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就事论事,踏踏实实地从点滴入手,从力所能及入手,或者闲暇从爱好参与文化运动参与文学及诗歌此事入手。如若能够处处带动觉悟,是文化、文学以及诗坛之荣幸。起码在诗坛少了一处乏味之地。我们不求凤凰来息,只愿给求真务实之真文学多一处清净之地。不然,连我个人也不屑与此等诗坛之现状为伍。
    有人又提及中国五千年文化之弊病。中国五千年文化之弊病确实不应该回避。也不应该引所谓“四大发明”之类为荣不思进取。正因如此,我还要说,我们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大国。我们从原始社会一路走来,人类所能饱含之所有苦难辛酸,我们尝之不尽,至今口有异味。五千年历史,我们拉出来比那些三百多龄无知幼童见的还多,如今却小屁孩儿当道,履被帝国主义之“无限自由”、“极度负责地侵略”所蒙蔽,小屁孩儿哄骗大人的勾当,岂不是拿“大人”们皆当刘阿斗调戏。我们也曾兴旺,我们也有过当今之“西方大唐”。我们也曾应历史规律而兴,如今应历史规律衰而再兴。试问,如今再发达之“表象”皆能长兴不衰耶。恰恰相反,如说原始社会不可长兴,奴隶社会不可长兴,封建、殖民不能长兴,乃至假设社会主义也不能长兴,那么资本主义制度比一切曾有之制度更短命。这是其本质和发展规律所决定了的,不是人为所能逆转。一个注定要灭亡的制度,何谈崇拜!全世界各族人民及其文化尽是各种制度兴衰之见证者。
    有人提及,“钢琴”是世界的,“二胡”是中国的。那么我想问,钢琴是否首先是西方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有志气让“二胡”首先是中国的,而后是东方的,最后也是世界的。殊不知,我们东方“稀罕”西方,正如西方“稀罕”东方。只是谁把自己之文化发展更扎实而已。
    一个国家之所以发达,不只是有老品牌汽车工厂,不只是首先造出了核弹。文化才是发达国家之根本象征。大国无文化则不强,强国无文化则不发达,发达国家无文化,则邪风败俗盛行,剥削压迫同道,如气球膨胀,国运不久矣。如若任其向世界张狂,伸张掠夺,任其政治及其背后资本家之图谋在世界盛行,则世界永无宁日。
    往往人民之清醒先醒于文学。文学之清醒,是文化崛起之旗舰,文学之清醒,诗歌应当奋勇争先。我们必须熟谙自家历史,同时了然世界历史。才不至于感慨自家全是烂货,人家全是优质。小时候,总喜欢跑到邻里家去吃饭,总觉得别人家饭比自家饭好吃。大同小异。(未完,见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9-25 02:55 , Processed in 0.11555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