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白沙

“剑行中诗”诗歌评论征集启事(本贴长期征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6 09: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壮烈的美        ——读《落叶》

诗/灵风
评/钟生钦       
       
        对于树,我们太熟悉不过了,以至于熟视无睹。如果将时间倒带,退回到无数万年前的春天,大地上长出第一棵树木,人类的目光首次看到她独立旷野,迎风招展,郁郁葱葱,蒸蒸向荣的身姿,将会是多么地惊喜呵!这惊喜的目光,就是我们原初的目光,婴儿童贞的目光,诗人作家应有的目光。
        诗人灵风就有这样的目光。他在一棵普通的树上,读出了常人看到却没能说出来的感悟。
        诗人同我一样,生于南方长于南方。也许,当我们在原初的地上,爬摸滚动,学习站立,于成长的第一课中,手主动在地上抓住的就是一枚小小的落叶。而这枚落叶,从高高的枝头走来,是为了给一个原初的生命予生命的质感。这一枚落叶,就是烙在我们生命天空的第一枚铜钱。
        南方的常绿树木,大都是在经历了春的新绿,夏的葱郁,秋的厚实,冬的深邃,再回到了这盛春,才在一阵又一阵春风中离开枝头,飘飘洒洒。因为,她有太多的眷恋。因为,她看到了新绿已缀满枝头,染绿了天空。出于生命的本能与执着,谁愿意这样痛痛快快地作一生唯一的飞翔?我们不禁感叹生命的脆弱。新陈代谢,是任何生命所不能逾越的结。时光是一把无情的刀,刀刀砍在生命的后脚跟。当叶柄开始失去水份,她就知道青葱的好时光再待来生。在这生命葳蕤的时节,她是如此地果决,义无反顾地离场,御长风,驾长龙,去实现梦中多次温习的鸟的姿势,在天空划出一道美丽的狐。“一生/只飞翔一次”。谁说这一生一次的举动,不惊心动魄?不壮怀激烈?琅琊山五壮士之所以是英雄,之所以家喻户晓,之所以令敌人也肃然起敬,就是生命在这最后也是今生唯一一次的飞翔中,爆发出如此的壮烈之美,所感染,所震撼,所征服。
        如果允许我将时光收集,我会把一副美丽的生命画卷,再一次呈现出来。一枚叶子,轻轻地投进了大地的怀抱,安然地睡去。经过大地之手的轻柔抚慰,时光老人的精心浇灌,她将泥化为另一个生命形态,走进根的甬道,枝的子宫,打开又一扇生命的门。以一种原生的羞态,站立在一个更高的枝头。
       
附原作:
        《落叶》
        ——灵风
       
        一生
     只飞翔一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6 20: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守住干净的自己
——浅析冬天的童话的诗

仲夏的一个周末,几个诗友相约看荷,其中当然有美女诗人冬天里的童话。地点就在我家小区前的那片湖边,那里不知何时生长着一簇簇绿荷,夏天里静静的盛开着一朵朵白的、粉的荷花。对于思想麻木已久的我来说,看荷,一是为了找点灵感,再就是借此向几位美女学习。因为关于荷的文字,之前几个美女都有佳文问世,让我在羡慕之余,心里有些纳闷。这片水,这片绿,这片荷,这个我天天经过的湖,是如何让她们思如泉涌呢?

     童话以她的《  以荷的姿势生活(外一首)》让我眼前一亮,继而是心灵的震撼。不仅仅是因为她那干净而洗练的语言,那天籁而自然的韵律,而是从那短短的诗句中我看到了一位素衣女子,恬静明丽,简单而执着的生活追求。这样的女子,谁能不喜欢呢?“在小鱼的嬉戏里与你相遇 /多少人 /轻易 就交出暗藏的欢喜 /素着色,淡敛衣 /红尘之外 /总见一位干净的女子 /以风为媒 嫁与东逝的流水 /借前世的一叶扁舟 /诵经文 /佛前剥落爱情的籽 /不说悲喜 /安静地守住那个干净的自己 。”我不能不佩服童话的创造力,这些习以为常的荷花,这些每天都在我眼前盛开和凋谢的花儿,在她的想象中变成了“一位干净的女子”,以风为媒,嫁给绿水,很恰切地表达了荷的生存环境,同时,拟人化的表达也揭示了这位干净的女子内心干净的追求,为什么要嫁与东逝的流水?流水不腐,干净。但是生活并不总是纯净的,总有污秽的流水冲进我们的生活,所以,她才有佛前静静的祈祷,才有“守住那个干净的自己”的愿望。黑格尔曾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美学》),“当习以为常的印象不断重现,破坏我们对于宇宙的观感之后,诗歌就重新创造一个宇宙。”(雪莱《为诗辩护》),童话用她的想象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干净的世界,同时也激发了我们沉睡的想象力,我想这就是诗歌的力量吧。

       之所以拿这首诗开头来谈童话的诗歌,是因为我觉得这首小诗不仅全面地反映了童话诗歌的整体风格,同时也反映了童话的诗歌追求。诗歌中的那位素衣女子,就是诗人自己,对于生活,爱情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不奢求繁华,只求守住干净的自己。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常态下,一个女子能有这样的人生追求是很不容易的,一位诗人能有这样的追求就更不容易,不说高尚,那似乎离生活太远,但是这样的诗歌追求,我只能说高尚。因为当我们读完童话的所有诗歌和散文,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她就生活在童话里,她的眼中只有阳光,绿草,花朵,青山和鸟鸣,只有纯真的友谊,只有恬静的生活;她的笑是爽朗的,她的泪是晶莹的,她的愁是淡淡的。所以她的世界是美的,她呈现给人们的世界是纯净和美丽的。也许这真的就是诗人的现实,也许这是诗人为读者创造的现实,因为只有这样的世界,才是人们追求和向往的世界,也是诗歌应该有的本质追求。因为“我们所指的美,甚至在光明大放中也能保持其神秘,只有她有这样的光彩。美是一条——也是唯一的一条领我们向未知部分,超越自我的道路,也是诗的另一定义。”(埃利蒂斯)

用纯净,明丽来概括童话的诗歌,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看看这些题目,《花儿朵朵开》、《中秋一组》、《开在掌心的花》《槐花啊槐花》,童话几乎把她见到的花儿都写进诗歌里了,而每一首又都写的情真意切,仿佛每一朵花都是她亲亲的姐妹,美丽动人,仪态万千,淡雅文静,心底纯洁。报春的腊梅花“一直惦记着”和春天交换情书,而料峭春寒中的迎春则是“一起听月光的友伴”,为你“点亮一川的灯盏”;油菜花这位乡下的妹子,则会让四月的春风为“我盖上邮戳,寄回初相逢的那个日子”;八月的桂花“一小朵一小朵的浅黄,是我们羞涩的欢喜”,小雏菊姐姐,在秋天的山野里,“把快乐撒在草丛,等我们领回家”,而在开篇我所举出的《  以荷的姿势生活(外一首)》中,诗人索性把荷花想象成为自己的化身,直抒胸臆。这些开在四季的花朵,构成了一个花的世界,这个世界里阳光明媚,芳香四溢。沉浸在这样的世界中,我们能感受的是潺潺的溪流,悦耳的鸟鸣,暖暖的阳光和纯净的情怀。为什么这些寻常的花朵,能够如此地让我们感动并记下她们的芳名,这就是诗人与我们的不同,童话在向我们描述这些花朵时,并不是简单的描摹,而是动用了大量的艺术手法,如拟人,比喻,通感等,赋予花朵以生命力,并把内心的情感灌注在花朵之上,因此我们读的花已非花,而是诗人的心,诗人的情。“叫你梨花叫我雪,是姐妹,一样素衣罗裙,眉目含青涩淡泊。”“所有的繁华不争,我们只过干净的年华。”这是写梨花吗,分明是写诗人自己的情怀。梨花只是诗人借助的意象,是诗人杯中的酒,散发的香才是诗人情。这样的句子在童话的诗里俯首可拾。不仅写花是这样,写草原,写云彩,写断桥,写钧瓷,童话总是先把吟咏的对象拟人化,而后把自己加进去,与她们对话,交流,抒发共同的情感,表达对生活、生命的理解和参悟,以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从而散发出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童话的诗歌世界过于纯净明丽,让人怀疑她是不是生活在世外桃源。其实童话的生活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她也有她的小悲欢或小哀愁。但是她不愿说,即便一些丑陋的东西已经进入她的视野,她也不愿说,她总是通过希望来表达她的哀怨。



风不必用力吹 牛羊已现

草已经这么低矮了

以至于沙土随处可见



本来

我以为我可以跟随风

在空阔的绿地上荡来荡去

懊恼的是

不是这座山拉扯我的裙角

就是那个岭阻挡我远眺的目光



这一定不是我梦中的草原

我心里准备好的许多美好词语都用不上了

因为总有什么把房门重重关上

让我在狭小的空间里

碰碰撞撞

这是作者《草原印象》中一首,草原的沙漠化已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她不愿意说什么,她只是说“这一定不是我梦中的草原 /我心里准备好的许多美好词语都用不上了 /因为总有什么把房门重重关上 /让我在狭小的空间里 /碰碰撞撞 ”。我的理解是诗人不愿让现实戳穿她理想的蓝天,不愿让一些污秽的东西污染心中的家园。所以她才要像荷一样“安静地守住那个干净的自己”。“守住”不仅表达了诗人的理想和追求,同时也传达出了诗人面对现实的无奈。这样是不是对现实的躲避呢?因为我们知道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尽管他更多的是表达诗人自己的内心,但是通过自己的内心来关照现实,反映现实仍是诗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从这样的意义上说,童话的诗歌内容显得有些单调,尽管她所营造的世界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但是过于明媚的生活,会让我们的生命失去应有的重量。因此我希望童话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多厚重的作品,这是我的期待,也是大家的期待。

        欣喜的是童话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开始改变自己。



风走过,雨走过
总会有些什么落入我的眼睛
在眼神一恍惚的刹那
把平仄的故事刻进皱褶里
沿着弯弯曲曲的泥路一路清瘦
数着朝夕

这是童话的一首近作《老墙》 ,她已经开始“沿着弯弯曲曲的泥路一路清瘦/数着朝夕” ,开始关注生命的状态和岁月的流逝,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一个诗人只有开始哲学的思考,她的诗才会有应有的深度。



我不介意风雨浸蚀了我的躯体
春花每年都会来
陪着我私语
提及惦记的人和场景
一遍一遍,把快乐想起
这是对生命的从容,也是对生活的从容。一个女子,一个诗人只有从容面对风雨对躯体的侵蚀,才能有从容的诗句。我相信童话,在守住自己的干净之后,一定有一个明净而崭新的天空,天空中一群南翔大雁,大雁下是成熟的稻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6 23: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弦意 于 2012-4-7 17:34 编辑

《大寒饮》的抒情艺术欣赏

        诗言志,这个志指的既是志向、观点、意念,也指的是情绪。汉诗的言志,似乎与抒情融合得比较紧密。但从儒学角度看,情并不等同于志,志包含情,及其他心理内容。因此,汉诗的诗言志,虽然言志、言情的诗歌均数不胜数,言情的诗歌数量甚至超过了言志类,但被传统文化主流观点推崇的往往是言志,具有规范社会作用的言志。
        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情是中国文化所要节制或排斥的东西,无论儒学或道学,都把情、欲相联系,进而笼统地归为须节制的意识范畴。因此,如何抒情,既能符合传统文化规范,又有所创新、适应当代社会解放式的变化,成为抒情诗写作时的关键。
        阅读白沙老师的《大寒饮》组诗,最深的体会就在此。白沙老师是一位优秀的抒情诗歌作者,是一位找准了诗歌写作定位的诗人。她善于抒情,贴近常态生活,语言上独到之处明显,驾驭文字抒情具有很好的审美感染力。
        《大寒饮》组诗六首,应该是写于08年鼠年春节前后。大雪飘飞的日子里,经过一年的劳碌生活和工作,趁着短暂的休闲,诗人写下了迎接新年的心情。这是怎样一种情绪呢?诗人又是怎样用自己的匠心去描绘和抒发这种复杂而丰富的情绪呢?笔者尝试粗浅分析如下:
        一、恰当地把握抒情诗歌写作的文体特点。
        前苏联奥夫相尼柯夫《简明美学词典》是这样说的:抒情诗“描写人的内心世界和由这些或那些生活情景所引起的感受……在抒情作品中,描绘得不是完整的性格,不是这种性格的发展过程…而是生活的某个时刻,人的具体状况,这就决定了抒情作品的特殊意义,决定了抒情诗的表现手段的感情色彩和戏剧性。”
        上面这段话,概括出了抒情诗写作特点的几个关键词语:由生活情景所引起的感受、人的具体状态、表现手段。根据这三个关键词,对应于《大寒饮》分析如下:
        1、由生活情景所引起的感受:《大寒饮》是写在08年鼠年来到时,这是诗人写作的大背景事件。正是大雪纷飞的寒冷天气和新年来到的喜悦,两种外界事件促使诗人情感交织,激发了抒情的契机。
        2、人的具体状态:这组诗歌里有两类人,一是诗人自己的状态,另一个是诗歌里描绘的其他人物的状态,比如赶着回家的打工仔、搬煤的一家子、那些断水断电的孤城等等。诗人正是通过描述这些人的状态,找到了自己抒情的关联点和抒情载体。
        3、表现手法:在奥夫相尼柯夫看来,表现手段主要是在感情色彩和戏剧性两方面。笔者尝试将表现手法的分析作为学习重点,其余的留作读者自行品读、体会。
        二、《大寒饮》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修辞、语言节奏和意象的作用在《大寒饮》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修辞和舒缓的语言节奏,结合具体的物象色彩,形成了《大寒饮》独特的意象。
        1、修辞几乎是所有优秀诗歌不可或缺的语言要素。《大寒饮》几乎每一句话都含有修辞手法,多种修辞挖掘出了阅读的深度和趣味,赋予诗行生动、饱满、鲜活的艺术形象感,为营造整体意象奠定了基础。
        《鼠说》是运用修辞十分突出的一首,举例分析如下:“能企望这场雪/为鼠年带来什么吗”,这是一个设问;“年是旧的,春联和剪纸是新的”,这是对比手法;“日子是一口锅/揭开就沸腾/菠菜叶早已是烫熟的塑料”,这是一连串三个互相关联的比喻为主的修辞语言,描述了一家人围坐热气腾腾的火炉前,一起吃年夜饭的温馨情形。
        接着上面“日子是一口锅”的比喻,与沸腾、煮相关联的米囤比喻,顺势成就第二节,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既然2007年没有碾剩些什么/把腊月悄然到来的雪/当成米粒囤积吧”。
        第三节与标题“鼠”相扣,延续“即使没有碾剩些什么”的情绪基础上,依然表达出喜悦的情绪:“银鼠会搬走一切:恐慌和雪灾”,把鼠拟人化,把恐慌和雪灾比喻成两件包袱;“它们穿梭在岁月里,/是一群毛茸茸的卡通”,这是包含两个比喻的复合句,充满了喜悦的语境;“唇红齿白的那只/叫姣好/也就记忆”,这个比喻见出诗人的巧思,为何不说是两只,一只叫姣好,另一只叫记忆?读者略为思索,便恍然明白《鼠说》的抒情点是: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迎来了喜庆的节日,也让诗人想起了和家人一起走过的美好回忆。
        《大寒饮》六首诗歌,都是先描述事件,自然而然地突出事件的特点,然后与自己的抒情相似点发生关联,最后只需轻轻点题,便让读者体会到每首诗歌的抒情题旨所在。这是《大寒饮》的主要章法结构,也是诗人突出文本戏剧性的表现手法。
        由于六首诗歌运用了相同的结尾手法,尽管起笔的方式不同,却辅以和谐一致的语境,形成了这组诗歌的感染力共振效果。既让读者感到一致性,又不会因为章法相似而产生阅读的枯燥感。
        2、《大寒饮》感情色彩的形成,主要是依靠物象的色彩和语言的舒缓节奏。
        如果关注到《大寒饮》里物象色彩的词语,会发现这些词语对读者的情绪导向是多么明显。比如《鼠说》里和色彩或情绪有关的形容词:旧的、新的、沸腾、银鼠、唇红齿白等等。而在《归程》中,这些形容词的情绪导向作用更明显:污水塘、凌乱的足迹、恍惚呆滞、着急等。还比如《雪舞》里:不加糖的豆浆、暮色的原味、趔趄、孤独之舞、最后化去的白、尘世的足印、慢慢飞翔等。
        只有这些表征物象的情绪倾向的词语片断,还不能成功地达到优秀诗歌的境地。《大寒饮》将这些情绪化的物象串联起来的语言手法,也有明显的特点:舒缓而略长的句子,从吟读的舒缓音韵上表达出诗人的情绪,是略微抑制而充满美好憧憬的心情。
        比方《归程》,全诗实际上就是一个长句子。而这个长句子里,“它们其实也没有更好的地方可去”这个语句,显出诗人有意无意延长语句的意识。“不如那些火急火燎的打工仔/村口还有个着急张望的/白发老娘”,也十分凸现了语句辅助成分的延长,用四字、五字长节拍的词语。“不如那些”、“火急火燎的”、“着急张望的”五字节拍,倘若改成短字节的“不如”、“火急的”、“张望的”,那么读者阅读的节奏就会变得比较急促、轻快。还比如“村口还有个”,按一般理解,这应该是两个节拍“村口”、“还有个”,但由于后面“着急张望的”五字节拍影响,读者就会改变阅读节奏,将其合为一个连续的节拍,读者吟读起来需要略为屏息,吟读的气息就会变得舒缓,有助于产生沉实的意象效果,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内心向往回归的情感。
        通读《大寒饮》之后能够发现:语句较多的辅助成分有助于形成舒缓的语言节奏,语句语义的延伸,使语句得以延长,是这组诗歌里作者形成舒缓节奏的重要方法。《归程》中,承无处可归的雪花“到处留下凌乱的足迹”之意,延伸出它们“不如纽扣/还有根针线拽着”,说明雪花无可归家的原因,为下面的结尾牵出了关联点:那些打工仔还有母亲盼着他们呢。正是这样的关联点不断延伸,使诗行具有了不断描述的新线索,保持了语义的连续性,长句变得十分合理,而凸显为一种复杂化的语法修辞,甚至是章法手段。
        以这个视角阅读《大寒饮》,会发现舒缓读者的阅读节奏的语言,对恰当表达内在情绪具有的载体作用,表现出诗人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力。
        三、真我、原色写作的抒情风格。
        白沙老师是一位原色的抒情诗人,是一位真我写作的诗人,在现代社会里具有弥足珍贵的人文价值。
        原色写作需要从平常的、没有太多鲜艳色彩的素材里合理升华,提炼出有价值的情绪,才会形成艺术感染力,许多诗友难以逾越这道沟坎。白沙老师以敏锐、细腻的触觉,却不拖沓的文笔,与群体的心理情绪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她正确提取写作素材,诗歌意境给人以独特情绪感,浓而不烈,深而不晦涩。白沙老师的诗歌是向往幸福生活者的抒写,散发出和顺的光亮,值得诗友们借鉴。


参考书籍:
《中国古代抒情理论的文化阐释》   李珺平    北京大学出版社



◎大寒饮(组诗节选三)/文:白沙

◎之一:鼠说

能企望这场雪
为鼠年带来什么呢
年是旧的,春联和剪纸是新的
日子是一口锅
揭开就沸腾
菠菜叶早已是烫熟的塑料

既然2007没有碾剩些什么
把腊月悄然到来的雪
当成米粒囤积吧

银鼠会带走一切:恐慌和雪灾
它们穿梭在岁月里,
是一群毛茸茸的卡通
唇红齿白的那只
叫姣好
也叫记忆
——————————————————

◎之二:归程

无处下脚啊
想想那些错乱的雪
屋顶上、高压线上、污水塘中
甚至人家的烟囱里
到处留下凌乱的足迹
它们其实也没有更好的地方可去
眼神恍惚呆滞  不如纽扣
还有根针线拽着

不如那些火急火燎的打工仔
村口还有个着急张望的
白发老娘
——————————————————

◎之六:雪舞

黄昏还没来临
我从一袋不加糖的豆浆里
咂出了暮色的原味
虫子们清好了嗓子等待雪霁

从一片到另一片
雪花的孤独之舞
在我的注视下有一些趔趄
最后化去的白
隐去了尘世的足印  它将回到夕阳
携来的净水瓶里

并最终成就这支雪祷之歌
群山之喉已锁
这时我决定化身为一只唱歌郎
背负着暮色
慢慢飞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7 16: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评怎么评?远离生活、心灵及各种感受,相反!是不是批判主义的、歌颂主义的、逃避主义的评论,我觉得现在有一种倾向,相互表扬与自我表扬的多,而批评。甚至批判的少,所以。评论流于形式,这也是诗歌没落的一个原因。官场中的抬轿子,和拆台是在是在诗评中,要不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7 18: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爱松 于 2012-4-7 18:45 编辑

宫殿,一定会以另一种方式永恒存在着
——简评爱松长诗《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

作者/张雷




       
         阿尔罕布拉宫,伊斯兰教世俗建筑与造园技艺完美结合的登峰造极之作。
       
        十九世纪的某一天傍晚,西班牙最伟大的吉他演奏和作曲家弗朗西斯科·泰雷嘉来到了格拉纳达,看到夕阳下苍茫,悲凉而又玄秘的阿尔罕布拉宫,感悟人生和命运的起伏,思绪难平,遂创作了不朽名曲《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
       
        所有的回忆——大理石的圆柱、构成迷宫的长廊、彩砖铺砌的地面、赫赫武功的君王、婀娜纤丽的宫女、风情万种的饮宴;口口相传的轶事、图册文字的记载;吉他、羊肠弦、轮指、颤音;邂逅、怀念、弹奏、神伤……激情而又孤独地汇成这首长诗所吟唱的主题,内蕴一种深邃而又随意的气质,“只有触弦的一刹那/被精细地消耗着的时间/奏起这悲伤”(《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第一部《记忆》之10)  
       
        长诗《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以下简称《阿》,阿拉伯数字为节序号)共分《记忆》、《祈祷》、《弗朗西斯科·泰雷嘉手记》、《致敬!安德列斯·塞戈维亚》、《给练习者》5个部分,100节。以泰雷嘉的同名吉他曲中那种复杂的忧伤气质、敏感而又温厚的旋律精神紧密结合着全诗的1500余行诗句,同时又不乏弥散性的指涉意味,并共同追求一个总体大于各个局部相加的意义价值与审美效应。
       
        乐为情衷,诗乃情动,在揉合了壮观悦目与绮丽纤巧的奏响和倾诉中,一行行展开诗句,追想历史、追想繁华、追想曾经的欲望与迷惘、追想远方的道路、追想永不衰竭的激情源泉,是爱松长诗写作的本质所在。在这样的写作面前,那些浮躁喧哗的功利目的和充盈小我欲望的写作,都顿时显得黯淡无光。而诗句中绵密回旋的诗性思考和跌宕不安的情感颤动,也正是这个长诗价值的不同之处。据说,曾有游人被阿尔罕布拉宫那种基本结构极其简单,但整体却纷繁复杂的装饰所震撼。而面对这首具备同样气质和风格的长诗,读者确实需要利用安静和耐心来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解密符。
         “宏伟的宫殿
        只有靠这点孤独
        才能进入”
        (《阿》第五部《练习者》之86)
       
        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曾经这样写到:“什么是诗歌?/远航的船只/没有码头。”解读这首长诗,面对诗人不同角色的化身、不同的言说方式:或独白、或旁白、或主观、或客观的自语、对话以及歌谣吟唱,目光追随着这艘远航的船只,无异将经历一番神秘而奇妙、激动而不安的奇境探险体验。  
       
        当目光停留在最后一行诗句上时,尽管经历了那么多隐喻暗藏的描述和不同意趣的领略之后,我们还是欣慰地意识到诗人并不想将内心激荡的情感变成一场无休无止的叙述盛宴,却是适时而巧妙地终止了对这座回忆中的宫殿的精密叙事和重建,虽然他依然拥有再次展开的权利:“沿着回忆/他回到了原地/他慢慢捡起一块砖/砌在/另一块之上”(《阿》第五部《练习者》之90)。于是,全诗的开头一节和结尾一节,诗人有意地共用同样的一节诗句,但在排序上做了颠倒式的回文处理。诗歌的结构由此被重新编制,无限循环的可能性成了心灵体验与回响的隐喻,而 “红色的城堡”则成了引动无穷无尽之回忆的节点。长诗的开头,位于阿尔罕布拉山上的红色城堡静默在夕阳下,一双试图演奏的手,“指尖上翘起/一些沉默的沙砾”,“琴弦上传来心跳声”,“阿尔罕布拉宫,垂暮的老人/遥望尼罗河水/泛滥青春/黑暗幽深的笑”(《阿》第一部《记忆》之1)。屹立于苍茫背景下的宫殿成为真实的背景,“沉默的沙砾”是历史在时光中细不可数的沉淀,扬动的指尖即将奏响像河流一样深邃的心灵之音,这将是少年对刹那间感受的捕捉,将是老人心头展开的一场对感伤、凄怆、悲凉、孤独的回忆巡航。最后一节诗中,同样的诗句重复出现,历史之重渐次成为弦音之轻,并以此获得更为永恒的存在价值(同样的,也成就了诗歌之轻,诗歌也是一种音乐形式):“黑暗幽深的笑”、泛滥的“青春”、遥望中的“尼罗河水”、“垂暮的老人,阿尔罕布拉宫”一一化成“琴弦上传来心跳声”,那些长久而沉睡的“鲜血与光荣” ,俱成为泥土中混杂着的“一些沉默的沙砾” ,历史的实体消解,结果是“红色的城堡”呈现为夕阳下的弹奏者指尖上缓缓流动的音符。(《阿》第五部《练习者》之100)。这种渐次潜入宁静深处的深沉喟叹不言而喻,这番转瞬即逝的短暂、寂灭之下却又生机宛如的心理情结,已渐得禅的透彻。然而,这样的透彻感受,并没有减轻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怀,以及对回忆和当下的珍惜——全诗结尾处,又一座宫殿在指尖上的重现,这是诗人对烟一般消失了的曾经所给予的明确回答:不要为盛世宫殿的消失感到痛苦,它将被别的并不逊色的形式来代替。看似形而上的玄妙,却具备对世事人情景象的睿智洞察。诗人由此含蓄地揭开长诗演绎所实现的结论:“宫殿,一定会以另一种方式永恒存在着”。  
       
        屹立在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成就于吉他琴弦上的阿尔罕布拉宫——悬浮在作曲者、演奏者、练习者心头的阿尔罕布拉宫。宫殿的辉煌因回忆而永恒存在,宫殿永恒的辉煌因回忆而获得延续,存在与回忆在神往的心灵间愈发被敏锐感知,成就出恢宏、博大、坚韧的品质,这是一种物质存在从时光中升华为永恒精神的秘密,是凡人所能感受到的、近在咫尺的天堂显现,而诗人的使命,正在于对这隐含不显的真相与本质,予以特别的揭示,以诗性的明澈与震撼留传未来。  
       
        再读一遍这光彩耀人的诗句,辉煌的精神、深广的象征将由此展开:“我们修建我们/唯一的家/我们却不住在那个地方/我们创造伟大的心房/我们却/不住在那个地方/我们因此/献出了血肉和骨头/我们仍然/不住在那个地方/我们只能把/唯一的灵魂/安葬在这/深深的堡垒中”(《阿》第二部《祈祷》之27)。  
       
        阿尔罕布拉宫,红色的城堡!“谨此/献上绝望的轮回之音/谨此/献上颤动的手指和/光荣的力量/照耀这/阴郁的黄昏 ”(《阿》第三部《弗朗西斯科·泰雷嘉手记》之41)。这是对阿尔罕布拉宫最为虔诚的回忆方式。“绝望的轮回之音”可视为虔诚的品质,“颤动的手指”和“光荣的力量”驱动着这种精神的传承与延续,以此照耀短暂、忧伤而宁静人生。因此,“最重要的一句:/‘红堡才真正需要/泰雷嘉’”《《阿》第三部《弗朗西斯科·泰雷嘉手记》之52》),可以在此重申一句:泰雷嘉这个名字不仅仅是指泰雷嘉本人,也是指同一条道路上步履匆匆的前辈、是当下的我,也是未来的你。光荣的使命在这条道路上的无数人间传递和发扬,无法阻挡:“他的使命如/摩尔人的使命/宫殿是沙与土/欢乐的王国/吉他是血与肉/碰撞的魂灵/阿尔罕布拉/拨开云层/始终得见!”(《阿》第四部《致敬!安德列斯·塞戈维亚》之68)这箴言般铿锵的诗句,仿佛是一道精神传承上的誓言。是对使命接受的誓言,是坚信未来的誓言,理想坚定,不畏艰难,如同不惜奋斗一生的朝圣者,深信“阿尔罕布拉/拨开云层/始终得见!”探究根源,不仅让人感叹:这种坚忍不拔的信念与追求,又何尝不曾闪耀着生命存在的尊严之光?
       
        与这些充满荣耀的献辞相伴随的是一颗不断变化、求索、超越、反思的心灵,是代表着生活在当下的“练习者”。在第五部分《给练习者》中,时刻跃动着与生命、求索、存在困惑的思辨,诗人通过不同侧面的描述和比喻给予多方位的呈现:“许多把钥匙在手指间/晃动/他不确定该用哪一把”(《阿》之81)即便练习者暗自得意于资质上的天赋,“双手是父母遗传给他/最骄傲的一部分”,但“宫殿的结构令人眩晕/他一直在寻找一条捷径”(《阿》之82)与此同时伴随发生的,是另一些可称之为困扰的日常经历碎片:“厚厚的老茧”、“懊恼”、“对练习厌倦起来”、“彼此纠缠不清的男女间亲密关系”、“时间与事件的积尘”、“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得不到最正确的回答”、“你怀抱着的不过是/一个虚拟的回响”……它们不时在练习者前进的道路上尖锐地闪现,并通过这些毫不留情的真相细节铺垫,从而揭示出面壁十年的艰辛完全是根源于一种更深切的、关于生命存在的反思:“他开始怀疑/出生对于一个音符/是真正存活的存活/而出生对于自己/终究是死亡的伊始/他开始害怕世界/真正喜欢上了/音符活生生的气息”(《阿》之84)由平凡的琐碎直指崇高的精纯,在重现荣耀的道路上又不失人间气息,这番鲜活的注释足以令一个普通读者豁然反省,原来追求恢宏博大的理想,全是一种普通人可以在俗世中身体力行的作为。当然,面对物质世界空前活跃的诱惑,诗人同样清晰地、毫不讳言地宣称:“宏伟的宫殿/只有靠这点孤独/才能进入” (《阿》之86),直接袒露出一个追求精神家园者不可随波逐流的品格质地。
       
        如果把《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看成是一个生命在时光的流逝中进入另一个生命,以此获得延续与不朽的象征,诗歌的命题便昭然若揭。“这是我的伊始与终结”,最初的回忆成了最后的记忆,出发成为终结。这个回忆的世界,具有短暂而又永恒的意义:“音符/此刻已成灰烬/音符已幻化成水滴/阿尔罕布拉/放逐昨日的梦境/在手指与琴弦的交替间/岿然耸立!” (《阿》第五部《给练习者》之99)
       
        这是一首呈现历史与回忆的诗歌;是一份解读名曲中蕴含于宁静之下的忧伤与复杂情感的文本。“它们如此存活/感受着/尘世的黑暗与阳光”(《阿》第三部《弗朗西斯科·泰雷嘉手记》之56),这意味着,这首长诗需要的也许不是某个人笨拙语言的诠释,而是需要你耐心长久的倾听与不期而遇的共鸣。  



附长诗《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地址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40225a0100dzte.html(1-60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40225a0100dztw.html(61-100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7 18: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占第二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7 18: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占第三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7 18: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占第四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7 22: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华读评】古韵新意写春秋(读陈绎如的组诗)

【秦华读评】古韵新意写春秋(读陈绎如的组诗)
   
                                 口 秦华


     初读陈绎如先生的作品是在九路诗歌举办的《九路散文诗大赛》初评时,那个时候,我这个评委对他的散文诗写作深感敬佩,但不认识这个人,只有粗略印象,更不知道他的诗歌写的那么好。
    再读陈先生的作品(现代诗歌)是在《中国当代诗风》杂志创刊号上。是“鼎力推荐”的诗人,看了他的简介才对他有了进一步了解。我看东西总是先粗略看看,有了吸引才细细品味。接着才去看这个人的简历,已加深印象。
    这本杂志迟到了近半年。是由于我身体原因,未能够及时与编辑联系,以至杂志发完我还没有收到杂志,差点与之失之交臂。还是好心人“冰木草”将他那里多的一份寄给我,才让我有机会读到陈先生发表的三组精华的组诗。
    读陈先生的诗歌感觉如同沐浴在春风中,心情开朗、荡漾。他不愧为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二级作家。从八十年代写作以来,在文学这块沃土上一直辛勤地耕耘着,从不怠懈。他获奖百次有余,比一些作者写作的东西还要多。而他却从不张扬,总是默默地用作品说话。
    他是一个真正能够耐得了寂寞的诗人、作家。
    陈先生的文字功底十分了得。总是将厚重地诗意、诗景展现给大家,这些与他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从他的诗歌里,你无法看到多余的字,更没有口水。字字精练;句句饱满,每个字都包涵了许多深刻的含义。有的时候,一句诗歌就是一个故事。
   如:写意或剪影:人物(组诗)《徐文长》中他这样写到

绝才满腹未能
饱肚有诗情画意传世
一帜独树
《四声猿》《画红梅》
饥时才去换粥


    就几个字已经将徐文长的文才描绘地栩栩如生。让我们仿佛置身其中,正在看徐文长作诗作画。那种诗情画意的场景已经溢满脑海。《四声猿》、《画红梅》勾起我们的欲望,总想着怎么才可以看到这些传世之做才好。
    他对人物的写意或剪影,用墨不多,寓意颇深,让人不能不赞叹先生的书读的多,古典文学的功底十分地厚重。
    他擅长写组诗,却不是那种很长的组诗,给人以恰倒好处的感觉,没有视觉疲劳。他运用的语言机巧和手法很微妙,没有刻意地表现,就能够将人、物、景刻画地如此动人。
    你看《杨升庵》:

着锦戴花状元殊荣似烟云
过眼
三十五年流放刚直才
风骚中华文化

有笔一支如足
走遍云南山川
衣袂飘飘抖杖伤血痴
入土而为桃李
茁壮
逐坐青拥绿

    再看《李膺》

脚下清流远向铮铮
是书生
身正如风令污吏望风
弃官御敌英勇
震远城兴
文治武功却如电光
石火
划不破漫漫长夜

    还有《阮籍》

六十天大醉不醒避于仕途
联姻
始做白眼青眼
一腔深沉怎是
八十二首《咏怀》所能装满
且琴且棋也能炼丹
谈玄

    这些人物都是历史上的铮铮铁骨,是一些有志男儿。这些也是陈先生的心声真实地写照。
    他说:
不可悔是志
非志学者杨慎


    只有心怀大志的人,只有情操高尚的人才能够有这样的才情、才智、才气。才能够大气地挥毫写就这样咏志的诗篇。只有对诗歌热爱的人才不会低级趣味。稳重务实地用笔尖写就春秋。让千万年的诗歌长河不断流。
    在许多人混沌地对待诗歌的时候,读先生的诗歌真有让人眼睛一亮的感觉,细读后更有亲切感。感觉他的诗思、诗景,他的技巧都是他承前启后地自然表现。只有熟读历史与现代文学的人、博览全书的人才能够有如此深厚地文字底蕴,才能够成为诗歌以及文学领域里的一棵常青树---四季油绿,郁郁葱葱。
    一组好的诗歌就如同一杯美酒-----醇香迷人不喝也“醉”。陈先生的组诗《写意或剪影:人物》就是那种古韵新意、富有张力、言简意赅、蕴育地美妙境界,我无法用语言阐述地透彻。
    曾经在讨论什么是诗歌时,我也有的共同认识;“什么是诗歌?应该是用最少的字表达最有内涵的文字。看它是不是诗歌应该看它韵律,不是看是不是断行,是不是在电脑上按了回车键。断行的不一定是诗歌,不断行的也不一定就不是诗歌。有韵律、有诗核、诗眼所在的才是诗歌,这个是诗歌无法改变的标准。”
    如果你将陈先生的诗歌不断行地接在一起,照样可以读出这些诗歌的韵律来。这就是他将古韵诗律巧妙地运用到现代诗歌的表现,让现代诗歌更有律动性。在这个运用中还有象许淇写就的词牌散文诗、寒山石写的微型诗歌(包括微型散文诗),还有许多人,都那样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却不是无章可寻地激进派。是一种让喜欢、让人难忘地好诗歌。这样的诗歌应该是我们学习地榜样。
    对于现代诗歌而言。能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人不少,但能够很巧妙地结合,有那种“踏雪无痕”的境界的人并不多。这些并不是每个人都没有掌握和运用得当的,那是需要功夫的,内功。
在《中国当代诗风》中,同时还刊登了陈先生的另一组诗《梦里桃花》。这组诗歌给人的感觉更是优美,也同样能够从中看到古韵新意的功底。这里就不详细解说了。还是自己去品味更有意境。
   陈先生的短诗组《风、结满清朗》是只有3到9行的诗歌,却能够把诗歌的核心、诗歌的灵魂舒展给你看。有一种“废话少说”的境界。

《回忆》

一支竹篙的距离无法
接近天空
这时水声响起
夜跑前跑后

    竹子能长多高?做成竹篙又有多长?自然是不能丈量如天一样《回忆》的深邃。竹篙多重?也无法探到水的最底层。只能拨动水声,而人间的《回忆》比天高,比水深,比夜长。
   谁没有自己的《回忆》呢?随着年龄的增长,《回忆》就积累得更多、更长。
    写到这里,语言已经开始苍白,还是去读陈先生的力作吧。我想您的感受比我更多。更希望陈先生走自己的风格,写出更多、更好地诗歌来。
    我这篇读后感在接到杂志的时候2006年10月15日就写成了,总被琐事绊着,拖到今天才打出来。有许多不正之处敬请大家指正。谢谢!
(2006/11/28秦华于上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7 22: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华赏析】一只枝红杏出墙来
——洪烛先生的组诗《西域》
     
             口 秦华
http://www.yzs.com/cgi-bin/bbs/topic.cgi?forum=2&topic=28791&show=0

     洪烛先生写就的最新大型组诗《西域》象一枝正成熟的红杏。从高高的墙头伸出它美丽的身子,展现给人们。有人说它美;也有人说它艳;更有人会认为它的味道有点酸涩。无论怎样,它都带给我们一些清新的感觉。
这组《西域》给了我们一个新颖的话题,特别是恶搞诗歌的风波还未平息,这个组诗的出炉意义是深远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纯真的地域文化,看到了诗人执著地追随诗神缪斯的灵魂去追求朴实真诚的感觉。看到了诗人深入诗歌内核,将自然和人生、人性巧妙地结合起来。看到了他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也可以看出他对生活的感悟是如此的深厚。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是诗歌风起云涌的时代。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浮躁的心灵正在寻找一个能够宁静的乐园,他们想在这个乐园中清洗自己的灵魂。这个时候,多如牛毛的流派积聚地的扩张起来,他们想出奇,出新是不可质疑的,但如何把握却是我们应该深刻探讨的。
    有许多所谓的前卫试验给诗歌这方净土参进不少沙子,还不知道是舒松了土壤的板结还是破坏了土壤结果,这些有待后人去鉴定。有作物的地方就会有杂草,就会有作物的良莠不齐。在良莠不齐的作物里,我们看见《西域。这个真正用心灵灌溉的作物长势良好,让人们倍感欣慰。
    读过洪烛的诗歌,人的灵魂开始净化。他是真正领悟缪斯的神韵,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西域》的风土人情如歌如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怎么能够不说好呢?
《塔什库尔干的风》、《塔什库尔干的白云》《叶尔羌河》《呼吸天山》《天池的记忆》《巴音布鲁克草原的牧马人》《 阿克陶的牧羊人》
    洪烛的诗歌与大自然有了那么多亲密的接触,给了他们许多美好的描述,给我们许多遐想的空间,他把感性和理性完美的结合起来,动静结合,写技娴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是2001年底开始上网的,开始上网的时候并不知道有那么多的文学论坛,总把自己写的不成诗歌的诗歌发进公共聊天室,有人给我指点迷津,给了我全球最大的文学网站《榕树下》,我在那里发表了自己最早的网络诗歌《江南的初冬》很是兴奋。而后,有时间就到商略的现代诗歌版块去帖自己的诗歌,有许多象匪君子、胡心亭等那样的诗友给于帮助和指点,让我有了创作的动力。出入的网站多了,我的眼界也开阔了。却从中看到许多杂质。了解了许多最前卫的诗歌流派如:“口语”、“口水“、“垃圾”、“下半身”、“宗教写作”等,这些东西开始让我迷茫,这样的诗歌也是诗歌?我的理念一直是这样的:诗歌应该是美好的,向上向善的,我想许多认为诗歌是神圣的人也会有这样的感觉。这个时候的我不知道应该学习和借鉴什么样的诗歌。我怕自己要迷失方向,开始热忠于散文诗的写作。我不想陷入那些我不喜爱的浮躁的诗歌里,也不想去反对人家探索的各种诗歌流派。但我会天天去看,去学习借鉴那些美好的诗歌。
    诗歌。首先应该是生活的凝练,应该有它深刻的内涵,如果没有,那真不如去写散文了。但现在的诗坛里却充斥着一群炒作不休,互相吹捧,相互打压的怪象,而且层出不穷。大小不同的圈子让诗歌混沌了,许多杂志报刊也并不看重诗歌,发表更是难上加难了。网络给了诗歌一个广阔的平台,让人们能够尝试着把诗歌从高雅的殿堂拉出来,还原给老百姓,赵丽华是那个吃螃蟹的人,可是她没有想到她的实验失败了,成了被人恶搞的对象。其实,这个趋势谁也无法知道,就象平静的水面丢了一棵炸弹。涟漪四起。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也许这个炸弹给我们翻出水底的鱼虾或是金玉也未知。我想它的起因不一定好但结果也不一定坏,也许它给我们的诗歌变革敲了警钟,也为我们诗歌铺垫了许多基石。破茧成蝶,让我们的诗歌飞跃起来也未必不可呢。
    早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就已经有了诗歌,因为它的优美和遐想空间,让人们乐此不疲地传诵歌咏。它从古体诗词歌赋开始,漫漫长路地演变到文化复兴的现代诗歌,又从现代诗歌的昌盛分支出美妙传神的散文诗,再到我们通俗唱法的歌词。无论什么形式但诗歌包括这些方面。古体诗词、现代诗歌、散文诗、歌词都应该归结到诗歌里。并不象韩寒幼稚说法要把诗歌归类到歌词里去,这样不是本末倒置。诗歌的讨论是历史以来悠久的。讨论并不应该牵扯到人身攻击。更不应该裸体去亵渎大众。我们的诗歌可以有行为艺术,但并不是没有任何意识地搞突然袭击,我想赵丽华无法预料,大家也无法预料。那天她没有去是明智的,那个场面也不是她想看到的。诗歌缪斯的灵魂应该是高尚的,而非所谓的逆转传统。我们要传承我们祖国几千年优秀文化的同时,不断去伪存真,把我们灿烂的文明继承下来,发扬光大。诗歌的艺术是应该耐得了寂寞,是有个性和共性并存的。能够真正体会诗歌魅力的人才是诗歌拥有者的精灵。

■ 喀什的美女

既然你是活着的香妃
我就不妨做一回皇帝

我从来不羡慕乾隆
他的诗写得没我好
模样也不见得比我英俊
可我不得不嫉妒
他拥有过你

如果香妃只能有一个
我愿意做皇帝的情敌
为你而决斗(哪怕死去)
是值得的
不知是否是一种遗传?
香气笼罩着你的身体
像一件怎么脱也脱不去的外衣

    读洪烛的诗歌,你可以体会到这些风格,那就是大气和大度并存、思想的纯真明朗并存,不断给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他运用抒情的方式却不是滥情成灾,他的诗歌功底厚重,将我们祖国的诗歌文化底蕴用个性表达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天然合成,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
    我没有读过他其他的诗歌,也不认识他本人,仅是从中国诗歌学会网站下载了他这组长达60页、150首的诗歌去品读。从这些诗歌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性格是爽朗的,他的诗歌理念是高尚的,不仅有男性的阳刚的美,也有刚中带柔的韵律美,特别是给新疆女子《阿依达》等几个女性的诗歌里可以看出那些有着异域风情长卷的组诗歌,装满淳朴和激情,还有一些可爱的童心。我认为没有感性的人是写不出诗歌的,如果没有童心是写不出好诗歌的。如果有了童真和率性再加上执着和善良,那他一定可以写出诗歌的绝品了。

■写给阿依达的小诗

别人送你宝石
他只送你一颗葡萄
比玛瑙还要绿
软软的宝石,正如他的心
一看见你就变得很软
你简直不忍佩戴它

他只知道你的名字叫阿依达
他认定你是最美的姑娘——
美,又有什么不好呢?你说是吧?
来不及多看一眼,他就被风吹走了
不要小瞧他的礼物
他送给你的宝石,是树上长出来的
你恐怕不知道:他摘下葡萄
送给你之前,先偷偷吻了一下……

    只有胸怀旷达,博爱一身的人才能够把世界装进心里,才能够细致地观察事物和热爱生活,才能够把爱倾注给诗歌。


■ 克孜尔千佛洞

一觉睡了一千年
可能还要带一个零头……醒来
头发白了,牙齿掉了,眼睛花了

一生都在睡梦中度过
多么可惜!被动地梦见了
沙漠、胡杨、商队,却听不见驼铃
在召唤你起床……
这是一种无意识的生活,多么可惜

颜料剥落,梦的色彩逐渐浅了
醒来,人已经老了
方知道隔壁住着美丽的飞天



    读洪烛的诗歌,让我又一次回到我的童年,回到梦里常见的西域。那里的天山曾经是我出生的地方,那里的草原曾经是我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小朋友嬉戏的地方。红柳、沙枣、骆驼刺都长在我的记忆中无法拔掉,也从他的诗歌里掉落出来,填满我的思念情怀,因为我也是天山脚下的一株雪莲。读了他的诗歌,我好象又站在那里看我的一个故乡。

■ 呼吸天山

天山是新疆最大的不动产
为它的美所感动,我就成为瞬间的继承人
融化的雪水,是它的积蓄
所产生的利息,滋润着沙漠
也滋润着比沙漠还要干渴的我
狭隘的心胸终于赢来无法想像的辽阔——
此刻,有一朵云,正在我肺叶间游移……

    这些诗歌的震撼力使我的语言已感觉有些苍白和贫乏,怎么也没有办法深入精髓去把它的真谛展现给大家,唯一的办法就是希望大家去品读洪烛的《西域》,在他那些诗情画意的组诗领略西域的风土人情,在他是诗歌里去品味,西域》美丽的草原,美丽的牛羊和骏马。品味《西域》风情万钟的艳丽姑娘。
    人无完人,诗歌也是如此。如果能够再凝练些会更好,风格也可以再突破些。无论怎么说,它都是精品,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006/11/18秦华于上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9-25 05:33 , Processed in 0.10366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