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632|回复: 48

【译诗理论】海外逸士著作《中英互译探讨》全文电子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 10: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3:48 编辑

特别说明:
1。此文丛系中国诗歌网翻译版版友原创,没有经过作者同意严禁发行,转载。
2,中国诗歌网将陆续推出翻译版版友翻译理论,翻译评论,以及诗词翻译等优秀著作。
3,欢迎各界人士对此文丛批评,指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 10: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3:48 编辑

      
      只有文学才能从更高的层次上提升人的文化素质和整体素质,充实人的内心世界,焕发人的精神风貌,带给人们真善美。而亲近文学,热爱祖国以及世界灿烂的文学与文化,正是青年朋友们加强文化修养,弘扬人文精神的有力脚步。
                                                 ——中国诗歌网翻译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 10: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3:48 编辑

目录
---------------------------------------------------------------------
绪言
所謂直譯及意譯
翻譯中的靈活性
翻譯怎樣做到舉重若輕
典故的翻譯
人名地名的翻譯
書名等的翻譯
不同文體的翻譯
   1、科技文章
   2、書信
   3、演講稿
   4,散文﹐包括隨筆等(essay)
   5,小說
   6, 詩詞
      A﹐詩是否能譯﹖
      B﹐外國人能譯中國古詩嗎﹖
      C﹐關於“詩人譯詩”
      D﹐英文詩裡有詩用語法嗎﹖
      E﹐中英古詩比較
      F﹐舉例探討﹕
           a﹐中譯英
           b﹐英譯中
附录(一)
翻譯上的幾種認識誤區
附录(二)
评四位大师的翻译
附录(三)
意譯之理解誤區
附录(四)
寫英文詩與文的區別
附录(五)
寫好英文幾點注意
附录(六)
直譯及意譯之我見
附录(七)
有趣的英文中深層次結構問題
附录(八)
漫談英文
附录(九)
究竟以什麼原則來翻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 10: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3:48 编辑

緒言
------------------------------



     由於人類有不同的語言﹐自從不同語言人群之間有交往以來﹐就有了翻譯。翻譯是語言交流必不可少的橋樑。翻譯的質量﹑水平和技巧從古到今也在不斷提高。曾讀到過一篇很早的散文翻譯﹐其中有“stock of knowledge”一語﹐ 被譯成“知識堆”﹐而Milky Way譯成“牛奶之路”﹐令人啼笑皆非。翻譯最基本的﹑首要的原則是忠實於原著。為了達到這個原則﹐不論是中譯英或英譯中﹐必須確切瞭解原文的意義。只有在確切懂得原文的基礎上﹐才能忠實地在另一種語言裡把原作的意思﹑精神表達出來。另一個重要條件是譯者對兩種語言都要有較深的造詣﹐才能確切地互譯。試想﹕假定一個中國譯者﹐儘管在母語上不一定有問題(﹖﹗)﹐如果英文程度較差﹐怎能把中文意思在英文裡確切表達出來﹖有時候﹐為了硬譯出來﹐簡直譯得不知所云。外國讀者又怎能看得懂﹖

      翻譯也是一種學問。做學問工作必須紮紮實實﹐沒有終南捷徑﹐不能投機取巧。否則繡花枕頭裡的稻草總有一天會戳破枕套而露出來。既然翻譯牽涉兩種語言﹐這個功夫必須下在兩方面。在中文方面﹐總得把常用成語熟悉一下﹐一般古文也得學點﹐否則碰到了怎麼翻譯﹖一個笑話說﹐有人把“胸有成竹”譯成“胸中有一根竹頭”。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就得熟悉英文裡的成語﹐看看有沒有相應的成語可以翻譯過去。同樣﹐當把英文譯成中文時﹐如果沒有一定的英文程度﹐不能確切理解英文的意思﹐豈不要鬧出“知識堆”和“牛奶之路”的笑話。

      現在不少網站上都有翻譯欄。大都是翻譯練習者。這是好事。他們都是翻譯界的後備力量。至於選詞構句都還不夠老練﹐這也是必然的過程。但有個不好的現象是﹕他們選的一些要譯成英文的中文短詩﹐句子非常疙疙瘩瘩﹐不符合規範化的中文。如果把這些當中文詩看﹐也沒問題。但譯成英文後﹐這種英文不但外國人看不懂﹐連中國學英文的人也看不懂。這樣﹐怎能練好翻譯﹖功夫下在這方面﹐豈不浪費時間精力﹖可惜了。所以搞翻譯﹐首先涉及一個翻譯材料的選擇問題。為什麼要選一些不適合翻譯給別人看的﹐或無法翻譯好的材料呢﹖這當然是指自己可以選擇的情況。如果在自己不能選擇的情況下呢﹐如委派的或要求幫忙的﹖最好先看看材料﹐自己有否能力翻譯。借句俗話﹕沒有金鋼鑽﹐別攬瓷器活。

      本文在構思過程中﹐有臥龍先生提供了他的思考和建議﹐特此鳴謝。下面將分節探討翻譯中的方方面面。


点评

赞同,学习,谢谢!  发表于 2010-8-28 16: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 10: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3:48 编辑

所謂直譯及意譯
---------------------------------------------------------------------------

      近代翻譯界都在討論直譯意譯問題。討論了幾十年﹐還得不出一個一致的結論。這是因為大家只是討論字面意義﹐沒有給出定義。如果我們試圖給出定義﹐再予討論﹐看看結果會怎樣。所謂直譯﹐大家認為﹐是指硬綁綁的一個字一個字譯過來。這實際上是做不到的﹐因為中英兩種語言是不對等的﹐結構差別也很大。所以提出直譯的說法是不妥當的。所謂意譯可以指按照譯者的個人理解意思而譯。而個人理解﹐由於水平不同﹐譯成的文字與原文的意思會差別很大﹐可以從毫厘之別到千里之差。所以意譯這個說法太含糊不清﹐容易誤導初譯者。
      如果按照自己對原作的理解﹐把自己的意思加進去﹐這不是翻譯﹐這是改寫。不管改寫得如何傳神﹐只是傳譯者自己之神﹐不是在傳原作之神。所以正確的翻譯是按照原作的表達﹐忠實地表現在另一種文字裡﹐不能走樣。至於原作的意思﹐不管是表面的還是深層的﹐讓讀者自己去理解﹐不用譯者去幫助讀者理解。這似乎像把讀者當弱智﹐非得由譯者在譯文裡把原作的意思按譯者的理解傳達給讀者不可。
      所以筆者認為翻譯是把一種文字變成另一種文字﹐而基本意思不應該變。如果意思走了樣﹐就不能叫翻譯﹐只能算是改寫到另一種文字裡去。而現在所謂的意譯就是這種情況。所以直譯意譯這種提法本身就是錯誤的。應該放棄這種不專業的說法。而前人提出的“信達雅”才是指導翻譯的原則。在這一原則裡﹐當然沒有意譯的涵義。所謂意譯應該是指﹕在一種文字裡的某種說法﹐在另一種文字裡找不到相應說法﹐只能根據意思譯過去。這就是意譯的真正含義。除此以外的所謂意譯﹐都是屬於理解誤區。
      至於前人提出的“信達雅”翻譯原則﹐按筆者的理解﹐“信”應該指忠實於原著﹔“達”應該指忠實地在另一種文字裡表達原著的意思﹔“雅”應該指所使用的詞語必須優美及規範化。有人問﹕如果一部原著的小說裡﹐有表示下層社會人物的粗俗話﹑罵人話﹐要不要忠實地翻譯過去﹖否則怎能符合“信”的原則﹖當然﹐如果一篇名著﹐裡面偶有幾句粗俗話﹐來反映一些下層人物的言談﹐我的意思是﹕忠實地譯出來。相信讀者自己的免疫力吧。
      事實上﹐翻譯是按一層層意思譯過來的。不是按一個個字譯的。譬如一句句子由三層意思構成﹐翻譯時就按三層意思一層層考慮怎麼譯過去。至於順序﹐就要考慮該語言中習慣順序的安排﹐不一定能按原語言中的順序來安排。這樣譯成的句子當然有相應層次構成的三個部份。有時很巧﹐兩種語言相應部份的順序居然一致。例如﹕“早晨﹐我去看了醫生。”這句句子有兩個部份﹕一個是時間﹐一個是事件。可對應地譯成﹕In the morning, I went to see a doctor.當然﹐亦可按英文的另一順序譯成﹕I went to see a doctor in the morning.在前一譯句中﹐中英文看上去非常對應﹐但事實上是意思的對應﹐而非字的對應。即使在“我是個學生”句中﹐I am a student.也並非只是字與字的對應。所以“逐字翻譯”這個說法﹐又是個理解誤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 10: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3:48 编辑

翻譯中的靈活性
------------------------------------

翻譯中可不可以有靈活性﹖當然可以﹐但也有不可以的地方。所以要掌握什麼地方可以靈活﹐什麼地方不能靈活。

      對原文的意思不能靈活亂譯。原作怎麼說﹐也得怎麼說。翻譯特定名詞不能靈活。木頭就得譯成木頭﹐不能把它譯成別的什麼。其他意思明確的字﹐翻譯時也不能靈活﹐如綠色﹐就得譯成綠色﹐不能譯成黃色﹑紅色等。
      什麼情況下可以靈活呢﹖在意思不變的情況下﹐說法可以靈活﹐因為一種意思經常會有不止一種表達法。句子結構安排可以靈活﹐如上面例子﹕“早晨”可以放在前面﹐也可以放在後面﹐只要句子結構符合規則即可。選用同義詞可以靈活﹐如“綠色”﹐可以用green﹐也可以用verdant。至於究竟用哪個﹐得根據詩句中的上下文決定。譬如﹕要單音節﹐用green﹐要雙音節﹐用verdant。筆者覺得green較通俗些﹐verdant較雅些。再如﹕good-looking﹐pretty﹐beautiful三詞據詞義辨析說﹐good-looking程度較差﹐而pretty和beautiful程度較大﹐即較漂亮。pretty只指外表漂亮﹐而beautiful兼指內在。不過﹐根據筆者的閱讀經驗﹐不見得英文作者或詩人是根據辨析在使用這兩個詞。他們一般只是使用其基本意義而已。詞彙之間的各種差別﹐只能靠自己在大量閱讀中去體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 10: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3:48 编辑

翻譯怎樣做到舉重若輕
----------------------------------------


      看過些武俠小說的人﹐都會讀到這樣的描寫﹕一個內功到了火候的人﹐舉起千斤重鼎像紙紮似的﹐繞場一週﹐面不改色氣不喘。這就叫舉重若輕。能做到這樣﹐必須內功要到一定火候。同樣道理﹐翻譯中要做到舉重若輕﹐兩種語言的內功也要練到一定的火候。所謂舉重若輕﹐就是指一句或一行較難譯的句子或詩行﹐輕鬆自如地譯了過去﹐讀起來毫無牽強疙瘩之感。其實難易對不同的人是不同的。難易按各人的水平而定。僅舉一例說明。有句唐詩曰﹕“江碧鳥愈白”。如果譯成The river is blue, birds are white.錯了。那個“愈”字沒譯出來。這不像“桃花流水鱖魚肥”。這裡面有三層意思。“桃花”﹑“流水”﹑“鱖魚肥”﹐而且三層意思之間沒有內在聯係。只是寫了三個情況。但“江碧鳥愈白”中﹐雖然只有兩層意思﹐而兩層意思之間卻有個內在聯係。試想﹐為什麼“鳥愈白”﹖因為“江碧”之故。所以兩者之間有個襯托關係。在江碧襯托之下﹐鳥顯得愈白了。瞭解了這層關係﹐譯起來就容易著手了。Against the blue river birds look whiter. 這裡的鳥當然指鷗鷺之類的白鳥。這樣一譯﹐整個意思就出來了。以後碰到難句子﹐不要先動手譯﹐而要先分析思考各層次意思之間的關係﹐隨後才能輕鬆地構成英文譯句。再舉一例﹕李清照的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儿,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 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首詞裡並不是句句難譯的。最難譯的是一頭一尾。既要達意﹐又要譯出特色﹐還真不容易。現在先看看幾位名人是怎麼譯的﹐就看一頭一尾吧。先看林語堂前輩的譯文﹕
So dim, so dark,/So dense, so dull,/So damp, so dank,/So dead!/The weather, now warm, now cold,/Makes it harder than ever to forget!/How can thin wine and bread/Serve as protection/Against the piercing wind of sunset!/Wild geese pass over head/That they are familiar/Lets it more lamentable yet!/The ground is strewn with staid/And withered petals/For whom now should they be vase set?/By the window shut,/Guarding it along,/To see the sky has turned so black!/And on the cola nut/To hear the drizzle drown/At dust: Pit-a-pat, pit-a-pat!/Is this a mood and moment/Only to be called “sad”?
      林前輩的首句倒也體現了舉重若輕的感覺。他用了七個頭韻字﹐再加so﹐來對應原文的七對重複字。不過他舉的重有點舉錯東西了。譬如說﹐應該舉個五百斤的石鎖﹐但他卻舉了千斤鼎。重是更重了﹐但舉錯了對象﹐不能婚配。原文的首句七個字重複﹐而且重複中還有重複。尋尋覓覓﹐四字同一意思。後面的四字六字也一樣。要把這個特色譯出來﹐就是上品。
再看楊憲益夫婦的譯本﹕
Seeking, seeking, Chilly and quiet, Desolate, painful and miserable.
Even when it's warmer there is still a chill It is most difficult to keep well.
Three or two cups of light wine, How can they ward off the strong?
Wild geese fly past, while I'm broken-hearted; ButI recoze they are my old friends.
Fallen chrysanthemums piled up on the ground, So withered,Who would pluck them up now?
Leaning on the window, How can I pass the time till night alone?
The drizzle falls on the wutong trees, Raindrops drip down at dusk.
At a time like this, What immense sorrow I must bear!
      尋尋覓覓﹐用兩個seeking的重複倒很合適。但後面的離題太遠了。“冷清”的意思大家都知道﹐決不是冷的意思。所以譯成chilly很不妥。後面的“悽慘戚戚”都是miserable的意思。如果跟painful沾點邊的話﹐跟desolate有一定距離。再看許淵沖先生的譯本: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How hard is it To keep me fit In this lingering cold!
By cup on cup Of wine so dry Oh, how could I Endure at dusk the drift Of wind so swift?
It breaks my heart, alas, 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 For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 of old.
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yellow flowers, Fadedand fallen in showers./Who will pick them up now?
Sitting alone at the window, how Could I but quicken The pace of darkness that won't thicken?
On plane's broad leaves a fine rain drizzles As twilight grizzles.
Oh, what can I do with a grief Beyond belief!
再看徐中杰先生的譯本:
I've a sense of something missing I must seek./Everything about me looks dismal and bleak./
Nothing that gives me pleasure, I can find./Even the weather has proved most unkind./
It is warm, but abruptly it turns cold again./An unbroken rest most difficult to obtain./
Three cups of thin wine would utterly fail./To cope with the rising evening gale./
Myself, into woe, a flight of wild geese has thrown./But with them, very familiar I have grown./
About the ground, cluysandiernums are bestrewn./Gathering into heaps——bruised——withering soon./With myself in utter misery and gloom,/Who cares to save them from their approaching doom?/Standing by the window-watching in anguish stark,/Could I bear alone the sight until it is dark?/Against the tung and plane trees, the wind rises high./The drizzle becomes trickles, as even draws nigh./How, in the word "Miserable", can one find-/The total effects of all these on the mind!
      後兩個譯本都沒把原文第一句的特色譯出來。他們用了句子把李清照含蓄意味作了一番解釋﹐如果這解釋真是李清照原意的話。這樣的譯法﹐他們剝奪了讀者自己揣摩詞家字面後內涵的權利。李清照不想說得太明白﹐為了含蓄﹐讓讀者自己想。怎樣這詞才有韻味。且這種譯法﹐用一句句子來譯那麼四個字﹐是太顯得費力了﹐laborious﹐與舉重若輕恰恰相反。
再看最後句。其中關鍵字一個是疑問字“怎”﹐說明她要把這句構成問句。問的什麼呢﹖問的是這個“愁字”。所以不是“愁”本身﹐是“愁”這個字。這是繞著彎兒說事。那麼譯者要隨著詞家的思路去譯。前三譯本沒考慮到這點﹐就愁說愁。原味盡失。最後譯本提到這點﹐但是畫蛇添足﹐又來個自我解釋。筆者把它譯成如下﹕
Seek, seek; lonely, quiet; doleful, rueful, woeful.
When it just turns warm, but still cold, it's hardest to have full rest.
Two or three cups of light wine, how to fend the evening wind so strong?
The wild geese pass—I feel heart-broken—since they are my old acquaintance.
All over the ground the yellow flowers in heaps.
Languished as I am, who will now pick them?
Keeping myself at the window, how can I fare alone till nightfall?
Chinese parasol, plus drizzles on it, dripping and dripping;
At this moment, what can I do with the word "sorrow"?
      明顯看到的是筆者以七個英文詞對應七對中文字。尋覓﹐當然用seek最合適。冷清﹐表達一種孤獨的感覺﹐而且週圍寂靜。而最後三對中文字﹐筆者用以-ful結尾的而又與中文同義的三個英文詞。最後句﹐筆者以詞家的字面意思﹐直接問對這個愁字怎麼辦﹖至於詞家的含蓄意思﹐讓讀者去自己體會了。首尾二句讀來無laborious的感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 10: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3:48 编辑

典故的翻譯
-----------------------------


      除了許多成語以外﹐中文裡還有許多典故。有的成語也是有典故的。所謂典故﹐就是某一個詞語後面有一個故事。所以在翻譯典故時﹐如果不把那個故事說明﹐不要說外國人不懂﹐恐怕許多中國人也不懂。現在問題是翻譯中碰到典故時怎麼處理﹖如果把典故中的故事放進原文的翻譯裡﹐很可能破壞原文整體的譯文。不論在上下語氣連接上﹐或意思貫通上﹐肯定會有影響。所以筆者的意見是﹐把那個典故按字面意思翻譯過去﹐同時在文末放個註解﹐來敘述那個故事。特別在譯詩時碰到典故﹐更非得用註解處理不可。譬如說“葉公好龍”(典出漢朝劉向《新序.雜事五》:「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Duke Ye's love of the dragon。在寫作中﹐可能只提“葉公”二字﹐中國讀者一看就知道是指中國成語。例如﹕他是葉公好畫﹐非為畫也﹐為其值錢。我們就把這句句子先譯出來He's like Duke Ye, fond of paintings, but not for them as art work, but for their value.隨後在篇末作註。關於諧音及一聲二讀﹐造成一詞二義的情況﹐我以為可以基本上按照典故翻譯處理﹐即按字面意思譯後﹐放在引號裡﹐再作註解。這樣可以讓讀者知道作者或詩人是怎樣表達他們意思的。現在舉一聯加以說明﹕

此聯是寫汪精衛的。上聯:昔具蓋世之德﹔下聯:今有罕見之才
正當一班專事拍馬屁者對此聯大加贊賞,汪精衛也洋洋自得時,有人在旁悄悄提醒,汪才醒悟自己被罵了。原來此聯利用諧音,巧妙地揭露了汪精衛這個無恥之徒是“昔具該死之德,今有漢奸之才”。試譯如下﹕

Having the virtues of the "whole world" before,
With the talents of the "rare traits" now.*
*Wang Jingwei was a traitor and deserved death. In this couplet, the writer used homophony in Chinese. The two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first line meaning "whole world" have the same pronunciation as other two Chinese characters meaning "death-deserving". The two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second line meaning "rare traits" have the same pronunciation as other two Chinese characters meaning "traitor". So it reads literally as if he was praised for his virtues and talents, but the writer put in two characters in each line, using homophony, to blame him for his shameless misdeed.

      說明﹕“蓋世”﹐筆者譯成“涵蓋世上所有的”意思。而“罕見”是rare﹐traits意為“特性”﹐在英文裡與traitor接近﹐說這才能具“罕有的特性”。所以英文讀者更能聯係起來﹐而理解為with the talents of a traitor。

       還有比喻等。我認為也可按此原則翻譯。如李白的“危樓高百尺”﹑“白髮三千丈”。如果不按字面意思翻譯﹐就是剝奪了讀者應該知道詩人是怎樣運用比喻的權利。況且百尺或三千丈也不難翻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 10: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3:48 编辑

人名地名的翻譯
------------------------------

      人名總是音譯。如果有的人名是有意義的﹐也不能按意思譯過來﹐因為讀上去會不像人名。要注意是﹕翻譯出來所構成人名之字﹐不能帶有可使誤解或混淆的意義。例如﹐有人把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女兒CHELSEA譯成“雀兒喜”。居然還有人說譯得好。這是不懂翻譯的人在瞎捧場。因為這樣翻譯會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引起誤解。譬如有這麼句話﹕“雀兒喜躍草上”。究竟是一隻麻雀在草上跳呢﹐還是克林頓女兒在草上跳﹖還看到美國中文報上經常提到美國“西東大學”。這能誤會成意譯。那麼反過來就認為美國有個West-East University。實際上是Seton Hall University。這都是譯者不知道翻譯原則所致。所以外國人名譯成中文﹐所組成的字不能在中文裡構成任何意義。這樣就一看能知道是譯出的外國人名。同樣原則﹐中文人名譯成外文形式﹐一般當然用拼音。如果要意譯過去﹐一定使外國人搞得暈頭轉向。如果陸翔譯成Land Fly﹐外國人一定由此搞出許多笑話來。
      地名可以有兩種譯法。如是有意義的詞構成﹐最好意譯﹐如美國一個WOODBRIDGE TWONSHIP﹐譯成“橋水鎮”非常好。如中國的青島﹐譯成Green Island Township也沒有什麼不可以。外國人多看了就知道是哪個城了。但沒有意義的地名就用人名翻譯原則去音譯。但世界有名的地名﹐人家早有公認的譯法﹐不能自己亂譯﹐得上網去找。譬如日本的首都東京﹐英文中叫Tokyo。不能把它音譯成Dongjing,也不能意譯成East Capital。反過來﹐Tokyo﹐必須譯成“東京”﹐不能音譯成“托克歐”。再譬如New York﹐中文裡已約定俗成為“紐約”。不能因為英文裡new有“新”意思﹐而譯成“新約”。那不成了聖經裡的新約全書了嗎﹖但New Zealand﹐已約定俗成譯為“新西蘭”。前半意譯﹐後半音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 10: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3:48 编辑

書名等的翻譯
----------------------------

      書名等的翻譯當然該按原著的名稱。如“仲夏夜之夢”﹑“第十二夜”﹑“雙城記”﹑“傲慢與偏見”﹑“憤怒的葡萄”﹑“老人與海”等﹐都是原名。在一定情況下﹐也有不按原名譯的。像Hamlet﹐如果按人名音譯﹐讀者不能通過書名而知道大致內容。當然減低了購買吸引力。以前譯作“王子復仇記”﹐大致告訴了讀者該書內容﹐吸引力也較大。另有法國大仲馬的Three Musketeers。以前譯作“三劍客”﹐能夠招來愛好武俠小說的讀者。且書中人物經常以劍格鬥﹐所以譯成“三劍客”也差離不到哪裡。後來要重譯﹐譯者堅持要用書名為“三個火槍手”﹐以與原書名一致。
      電影片名翻譯也應該與原名一致。不過推銷商為招來觀眾﹐常把片名弄得更有吸引力。如老片Waterloo Bridge﹐以前譯成“魂斷藍橋”。而The Great Waltz卻譯成“翠堤春曉”。那時人們追求雅﹐所以譯得文藝氣息濃厚。“魂斷藍橋”的翻譯﹐總算原文裡還有個“橋”字。而“翠堤春曉”大概取自影片中的某一情節。筆者沒看過﹐不敢斷言。
      總之﹐這方面的情況是﹕學者的翻譯要求忠實原文﹐而商人主導的翻譯考慮經濟效益。沒法統一。不過筆者此文是寫給學者看的﹐不是寫給商人看的。
      同理﹐中文書名等譯成英文﹐當然也須按原意來譯。如紅樓夢﹐有人譯成Red Chamber Dream﹔水滸譯成The Beach。但有些中文古書﹐無法按意而譯﹐只能音譯。如“莊子”﹐本來是個人﹐拿來當作書名。只能按人名原則來譯了。再如“孫子兵法”﹐有人把“孫子”拿掉﹐只譯“兵法”﹕Art of War by Sunzi。把“孫子”放在by後面﹐也是一種辦法。至於書名等裡面有典故﹐只能按典故翻譯原則處理。註釋長一點不是問題﹐總不能讓書名很長吧。翻譯中很多問題只能在具體情況下具體處理了﹐看怎樣妥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3-28 20:48 , Processed in 0.09120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