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水晶石 于 2014-11-29 22:05 编辑
首先,作一个更正,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不是多余的,确实也是很妙的。我先前将末句的“你”理解为诗歌外的人物,所以无法理解。见周老师提点末段后再一想,是指的前面的一个整体,也就是在将前面的村山合上后的一个整体,让之缩小成不问春天的小鸟在“我”的情思远处,是继上文结构的继续艺术化处理。就像我赏评中说的,就像在拍摄一部电影,画面的步步展开与收拢,最后回归到拍摄者。我推崇这首诗就是因为这种艺术处理。当然,作者没有给出他的解释,我在以自己的理解做出了解读与推崇。如果作者认为我的解释和作品无关,那我可能会认为作者写作得很平庸。但无论如何,这首诗的结构对称性和逻辑性很强,所以我愿意相信自己的解读反映了作者的意图。其次,我不同意将本诗的语言归为意象表达。周老师认为这个村和村民都是虚拟,我或许同意(但我认为可能是作者旅游所见而引发的灵感),若认为是一种意象,我是不能同意的,如果这也称为意象诗,那就没什么不是意象了。那样的话,即使如《简爱》主人公这位虚拟和被赋予爱情平等的追求者,也变成意象了,这是荒谬的。您说“青龙山,多余的寺院,村民走过没有尘埃,看是白描似的现实手法,在“多余”“没有尘埃”,先生能不能生发出现实之外的想象,或者是文字之外的意韵?”,这段文字确实可以引发文字外的意韵,就像我在赏评中提到而您也体会到的,是一种世外桃源,有一种追求理想之境的情感,这样的描述恰恰表明了,白描式的文字,也可以有比意象诗更好的意境渲染效果。这是我所喜欢的依赖文字语言本身创造出的诗境,而不依赖意象。如果说意象,第二段贝壳那句是意象表达,诗歌中少量意象是可以为诗歌增色的。但有别于意象诗那种意象堆积和叠加的写法。
您说的“核桃树”的含义体现了我们的视角习惯差异,如果这棵树真如您所说代表了佛教XX云云,那是符合意象诗特征的,但我认为那或许是您的过度解读。若按您对诗句的逐句理解,每种景致代表另外的意象的话,破坏了我对全诗的审美,那么我所认为的诗歌美将不复存在。我所看到的清澈如水的山村将不复存在,我所体会到的诗句中的洒脱和理想之境将不复存在。所以俺您的看法,这首诗意象表述不到位,诗歌不够精华,作者表达出的精神境界还不够高大上;但从我的角度解读,这首诗绝对是精华,自然流露出作者的大情怀。
我也附上我一首诗,一种文字中的情怀,只写清风,与意象无关。
清风起
(一) 风乍起, 不卷尘泥, 窗前婆娑, 落英几许? 千里江舟难复还, 却总赖东风无力。
(二) 但见疏狂影, 不现浪迹踪, 一点浮云任自流, 跋涉山和水。
(三) 放两袖清风, 吹晴空万里。 虚怀歌且行, 不卷云和雨。
----------------------------------------------------- 请勿用意象解读我的诗歌,千里江舟纯粹以景致表现心情,一种思归人的心情。两袖清风是个双关,但不表示意象,这首诗在字里行间已经展现出我所要的豁达、清明而精神自由的状态。如果周老师将双关都认为是意象也无不可(虽然我认为有差别),但还是与意象诗的写法有很大不同的,因为我的写法是简明的直接双关,景物描写也是实景,这才是真正的情景交融;而意象诗是用意象来塑造非真实的场景和诗歌环境并引起主题模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