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水晶石

诗歌创作和赏评中的一些问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0 23: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中国诗歌的悲剧时代,被一群不懂文学或对语言文字全无感觉者把持糟蹋着,凭借一知半解的道听途说的舶来品装裱自己,高谈阔论。可以跟风式地附和出一条两条甚至多条评语,抓着鸡毛当令箭,却完全不懂先人诗论的所以然,也就不能真正理解,更别提同回贯通与创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13: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由于简短的特征,对语言凝练的要求较高,其实不仅诗人,语言的凝练也是很多文学家所追求的,比如海明威和大仲马。海明威单脚站着写作(迫使自己尽可能简短表达思想)躺着修改(让自己尽情删除那些废话)的故事也成为佳话。训练凝练表达有两方面,一是用最短的句子表达相同的意思;二是删除句中一切可有可无的字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4 22:25: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洋洋洒洒,娓娓道来,我从头梳读了一遍,点到实处,切中要害,比那些装腔作势的滥调出彩!文中能不能多添加一两首(一两句)诗作或名典故,作论证论据,锦上添花!呵呵,大受裨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5 12: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雨萧萧 发表于 2014-11-24 22:25
洋洋洒洒,娓娓道来,我从头梳读了一遍,点到实处,切中要害,比那些装腔作势的滥调出彩!文中能不能多添加 ...

多谢萧萧支持,都是在论坛读诗交流有感而发的,针对性会强些。我读诗不多,难以信手拈来拿些名篇作论据,不过您这提议确实很好。多交流{:soso_e1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5 14: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晶石 发表于 2014-11-25 12:04
多谢萧萧支持,都是在论坛读诗交流有感而发的,针对性会强些。我读诗不多,难以信手拈来拿些名篇作论据, ...

包括回贴,每个贴子我都看过,建议你整理一下,著书立说。下午好!

点评

谢谢您的建议,我已自行整理,稍后贴上吧。离著书立说还差得远。  发表于 2014-11-25 14:30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5 14: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艺是创作,是创新,就需要作品的独特性。可惜,太多的诗人遇到了打着伞的或花一样的姑娘;太多的诗人会失血吐血;太多的诗人吟诵他的王;太多的诗人到处碰撞,而且一撞就是撞满怀;太多的原野会呐喊出春夏秋冬。窃以为,原创是西施,重复只能是东施。优秀的诗人应该尽量避免雷同,写出自己原创的东西,写出让别人愿意效仿的东西。这也是意象诗的另一个缺点,多首诗的重复意象和重复表达,令人倒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5 14: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诗歌论坛交流了一段时间,结识了很多颇具天赋才华的诗人,以及无论行行业业不放弃诗歌追求的热爱者,从他们身上我能找到一种共鸣,对诗歌有了进一步领悟。同时发现,诗歌界也存在不少弊病和问题。我将这一段时间的体会和发现的问题做个提列。
1. 很多颇有造诣的诗人,笔触表达优美,意境刻画入微,但技巧性拟诗痕迹重。他们的诗歌,多以写景抒情类为主,初读非常雅致,赞叹羡慕的情感一时全部升起,但几首下来,很快审美疲劳。由于他们过分强调诗歌景致的技巧性刻画,以辞藻华丽注重修辞为风格特征,并在赏诗过程中以此为评判指标,故落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病根。这类优秀诗人特别局限在自己的支流,而忽略了更广博和自由的诗歌实质。这类创作,极具中国特色,与古诗渊源密切,也体现着中国文化特征,用中国的水墨画做比再合适不过了。水墨画艺术价值不能说不高,但风格和形式都较单调,这种绘画方式决定了很难有大的突破,也容易审美疲劳,远不如西方油画自由,故也不受西方推崇。所以,少量的创作赏读是必要的,对提高艺术品味很有裨益,但大量创作就会失去新意,大量阅读会引起烦腻。具有美感的作品,看一两首都不会影响美好的感觉,但类似风格的作品多了,如果主题都模糊不明确,容易审美疲劳,丧失感觉效果,这时主题尤显重要。明确的主题是作品独立性的保证,才不至于审美疲劳。
2. 普遍认为,对同一首诗歌,可以有不同的欣赏角度,每个读者也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虽说文艺作品是客观存在,但所谓最真的是最美的,作品最美视角最可能存在于作者本意的解读。(不排除读者发现作者未意识到的作品闪光点的可能性,大多来自作者自然写作风格中蕴含的无意识的优势,或者单纯是作品的“运气”。)并且,诗是作者的灵魂,任何不了解诗歌本意的赏读都会是一种灵魂扭曲的遗憾。从读者鉴赏角度,尊重作者写作风格、理解作者意图才可能解读好作品,也才是合格的读者。读者需要提高自己的理解鉴赏能力,而不是站在自己有限的角度、按照自己的习惯自说自话评判作品。
3. 诗友相互切磋提高,首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鉴赏水平,增强自己的诗歌感受和见识。鼓励诗友相互点评以使作品更加完善,但任何评点修改意见,均应是基于作者本意的修改,任何更换风格、角度、写法、意境等大的改动都不再是对当前作品的修改,而是一种重新创造。重新创造当然也是锻炼写作的一种手段,但与原作的优劣是不沾边的。诗友们应该站在作者角度来交流修改意见,那对自己开拓思路和学习写作方法也是大有裨益的,过于狭隘的视角不利于自己成长。
4. 诗歌的优劣与作者写作水平有很大关系,这种写作水平本身跟审美也是相关的。诗歌虽然因为个别词句增色,但只有整体才代表作品优劣。文字表达繁赘的诗歌,可以经由文学大师简单的文字润色和细枝末节的修改而完善,但如果整体构思风格的不满意,往往需要大的修改或曰重新创作,那么初稿其实就被废弃,也即沦为败作。所以,一首诗的主题构思结构是决定诗歌的关键,诗人的情感视角决定了诗歌的命运,文字的润色作用倒在其次。
5. 诗歌语言的简短精炼是其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征。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更充分和丰富的内容和意境,是一种追求。越短的诗,对每个字的要求就越高。所以,微型诗应以每个字落到实处、不能被精简和替代为目标。并且,微型诗往往需要在立意、内涵、或出人意料等方面捕获读者眼球,需要具有力量感,否则容易陷入表达的平庸。
6. 诗歌的美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二是文字(含韵律)的流畅优美。一些强拟的诗歌如果不能高明地掩饰痕迹,会显得做作或矫情;而一些口语诗违背了诗歌的文学性,也就不再优美,是不值得提倡的。
7.每位诗人或诗歌爱好者由于种种原因获得了不同的片面的诗歌感受和教育,形成了各自的诗歌观。如果大量的诗人或作品不令人满意,是诗歌界的失败,或教育的不到位。诗人的素质,特别是掌握诗歌传播资源的诗人的素质,决定了诗歌界的走向。诗歌是美的自由,不该被任何流派统治,更不该被浊流玷污。坚持与完善自己的风格,同时学习和容纳其他风格的存在。这是所有诗人都该做到的。
8.各历史时期审美会有不同,但一些恒定的文学和美学特征是不变的,这些恒定标准是核心。但凡争议大的,都是不稳定的外包装。有些流派,可能在现今的审美下很多人认为美,但过去不是被恒定追崇的,今后也很可能被舍弃。经典的共质的东西才应该成为主流。诗歌有各种形式流派是好事,但主流和方向不能错。文化艺术的熏陶很重要。当边缘的东西被反复倡导,就可能成为主流,这才是可担心的。
9. 文艺是创作,是创新,就需要作品的独特性。可惜,太多的诗人遇到了打着伞的或花一样的姑娘;太多的诗人会失血吐血;太多的诗人吟诵他的王;太多的诗人到处碰撞,而且一撞就是满怀;太多的原野会呐喊出春夏秋冬。窃以为,原创是西施,重复只能是东施。优秀的诗人应该尽量避免重复雷同,写出自己原创的东西,写出让别人愿意效仿的东西。这也是意象诗的另一个缺点,多首诗的重复意象和重复表达,令人倒胃。

诗歌解读的问题:
1.诗歌融入了作者的灵魂,因此作者本意的解读对诗歌理解至关重要。对作者来说,希望自己被理解。
2.从很多学者对艺术品、对古诗词的考证看,这些学者追求的是作品精确解释。这样才能真实客观地理解作品。
3.作品可能存在作者未意识到的价值,只要不违背作者意图,就是可取的。比如一些无意中的艺术手法体现,比如恰巧反映了时代特征等等。但如果作者只是在写一件事物,非要解读成作者的革命情怀,就得征求作者意愿了。因为如果作者恰巧是有革命情怀的人,可能会在言辞中无意识融入革命情怀;如果作者不具有革命情怀,就是过度解读。
4.作品多解性也是客观存在的,不同背景层次的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可能截然不同,那么是否必须强求一致?这是比较复杂的问题,诗歌赏析中有感受上的差别很正常,这时自己的美觉体验更重要,所以出现了一首诗歌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的局面。但个人体验不能决定作品的真实价值。诗歌的主题是由作者决定的,诗歌的文学性、韵律性、艺术性其实是相对客观的,每位高手的客观解析应该不会差别太大。如果出入太大,多数情况下是个人鉴赏水平不足导致的。我的观点是,作为作品本身,具有解读的唯一性;对于学者来说,应该追求唯一性的最美的理解;对于普通读者,可以有自己的喜好,毕竟可视为个人的娱乐享受。
5. 对看不出作者写作意图的诗歌,就需要求教作者,因为即使从各角度去理解,也可能是脱离创作背景的盲人摸象或误解诗意的天马行空,这是毫无意义的。只有能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解读才可能更对路。理解了作者意图,可能会体会到诗的妙处,但在此以前,它可能不名一文。当然,如果一首诗没有主题也可以针对语句的构成修辞作写法分析,这种语法修辞分析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以确定的。但对于一首没有特别感觉或美感的诗,这样的写作分析也是没有必要的。越是读不懂的诗,越需要作者的自解。如果作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那么去解读一种思维混乱就和拿着无知儿童或精神病人的涂鸦说是抽象派,从而解读出种种精彩一样可笑。
6.我是喜欢玄诗的,玄诗或意象诗都应该具有明确的主题和中心思想,而不是现在很多人错误追求的以令人不解为目的的所谓意境。比如《冷血动物》虽然晦涩难懂,但还是有主题有内容的,是围绕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去写的,而不是故弄玄虚。作者写诗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写,但角度都该围绕一个或大或小的中心或有联系的多中心组合,而非风马牛不相及。需要遵循逻辑组织,才能让人读懂。就像《红楼梦》,人们从爱情、社会、人物、服饰、建筑、诗文等等各种角度去研究,而这些方面都是作品真实存在的,因为每个角度的研究都能找到内部的整体逻辑性,作品让人看到了这种客观存在的逻辑性,就说明作者写作时确实兼顾了这几方面。如果有人从里面读出贾宝玉是孙悟空变的,那就是胡扯了。

雅俗共赏问题:
1.我不排斥极具文雅或高深的诗歌,只要能作出合理的解读,也是可取的,怕的是思维混乱连自己都讲不出文法特点和表达含意。我对某风格有偏好,但也鼓励诗歌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2.我不排斥浅显易懂全民可读的俗诗,但反对诗歌语言的去文学化甚至口语化。好的诗人首先应该是文学家,可以用文学化的文字写出通俗的东西。而文学化的文字与华丽的藻无关,与高级或生僻词汇无关,与故弄玄虚无关,而是一种文学表达。
3.劣币驱逐良币,垃圾诗会掩盖诗歌的光芒。不过应该正确定义垃圾诗,我认为是指诗歌中不具有诗歌属性的垃圾。有一种所谓垃圾派诗歌,有的只是颓废主义表达形式,写作上依然具有文艺性,那种情况下我不认为它是垃圾诗歌,而是真正的诗歌。
4. 诗歌需要意象,但意象诗似乎走入了极端。一些书籍在表述局部问题时,会将问题放大细述和强调,但回到宏观,其实只是一个片面的局部。我估计意象诗的源起是有学者或某有地位的诗人在学习过程中断章取义,抓住诗歌的意象这一局部去发挥放大的结果,将诗歌引入歧途。同样,口语诗可能是没有文学修养的诗人写不出文学性的文字而强调口语化的结果。

列一些写作方面的心得,同时强调一下语言的注意点:
1.古诗由于字数有限,很注重炼字,现代诗歌往往由于随心所欲的表达而忽略了文字的重要性。其实,诗歌归根结底还是文字写作,由于诗歌表达形式有特定要求,写作功底更必须扎实。对很多名作,看似随意的表达,却不是那么简单。表达相同的意思,何时词句可以重复,何时不能;何时用通俗词汇,何时用高雅词汇,都是有讲究的,往往一个词会暴露作者的短板。
2.注重动词的使用,往往一个动词带活一句话一首诗。注意虚词的使用,虚词在语义呈递转折或加强情感方面起作用,但切忌过多的虚词让诗句累赘。诗句本身就字数不多,该让有内容的实词闪光。
3.对于反复出现且离得太近的词,如果没有内容充填会显得单调薄弱。我觉得同一个词的近距离重复出现只有在加强语气和语义承接上是可取的,其他时候都应避免。
4.我一直反对诗歌大白话口语化,因觉得诗歌相对是雅的文艺形式,并且,所有文学形式都需要具备文学性。另一方面,口语化的文字结构不紧凑,也影响诗歌的音律节奏性。诗歌的韵律性始终应该是诗歌固有特征。
5. 无论古诗新诗,无论中西方,韵律都是诗歌最基本与最重要的特征。西方诗歌也注重韵律,只是有些翻译不到位,导致很多国人以为西方诗歌自由无格式,是不对的。新诗不强求押韵,韵律的目的是带来朗朗上口的节奏感。有韵律的诗歌就象姑娘一白遮百丑,会使诗歌美感极大提升,所以我认为语文水平不高、对于文字驾驭能力不足者,可以先注意押韵,这是提高作品可读性的最便捷的方式。
6. 一些诗歌写作技巧和华丽辞藻,小用怡情,用多了就成了矫揉和堆砌,就像浓妆艳抹的女人,反而会使作品变俗。恰到好处的修辞能凸显文句,点亮局部;过多的修辞则起到相反的效果,通体的发光,也就看不到亮点,而成了对作品本质的遮掩。所谓意象诗,常常走入这个误区。
7.微诗很难写,为增强短小诗歌的冲击力,常会因格言式表达而丢失了诗意,造成诗歌的生硬,沦为格言警句。由于任何诗的结尾是读者的最后语气,带来更持久的后遗感受,所以结尾的处理比较重要。微诗由于简短,末句对全诗语气语态的影响更大,带有舒缓语气的结尾会给全诗哲理性叙述带来诗意。
8.如果需要让诗句轻快和飘逸,最简单的方法,是省略。
9. 诗歌由于简短的特征,对语言凝练有要求较高,其实不仅诗人,语言的凝练也是很多文学家所追求的,比如海明威和大仲马。海明威单脚站着写作(迫使自己尽可能简短表达思想)躺着修改(让自己尽情删除那些废话)的故事也成为佳话。训练凝练表达有两方面,一是用最短的句子表达相同的意思;二是删除句中一切可有可无的字词。


大众写作中两个极端错误影响了很大一批人。
一种是貌似专业的诗人,将诗歌写作技巧当作宝典和追求,过分重视诗歌所谓意象和修辞,而忽略了诗歌本质。我将之比喻成浓妆艳抹的女人,不仅妖俗,而且失去了本来面目。技巧是在需要时为作品所用,而不是主导作品。辞藻修辞的堆砌(有人将之美其名曰意象,其实是不合适的),将作品搞得不堪重负,透不过气。作品的主题内容、生活来源是作品本身。如果将作品比成一个人,诗歌语言构成了人的气质,而技巧修辞是人的妆容打扮。一些辞藻堆砌而内容空洞的诗歌,让这个人变成了披着华丽外衣却身形模糊的鬼。
另一种是丢失了诗歌的语言,变成口语式陈述或格言警句以简单断句来实现诗歌的外观,复原后便原形毕露为一篇短文或句子。由于诗歌界无病呻吟的太多,这些有内容的短文便受到推崇,其实是审美水平的庸俗化,是文学创作的业余化。因为即使是其他文学体裁,能深入人心又文学价值较高的作品也不多。文学修养不高的读者,往往不能从文学角度评判作品,注重主题内容却满足于低劣形式的表达。这样诗歌,就像形体容貌原本不错的人,却举止粗俗、衣着邋遢。
文艺作品,主题内容与表现方式是两个同等重要的方面。以摄影为例,专业摄影师如果追求技巧而不注重内容,会拍出很多技术无可挑剔的空洞作品;非专业的普通人往往注重到此一游式的画面生动的照片,而那些能产生共鸣的生活照却不能称为摄影作品。专业的摄影大师在技巧掌握后,便应该放开眼界,放眼生活和世界,追求拍摄有灵魂的作品,那样才能真正产出精品。绘画也是一样,非专业者往往注重画面的和谐生动性,却看不到绘画中的透视、阴影、分割等等的合理性,这就是专业和业余的区别。诗歌界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大量专业素养不高的诗歌爱好者充斥在诗歌界,而专业诗人还停留在以技巧为指导的低级层次上,局限在诗歌形式而不能放眼世界,放眼生活,也就不能产出有灵魂的作品。
其实整个文学界都这样,以莫言先生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界的文字表达比过去的中外名作家差距也是很大的,莫言先生的诺奖除了作品具有中国特色外,译者也有重要功劳(就事论事,我对莫言先生充满敬意和喜爱,不是针对他)。有历史地位的作家作品常常不能改动一个字,现在有人能做到吗?现在又有多少诗人能像古人那样推敲语言字句的?文学,语言文字是载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5 16: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并支持,中肯细致的论述,也是关注当下诗歌中的客观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5 16: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塬 发表于 2014-11-25 16:09
学习并支持,中肯细致的论述,也是关注当下诗歌中的客观现象!

感谢周老师关注,而作为您这样的版主对论坛、对尚未成型的诗友的导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能会影响一批人。希望版主们为诗歌界做出更好更正确的积极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5 18: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晶石 发表于 2014-11-25 16:49
感谢周老师关注,而作为您这样的版主对论坛、对尚未成型的诗友的导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能会影响一批人 ...

深谢您的鞭策与鼓励,在论坛与诗友们既是交流也是学习,每个诗人对诗都有不同的理解,作品的评价也同样会出现多样性的可能。也希望各有风格,从不同的角度丰富诗歌艺术,对于意象化确是比较难以把握的语言艺术形式,很有必要探讨。但可以看出诗友们的努力,一段时间里感受到诗的质量有了不小的进步和变化,追求语言表达的风格与现代诗语言艺术化的特征,但不能成为一种简单僵化的形式,一旦成为艰涩生硬的表达,就不再具有美感和艺术性了,也是我当前对论坛的困惑,仍需努力,与诗友们一起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5-1-8 06:11 , Processed in 0.09516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