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12|回复: 103

研习百年新诗笔录(301-40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13 21: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城子 于 2020-10-13 21:05 编辑

研习百年新诗笔录(301-400

作者:山城子(李德贵)


301、叠字叠出来的美韵
——审美杨光《听水声的人》

自从那位人比黄花瘦的女词人,叠出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之后,没人可以否认叠字格修辞的美学价值。但把它用到现代新诗中来,大都比较谨慎,生怕有不精炼不简约之嫌。青年诗人杨光却有了大胆的实践,而且成功如一河清亮舒缓回旋的流淌,美韵长留于读者的耳畔。
这是一首短诗。诗性化了的口语明明白白,司空见惯了的事物被叠成系列意象,朦朦胧胧的人生情怀,就滋滋味味地明明暗暗出来了。朦胧是诗人的权利,透过朦胧审美则是读者的权利。作为读者的我就猜那水就是生命吧?水是生命,水声就是生命这样那样创造美欣赏美的精神律动之作了。我喜欢这样理解,因为这样理解,我就看到朦胧背后欣然慰籍自己生命过程的一种从容于诗意生活而又淡泊于世俗的青年诗人形象了。这样的形象里有你也有我,有我也有他,有你们我们和他们,因此共鸣的美韵,一如冥冥中心照不宣的歌唱。
这样的歌唱有许多重声悠扬的地方,因此显得格外动听。这悠扬的重声,就是被称之为叠字格的文字的单叠与双叠。隐隐、默默静静、常常、暖暖香香、淡淡、酽酽、美美、汨汨、默默、黄黄绿绿、绿绿黄黄、汨汨、默默、静静、远远近近、隐隐约约、缥缥缈缈——凡10个单叠7个双叠镶嵌于20行诗中,那流畅、舒缓、回荡的韵味,实在是仅见的美丽与悠长的慰籍,实在是一篇携着语言美韵闪着生命灵光的抒情佳作。
2009-9-7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附:《听水声的人》/杨光

三十而立他没有立
一个人的日子
他喜欢听隐隐的水声默默静静的

他常常接待认识不认识的人
黄熟的微笑暖暖香香地溢着
开水总是淡淡的浓茶总是酽酽的
或热或冷的天或长或短的路
人们总喜欢美美地品上几杯
然后汨汨流淌一段经历
地上便偶尔会滑落一句叹息几颗笑语
他不插话他喜欢默默地看人们带来的水声
黄黄绿绿的流水绿绿黄黄的流去

三十而立他没有立
或冷或热的天或长或短的路
一个人的日子
他喜欢喝或冷或热或浓或淡的茶
自己杜撰的故事便会汨汨地流出
他喜欢听自己的水声默默的
静静的晚暮滑落几粒叹息几颗泪珠是无妨的
远远近近的水声总是那么隐隐约约缥缥缈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21: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城子 于 2020-10-13 21:06 编辑

302、可鉴于《我是一块玩石》
——村姑翠儿的诗心

将“顽石”作为标识,且在文本中给与反复以强调,因此说村姑翠儿的诗心可鉴。诚然诗心是在19行的短诗中行进到第16行,才透露出来的,并且在末句归宿。
知道诗心再回头看“不移动 ,也不声张/ 任凭风霜雨雪”,就看到那种不声不响的坚持了,就容易解读“循规蹈矩”在诗中的寓意了,就明白何以拒绝“所有的世态炎凉”,以及“抛开四季所有的繁华”,都是为了复兴诗国的声名与荣誉,且要赋诸“今生”了。
诚然,今诗近百年的兴起与发展,与诗国的担当尚不匹配,但也不是如个别人耸人听闻地说什么“死了”,“没有诗人”,抑或“语言垃圾”一类的沮丧。我以为论语言的含蓄与精炼及音乐性(诗歌的主要特征),今诗无疑是没法与唐诗宋词相媲美的,但就语言的简约与灵动、朦胧与新颖,乃至形式的自由、手法的多样,都是应当给予肯定的。相信依此为基础,扬长避短执着下去,我们一定会振兴今诗,使其与时代有一样的高度。无疑,这是我们的“渴望”。因有这样的“渴望”作动力,而今坚守诗的人,就绝对数字来讲,肯定远远地超过古时的任何时代。只是我们还在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处在努力的过程中。
如何努力,就是要创新。要创新理论,创新观念,创新手法,特别是要创新语言。要尝试如何把简约与灵动、朦胧与新颖同含蓄与精炼融为一炉,使其不靠分行,只从语言上就认可为诗。还要在如何摒弃和避免艰涩晦暗、过分跳跃、以及不合章法的离奇拼接词语上狠下功夫,以正今诗的诗艺风气。让我们都做一块振兴今诗的顽石吧!
当然相互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本诗从语言上说,不是每行每个字都不可改动了。譬如第一节四行,改为三行:“我是一块顽石/ 不移动 ,也不声张/ 任凭夜夜雨雪风霜”。这样,原第四行的“侵蚀”和“不朽的灵魂”就被灵动起来的“雨雪风霜”(名词用如动词)含蓄在里面了。

2009-8-30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附:《我是一块玩石》
文/ 村姑翠儿

我是一块顽石
不移动 ,也不声张
任凭风霜雨雪
夜夜侵蚀不朽的灵魂
我以循规蹈矩来抵抗
时光的流逝
我闭上眼睛拒绝目睹
所有的世态炎凉
我是一块顽石
让渴望
永远停留在
伤痕累累的旧梦里
执着而又安祥
抛开四季所有的繁华
今生只为等待你
我流浪的诗神
等你一次又一次
把我收进
你的诗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21: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城子 于 2020-10-13 21:06 编辑

303、我也想……
——读英树《成为一匹马》

龙呀蛇呀早被祖先们给图腾了。马却未能,是个怪事。
但艺术家与作家们画马、写马的颇多,印象最深的当然是徐悲鸿的《奔马》与韩愈的《马说》。至于到诗,我很欣赏英树的《成为一匹马》:

深夜  我
被一匹马的灵魂附体
因此
变得更加英俊而又健壮

我  成为一匹马
一匹奔跑中的马
清脆的蹄声
踏碎深夜的宁静
最终  在奔跑中
叩响黎明

我是一匹奔跑中的马
只喜欢倾听呼啸的风声
我不在意
足下是丰美的草原
还是荒凉的沙漠

我只是一匹马
一匹在梦中飞奔的马
我是孤独的英雄
我是自己的君王
(见《华语文学五周年诗歌精选》香港诗歌学会2009年9月版)

《成为一匹马》写的是马又不是马,是马的形象与气势,却不是马的质旨,而是图腾,诗的图腾,英树的诗的图腾(呵呵,马终于也是图腾了)。
第一节说“附体”,就是来了灵感,于是诗人的感觉就像奔马一样地“英俊而又健壮”了。这样,肯定会写出好的意象意趣意境来。
第二节写“奔跑”,那就是诗文本的行走了。诗人诗情洋溢,不可遏制,竟至通宵了。
第三节写“不在意”,不在意诗人这个社会角色的清贫,因为是要追求“呼啸的风声”——毕竟诗歌最能反映时代呼吸,诗人只在意这个。
末节落笔是明志:以诗人的角色奉献社会,在理想中飞奔,并从中享受为诗的自由与快乐。
写的哪里是马,分明就是诗人夜兴为诗的自我写照,也是诗人执着于诗的精神的喧释。向英树学习,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一匹马。

从艺术上说这首诗语言浅明流畅,美在通篇用喻:宏观上以马自喻;微观上“马的灵魂附体”喻灵感的降临,“英俊而又健壮”喻诗情的旺盛,“清脆的蹄声”喻诗句的缤纷而至,“叩响黎明”喻诗的社会功能,“草原”喻优越的物质条件,“沙漠”喻艰苦的物质环境,“在梦中飞奔”喻追求理想,“英雄”喻诗的气概,“君王”喻诗的自由表达。

2009-11-8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21: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城子 于 2020-10-13 21:09 编辑

304、如何追回含苞的精神境界
——爱月的《他拉开我的衣链》三重审美


       花开之后,也许后悔,尘侵风袭,蝶踩蜂吻,那感觉如何安静在朦胧的静谧中可比?后悔的女人肯定不在少数,不然离婚率为什么日渐高升?读过爱月这首《他拉开我的衣链》近作,我就产生了上述的疑问,也不知对还是错?
人,毕竟不是花草,如何体验得出花草的感觉?但人,毕竟是人,人的体验总是有对比的。“妈妈,他不是你”,这是多么生活的对比,多么情感的对比?成熟女人如果回忆以往,无疑最愿意回忆含苞一样的少女时代,包括作幼女时妈妈的亲吻(正如那首歌唱的那样)。不必说,在父母呵护下的少女,一如小草的稚嫩,不谙世事;也如花蕾的纯净,又不可避免地憧憬与幻想。这样的单纯安适、天真烂漫、乃至娇嗔任性,所产生的精神境界,无疑是精神世界的珍品。而一旦失去,就不可追回了。所以诗人慨叹“他拉开我的衣链/ 我就死掉”、“ 他拉开我的是心疼和心跳/ 妈妈。/我的灵魂从此死去!”。这是直观地审美,诗人塑造出一个欲追回含苞的精神境界的诗的娇媚形象。
       如果诗中的这个娇媚形象,是诗人使用隐喻或象征手法的媒介,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母亲,不要把我卖掉”,就是不要抛弃我们传统的文化与精神文明,不要被商品经济负面的精神垃圾所浸染,保持一份朴实、淳厚、诚信、友爱的社会精神风貌。但现实的市场状态,却很难清理干净我们的精神家园了。或许,真的一去不复返了。一种担心,无疑都从两节的末句,体现出来了。这是第二重审美。
精神毕竟是物质的反映。这诗还可以直接理解为诗人对社会生活急剧变迁的一种内心不大适应的体验。自然经济状态下产生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安适的、雅静的、优柔寡欲的文化氛围。这与商品经济的竞争、扩张、倾轧,乃至尔虞我诈的资本文化背景格格不入。当下,坚持诗歌阵地亦即坚持传统的精神家园的诗人们,是难以接受这样的变化的。这样解读这首诗,则是第三重申美。
      以上所谓的三重审美,都是从诗旨上解读的过程。而一首诗,它必须包装成诗的模样,才有美可审。这包装就是艺术手法的智慧运用,以及语言的灵活处理。爱月这首诗基本上运用了隐喻的手法,几乎所有的意象,既有直观的意义,又有暗指对象。例如“母亲”,直观就是母亲,而暗喻如何不是祖国?“花草”直观是花草,而暗喻如何不是弱势人群?而语言的处理在于采用少女的口吻,仿佛与妈妈倾诉的文本行走,时时令人感受那种娇媚与天真,于是,你就不能不爱上这首诗了。诚然,当下网络上一天不知要产生多少诗,而让人一看就爱不释手的,却凤毛麟角。
“无可奈何花落去”,毕竟规律使然。仙而旁观,忧伤不必;保存一份清白纯净,却是值得赞誉的追求。
谢谢爱月,让我有了一个愉快的上午。还想到你写小母羊的那首,你别样的精神留守,你对生命的珍爱,那种凸显个性的善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2009-11-24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他拉开我的衣链
/ 爱月


我为匍匐的花草进行守护
包括我的手脚
母亲,不要把我卖掉
不要把我扔到男人那里
我是您的花草
哪管是狗尾巴草,也属于您的
我是您
用青春和汗水种下的水晶
哦,妈妈
他拉开我的衣链
我就死掉。

妈妈,他开始吻我
就象你吻我的小心房那样
我睁开眼睛
妈妈,他不是你
他拉开我的是心疼和心跳
妈妈。
我的灵魂从此死去!

09。11。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21: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305、与壮志者同行
——赏美何燕子的《一帆远影》
生在诗国而爱诗,爱诗就是爱国。复兴诗国的盛誉,路在脚下,任在肩上。当下有许多壮志者于诗域壮行,其中,何燕子就是之一。她虽然涉足不到两年,却已是《一帆远影》地走在了前边。她不仅自己孜孜以求,还提携她的学生,一起振奋。这很符合我的想法与实践,因此愿意追赶那帆,与之同行。
这是何燕子09年11月1日贴在《中国诗歌在线》上的《拨在心弦上的絮语(组诗)》的第一首——组诗被斑竹们当即加了精的。精品必美,毕竟美在哪里,我得学习享受一回,以期提高自己,创造同行的素质水平。
内容与形式用在诗上,就是诗旨与诗艺。应当说这首短诗的艺旨皆美。
旨美在振兴中国现代诗的高远志向,并身体力行着。诗人先用格排比状当下诗势,接着隐说自己的出发——去实践自己的志向(诺言)。这是第一节。第二节隐说身体力行,同时赞美当下诗坛的“流淌的辽阔”,于是更坚定自己的信心,将这事业视为“新娘”一样地把爱投入进去。这就是爱诗即爱国,振兴中国诗歌,就是振兴中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诗旨之美所在呀。
艺美在用了隐喻的手法行文,依次借助连续借喻、排比、借喻、借代、借喻、连缀的词类活用、借代、借喻,完成了志向的抒发。其艺更美在豪放与婉约的传统风格天然地揉于一诗,这是极少见到的尝试。说豪放,是其内在壮志壮怀的情思使然。于是乎就有了“万里春月”“流淌的辽阔”“千里忧愁”的意象给撑了起来。说婉约,是隐喻的手法的必然。这手法就是避免直说,因此借喻、借代格及词类活用的积极运用,其词语的效果必然就是婉约的了。请欣赏“谁家今夜扁舟的桨/ 渐行渐远”“喂养这江天一色”“我岁月里的新娘”,这样的句子,美已经隐约在其中了。
这样的艺旨双馨,洋溢了诗人于诗途的乐观,我也乐观,所以可以同行。给其加了精的斑竹们,也看到了并赞赏这乐观,所以也可以同行。同行的人正多,所以认同“收拢千里忧愁”,更乐意呵护“岁月里的新娘”。我说,让悲观者悲观去吧,我们乐观者且欢乐同行,为了诗国,为了诗国的盛誉!
2009-11-12
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一帆远影
  /何燕子

  草绿了,花红了,潮起了
  谁家今夜扁舟的桨
  渐行渐远,拨在琵琶的弦上
  只是万里春月,渔歌唱晚
  几人还有最初的诺言
  
  我将让奔跑的马匹停留
  喂养这江天一色,流淌的辽阔
  收拢千里忧愁
  眼睛的河流映出了春江花月
  我岁月里的新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21: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306、妹子的新作
——简赏吉祥女巫的《文字的魅力》

        打开吉祥女巫的博客,听着她家园里邓容的《人淡如菊》,初冬的寒流就退却了。移动鼠标,我看到了妹子的新作《文字的魅力》:

刚刚还在唐诗宋词里受宠
转眼 又投入现代诗的怀抱
真佩服 这些带着水性的小生灵
居然能够于不经意中
把扬花的生计
做得如此明丽 媚惑 而又美妙

      这是一首现代截句。诗旨明朗,就是爱诗;诗艺不凡,6行凡五用格。
前两行应当使用了一种新的修辞格。我捉摸着是否可以称之为反拟。明明是她宠爱唐诗宋词,却偏要说人家宠她;明明是她天天怀抱着现代诗,却偏偏说人家怀抱她。这样地借助拟人而反说着,可不就是反拟了吗?
下面四行,在拟物与拟人格的连用中,又不露痕迹地镶嵌了比喻格。“水性的小生灵”这个拟物意象,透着诗人对诗歌的喜欢与爱;“扬花的生计”不仅把诗的意象喻花,而且同时把诗拟人,说“做得如此明丽 媚惑 而又美妙”,是对古今诗歌的高度赞美。
      这首诗,可以解释吉祥女巫的诗作,为什么越来越空灵旷达,且透着哲思地柔媚(不是这首)。比如《一个城市与一个城市之间》《打伤烙印的蝶蛹》《归去兮》《桃色》等美作。无它,就是诗人对诗这种艺术形式的深挚的爱驱动着她,一路情怀地孜孜以求,默默耕耘。遂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她的作品。

2009-11-16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21: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307、心中有月亮
——读张玉书的两首诗

“我默默在想/ 写诗的人啊!/心里也应该镶一个月亮”
这是张玉书《今夜我读懂了月亮》一诗中的末节。毋庸置疑,这是一种诗意的诗观。我理解那就是主张诗人写诗不论诗旨还是诗艺,都应当是明晰、明亮、明媚的。或者说诗旨是阳光的,诗艺是晴朗的。
近读张玉书发在“中诗在线”《风雨中的木棉(外一首)》,我就觉得他的作品,正是他那种诗意诗观的实践。《风雨中的木棉》,虽然以“风雨”为衬景,但是为突出“挺拔向上的力量”,歌颂的是“生命的壮美”。有“校门口”的提示,暗里歌颂的是辛苦在普教第一线的教师,抑或就是作为一个优秀教师的自我情感的抒发。这不是很明亮很阳光的吗?
“外一首”题为《品味冬日》,诗人的心里依然是一片阳光。因为诗人眼中的冬日,是“真实”“可爱”的,可以“听到了大地的回声”,可以“留给人苍茫而辽远的想象”,且一下子就想起了童年那些亲切的故事与景色。这其中透出的心情不也是很明亮很阳光的吗!
从诗艺看,这两首短诗语言,是一看就懂的明晰,一品就美的明媚。这源自诗人驾驭积极修辞的功力。
比如恰到好处的拟人:“昏黄的灯光/ 抚着小镇的骚动” “校门口那棵木棉树/ 默默地站立着”“ 喊出了一种生命的壮美”,这都是不留斧痕的拟人。
而词类活用的不时点染,就使语言有了诗意的灵气。例如“抚着小镇的骚动”中的“抚”,是省略喻体的拈连活用,“骚动”则是动词作名词;“站成一种挺拔向上的力量/ 树枝紧紧地依偎着共同的体温”中的“站成”与“依偎”,也是省掉喻体的拈连活用;“喊出了一种生命的壮美”中的“壮美”,“在我的视线里/ 它永远不会衰老残缺”中的“衰老残缺”, 都是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用作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一句句农谚和童谣/ 在冬日的阳光下/ 被抚得又熟又香”中的“抚”,也是省掉喻体的拈连活用。有了如上的诸多活用,就像一幅梅花国画,参差地点染了花青与赭石的斑点一样,立刻使画面显出了浑然一体的美丽。
诗歌毕竟是语言的艺术,而积极修辞则是使语言能够艺术起来的唯一有效的工具。不管承认不承认,凡是被共识为精品的篇章,就没有不够丰富的积极修辞的情形。

风雨中的木棉(外一首)
/ 广东 张玉书

雨点裹在风里
一片片落叶在纷飞
昏黄的灯光
抚着小镇的骚动
校门口那棵木棉树
默默地站立着
站成一种挺拔向上的力量
树枝紧紧地依偎着共同的体温
风雨中我仿佛听到大树
用独特的语言
喊出了一种生命的壮美


品味冬日
冬日的真实令人可爱
虽然听不见大雁的鸣叫
我分明听到了大地的回声
冬日虽然寒冷萧瑟
在我的视线里
它永远不会衰老残缺
留给人苍茫而辽远的想象
记得小时候
我伏在奶奶的背上
一句句农谚和童谣
在冬日的阳光下
被抚得又熟又香
一树树正在燃烧的梅花
带给人们一份期待
莺歌燕舞春暖花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21: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308、淡紫淡紫的意象
——知天胡的《芦荻花开》赏美

这是诗人知天胡在“诗歌在线”09年12月的诸多精品诗之一。他“芦荻花淡紫淡紫的随秋风摇曳”一下子抓住了我。我见过通篇排比的诗,没见过通篇反复的诗——这回见到了,见到了诗的主体形象那浓浓的情,正是通过不断地层层深入的反复而加深,而给读者以浓浓的美感的。
那是一种什么情呢?我联想到了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事实上历代文人对《蒹葭》的解读,都说是一首执着于爱情的情诗。那么,知天胡的这一首,也是可以这样解读的。他(诗的主体想象)的“伊人”不在“水中央”,而在“沙漠”,这样的距离,只有思念复思念了。君不见那“淡紫淡紫的”就是思念的颜色呀!
但我对《蒹葭》的解读,却宁愿是一首哲理诗。那“伊人” 就是一个美丽的人生理想。所以上下求索的时候,只有顺势才有希望,而不可逆道(规律),那会徒劳时间与力量。然知天胡的这首却不是哲理诗。因为没涉及顺可得而逆不可寻的吟唱,只是停留在思念上。但多重审美的意蕴是一样的。那被诗主体形象苦苦思念的,如何不可解释为理想?比如人类最合理最高级的社会理想,如今的世界现实不就如同陷在“沙漠”里一样吗?比如我们曾经的唐代的诗大国荣誉,如今的诗界现实,不也如同陷在“沙漠”里一样吗?因此,那“淡紫淡紫的”思念,就不单纯为是所爱的人了,完全可以是其它。
    能把一首诗,写出多重审美来,就是艺高一筹。我们复兴诗大国的路还很长,但只要爱诗的人,都能静下心来认真研究诗艺、提高诗艺、娴熟诗艺,那么,遥远的沙漠也会切近,也会变化,也会绿洲起来的。
2010-1-4夜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芦荻花开
文/ 知天胡

壕沟很苦很涩被夜幕笼罩着,芦荻花开了
芦荻花开,淡紫淡紫的随秋风摇曳

一个接一个的酒杯连成一片,排列到天明
芦荻花开,淡紫淡紫的随秋风摇曳

这不是我的诗篇,我今生没有这么多苍凉
芦荻花开,淡紫淡紫的随秋风摇曳

我的肠胃很瘪很窄,只容得下两三颗红豆
芦荻花开,淡紫淡紫的随秋风摇曳

轻微微不经意的梦境不结果实,从不结果
芦荻花开,淡紫淡紫的随秋风摇曳

我捧着自己的泪滴,一遍一遍的张望沙漠
芦荻花开,淡紫淡紫的随秋风摇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21: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309、共鸣于诗人的精神生活
——读王晓辉的《如何开心》

诗人王晓辉的诗作我没少读——主要是他贴在《中诗在线》和《华语文学》上的篇什。给我的印象,应当是以广泛拓展借代的技艺,隐喻他的诗思与情感。这样的文本比较朦胧,加之他又喜欢跳跃,因而不是一读就能进入审美的适于大众的那种,而我又不是一下子就能进入乃至喜欢这种风格的小众,所以不是每首诗都能引起我的共鸣的。
但,《如何开心》,却能一读就能引起我的共鸣。毕竟是发展中国家,停电的事,总是在不愿意的时候出现。扫兴是肯定的了。然我也与晓辉一样会转换。我是离开电脑,翻出诗友们寄来的书刊,静下心来细细地研讨。心想,早就该好好读读了,幸亏停电了。
诗人王晓辉,则是借着停电的机会,好好的享受一回精神大餐,且有“烟”“酒”“曲”来助兴。好长时间不想的事,这回就静下心来从从容容地想起来了。自然有欢乐的事,也有不容欢乐的事,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换个角度说,这颗诗人的心,也四面八方地游走了一回。事实上,我每天同老伴去散步时,够闲散了,可在静静走着的时候,“澳洲彩虹鹦”呀“北美文学”呀“常青藤”呀,就依次飘落到我的心里;而眨眼间,我的心又“中成诗界”“中国诗歌”“中诗在线”“新诗大观”“新浪博客”地四下里转悠去了。于是就有许多面影和名字叠印……这情形正如晓辉的诗里写的“想想近处的事远方的人/ 外面再大,能走进来/ 心儿再大,能走出去”。晓辉真是能概括,一下子把我的情形也概括进去了。
晓辉的这种概括,是通过拓展了的借代格实现的。他借来“外面”这个词,将与自己有联系的许多人和事代替,而借用“心儿”把自身代替。
这种技法前面还有用“物件”代替很久不曾去想及的人和事,用“光线”代替那些不停电时的繁忙;后面还有借用“眼睛”,来代替前途与理想。
当然除了这主要的朦胧手段,晓辉还不时地穿插了拟人、排比、比喻。比如“夜睁大眼睛”、 “不约而至”、 “能走进来”、“能走出去”、 “抽根烟,喝口酒,哼支曲”、“畅通无阻的街道”。也还有少量的词类活用,比如“欢乐”与“痛苦”。正是这些技法的融会,才使诗文本浓郁着诗情诗意,才成为精品的。
2010-1-16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如何开心
// 王晓辉

停电了,也没有月亮星星
夜睁大眼睛
隐蔽在光线里很久的物件
不约而至

门和窗都关了,手机也关了
抽根烟,喝口酒,哼支曲
想想近处的事远方的人
外面再大,能走进来
心儿再大,能走出去

只要眼睛这盏灯,亮着
欢乐和苦痛
都是畅通无阻的街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21: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310、向网上老师学习

——赏美马兆印短诗《中年》

谌容曾以一部《人到中年》闻名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福建当代著名诗人马兆印,是先有名,而后偶尔以短诗形式涉及到了这个题材。诚然,这期间有许多文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写过这个题材。关注和关心中年,其实就是关注和关心民族与国家。毕竟中年是国家与民族建设中的中坚力量。应当说他们的整体状态,就是国家与民族的整体状态;他们之一部分或大部分的状态,就是国家与民族的局部或大体的状态。先认同这个,我们就容易走进作品的质旨。
从诗中的一些句子看,比如“家住水里的稻子”、“把影子扔在田里”,诗人马兆印应当写的是弱势的中年群体(比如迈入不惑历程的农民工,或下岗的工人)。关注这一部分人的生存状态,是因为诗人的心里装着他们,装着他们而以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全然是品格与人性使然。于是,诗人的品格美与人性美,就渗透在一种婉伤的诗意氛围里了。而以这样的氛围交流于读者,影响读者,是让读者的心中也装着这样的中年群体。这是诗的社会功能了。
兼为文学式样和语言艺术的诗,其社会功能的发挥,无疑是赖以艺术性,并同艺术性成正比例增长的。就是说艺术性越高,越能吸引读者来阅来品来共鸣。马兆印的这首短诗给我的感觉,艺术性是很上乘的。我们都知道艺术性的保证在于修辞,尤其是积极修辞。词类活用是积极修辞的重要手段,这手段成就了先秦许多散文大家,也成就了不少当今的中年与青年诗人。我的意思当然包括马兆印在内的。
第二行的第一个字“掉”,所以从首行的句末单独放在这里,无疑是在排列形式上的强调。这样的一个动词,是不改变词性,而改变动作对象的词类活用。这种活用古代没有,而大量地出现在今诗中。这应当是当代诗人对词类活用这种积极修辞方法的开拓与发展。其实也是对民间活用语言的提炼。比如“价格”这个经济名词,在民间早就被“掉”给动作了,还引申为没面子的“掉价”。相同意思的“丢人”,也是不改变词性,而改变动作对象的活用。“温度”毕竟是一种物态物质性状之一测量的名称,使用的动词是“升高”与“降低”。这里不说“降低”而说“掉”,就有了一种如物体的重量的感觉。这里又与通感(以触觉通听觉)、暗喻(以温度暗喻对生活冷暖的感受)两个修辞格揉在一起使用,遂使这开头的诗句显出了别致地准确与灵动。灵动在于词类活用,准确在于通感与暗喻的使用——由触觉变听觉有令人惊心的效果,用温度喻对生活冷暖的感受,可谓天然浑成了。
与动词“掉”的活用相同的,是第九行的“扔”字。“影子”是无法“扔”的,然而就“扔”了。于是影子也就像有形有重的物体一样,具体在“田里”了。既然可以“扔”在那里,影子也就不是影子,而是惦念,是牵挂。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外出打工如何放得下心来呢?作为读者联想到这些,足见“扔”的活用与“影子”的比喻,其张力够有多么大。
至于第十行的“瘦”,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这古已有之,是诗人马兆印对传统技艺娴熟地继承。自然这一“瘦”,那“炊烟”也就不是炊烟了,我们不能不想到留守的人,且一个“瘦”字,又隐隐地道出了生计的艰辛。而最后一行的“白花花”,则是属于定格的词类活用,叫移就格。但这样的移就效果其张力立刻增强——我们想到“白花花”的阳光普照大地,而这样的普照又是一种明确的比喻。诚然,前面复沓了“等”字,这一复沓,诗人的无奈或怨其不争的隐情就排偶在那里了。表明的是更深更理智地关注与关心啊!
没说到的积极修辞还有一、二行“听”的复沓和排偶;第四行“事物”的借代与第五行的拟人;六、七、十一行的拟人;十二行“守”的复沓与排偶。啊哈——十四行的短诗,凡十八次积极修辞,语言如何不显出别致的灵动与张力美来,诗的意境如何不显出婉伤无奈的情韵美来呢?
谢谢五年前就在网上指导我习诗的诗人马兆印,我一直把他视为我的老师和兄弟。谢谢老师这首诗给我的启迪,谢谢兄弟使我又把握了一些如何把诗写成诗的秘籍。
2010-1-7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中年
// 马兆印

人到中年,听到温度往低处
掉,听到火车拉响
笛声,提速,中年的赞美
就慢,那些放弃的事物
已无动于衷
家住水里的稻子
在谷仓,偷偷开花
迁徙的人
把影子扔在田里
炊烟在屋后瘦,溪前
不说话的香樟
守着方言,守着一碗
社保,等春风
等白花花的尘世

2009-12-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6 09:39 , Processed in 0.11519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