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山城子

研习百年新诗笔录(301-40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14 06: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10: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311、现场感的白描之美
——读李少君的两首短诗

具有现场感的诗作,大都采用传统的现实主义的笔法行文,而具体的语言呈现,又都喜欢白描。著名作家、诗人李少君的诗作《安静》与《她们》(发表于《诗选刊》2009年3月下半月),就属于这个品类,且很上乘。

请先看《安静》:

“临近黄昏的静寂时刻/ 街边,落叶在轻风中打着卷/ 秋风温柔地抚摸着每一张面孔/ 油污的摩托车修理部前/ 树下,一位青年工人坐在小登上发短信/ 一条狗静静地趴在他脚边/ / 全世界,都为他安静下来”

那小伙子给谁发短信呢?我想应当是远在乡下的父母,抑或媳妇或恋人。诗人自然也是这样判断的,所以他让“全世界,都为他安静下来”。这是何等地关注与尊重的倾情呀!
这样的倾情,是运用简洁明白的白描手法勾勒出来的。这一勾,就勾出了极具现场感的城市街头风俗画,勾出了打工者下工后所进行的日常俗事镜头。
这样的倾情,给读者以震撼——还是有人关注和关心着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呀!不仅关注关心,还很尊重,还要感染更多的人尊重他们!这样难能可贵的精神,诗人是通过一系列的朴素意象铺垫出来的,特别是第三行的拟人手法的运用,那是个面,然后顺势跌落到一个点上,最后夸张一个“全世界”,就画龙点睛了。
这样的倾情,给读者以美感;这美感,当然来自现场感的白描之美。

请再看《她们》:

清晨起来就铺桌叠布的阿娇
是一个慵懒瘦高的女孩
她的小乳房在宽敞的服务衫里
自然而随意地晃荡着

——这是第一节。细腻的白描,把我们读者也推到了阿娇(农民工)的跟前,与诗人一同享受对于她的好感。

坐在收银台前睡眼朦胧的小玉
她白衬衫中间的两粒纽扣没有扣好
于是隐隐约约露出些洁白的肉体
让人心动遐想但不至于起歪心

——这是第二节。同样的细腻,又把我们拉到了另一位打工者小玉的面前,与诗人一同享受对于她的好感。

这些懵懵懂懂的女孩子啊
她们浑然不知自己的美
但她们模糊地意识到自己的弱
晚上从不一个人出门上街
总是三三两两,勾肩搭背
在城市的夜色中显得单薄

——这是最后一节。感慨评议之后,还是回到现场的白描。最后的一个意象“单薄”,道出了诗人对“弱”势的她们,深切的关怀。

读罢掩卷,我不由默默地祈祷,为那些远离家乡亲人到城市打工的农村的姑娘小伙子们!我这样的共鸣,自然与诗人营造的现场感的白描之美分不开的。

2009-8-6于黔中文化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10: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312、节日乡下赏美妹妹的诗
——秦爱云的《有些事毋庸置疑》

离开贵阳,回到平坝乡下,就离开了网络。事闲,我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杂志来读。这是《诗选刊》下半月2009、10期。翻到27页,我停住了。
秦爱云是谁呢?题底有照片——手扶低廊而坐,披着长发和披肩,端秀而年轻的面容,眉眼透出沉寂,似曾相识哩!忙看下面的简介,网名……啊哈!这不是我的妹妹嘛(我从没问过她的真名)!
大约06年末,我们邂逅于一家文学网站,因文字相投,几乎天天相互回帖交流诗艺。她亲切地称我为哥哥,于是我就喊她为妹妹。直到现在,不论在哪个论坛相遇,或到博客上互访,亲切地称呼依然亲切,如同亲兄妹一般了。那时她在网上发表的大多是情诗,且写得动情动意,情意绵长,深受诗友们喜欢。我尤其喜欢她的《无声的歌》、《狐之梦》、《莫名的感伤》、《六月的心事》等篇,并为此留下了欣赏学习的文字,交流于网络。
后来妹妹游走于多家网站,且任斑竹,题材也大幅拓宽了。比如发在这里的五首,前两首是以宗教观念或奇术为题,来阐释她自己的体悟与思考。
   
第一首是《有些事毋庸置疑》,凡13行,分三节,如下:
 
   忽然之间世俗的人群里
  都开始谈论“禅机”
  他们也说“有就是没有”
  说“得到就是失去”
整个世界似乎都在觉醒
  只有我反而越发糊涂
  
如果“存在 就是不存在”
  那么世间的一切
  岂不就真的是
“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

  ‘唵、嘛、呢、叭、咪、吽’
  远处传来这样的诵读声
  至此万物都进入某种玄妙
  
事实上,一切宗教都是唯心主义的精神自缚。所谓禅机,不过是静养功生出的幻视幻听幻境幻游的玄妙状态罢了。笔者做过这种养身养心的功,只浅达了各种色彩游动叠印的幻视,然后或入睡或身体一抖还为常态。我的一位挚友,功法高超,不仅视听可幻,还可长时间地进入幻境,进行幻游。他感觉到了珠峰之上,身体却还是平躺在床上!他还有奇术,从学校下班回来并肩而走,经过路旁的一个有人消费的摊点时,我依然与他说话呢,不见回答,一看人没了,前后左右都没他一丝的影子。
妹妹说“整个世界似乎都在觉醒/  只有我反而越发糊涂”,我以为这里的“觉醒”与“糊涂”是使用了反语格。
如果“存在 就是不存在” / 那么世间的一切 / 岂不就真的是 / “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
多么朴实通俗的语言,但一个“如果”和后面的一个“?”号,就把那“存在 就是不存在”,亦即有就是无的观点给彻底否认了。
我赞赏妹妹的唯物。这是她留给读者很大联想空间中所隐藏着的。如果真的“如果”了,那么曾经的“9、11”事件,就是没发生吗?而“5、12”汶川大地震,也就是没震吗?我们每个人的客观存在,就都是没存在吗?真是荒唐。
第三节,客观地反映出近年来信教的人数猛增,至于为什么猛增——个中复杂的社会原因,妹妹就用“某种玄妙”留给读者自己去捉摸了。
看似通俗直叙的一首短章,如果不给读者留下诺大的联想与想象的空间,那就不是好诗,或者不叫诗了。

    第二首是《忘我 无他 岂是凡人做得》,14行,分四节。如下:

认真地把咒语念了七遍
行了 我笃定地想 这次
一定可以顺利地穿越那堵墙
走进千万人之中

必须忘记墙的存在
更要忘记自己身体的存在
我一遍遍这样提醒自己
闭目 低头 疾走 向着墙的方向

可是 我的身体 真的能过去吗
突然的一念 让脚步顿了一下
那墙 真的不会碰伤我吗
又一念 脚步因怯意而缓慢

终于 止步 抬头 睁眼
坚固的墙壁 冷冷地横亘着

不论崂山道士,或者别的道士,谁见他们穿墙而过了?或许是将入静到幻境幻游的状态,故意说成了现实真事,就神乎其神地流传开来了。妹妹却宁愿亲身体验一回。但现实的“坚固的墙壁”却“冷冷地横亘着”。
其实这里有着更大的想象空间,如果你把那“墙壁”看成是某种象征,或某种喻拟,其诗味就很宽泛了。我读后就想,人类社会的资本时代,就是一堵颇厚的墙壁。前苏联与东欧,乃至我们共和国,初衷都是想“穿过”。然而,现实却无法穿过;脚步,都必须踏在或“接轨”在资本的土壤上,才能前行。
但任何强大的墙壁,都有自身的寿命,终将会倒塌成一片废墟。那时,我们(哈,应是我们未来的后代)就可以越过,而不是“穿过”,抵达人类的共同理想。那也一样是未来的很现实的事情。
细腻地描摹出巧妙的构思,然后造成大片的想象空白,就是好诗。
很欣赏妹妹这样朴实的手法与巧妙的留白。这很让我闲暇在假日里的乡下,兴味十足了。
遥远地问候妹妹!!

2010-5-1于平坝文化村
2010-5-6于贵阳输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10: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313、赏美视觉里的灵感
——读沈彩初的《在海边看水》

图片作为视觉艺术,在网络格外地茁壮茂盛起来。百度一下选取可意的为诗,则是诗材的拓宽。诚然,这是要以个人的诗才为柱石,才可以支撑起一片风雅。诗人沈彩初自是不乏视觉里的灵感,每搜
图临屏,既有精品生产出来,令阅者视与思都得到美感享受。
   《在海边看水》,是组诗《海水舔舐着我记忆的脚面》中的第一首,列于《中国诗歌在线》09年11月精品之首。
图片是个半身画女“面朝大海”,是否也在寻觅她的“春暖花开”?摄影家也是艺术家。摄影家的匠心在于用一头瀑布染发的披拂,替代表情,一如活用词语朦胧了意象一样,遂使图片,展示了一首朦胧诗的形象。于是,就成为精品图片。
朦胧美进入图读者的视线,必与读者的阅历、修养、情趣、情感等发生关系,于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
千种美的图解。闲步海滩,面朝大海,寻觅自己的春天,是我的解读;而在诗人沈彩初的眼中,却是一颗潮湿的心,深情地怀恋。
自然,彩初的灵感,也是来自那头瀑布染发的披拂中,于是进入她的心情,并以第一人称“我”来回忆,来怀恋,来渴盼,那渐去渐远的情缘。具体第一节写回忆,第二节写思念,第三节写无奈的渴盼。这样地由图而诗,诗的色调恰好与棕色的图的韵味一致。诗人的处理,真是恰到好处。
然而,诗毕竟是语言艺术,必赋予语言的技艺,方能共识为诗的精品。彩初的语言技艺,主要
是巧在化虚为实的语言处理、喻拟间用的行文,以及随手拈来的词类活用。
说化虚为实的语言处理,就是把抽象事物进行可感地描写。“生活被一个浪/ 一个浪淘洗/ 残缺的记忆”。这里活用“残缺”,“记忆”就可感了。“我好怕,好怕/ 你情感封冻”,这里一个“封冻”,“情感”就液态了一般可感。“远方汽笛,撕碎了/ 我涨潮的爱恋”,这里一个“撕碎”,“爱恋”也有形了;“可内心的柔软/ 却在沉重步履中/ 一步步深陷”,这里的“深陷”,也同样让那“柔软”的柔情,也看到了一般。
说喻拟间用的行文,是说行文中不断地出现比喻与拟人的积极修辞。“斑斑点点/ 已化成岸边沙滩/ 风干的贝”,这是用有形喻无形;“只能让时光/ 在涌动中亲吻/ 舔舐往事的脚面”,这是拟人;“那么,我在岸上/ 将如履薄冰”,也是有形喻无形。
那些没有变性的词类活用,通常叫异配。比如“残缺的记忆”、“ 修补无你的日子”、 “打捞你的影子”、“打捞你手势”。而后三个也是省略本体的拈连格的变形运用。其实都可以统称为词类活用。“我涨潮的爱恋”中的“爱恋”是动词用作名词,“内心的柔软”中的“柔软”是形容词用作名词,“一起暗淡”中的“暗淡”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手中如没有这些娴熟的巧具,哪可以选一幅图来,就能临屏出精品来呢?如果说诗人有技艺,以上可见一斑了。
问好彩初!向彩初学习!切盼彩初的读图诗,早日成册!
2009-12-12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在海边看水
文/沈彩初




在海边看水
我心潮湿
生活被一个浪
一个浪淘洗
残缺的记忆。斑斑点点
已化成岸边沙滩
风干的贝

空空的画夹
我无力用一支笔
或色彩
来修补无你的日子
只能让时光
在涌动中亲吻
舔舐往事的脚面




在水中,我来打捞
打捞你的影子
打捞你手势
掠去的一片白云
心的湖面,浮起一道
虚拟的烟波

远方汽笛,撕碎了
我涨潮的爱恋
我好怕,好怕
你情感封冻
那么,我在岸上
将如履薄冰




我小心翼翼地
走在柔软的海滩
可内心的柔软
却在沉重步履中
一步步深陷

我走了,走了
空气、沙滩、水正与下滑的夕阳
一起暗淡
留在海滩这一串足迹
也盛满了眼泪
等你来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10:28:32 | 显示全部楼层
314、配图诗简评
——海之月的诗(1)

帽儿:
若不是网络时代,一个繁茂得十三四亿人口的国度,素昧平生,可能就永远素昧平生了。即或,陌生到哪座城市挤地铁,挤到身挨身子,两个个体之间也还是不可能有什么交往。
我的网络之家——新浪上的“山城美居”,天天夜夜都敞开着大门,谁进来看看,我都怀有感激之情。今天在网吧我进了“家”门,就看到诗人海之月留下的纸条,还看到他想与我结为好友的信息框。我立刻远握了,并复了纸条,接着回访到他“家”,观赏之间,随手采摘一把他在园子里种植的一些奇花异草。“U”回来很是高兴,赶紧插瓶置案,就欣赏起来-用我昏花的眼。
这是何等省事又快捷的人际交往呀——李白杜甫白居易们,一定是羡慕得欲拱出历史,急急地赶到现在来!

● 悟

有盏灯
不远不近的亮着
有阵风
不紧不慢的刮着
有种梦
不依不饶的缠着

醒来了悟
那是青藤
不高不底的悬着

简评:
悟,不是佛家的专利。但入了诗,就有了佛家的韵味。而韵味是怎样出来的,却与佛家无关。“有种…有种……”的排比,搭好了韵味的架子,就像园子里的黄瓜架、芸豆架、葡萄架…然后就等着黄瓜、芸豆开花,葡萄结串了。这首小诗“结串开花”的是一组“不…不…”的复沓短语,衔接四个相当于“正在进行时”(着)的动词“亮(活用)、刮、缠、悬”。于是,整体的《悟》的韵味,就弥散开来。
       
2009-10-23晚上
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10: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315、简配图诗简评
——海之月的诗(2)

● 欣赏

  
窗外所有的灯都熄了
我知道有一种灯
还亮着

屋内所有的人都睡了
我知道有一些人
还醒着

后来我知道
亮着的叫星月
醒着的是相思

简评:
作为语言艺术的小品与相声,靠的是甩包袱。甩包袱几乎是相声与小品的专利技法。但作为同是语言艺术的诗歌,偶尔拿来一用,也别有趣味。这首题为《欣赏》的短制,确实让我欣赏到了一种诗意的包袱。前两节诗人用排除一切之后还有例外地吊起两个悬念,到第三节落笔时,就都抖开了——那是月明星稀之夜,无论如何也睡不着觉——有人想人呢。谁在想谁呢?说“我知道”——可以揣测,那还能是别人吗?

2009-10-23晚上
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10: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316、配图诗简评
——海之月的诗(3)


● 无题 二

清晨  她画了扇窗
没有告诉他
只要轻轻推开
就是一个明媚的春

夜晚  他赏析着月色
并不知道
只要走出去
就是一个温婉的春 

简评:
这样写暗恋很别致。女孩的心事男孩不知道。这一定是个憨厚而粗心的小伙子,姑娘爱这样的小伙子很古典,或者说现代不多见,不是没有。多见的是早就短信过去了,哪怕仅仅问个早安,小伙子心里也会明白。“画了扇窗”这想象很通俗,却隐喻得贴切韵致。这样写是想告诉读者,这女孩很内向,林黛玉似的。“明媚”与“温婉”是节间互文格的运用,那“春”是美满相恋的喻体。从“清晨”到“夜晚”,姑娘就这样地暗恋天天。我很为这小伙子着急——你光看着月亮哪行,都什么时代了,快主动出击呀!

2009-10-23晚上
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10: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317、配图诗简评
——海之月的诗(4)

● 灵感
  
等了整整一个晌午
它都没有来

鸟儿却飞来了
在枝头

难道仅仅是为了柔媚
那一片新绿?

你看 ,带着露
       莹着香

简评:
我的记忆远不如童年了,又没养成查阅资料的习惯,因此知道许多名家都为灵感下过各自的定义,却不能在我没有上网的电脑上点击出来,就恕不引用了。但我意识里的灵感,总在与外界和谐而又独处的时候躁动起来,好像就在喉头那里痒痒,于是打打嗓子,就很痛快了。这东西不是约会,等是很难等的。你等它它不来,“鸟儿却飞来了”。多幽默的诗人呀,他把灵感打扮成会飞的生命了。于是,能不带来美吗?须知:灵感就是美的天使呀!看“柔媚”——美在用如动词;那个“莹”呢,也是。通常,“在枝头”前应当有个动词“落”,省去就成了简洁美。至于“鸟儿”与“新绿”的暗喻,则是美里边还含着个美旨哩!

2009-10-23晚上
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10: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318、配图诗简评
——海之月的诗(5)

● 牧羊女(2009-10-18 19:41:17)

我没有到过牧羊女的家
不晓得牧羊女的家也在天上
和织女的星座一样
牧羊女喜欢居住在河岸间

我没有同牧羊女牧放过羊群
不晓得羊群有时也散落在天际
像一朵一朵的云儿一样
牧羊女喜欢用闪电的鞭捎
抽打那些散漫的云彩

我没有亲密过草原
更不晓得牧羊女的情怀
就是天地的情怀
就是晚霞的情怀
就是风吹草低的情怀
而我 只是远远的 远远的
留恋的殷勤的注视过她

简评:
对于牧羊女,我也是“没有…过”和“不晓得”的。你还“注视”“殷勤”“留恋”过她,尽管“远远的”也很幸福了。我只听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那是个产生英雄的年代,后来被制成动画片,我最爱听那里的歌,那里的歌的旋律就像你这里写的羊群一样,天上人间带着高滑音地嘹亮辽阔辽远。自然我还爱听,甚至在嗓子眼里唱王洛宾先生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位好姑娘”。哎嗨,好美的牧羊女呀!牧羊女应当是个美的象征,是天美、地美、人美的融合。这样美的意境,被包围在音乐里了。音乐性的脉络是依次通过节排比、句排比、成分排比的那种往复的乐感来实现的。这样美的佩饰,是与那个美的意旨,很自然地和谐在一起的。

尾缀:
感谢刚刚成了朋友的诗人海之月,给了我一个连续审美之霄——这个令人快乐的21世纪第一个牛年的霜降之夜。

2009-10-23晚上
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10: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319、靓丽的拟人与比喻
——海之月的《思想》赏美

以“思想”为题写诗,我还是第一次碰见。事实上每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毛泽东主席曾说“每个人都想按着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说得很到家。诚然每个民族抑或每个国家每个政党都有自己统一的思想,且这个思想又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着,这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我们还是看看海之月的原诗吧:

给思想一间
能够栖息的小屋
让它安静地住进去
替它拧亮一盏盏通明的灯
让思想去入梦

然后你醒来
把昨夜的梦打扫干净
你看 思想生出翅膀来了
拍拍亮羽 原来
它是一种可爱的生物

第一节5行,诗人的笔艺带出了拟物。这样可以“栖息”,可以“住进去”,可以“入梦”的“思想”,就活生生的了。由“栖息”一词,可想象这“思想”就是一只小鸟,怕是太累了,所以诗人想让它美美地睡一觉。——很呵护的情感就流露出来了。
第二节也是5行,诗人的笔艺转入比喻。由于有了上节的“栖息”埋伏着,这节的“生出翅膀”就极其自然了。而“可爱的生物”,就透露出诗人警示人们应当保护那些符合发展规律的新的想法、新的观念、新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的心情了。
可谓之旨艺双馨的一首难得见的小诗。

2009-11-17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6 09:29 , Processed in 0.09262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