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宛城卧龙

译话点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2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想,就算在两个国家长大,精通两个国家语言的人,也未必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译者。因为语言和文化本身有些障碍是无法克服的。所以对这些勇攀翻译高峰,拨开语言荆棘的人,我是敬而远之的,甚至觉得他们有些不知好歹,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浩瀚的大海和天空。
rlee 发表于 2010-5-10 14:32:00


RLEE兄的话确实很中肯。
但是有些事情,总得有人去做,对吧!一个东西,如果因为太难,或者其他原因,而没有人去碰,那么,中国人了解外国,如何去了解呢?外国人了解中国怎么去了解?一个人也不可鞥做到各个国家的语言都掌握。

这些在网络上活跃的译者,其实都是一种喜欢,或是业余爱好,而去做一点事情。这终归是一件好事。不论翻译水平如何?至少,大家都在为一个爱好,在这方面作者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0 2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1# 卧龙先生 的帖子

这话说得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1 13: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1# 卧龙先生 的帖子

对于一部经典名著,不同时代的译者会给出不同的版本,赋予时代的血液和译者的特色。可是,每个新人辈出的时代,无法阻止译者的渐渐老去,译本的慢慢发黄。读者也不例外。那些给原著带去生命的人,也给自己的译本带来坟墓。唯有原著是不变的,也是不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0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要达意,这是任何译者也逃脱不了的法则。达意之难难以上青天,有的人在翻译的时候为了省力, 而采用了所谓的意译。也就是翻译个大概即可。这样做看似省力,却不利于翻译水平的提高。因此 像诗词翻译。我目前主张不要考虑格律问题,先做达意,修炼几年再去涉及格律也不迟。尤其是我们这些年轻的矛头小子。
                                               卧龙于2010年5月18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8 13: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4# 卧龙先生 的帖子

“直译”、“意译”——两种译法体系?
本文来源于孔子学院 http://www.kzxy.com.cn/

作者:丁鲁  


一、 从强调译文的诗化走向规范化
 
  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的“直译”、“意译”之争,由来已久。在诗歌翻译界,直译论往往还取攻势,可谓怪事。
  我们讨论过,译诗中的主要矛盾是“译”(词句的翻译)和“诗”(译文的诗化,包括诗歌格律形式的规范化)的矛盾,也就是说,这是准确性和艺术性的矛盾。各国的诗歌翻译,包括中国古代的诗歌翻译,一般并不是把词句译完整然后谈“诗化”;而是从强调译文的诗化起步,然后逐渐走向规范化的。其原因,就在于对诗歌形式的重视。
  这里举两个我国古代的例子。一个是《敕勒歌》: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小学生都会背的句子。可是知道它是译文的人,恐怕就少一些了。事实上,这正是西北古代少数民族民歌的汉语译文。
  还有《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这美妙的意境,又采用了多么美妙的诗歌形式啊!与《敕勒歌》不同,《越人歌》还留下了一个音译的文本,而且有当代学者考证出那是用的古代的壮语。
  这种诗歌形式,完全是属于汉文化的,而且是运用得非常纯熟的;但我们读到的这两首民歌,又确实都是译文!把这种译法简单地叫做“意译”,并没有准确抓住它“重视诗歌形式”这一特点。
  至于西洋各语种格律诗的互译,由于这些语言的单词长短不一,语句结构又不如汉语灵活,所以对原作词句改动幅度很大。而如此改动的原因,只不过是为了诗歌形式,为了符合本民族的诗歌格律。
  西方最早的诗歌翻译,往往和改写差不多。费茨杰拉德用英文译波斯诗人奥马尔·哈亚姆的《柔巴依集》,就是例子。
  唯有中国现代的白话诗歌与众不同。格律传统的中断,使外国格律诗的白话翻译自五四以来就是从词语翻译起步。而其后果,是许多人强调过分的直译,导致诗歌译文的散文化,并导致逐字翻译的泛滥及以单纯的文字校对来代替诗歌译文的评论。但散文化乃诗歌之忌。因此这种强调直译的舆论,就是把格律诗翻译放在错误的起点上。
 
二、 “直译”、“意译”——两种体系还是两种方法?
 
  所谓“直译”、“意译”之争,是将二者作为两种译法体系。这就更令人奇怪了。
  依我看来,与其把“直译”和“意译”当作两种“体系”,不如当做两种具体的翻译方法,而且是可以计数的方法。也就是说,译文中用了几处直译,几处意译,是可以统计出来的。
  比如说,“这”、“那”、“是”、“不”,或者“太阳”、“月亮”、“星星”等等,难道能够意译?即使是“高级文体”如诗歌者,没有这些词语也不行,可见直译之不可或缺。但另一方面,意译不仅在诗歌中比比皆是,即使在科学论文中,恐怕也少不了吧?
  有时候,究竟是直译还是意译,竟然很难区分清楚。比如“胸有成竹”,绝对的直译只能说是误译,而意译才是准确的,也可以说它是相对的直译。
  如果这样来认识,我们应该说:没有直译,就没有翻译;没有意译,就没有文学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而从统计数字看,直译的地方总是大大多于意译的地方。

  ——这就是我的直译、意译观。









【詩歌翻譯活動】——【送你一個詩意的夏天】Poems for Summer 認領翻譯,跟帖參與,快快報名哈...
http://bbs.yzs.com/showtopic-164646.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8 16: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3# rlee 的帖子

不同的译者会给出不同的译本,那些翻译理论家也会为自己的作品找出千万种理论基础。鲜花再美,仍旧席地而生。那个给人间带来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并不能让生生不息。只有经典的原著才是永固的灯塔,它傲视着暴风雨,毫不动摇。它是一颗恒星,指引着每一艘迷航的轻舟,人们可以测得它的高度,但无法估量它的价值。

O, no! it is an ever-fixed mark,
That looks on tempests and is never shaken;
It is the star to every wandering bark,
Whose worth’s unknown, although his height be take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19: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候童天君 和RLEE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8 21: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9 21: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31 11: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翻译诗词,重中之重是以忠实原文为基础。在翻译选择上,不但要自己写自己译,也要尝试翻译西方诗词,中国诗词。两种语言互动翻译,在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除此之外,也好借鉴译家的翻译理论,尝试翻译诗歌的多元性。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把握和理解原作的内涵,尝试对于诗歌鉴赏的写作。

                                                        卧龙2010年5越31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17 03:50 , Processed in 0.089747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