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nidelinju

【转载】江枫译诗为何错误百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03: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4:35 编辑

第十三帖:广义相对论者:江枫的又一首滥译:《一艘小小的,小小的船》
这首诗写大海和波浪勾引、诱惑诗人的小船离岸远航,结果使小船最终葬身海底。诗很简单。但是江枫全然没有看懂,所以只能胡乱翻译。
1
’T WAS such a little, little boat 是这样一艘小小的,小小的船
That toddled down the bay! 颠荡着驶下港湾! (江枫译)
点评:
Down的用法在中学英语里就出现过许多次。它是有“下”的意思,但是作为介词,它还有“沿、顺着”的意思。例如:He walked down the street.(他沿着大街前行。)又如陆老师主编《英汉大词典》第512页:We walked down the hall to the elevaltor (我们沿走廊向电梯走去。)所以狄金森诗里的 toddled down the bay,指的是:(小船)沿着海湾颠簸着前行。可江枫却居然译成:(小船)“颠荡着驶下港湾!” “驶下”是什么意思啊?小船怎么个“驶下”啊?从岸上“颠荡着驶下”到港湾?不然是从哪里驶到哪里?闹笑话。其实,小船隐喻诗人自己小心翼翼地只在海湾里沿着岸边航行。她尽量避免港湾外的大风大浪。(至于其明显的隐喻意思,读者自己能悟出来,这里无须细讲。)显然,江枫认为down就是只能表示“下”的意思,就像up表示“上”的意思一样。所以He walked down the street这样的英语句子,到了江译者笔下,必然变成“他走下到大街”。英语太差了,译者不想闹笑话都不行!
改译如下:
’T WAS such a little, little boat 是这样一艘小小的,小小的船
That toddled down the bay! 沿着海湾颠簸向前!
2
’T was such a gallant, gallant sea 是这样殷勤的,殷勤的海洋
That beckoned it away! 招引它,向前!(江枫译)
点评:
海洋向小船献殷勤(gallant)、示意、打招呼(beckoned)。beckoned it away指的是海洋想诱惑她(小船)离开安全的海湾而到大海上去。
Away是指away from the bay(离开海湾)的意思。可是江枫却将此译作“招引它,向前!”其中的逗号也是译者胡乱加的,目的是想造成停顿感,可是原文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逗号。译者自己随意加标点,已经是恶习成自然了。Away(离开海岸边)竟然被误译成“向前!”
改译如下:
’T was such a gallant, gallant sea 是这样一片殷勤的,殷勤的海洋
That beckoned it away! 招引小船离岸他往!
3
’T was such a greedy, greedy wave 是这样热切的,热切的波浪
That licked it from the coast; 轻轻拍着它出航— (江枫译)
点评:
原文是greedy(贪婪的),意思明显有负面色彩。江枫没有看懂,却误译作“热切的”。Licked是一个用得非常巧妙的字眼。描写波浪贪婪地“舔”着船舷,死乞百赖,终于成功地将船儿“舔”离开了海岸(licked it from the coast)!狄金森这种隐喻使用得简直是神妙。可是,江枫却译作(波浪)“轻轻拍着它出航—”!“轻轻拍着”和原文的“舔”(licked)这种意象距离太远了,完全糟蹋掉了原诗的意境和趣味。“出航”更是拙劣的译语,它没有译出小船本来是被动地被“舔”离岸边、或被哄着、诱惑着离开岸边的这一事实。
改译:
’T was such a greedy, greedy wave 是这样贪婪的,贪婪的波浪
That licked it from the coast; 终于将船儿舔离开海岸;
4
Nor ever guessed the stately sails 宏伟的巨舰绝猜不出我的小船
My little craft was lost! 迷失了,方向! (江枫译)
点评:
原文ever(曾经),被江枫误译成“绝”,可能他认为ever就是never!
原文was lost指“失掉了”、“消失了”、“失踪了”。Lost craft其实就是指小船被诱离海岸后,在海洋的大风大浪中“渺无踪影”、“葬身海底了”!而江枫却误译作:“迷失了,方向!”“方向”这个词的英语原文在哪里哟?
改译:
Nor ever guessed the stately sails 那些宏伟的大船也从未曾想到
My little craft was lost! 我这小小的船儿已渺无踪影。
附原作:
’T WAS such a little, little boat
That toddled down the bay!
’T was such a gallant, gallant sea
That beckoned it away!
’T was such a greedy, greedy wave
That licked it from the coast;
Nor ever guessed the stately sails
My little craft was lost!
原诗一共才8行啊!
下面引用由wuhankeren发表的内容:
为什么第一首没人评?是不是江枫把这首诗译对了?译对了的,也可以表扬他一下。看看他译的每10首译诗中有没有一首是完全没有硬伤的。
...
广义相对论者:
那怎么可能没有错误?比如说,你本来是个一年级的学生,把五年级或六年级的题给你做,你会居然做得不犯错误?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别人已经做过了(尽管不全对),并且允许你参考他的答案,你才可能做得比较正确。如果这第一首诗歌已经有人译过了,江枫这才有可能译得比较好。就像查良铮先生译过雪莱了,江枫也才可能译得象模像样,因为他可以参考查先生是如何理解原诗的。不过这第一首诗《醒来,九位缪斯》好像以前没人译过,所以江枫就会百分之百地译错若干地方。我说了这话,我负责任。我还没有去对照原文看呢。我明天或后天一定给一个评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0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帖:广义相对论者: 评江枫《醒来,九位缪斯》译诗中的误译


Unwind the solemn twine, and tie my Valentine! 请用庄严的藤蔓缠束我这瓦伦丁节情书!

光这一行诗里就有四个错误或失当处。
1、Unwind是“解开”“展开”的意思。江枫却干脆抛开不管,故意漏译。
2、solemn在这儿不宜译成“庄严的”。这个词有Formal; regular; uniform, grand, imposing; sumptuous(正式的,正规的,统一的,堂皇美妙的,豪华的)意思,江枫偏机械地译成“庄严的”。还和后面的twine搭配译成“庄严的藤蔓”。“藤蔓”和“庄严”搭配不当。
3、twine指的是“麻线;细绳”。江枫却译成“藤蔓”。
4、“情书”是什么?是书面的东西。可原文是Valentine。指“在情人节(二月十四日)赠送给情人的礼物(或情人卡)”。这种表达情意的礼物多种多样。玫瑰、珠宝、……当然也包括情书在内,绝非仅仅是一封“情书”。而江枫却认定Valentine只是情书。

这行诗的意思是:请展开精美的细绳,包扎好我的情人节礼物!

Oh the Earth was made for lovers, for damsel, and hopeless swain, 创造世界是为了恋人,姑娘和痴心的情郎,

5、原文was made,用的是被动态,江枫译成主动态,不妥。
6、原文hopless意思是:没有希望的、绝望的。江枫误译成“痴心的”。hopeless swain指的是找不着情人的男青年、绝望的男人等。不是“痴心的情郎”。都当了“情郎”,怎么还找不着情人呢?“痴心的”和“绝望的”两个词的差别还看不出来吗?

For sighing, and gentle whispering, and unity made of twain. 为了相思,温柔的耳语,合为一体的一双。

7、unity made of twain指的是“合二为一的整体”。狄金森在这里强调的是“整体”而非“一双”。江枫译成:“合为一体的一双”,不妥。因为这是一个偏正结构,在这个偏正结构里,中心词是“一双”,而狄金森要强调“一体”、“整体”,而非“一双”,所以江枫强调的恰恰和狄金森的强调相反了。

All things do go a courting, in earth, or sea, or air, 在陆地,在海洋,在空中,万物都在求爱,
God hath made nothing single but thee in His world so fair!上帝从不制造孤单,你却独活在他的世界!

8、God hath made nothing single but thee in His world so fair,是说:上帝在他美好的世界里只创造成双捉对的事物而不是独身的东西!万物都在求爱,因为万物都以既对立又统一的形式(unity)存在。江枫却译成:“上帝从不制造孤单,你却独活在他的世界!”什么叫“独活”?没有别人吗?上帝既然不制造“孤单”,何以又要制造孤单的你?
9、So fair(如此美丽的)被江枫漏译。

The bride, and then the bridegroom, the two, and then the one, 一个新娘,一个新郎,两个,成为一对,

10、then the one指融为一体,合为一体,即前面的unity。狄金森不是要强调一对或两个,而是强调合二为一。江枫译成“两个,成为一对”,译了等于没译:两个当然是一对,四个还是两对呢。应该译成:“两个成为一体”。

  Adam, and Eve, his consort, the moon, and then the sun;
The life doth prove the precept, who obey shall happy be, 生活已证明这条箴言,谁听从谁有幸福,

11、who obey shall happy be的意思是:谁顺从(驯服)谁就会幸福。江枫译成“谁听从谁有幸福”有语病。“听从”应该有宾语。“这人很听从”,这在现代汉语里不通。改“听从”为“听话”倒还可以。

Who will not serve the sovereign, be hanged on fatal tree. 谁不向这君王臣服,将吊死在命运之树。

12、the sovereign指的是“上帝”,造物主。江枫译作“君王”,似单指人世的帝王,有误导性。原文be hanged是被动态,宜译作“被吊死”。江枫译作主动态,不妥。
这行诗的意思是:谁不为造物主效劳,谁就会被吊死在命运树上。

None cannot find who seeketh, on this terrestrial ball; 在这美妙的地球,谁寻找,谁能找到。

13、原文None cannot find who seeketh,用了双重的否定式,是狄金森的特殊的修辞方式,宜保留原文的表达方式。比如译作:凡追求者就绝不会一无所获。江枫却译作“谁寻找,谁能找到。”虽然意思没有错,特有的语言艺术特色却消失了。
14、terrestrial ball指“地球”,原文中没有“美妙的”这个用语。江枫凭空增添为“美妙的地球”。不对。

And they make merry wedding, whose guests are hundred leaves; 他们举行喜庆仪式,绿叶是祝贺的宾朋。

15、原文merry wedding,意为:欢乐的婚礼、结婚庆典。江枫却译作:喜庆仪式。喜庆仪式有许多种,针对不同的事物,不一定指婚礼。而这里点明只指婚礼,所以译作“喜庆仪式”不忠实于原意。
16、原文hundred leaves;指“成百上千的树叶”。江枫漏译“成百上千”(hundred)。同时,leaves译作“绿叶”,也不忠实于原文。何以见得leaves是百分之的“绿”叶?难道其他颜色的树叶就没有了吗?
这行诗的意思:他们举行结婚庆典,百叶千枝是贺禧的客人。

The worm doth woo the mortal, death claims a living bride, 蛆虫向凡人求婚,死亡要娶活的新娘,
17、原文worm意思很多。可指任何爬行类动物,包括蛇、龙类动物。可译作“爬虫”等。可江枫却竟然只译作“蛆虫”!完全无视这里还暗含圣经典故,即伊甸园里的蛇诱惑夏娃的故事。
18、原文death在这里是“死神”的意思,江枫却译作“死亡”!“蛆虫向凡人求婚”虽然滑稽,毕竟还是具体的事物;“死亡”却不是一种具体的东西,如何向“活的新娘”求婚?译者怎么对这种明显荒唐透顶的错误毫无感觉?,

And Earth is quite coquettish, and beseemeth in vain to sue.大地颇爱卖弄风情,
向她求婚未必合适。

19、原文beseemeth in vain to sue指的是“要想把她追求到手肯定是徒劳无益的”。江枫却误译作:向她求婚未必合适。

Now to the application, to the reading of the roll, 箴言,对你也适用,现在就点你的大名,
20、原文Now to the application指一种宗教程序,指对当事人的有关宗教要求进行处理,往往涉及到redemption 问题。而江枫却误译作“箴言,对你也适用”。谁也不知道他的这些翻译句子是打哪里冒出来的。
21、原文the reading of the roll指的也应该是与宗教相关的事,例如宣读被审判者的相关档案材料之类。江枫却翻译成:“现在就点你的大名”!完全是想当然的翻译。很可能是他把the reading of the roll当成了call the roll(点名)。于是张冠李戴地翻译成这个样子。
后面还有些问题,不评了,麻烦。

江枫的问题:随心所欲地增删原文,相当多的地方不忠实于原意。


狄金森原作:
Awake ye muses nine, sing me a strain divine,
Unwind the solemn twine, and tie my Valentine!

Oh the Earth was made for lovers, for damsel, and hopeless swain,
For sighing, and gentle whispering, and unity made of twain.
All things do go a courting, in earth, or sea, or air,
God hath made nothing single but thee in His world so fair!
The bride, and then the bridegroom, the two, and then the one,
Adam, and Eve, his consort, the moon, and then the sun;
The life doth prove the precept, who obey shall happy be,
Who will not serve the sovereign, be hanged on fatal tree.
The high do seek the lowly, the great do seek the small,
None cannot find who seeketh, on this terrestrial ball;
The bee doth court the flower, the flower his suit receives,
And they make merry wedding, whose guests are hundred leaves;
The wind doth woo the branches, the branches they are won,
And the father fond demandeth the maiden for his son.
The storm doth walk the seashore humming a mournful tune,
The wave with eye so pensive, looketh to see the moon,
Their spirits meet together, they make their solemn vows,
No more he singeth mournful, her sadness she doth lose.
The worm doth woo the mortal, death claims a living bride,
Night unto day is married, morn unto eventide;
Earth is a merry damsel, and heaven a knight so true,
And Earth is quite coquettish, and beseemeth in vain to sue.
Now to the application, to the reading of the roll,
To bringing thee to justice, and marshalling thy soul:
Thou art a human solo, a being cold, and lone,
Wilt have no kind companion, thou reap'st what thou hast sown.
Hast never silent hours, and minutes all too long,
And a deal of sad reflection, and wailing instead of song?
There's Sarah, and Eliza, and Emeline so fair,
And Harriet, and Susan, and she with curling hair!
Thine eyes are sadly blinded, but yet thou mayest see
Six true, and comely maidens sitting upon the tree;
Approach that tree with caution, then up it boldly climb,
And seize the one thou lovest, nor care for space, or time!
Then bear her to the greenwood, and build for her a bower,
And give her what she asketh, jewel, or bird, or flower --
And bring the fife, and trumpet, and beat upon the drum --
And bid the world Goodmorrow, and go to glory hom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0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帖:陕北民歌:评江枫译《在这神奇的海上》中的误译

这首诗很简单,意思也不错。其实小学或初中英语课本都可以选入。
但是不能选江枫的译文,因为连这样简单的英语诗他也译得很不好。表面一看,似乎不错,仔细琢磨,问题多多。


Sailing silently, 默默地启碇扬帆,

评:原文里没有“启碇”,这是江枫随意增添的。而且“启碇”这个用语也比较生僻。“扬帆”显然是对应sailing(航行着),沾点边,但不到位。启碇扬帆,到底是预备航行呢还是已经航行了啊?
这行诗的本意是:船儿悄然地航行着。


Ho! Pilot, ho! 嚯,领航,嚯!

评:叹词ho的用意是要引起人注意,译作“嚯”,不自然,不如译作“嗨”或“嘿”。
pilot 指的是:引航员; 舵手,向导,带路人。江枫译作“领航”,很生硬,甚至不通。应译作“领航人”、“掌舵的”或“舵手”等。


Where the storm is o’er? 没有风暴的彼岸?

评:the storm is o’er是说风暴已经止息,或不再有风暴了。暗示海洋上本来到处都有风暴。区别只是有的地方风暴暂时止息了,而有的地方风暴还在继续。江枫却译作“没有风暴的彼岸”。海岸不可能永远没有过风暴。
这行诗的意思是:那儿风暴已经止息。或:那儿不再有风暴雷霆。


Many the sails at rest ---/ The anchors fast有许许多多航船—— / 牢牢地碇泊休息——
评:”碇泊”,又一个生僻用语。不如“抛锚”自然。“碇”这种生僻字眼在一首小诗里连用两次,不可思议。“牢牢地碇泊休息”,生硬。“牢牢地”可修饰“碇泊”,却不能修饰“休息”,因为中国人不说“牢牢地休息”。“碇泊休息”这样的搭配十分别扭。
这两行诗的意思是:那儿停泊着许多帆船---- / 且都紧系着铁锚—


Thither I pilot thee --- 我正领你前往——

评:thither :adv.到那边,向那方; adj.在那边的,对岸的,那边的。在这儿指船只云集的西边。江枫习惯性地把这个词丢掉不译。
Thee应该是复数的可能性最大。如果是单数的你,则说明这只船上只有两个人:领航员和诗人。可是从Ho,ho的喊叫声,从敢于在wondrous 的大海上航行,从有专门的领航员来看,这船不应该是一叶扁舟式的小船,而是有较大规模的船。大船上只坐两个人?!不合情理,应该有若干人。所以江枫译作“我正领你前往”的“你”也很可能是错的。应该是“你们”。
这一行的意思是:我引领你们前往彼邦——


Land, Ho! Eternity! 登陆吧!永生!
评:land的意思是“啊,看见陆地了!”后边的Ho!与Eternity!都是因这一发现而产生的惊叹。江枫却误译作:“登陆吧!”陆地都还没有找到,登什么陆?!严重错误!那个表示惊讶的 “Ho!”竟然被江枫无缘无故地漏译了!
这一行的意思是:啊!陆地!永生之地!


Ashore at last! 嚯,终于到岸!

评:现在才是“登陆”的时候。这时候的惊讶程度肯定不如上面发现陆地时那么大。所以狄金森在这一行里没有用叹词,可江枫却来劲儿了,竟无中生有地译出个“嚯”来!该有叹词的地方他不用,不该有叹词的地方,他偏要用。好像是铁了心要糟蹋狄金森的诗一样。


狄金森原作:
On this wondrous sea
Sailing silently,
Ho! Pilot, ho!
Knowest thou the shore
Where no breakers roar ---
Where the storm is o’er?

In the peaceful west ---
Many the sails at rest ---
The anchors fast
Thither I pilot thee ---
Land, Ho! Eternity!
Ashore at las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0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帖:陕北民歌:江枫译《没有人认识这朵玫瑰》中的误译

Nobody knows this little Rose- 没有人认识这朵玫瑰
It might a pilgrim be 它很可能漂泊流离,

1、原文:little Rose江枫译作:这朵玫瑰。漏译little(小小的、娇小的)。
2、原文:Pilgrim:美国早期清教徒前辈移民。 江枫误译作:“漂泊流离”。大错!要知道狄金森是Massachusett州的人,在美国历史上,1620年到达该州创立Plymouth殖民地的英国清教徒就叫Pilgrims, 即美国早期清教徒前辈移民。这里的pilgrim即用来代指little Rose.可能暗示这种玫瑰也是从外地输入的品种。
诗人用了虚拟语气,说“如果我不把它从路边摘下, / 那么它就可能是一个外来的定居者。”也就是说,如果诗人不摘下它,它就很可能会像美国早期清教徒前辈移民一样在这儿定居下来。译者竟然不动动脑子想想,既然诗人不把玫瑰摘下来,它怎么还反倒“很可能漂泊流离”呢?!!所以江枫的翻译,刚好翻译反了!!

Only a Bee will miss it- 仅有一只蜜蜂会思念—

3、原文:miss it— 江枫译作“思念”,漏译了关键的代词it(它,指玫瑰)。
此行应译作:仅有一只蜜蜂会思念它—

4、原文:Only a Butterfly, 江枫译作:仅有一只,蝴蝶—。原文没有逗号,也不必用逗号!一只蝴蝶就是一只蝴蝶,加上逗号,汉语句子反倒别扭、读不通了。

5、原文:Ah Little Rose-how easy /像你这样的小玫瑰
这儿漏掉了关键的叹词Ah (啊)。因为上两行诗分别有wonder (惊讶)和sigh(叹息)两个动词,这儿的Ah (啊)恰好在语气上与它们连接、呼应。漏译Ah之后,后两行的意思与前两行的联系就不密切了,甚至脱节了。

6、For such as thee to die! 凋零,多么容易!
这儿如果直接译成“多么容易凋零!”既符合原文的形式,又符合原文的含义。而江枫却偏要译成倒装的句式:“凋零,多么容易!”相当别扭。也许江枫是为了押韵而倒装。可这儿押韵是多么容易的事情,根本不必因韵害义。例如,最后一节我们不妨译成:
惟有一只小鸟会吃惊—
惟有一缕轻风会哀鸣—
啊!你这样的小玫瑰
是多么容易凋零!

狄金森原作:
Nobody knows this little Rose-
It might a pilgrim be
Did I not take it from the ways
And lift it up to thee.

Only a Bee will miss it-
Only a Butterfly,
Hastening from far journey-
On its breast to lie-

Only a Bird will wonder-
Only a Breeze will sigh-
Ah Little Rose-how easy
For such as thee to di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0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七帖:陕北民歌:江枫译雪莱《猫》中的误译


如上边的帖子所证实,江枫的英语水平既然这么糟糕,汉语也相当平庸,那么他就不可能翻译得了雪莱的诗歌。道理很简单,没有查良铮先生的译本,就不可能有江枫的译本。
江枫的《狄金森诗选》之所以有这么惊人多的误译和漏译现象,关键就在于他没有现成的别人已经译过的译本做参考,以他的英语水平,根本无法翻译狄金森,尽管狄金森比雪莱要容易翻译得多!如果查良铮先生恰巧也翻译了狄金森的诗,那么我们今天看到的江枫译本就不会出现这样巨量的错误,语言也就不会这么干巴巴的了。

那么,江枫译的雪莱诗中,也有少量是查良铮先生没有翻译过的。对于这没有翻译过的雪莱诗歌,照以上的逻辑来说,江枫是不是就必然会出错误、至少其翻译质量将会大大降低呢?在通常情况下,一定会是这样。
比如江枫译本中的第一首《猫》就不是查良铮先生翻译过的。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很难算是什么可以精选出来的抒情诗。但是江枫却翻译了它。大概因为这首诗歌语言简单,江枫误以为自己可以独力应付。但是不管多么简单的英语诗,江枫一翻译就要出错。现将这首诗歌的第四、五两节原文及江枫的译文附在下边。着色字体是江译中有错误者。读着这样干瘪的译诗语言,真叫人倒胃口!





有人想把朋友交,
有人爱把杂耍瞧
也还有人但愿把太平的日子过,
有人缺的是食粮,
有人同样也善良,
他别无所求,但求有一个老婆。



但这可怜小猫咪,
只要一只小耗子,
以便于把它的小猫肚子填个饱,
若能这样也不错
某人也用这吃货
塞满了他的嘴巴也好不再总唠叨。
(江枫译)

1.标题。原文Verses On A Cat,意思是“咏猫诗五首”、或“杂咏数首.猫”等。可到了江枫笔下,原文的四个词被他随意删减为一个字 “猫”。这就是他标榜的不增不减翻译法。
2. 原文One wants society 中的society, 指的是a number of persons associated together by some common interest or purpose, united by a common vow, holding the same belief or opinion, following the same trade or profession, etc.也包括指an association with one's fellow men, esp. in a friendly or intimate manner; companionship or fellowship.或者the state or condition of living in association, company, or intercourse with others of the same species; the system or mode of life adopted by a body of individuals for the purpose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r for mutual benefit, defence, etc.根据上下文,雪莱这儿的society指的是有共同利益或目标的一帮人(包括朋友,却不仅仅是汉语意义上的“朋友”)它含有“呼朋引类”、“集会结社”、“拉帮结伙”等意思。而江枫却译成:有人想把朋友交。错了。因为交一个朋友也叫交朋友。交两个朋友也叫交朋友。其友谊的性质也不一样。但是这儿的society却是表明要广泛的社交,要和一大帮人(包括许多具有共同利益者)打交道的意思。这不是简单的make friends的意思,所以不能译作简单的“朋友”。
3. 原文Another variety中的variety与society在含义上刚好有相反的意思。如果说society强调志同道合的“同”,则variety有点强调标新立异的“异”。强调有的人喜欢独出心裁地与众不同,喜欢新花样。即有dissension, division;difference or discrepancy between things or in the same thing at different times;the fact, quality, or condition of being varied; diversity of nature or character; absence of monotony, sameness, or uniformity等意思。而江枫却无视此词的常用的本义,硬要取很偏远的含义而译成“杂耍”!
4. 原文Others a tranquil life中的tranquil的意思是“宁静的、安闲的”意思。与前面的两种生活又大不一样。第一种喜欢广泛社交,第二种偏不喜欢通常意义上的广泛社交,而喜欢自立门户,标新立异,这两种生活态度都在追求扰嚷、趋利的生活状态,而第三种则与前两种又判燃有别,喜欢宁静、闲适的幽居生活。三种生活态度的区别非常鲜明。而江枫基本上没有明白诗人的寓意,将tranquil life译作“太平的生活”是有误导性的,因为“太平的”三个字暗含着对“战乱的”、“兵荒马乱的”的生活的反对。而原文却没有这样的寓意。原文的“幽闲”生活主要是针对扰嚷趋利的生活态度而言,并无暗示兵荒马乱生活的意思。
5、原文Others, as good, / Only want a wife中的as good是as good as的省略用法,意思是“如同……一样”。指另外一些人就像有的人希望拥有食物一样希望拥有妻子。而江枫却将as good译成了“同样也善良”!他可能以为good的意思无论怎么用,都只能表示“好”或者“善良”!“善良”与否和“食物”、“老婆”究竟何干啊?!难道坏人就不该有老婆吗?江枫翻译的时候,干么就不用用脑子?八岁的雪莱说得清清楚楚的事情,却被五、六十岁的江大师理解得一塌糊涂。
6、原文Only want a wife一共才5个音节,非常简洁,意思是“只想有个妻子”的意思。可是江枫偏要画蛇添足,译成“他别无所求,但求有一个老婆”。原文5个音节,他折腾出12个汉字,相当于12个音节!比原作多了两倍多。都说汉语简洁,在江枫笔下却如此啰嗦。因为“他别无所求”这样的字眼是江枫随意增加的。
7、Some people had such food的some peopleu 复数用法,指一些人,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江枫却理解成一个人。他的译文“某人也用这吃货”可以说非常蹩脚的汉语译文。“吃货”的用法尤其别扭。
8、To make them hold their jaw中明明有them和their,江枫却译成了单数的“他”!“他”和“他们”难道是一个意思?!对一个人的讽刺岂和对一群人的讽刺是一个意思?!如此不忠实于原文,实在令人愤怒。
9、原文简洁、有很强的音乐性。但是江枫的译文读起来却非常粗俗、过分口语化,罗里罗嗦,基本上没有什么诗味了。这是译诗最大的失败。

请想想,这首诗是雪莱8岁的时候写的。只从society, variety, tranquil三个词表达三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而言,雪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归类能力是很强的。8岁的雪莱在运用英语时的严谨性是50多岁的江枫都理解不了的,上述分析就是铁证。江枫的英语水平可能没有达到8岁的雪莱的英语程度的一半。什么瞧“杂耍”、“同样也善良”,“他们的”译成“他的”……究竟是哪跟哪啊?江枫的英语理解能力怎么会差到这种程度?其实答案很简单,都怪查良铮先生当时忙,没有来得及翻译这首诗,使得我们的江师傅只好独出心裁地生产出只有他自己才懂的所谓形似与神似翻译。实际上,江师的翻译真的有点玩“杂耍”的味道,读者们多多少少被他耍了、戏弄了。

Verses On A Cat
By Percy Bysshe Shelley


IV.
One wants society,
Another variety,
Others a tranquil life;
Some want food,
Others, as good,
Only want a wife.

V.
But this poor little cat
Only wanted a rat,
To stuff out its own little maw;
And it were as good
Some people had such food,
To make them hold their jaw!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0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八帖:松树之歌:江枫《英语有许多词组》中的误译

随机翻开江枫译《狄金森诗选》56页,发现这首诗的标题是:《英语有许多词组》。觉得有趣。便往下看。
一看,感到起首两行的汉语就不通顺:
“英语有许多词组——
我只听见一句——”

明明是“词组”,怎么可能是“一句”?汉语有“一句词组”的说法吗?

往下看,“低沉,有如古老里海的合唱, / 当晚潮开始催眠——”

不放心江译,看看原文:Murmuring, like old Caspian Choirs, / When the Tide's a' lull --
果然有问题。首先,murmuring:抱怨(的);喃喃声音(的)。译作“低沉”太一般化。不过这不算什么大毛病。放过去。可是Tide 指的是“潮, 潮汐,潮水,潮流, 趋势”等,怎么江枫硬要译成“晚潮”?难道一切潮水都只能晚间发生?


再接着往下看,江枫的译诗说:

“用一种新的变音说出—— / 有如一只夜航的鹰——”

“夜航的鹰”?是“夜渡的鹰”吧?鹰为什么要挑晚上用一种“变音说出—”?为什么鹰一旦夜间“航”行,就要发出“一种新的变音”?真是怪哉。读不懂。我是看见过鹰的。至于它们晚上是不是要发“一种新的变音”,一点没听说过。而且什么“变音”啊?如果读者按照江枫的译诗来理解,根本是莫名其妙。只好请教原文,原来原文是Whippoorwill(北美夜鹰),一种叫声很特殊的鹰!!跟平时大家了解的鹰完全是两码事。而江枫却随心所欲地将a Whippoorwill翻译成“一只夜航的鹰”!!有哪一个中国读者会把“一只夜航的鹰”理解为一种叫声特别的北美夜鹰啊?!

我们接着再往下看:
“以优美动听的拼音 / 闯入我单纯的梦境——”。我以为这大概不会有问题了。” “优美动听的拼音”!“拼音”是可以说成“优美动听”的嘛。但是,不放心,还是看看原文,一看,又吃一惊了:哪里有什么“拼音”啊?原文是Breaking in bright Orthography / On my simple sleep --.其中的Orthography指的是“正确拼字,正字法,正字学”,是专门指书写方法,即the correct way of using a specific writing system to write the language.这是用来看的,书面的东西,不是用来听的!拼音是指phonetic transcription, pronunciation等。我吃惊的是,江枫怎么居然连Orthography这么基础的东西都不知道?硬把视觉方面的东西与听觉方面的东西混成一个东西!那个bright应该指的是“鲜艳的”、“绚丽的”、“光亮的”,不是“优美动听的”!先是形象性的东西进入狄金森的梦境,然后才是声音类因素。

江大译者怎么可以这样胡乱翻译啊?

狄金森原诗
Many a phrase has the English language --
I have heard but one --
Low as the laughter of the Cricket,
Loud, as the Thunder's Tongue --

Murmuring, like old Caspian Choirs,
When the Tide's a' lull --
Saying itself in new inflection --
Like a Whippoorwill --

Breaking in bright Orthography
On my simple sleep --
Thundering its Prospective --
Till I stir, and weep --

Not for the Sorrow, done me --
But the push of Joy --
Say it again, Saxon!
Hush -- Only to m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03: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九贴:

江枫先生是如何误译狄金森的?
海克尔 发表于: 2010-3-13 22:11 来源: 今天

江枫先生是如何误译狄金森的?
以《他用手指摸索你的灵魂》一诗为例

最近读江枫先生有关查良铮先生所译雪莱诗歌的评论,觉得有所触动。于是找来江枫先生的译诗集《狄金森诗选》,抽样检查江译的翻译情况。用的也是江枫先生的评论方式。检查的结果使我吃惊。如果按江枫先生那样苛评查先生的话,江枫先生可能译得更糟糕。下面仅以江译《狄金森诗选》中的《他用手指摸索你的灵魂》(He fumbles at your spirit)为例,看看江枫先生是如何误解误译狄金森的。

He fumbles at your spirit
By Dickinson

He fumbles at your spirit
As players at the keys
Before they drop full music on;
He stuns you by degrees,
Prepares your brittle substance
For the ethereal blow,
By fainter hammers, further heard,
Then nearer, then so slow
Your breath has time to straighten,
Your brain to bubble cool,--
Deals one imperial thunderbolt
That scalps your naked soul.
When winds take Forests in their Paws--
The Universe is still. (1862?)

他用手指摸索你的灵魂

   他用手指摸索你的灵魂
   象琴师抚弄琴键
   然后,正式奏乐—
   他使你逐渐晕眩—
   使你脆弱的心灵准备好
   迎接那神奇的一击—
   以隐约的敲叩,由远而近—
   然后,十分徐缓,容你
   有时间舒一口气—
   你的头脑,泛起清凉的泡—
   再发出,庄严的,一声,霹雳—
   把你赤裸的灵魂的外衣,剥掉—

   巨风的指掌抱握住森林—
   整个宇宙,一片宁静—

   约1862年
   (江枫 译)

下面是我对江枫先生译作中的误译的点评。
  第一行“他用手指摸索你的灵魂”,原文是He fumbles at your spirit,江译增加了“用手指”三个字,累赘。 此外,Fumbles是“笨拙地、胡乱摸”的意思。江译没有译出这个含义。
第二行“象琴师抚弄琴键”,原文是As players at the keys,at前边省掉了fumble.(摸索),江译改“摸索”为“抚弄”,改变了原有的意象味。Players是复数,应译作“琴师们”。因为后面紧接着的第三行还有they(他们)与之呼应。故不能译单数。
第三行“然后,正式奏乐—”,原文是Before they drop full music on;江译因为前边译成了单数的“琴师”,所以这一行只好进一步丢掉了they(他们)。这种过失可以容忍。不能容忍的是把full 译成了“正式”。Full在这儿不是“正式”的意思,而是“大张旗鼓”的意思。可译作“之后,他们倾泄出乐音”。
第四行“他使你逐渐晕眩—”,原文是He stuns you by degrees, 江译这里将stuns(使……震撼、震惊) 误译成了“晕眩”。
  第五行“使你脆弱的心灵准备好” 原文是 Prepares your brittle substance,江误译substance(身心整体)为“心灵”。
第六行“迎接那神奇的一击—”,原文是 For the ethereal blow,the ethereal blow指的是“超凡灵妙的震撼”。江译为“一击”,不自然。
 第七行-十行“以隐约的敲叩,由远而近—……”,原文 By fainter hammers, further heard, / Then nearer, then so slow / Your breath has time to straighten, / Your brain to bubble cool,-- /。其实,这四行诗在含义上应该放到前面去才讲得通,也就是说,所谓“神奇的一击”是发生在这四行之后的!江译没有看懂,按序直接译成“以隐约……”,上下文脱节,至少使中国读者感觉不到“一击”是后面四行产生的结果。
第十—十一行“你的头脑,泛起清凉的泡— / 再发出,庄严的,一声,霹雳—”,原文 Your brain to bubble cool,-- / Deals one imperial thunderbolt,这两行的意思不能直接联系在一起。Deals的主语是前面的He (the Master)而江译没有读懂而产生误译。似乎是“你的头脑……再发出……”,根本就读不通了!实际上这儿的“再发出”前面要追加一个主语才行。可译成“于是他抛出惊天的雷霆—”。
此外,江译这里随意地加许多标点符号,例如“再发出,庄严的,一声,霹雳—”,完全是原文没有的东西。可是读者没有看到原文,很可能以为原作也是这么断断续续的句法。其实是江枫先生自己想让译文具有节奏感而硬加进译文的。此虽不为大过,但不值得提倡。
  第十二行“把你赤裸的灵魂的外衣,剥掉—”,原文That scalps your naked soul.江译这儿的错误是硬给灵魂穿上了“外衣”!实际上原作指的是naked soul,是没有外衣的!是“赤裸的灵魂”!而且江译“赤裸的灵魂的外衣”也自相矛盾。既然穿着“外衣”,怎么能够“赤裸”?!更关键的是,江译把诗人笛金森这一行诗的最震撼人的诗的意象歪曲了:正因为灵魂没有穿衣服,因此音乐大师只好把灵魂的皮肉给剥掉一层了---形容其音乐震撼力之大!所以江译没有领会原作的意蕴。
第十三行“巨风的指掌抱握住森林—”。原文When winds take Forests in their Paws--,江译“抱握住”,一方面措辞搭配不当,“抱”住还是“握”住?原文的Paws大写,很有狞厉的意味,“抱握”显得软里吧唧的,有背原作诗味。
江枫先生把查良铮先生的许多诗中的所谓误译收集起来集中加以抨击,却不料自己的一首诗中的误译问题就这样多!十四行诗中至少有十二行有问题,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最新回复
海克尔 at 2010-3-14 12:25:15
 灵魂既然是“赤裸的”,怎么还有“外衣”?这个硬伤太大!

第十二行“把你赤裸的灵魂的外衣,剥掉—”,原文That scalps your naked soul.江译这儿的错误是硬给灵魂穿上了“外衣”!实际上原作指的是naked soul,是没有外衣的!是“赤裸的灵魂”!而且江译“赤裸的灵魂的外衣”也自相矛盾。既然穿着“外衣”,怎么能够“赤裸”?!更关键的是,江译把诗人笛金森这一行诗的最震撼人的诗的意象歪曲了:正因为灵魂没有穿衣服,因此音乐大师只好把灵魂的皮肉给剥掉一层了---形容其音乐震撼力之大!所以江译没有领会原作的意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03: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帖:松树之歌:江枫译《一个毛茸茸的家伙》中的误译

江译:一个毛茸茸的家伙,没有腿脚 / 奔走,却胜过寻常步履!

批:
看不懂。究竟是“没有腿脚奔走,却胜过寻常步履”呢还是“没有腿脚,奔走,却胜过寻常步履”呢?此外,“寻常步履”是什么意思?应该是“一般的、普通的步伐”吧?“一般的、普通的步伐”应该就是一般的步行。一般的步行和“奔走”比起来,当然没有“奔走”快。也就是说,跑起来比走起来快。说跑比走快,这不成了完全的废话?!干么还要用一个“却”字来转折?把江枫译文再翻译成大家都懂的话,就是:“跑起来,却比走起来要快”。这不仅是废话,而且非常滑稽的废话!对照原文吧:A fuzzy fellow, without feet, / Yet doth exceeding run!原文意思实在是太简单了,可翻译成:一个毛绒绒的家伙,没有脚,却跑得飞快!
而江枫偏要译成最累赘并且语病严重的句子:“一个毛茸茸的家伙,没有腿脚 / 奔走,却胜过寻常步履!”


江译:像天鹅绒的,是他的面容。

批:
句式太欧化。就像刚学英语的人为了记住英语单词而按序在单词下注出汉语意思一样。也像外国人在学中文。当然,这还不是大毛病,可以容忍,就像日本鬼子说“大大的统统的有”、“八路军的干活”一样,虽然不通顺,也有的人喜欢,说有洋味道。这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便深究的问题。
但此处原文中没有“像”(like, as),而是of,是暗喻,不是明喻:Of velvet, is his Countenance。即:His Countenance is of velvet. Is of velvet指的是“具有绒毛的特点”。深层意思是:他的面容软呼呼的。要译成明喻也可以,比如:他的脸膛柔软似绒。问题是江枫显然不知道to be of这么简单的搭配用法,所以才会译成"像“。

江译:有时,高在枝头,从那里 / 穿一身长毛绒外衣

批:

“从那里……穿一身……外衣”!第一,“从那里”和后面的句子搭配不当。第二,“一身……外衣”的搭配也不当。有“穿一件……外衣”的说法,没有“穿一身……外衣”的说法。


江译:但是当凉风惊动丛林居民,
他搬进锦缎的宅邸,
摇头晃脑,引线牵丝!

批:

又读不懂了。“锦缎的宅邸”是什么?是茧吧?是谁给毛毛虫预先造好这个“锦缎的宅邸”于是他可以“搬进”去了?他“搬进”去干么啊?“引线牵丝”!“搬进”茧里去造茧?!头上安头?叠床架屋?谁读得懂啊?我想小孩子都知道,这“锦缎的宅邸”实际上是毛虫自己造的。可这时还没有造好呢!才开始“引线牵丝”呢,哪有“锦缎的宅邸”可“搬进”去?所以He taketh Damask Residence –的意思其实是:他要(开始)建造他的锦绣居室。


江译:然后,比贵妇人更俏丽

批:

原文是Then, finer than a Lady。Lady可以指小姐、女士、夫人、淑女、女人,当然也包括“贵妇人”。怎么可能单独指“贵妇人”?贵妇人是“俏丽”的典范么?


江译:每一个肩头一片华羽,/ 认不出往日形迹!

批:

原文:A Feather on each shoulder! / You'd scarce recognize him!
“一个肩头”?“华羽”?听起来怎么这么别扭?“认不出往日形迹!”谁认不出谁的或什么的“形迹”?两个代词you和him,都被江枫抛掉不管了,所以使得语义飘浮不定,让人不知所云。
形迹:举动和神色。这儿根本就不是认不出往日的“形迹”(举动和神色)的问题,而是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虫变为蝶了!!看看狄金森多么在意这两行诗句,都打了惊叹号!可这么关键的含义竟然让江枫译得软里吧唧、糊里糊涂。
远不如一位网友的翻译清楚明白:

“他的双肩上长出了翅膀!
  你再认不出他的旧模样!”

这些网友可是不假思索就翻译出来了,她们可不是什么“彩虹翻译奖终身成就”“惟一得主”啊!!终身啊!成就啊!惟一啊!多响亮的名头啊!名副其实么?!



A fuzzy fellow, without feet
Emily Dickinson

A fuzzy fellow, without feet,
Yet doth exceeding run!
Of velvet, is his Countenance,
And his Complexion, dun!

Sometime, he dwelleth in the grass!
Sometime, upon a bough,
From which he doth descend in plush
Upon the Passer-by!

All this in summer.
But when winds alarm the Forest Folk,
He taketh Damask Residence --
And struts in sewing silk!

Then, finer than a Lady,
Emerges in the spring!
A Feather on each shoulder!
You'd scarce recognize him!

By Men, yclept Caterpillar!
By me! But who am I,
To tell the pretty secret
Of the Butter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0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一贴:徐家汇迷 与 广义相对论者对江枫的批判

徐家汇迷:

江枫的专业据说是搞历史研究的。不知道他的历史学研究专著是什么?

看到网上有一首江枫译的狄金森的《呐喊着鏖战非常勇敢》(To fight aloud, is very brave),感到江译第二节也不忠实于原作。

To fight aloud, is very brave --
But gallanter, I know
Who charge within the bosom
The Cavalry of Woe --

Who win, and nations do not see --
Who fall -- and none observe --
Whose dying eyes, no Country
Regards with patriot love --

呐喊着鏖战固然非常勇敢—
我却知道,
攻击内心苦恼的骑兵
更加英豪。

战胜,不会有举国欢庆,
倒下,不会有人发现,
不会有人以爱国的热诚注视他
闭合的眼帘。
(江枫译)

nations和大写的Country的译法有问题。nations指若干国家、至少是与战争相关的双方。译成“举国欢庆”则显然只指战胜一方。战败方也在战场上,他们难道也要“举国欢庆”?狄金森用的是see!不是欢庆的意思。紧接着的Country显然也是针对若干国家,不是单指一国的人。


下面引用由wagdrm发表的内容:
dying 译成“闭合的”,是错的。“闭合的”暗示已经死了。而dying暗示的是失败者快要死了,是“垂死的”这种意思。此外,observe 翻译成“发现”也不对,明显是为了凑韵。
...

广义相对论者:


江枫这四行诗实际上还有一个错误,就是把复数的who译成了单数的“他”。Who win / who fall, 明显是复数的“他们”,而不是“他”。因此,“不会有人以爱国的热诚注视他”中的“他”应该改成:“不会有人以爱国的热诚注视他们”。

综合起来,江枫这四行译诗至少有5个错误!!如下:

战胜,不会有举国欢庆,
倒下,不会有人发现,
不会有人以爱国的热诚注视他
闭合的眼帘。
(江枫译)

1.nations …… see误译成了“举国欢庆”; --
2.dying误译做了“闭合的”;
3.no Country误译做了“不会有人”;
4. who win / fall中的who误译做了“他”;
5. none (no nations)误译作了“不会有人“。
(其中4、5两条是重复性错误。)



第二十二贴:Wagdrm的批评

下面引用由广义相对论者发表的内容:
江枫这四行诗实际上还有一个错误,就是把复数的who译成了单数的“他”。Who win / who fall, 明显是复数的“他们”,而不是“他”。因此,“不会有人以爱国的热诚注视他”中的“他”应该改成:“不会有人以爱国的热诚注视他们”。

综合起来,江枫这四行译诗至少有5个错误!!如下:

战胜,不会有举国欢庆,
倒下,不会有人发现,
不会有人以爱国的热诚注视他
闭合的眼帘。
(江枫译)

1.nations …… see误译成了“举国欢庆”; --
2.dying误译做了“闭合的”;
3.no Country误译做了“不会有人”;
4. who win / fall中的who误译做了“他”;
5. none (no nations)误译作了“不会有人“。
(其中4、5两条是重复性错误。)

同意。
江枫为什么会把dying误译成“闭合的”?因为他把who fall的fall理解成了“倒下死了”这个意思。实际上,这儿的fall和win成对照,指的是“失败”与“胜利”。fall指的主要应该是“失败”,“失败”了不一定就必然是死了,闭上眼睛了。何况诗中点明是dying(“垂死的”)的意思,即还没有真正死亡。
这一句非常关键!因为狄金森有病,常常担忧或怀疑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她的其他一些诗歌也时常暗示,她虽然活着,却觉得自己是个dying person (接近死亡边缘的人)。

一处误译,往往导致几行诗歌皆出问题。


第二十七贴:山人行处对江枫的批评

wagdrm说得很对,江枫基本上没有读懂这首诗的深层含义。这是笛金森歌颂自己的一首诗!歌颂自己的什么?歌颂自己默默地与内心深处的恐惧、忧虑、失落等进行殊死斗争的精神。
不过诗人既不想让人认为这完全是“她”的露骨地自我表白,也不想让人认为这是另外一个特定的“他”的自我表白。然而,如果诗中的who用单数来表示,笛金森就无法避免使用“他”或"她”。怎样才能避免“他”“她”呢?笛金森使用了复数的who(许多人、若干人),这就巧妙地避免了单数的“他”、“她”!!
因此,江枫译成“不会有人……注视他”,将复数的who译成单数的“他”,这是非常错误的!广义相对论者将之改成复数的“他们”,是正确的。“他们”可以包含男女两性。但是从深层次来说,这仍然还不很合笛金森原意:笛金森的原意是指“她”!所以“他们”还是有点误导色彩,容易诱使人更多地想到男性。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她”、“他”、“他们”这些字眼都不出现!而这正是笛金森的做法:她用的是复数的who!!! who win / who fall, 这就避免了直接的“他”“她”和“他们”!诗贵含蓄。这就是笛金森的苦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03: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八贴:广义相对论者的批评


下面引用由山人行处发表的内容:
wagdrm说得很对,江枫基本上没有读懂这首诗的深层含义。这是笛金森歌颂自己的一首诗!歌颂自己的什么?歌颂自己默默地与内心深处的恐惧、忧虑、失落等进行殊死斗争的精神。
笛金森的原意是指“她”!所以“他们”还是有点误导色彩,容易诱使人更多地想到男性。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她”、“他”、“他们”这些字眼都不出现!而这正是笛金森的做法:她用的是复数的who!!! who win / who fall, 这就避免了直接的“他”“她”和“他们”!诗贵含蓄。这就是笛金森的苦心。单复数的使用太微妙了!!
...


“江枫基本上没有读懂这首诗的深层含义。”“笛金森的原意是指“她”!”即她自己。但却不便明言,用复数的who来表示。你说得对。江枫翻译成了“他”,刚好翻译反了。

上面已经评论了5首江枫翻译的笛金森的诗。看来每首都有严重的误译。江枫的英语水平也实在是太差了。不明白他怎么敢翻译雪莱?


下面引用由广义相对论者发表的内容:

上面已经评论了5首江枫翻译的笛金森的诗。看来每首都有严重的误译。江枫的英语水平也实在是太差了。不明白他怎么敢翻译雪莱?
...

徐家汇迷:

他敢翻译雪莱,估计是因为在他之前的翻译大师查良铮先生早就翻译了《雪莱诗集》了。而且还有若干别的大师如郭沫若等也翻译了雪莱的一些名篇。有了别人的译文垫底,理解原诗就容易多了。


第二十九贴: Sanjiachun对江枫的批评

下面引用由徐家汇迷发表的内容: 他敢翻译雪莱,估计是因为在他之前的翻译大师查良铮先生早就翻译了《雪莱诗集》了。而且还有若干别的大师如郭沫若等也翻译了雪莱的一些名篇。有了别人的译文垫底,理解原诗就容易多了。 江枫在英语专业只学了一年不到,就参军,后来从军队转业回来学的是中文。而查良铮先生(穆旦)是西南联大外文系专业毕业留校的外语才子,并且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文学硕士!江枫的英语水平与查先生相比,简直是雏鸡比凤凰!查先生多年前就翻译出版了《雪莱抒情诗选》,江枫的译本是80年代才出来的,显然他不可能不参考查译,可是江枫似乎毫无感谢查译本之心,反倒因为有人说他抄袭了查译便迁怒查译本,竟然把查良铮先生的译本骂得狗血淋头,一钱不值!说查良铮先生连“合格的翻译工作者”的称号都不配!江枫抄袭与否,此处姑且不论。但是江氏这种对已故翻译大师大打出手的做法是什么德性啊? 查良铮先生简介: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留校任教。1949年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俄罗斯文学。1952年6月30日毕业,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江枫算个什么啊?雪莱诗集不过是个重译本,其对翻译的贡献岂可与查良铮先生的初译本相比!狄金森选译可能要算是他独立翻译的吧(待查),可惜错误百出!! 查良铮先生译著等身,其成就不谓不巨大!却在其死后30多年遭到一个外语水平如此低下如江枫者的侮辱,实在是中国翻译界的悲剧! 查良铮先生主要译作: 普希金的作品:《波尔塔瓦》《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普希金抒情诗二集》《欧根?奥涅金》《高加索的俘虏》《加甫利颂》英国雪莱的作品:《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作品:《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的作品:《布莱克诗选》英国济慈的作品:《济慈诗选》苏联季摩菲耶夫的论著:《文学概论》(《文学原理》第一部)《文学原理(文学的科学基础)》《文学发展过程》《怎样分析文学作品》《别林斯基论文学》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30 16:30:21编辑过]



第37楼

下面引用由sanjiachun发表的内容:
江枫的译本是80年代才出来的,显然他不可能不参考查译,可是江枫似乎毫无感谢查译本之心,反倒因为有人说他抄袭了查译便迁怒查译本,竟然把查良铮先生的译本骂得狗血淋头,一钱不值!说查良铮先生连“合格的翻译工作者”的称号都不配!江枫抄袭与否,此处姑且不论。但是江氏这种对已故翻译大师大打出手的做法是什么德性啊?...

广义相对论者:

从80年代到当今,是中国许多虚假学人文德丧失的时代!!!
有的人连一本研究专著都没有,竟然当上了研究员!是不是很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9-28 07:24 , Processed in 0.10465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