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新泽飞翔

“无韵非诗”是一种精神垃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7 13: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城子 于 2015-4-7 13:48 编辑

坚持辩证法,无往而不胜;误入形而上,寸步迈不开。

自由体新诗能大幅度地摆脱韵律的束缚,是中国诗历史性的大飞跃,是五四运动带来的丰硕成果之一。历史已经形成,不是谁随意说个“随行体”就可以改变历史的。没有发展的眼光和实践,就不可能有发展,拉历史倒车只是徒劳罢了。

——谢谢以上观点相同或相异的朋友们!亲亲地握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7 17: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幻矢 于 2015-4-7 21:37 编辑
新泽飞翔 发表于 2015-4-2 20:34
这个说法比较新鲜,我知道诗中有画的说法,诗中有舞蹈还是第一次。如果你指的是由于韵律的跳跃给文字造成 ...

新鲜吧,呵呵。。。
艺术史上,音乐、绘画、舞蹈的广众接受的层度和时间,比诗歌要早。由于文字记述功能的发展,人们又把眼见的美好事物加工成有别于叙事的文体,就是诗歌。
理论上来说,诗歌是与音乐、绘画(摄影)、舞蹈平行的艺术,即能够从其韵致中互感互见互闻。从艺术延伸的方式来讲,写诗又是最简单的,而标准又是最高的:写出来的东东要从心灵到五官都能感受。
诗歌会被什么是显然的,而什么会被诗歌才是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8 07:23: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城子 发表于 2015-4-7 13:38
坚持辩证法,无往而不胜;误入形而上,寸步迈不开。

自由体新诗能大幅度地摆脱韵律的束缚,是中国诗历史性 ...

:我多次说过:“律随情移,体缘律立”。诗有诗的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韵律是诗歌特有的本质属性通过外在形式有规律的揭示和表现,不是人为的硬性规定。韵律是诗美特质的要求,民族语言使然。你这样扣帽子是没用的。请问可有一首无韵“诗‘’在民众中流传的吗?诗要不要韵律己是新诗发展史上第三次浪潮。胡适提出“诗须废律”主张一直遭人反对,通过实践教训他也修正了自己的错误,你总不能无视这个历史事实吧!请问:诗和散文的本质区别在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8 07:30: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特有的本质属性就是律(音乐性)。我给诗的定义:诗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朮。情、意、境、律缺一不可。我决没有说韵律是诗的本质属性,你这样曲解是没有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8 07:56: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野神先生的《论‘’隨行体‘’文学》是指是文学作品的无韵“诗”说的。由于它不具有诗特有的本质属性(律)放在诗里不合适,由于它的语言省略、跳跃、倒装等特点放在散文里不合适,放在小说、戏剧里更不合适。但由于它是文学作品,理应有自己的文学殿堂,这个殿堂即野神先生提出的“隨行体”殿堂。百年来新诗的历史是随行体诞生期的历史。(详见拙作《‘’隨行体‘’文学之我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8 08: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城子 于 2015-4-8 08:32 编辑

前人研究《诗经》,在朗诵的时候觉得很多作品按照当时的读音都不押韵,如《周颂》里的好几篇,如“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诗经•邶风•燕燕》)。发现这个问题后产生了两派观点,其一认为古人押韵没有要求,想押就押,想不押就不押,皆自然而不强求;其二则认为古人不重视押韵,在读的时候随意转叶(协韵)。由于自汉朝乐府体诗开始,新出现的各种诗词体裁都有押韵的要求,所以有相当一部分诗人久谙此熏后觉得诗必押韵,进而认为《诗经》里的诗也必然是押韵的:如果“现在”读起来感觉不押韵,那么原因在于“当今”的读音和古代的不同。于是有些人就开始研究上古文字的读音,研究的成果就是《上古韵书》的出炉。古音研究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先假设《诗经》、《楚辞》等上古诗歌是押韵的,然后把所有认为押韵的字用系联法归纳在一起。研究的人在归纳以后,还要解决另一个问题,即很多字在当今读起来不押韵,需要研究出古代怎样来读的。这个问题主要靠研究古籍中的注音而得,还参照各地的方言,甚至参照到福建一带的闽南话,因为有人认为那个地方字的读音变化小。显然拿闽南话来研究中国这么大的疆域所产生的诗歌是不妥当的,事先就假设押韵也是仅仅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由此可见《上古韵书》仅仅是一种或然的研究成果,并不能用来证明。先假设押韵再证明上古诗歌押韵,肯定没有道理可言。有些人在讨论诗歌押韵并把上古诗歌拿出来举例的时候,喜欢用这《上古韵书》来证明诗经、楚辞中的作品是押韵的,这点是错误的。

____摘自网络,仅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8 08: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韵对于诗来说,本属于枝枝叶叶的末务,然而近年来在很多诗坛上韵却几乎成了生死攸关的大问题,这真令人奇怪。问题主要集中在新诗必有韵与非必有韵的争论上,及古体诗用新韵还是古韵的争论上。本来用韵与否、用什么韵是诗人自己的事情,用不着别人来指指点点。对于诗人来说写好作品才是关键,只要有好作品任何用韵不用韵、用什么韵都不是问题。

认同新诗非必有韵的人觉得写诗押不押韵根据自己的喜好,属于自然而然的事,所以既不会也没有理由去反对押韵作品,认为押韵了反而不是诗了;对于认同诗必有韵的人则写诗押不押韵是个天大的问题,是判断能不能成为一首诗的首要条件,所以对不押韵的作品一概斥之为“非诗”。把诗歌认作非诗、把诗人视作非诗人,自然会激起很多知其荒谬及写过无韵诗的人来反驳,所以这个问题上导火索往往就是那些主张必有韵的人。在古体诗词方面很多人用古韵来进行创作,为的是能写出原汁原味的东西。也有很多人用新韵来创作,这样比较容易入手,也具有较强的朗诵性。历来古韵和新韵是并存的,用古韵的并不排斥新韵,用新韵的也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很多诗坛如果古体诗创作以古韵为主,一般用新韵的只要标注即可;反过来也一样。写古体诗用平水韵、填词用词林正韵是长久以来诗人所惯用的,自然谈不上什么开宗立派;今人按照国家拼音方案来进行创作的也很有理由,为此研究出一套理论也无不可。但有人把国家拼音方案化作自己的“新韵”并开宗立派后,问题就来了。既然有了宗派,就要“比武”以证明自己的一套才最好,这样就脱离了学术性争论而代之以“革命”、“战斗”和“打倒”了。尤其对于那些以此理论来开办诗词学校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一旦理论被反对和证明错了,岂非等同断了他们的财路?而且因为有了宗派、有了诗词学校,一旦有了反对的目标,就会有很多“教师”、“学子”前来帮忙。于是乎本属于枝枝叶叶未务的诗歌用韵问题,演变成生死攸关、战斗到底的大问题。有些论坛还会跑来“使者”,宣判别人的诗是非诗、古韵必死新韵当立。此时如果有人前来反驳,便送上之打压后学、扼杀“新生事物”的罪名。随便判定别人的诗为非诗、随便宣布别人使用的古韵必死,不激起风浪才奇怪。

提出诗必有韵的人有个著名的论点,即我国古代的诗都是押韵的,所以新诗要继承这个光荣传统。情况真的是这样吗?大家知道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韵书是切韵,从南北朝开始出现并由隋代陆法言完成。诗经、楚辞等的上古诗歌,没有确切的韵书,而且各个诸侯国还有自己的方言(如四面楚歌),诗人写诗押不押韵一如现在的新诗。从古至今一代代传下来的汉语有着很强的继承性,大部分字从前人辞典中的反切可以看出和当今的完全相同。从这方面来看,诗经•周颂里的很多篇章是不押韵的,邶风•燕燕也这样,还有很多。楚辞则更不用说了,不但国殇等等作品读起来不押韵,而且还衍生出诗的别体即赋体。当然没有韵书,不能证明是否押韵,只有在有确切韵书的情况下,一首诗是不是押韵才能确定。

——摘自网络,仅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8 08: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坚持有韵无韵,坚持新韵古韵原本是诗人自己的选择,自我的要求。坚持必有坚持的道理,把这个道理讲给别人听属于学术研究。但如果演变成“绝对真理”,否定别人的坚持,随意宣判其它理论的“死亡”,这个时候就脱离了学术范畴。坚持自己的观点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好”,而不是去努力证明别人的“差”甚至“死”。诗无定法,别人坚持自己的东西未必没有好作品。任何的诗歌理论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写好作品,没有好作品来验证再“伟大”的理论也白搭。如果不去写好诗歌拿出绝美的作品,而是在韵上兜圈子,那么最终只会让自己在“韵井”中淹死。所以诗歌理论的着重点在肯定自己上,而不是在否定他人上。存在即合理,诗歌体裁、用韵的产生和消亡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不取决于个体的认识、主张。争论没有结果,只会浪费自己的大好年华。

——摘自网络,仅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8 08: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城子 于 2015-4-8 08:47 编辑

刘尚宾潘越雨 发表于 2015-4-8 00:47
明智-----看来也只有像你这么开明的人才担当得起这个与众不同的一版之主! ...


谁当斑竹都一样,反正广开言路,赞赏没有攻击与谩骂的探讨甚至辩论。
比如我们两个,可以互相批评甚至是表达相反的意见,但可以继续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8 08: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从老师的研究成果来看,现代诗的韵律的发展变化过程,正是一个“撩烤”松动、脱落的过程。
诗人们自由了,但所谓新诗“无韵律”,绝非乱韵乱律。这一点我们可以参照一下舞蹈中的街舞,刚开始粗看起来完全是乱跳,即兴发挥,但现在再看街舞中的上乘之作,还能说无韵律吗?新诗的新韵律形式的建立,可能还在路上,但要诗人们再带上“撩烤”,恐怕不现实了。

点评

很佩服你类比式的论断,具有不可辩驳的力度,因为你有辩证发展观的支撑。  发表于 2015-4-8 14: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9-28 14:12 , Processed in 0.13798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