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engshan

【古诗英译】李白《静夜思》,请各位批改、附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30 19: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童天鉴日 于 2010-9-30 19:03 编辑

推荐一篇散文:

月是故乡明

作者:任蒙
            
                                 一

这是一个深秋的上午,我们的车轮在七弯八绕的山间公路上没有停歇过。

简而言之,是为了找到“李白”,找到那片已经照遍世界的月光。

寿山,我小时候是常听着这个地名长大的,像大贵山、花山、中华山等许多听起来熟悉的家乡山峦一样,未等我的足迹到达,我就离开了故土。

多年之后,读了那篇《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我才知道寿山是文化名山,才将故乡的山水与古老的诗河联系起来,与灿烂的民族文化联系起来,与自己深深敬畏的中国历史联系起来。

我还突然感到,过去在我看来有些苍白而平淡的故乡并不贫穷,也不偏僻,它不但没有远离悠久历史的文化航道,而且这座在一般地图上找不到标注的小小山岭,还向我透射出了遥远的光华。

很多史料说寿山属于故乡的邻县安陆,其实,它在我的故乡、今天的湖北广水市,离我的老家不到二十公里。这里的山坡上是成林的松树和深密的茅草,很多松树并不高大,枝干也多有曲拐。我老家的丘陵上虽然没有这么大的群山和丛林,但对寿山却毫不陌生。

我的故乡在历史上一直称作应山县,在李白“酒隐安陆”的唐代,这里曾经辖于安州。寿山不大,但地跨三乡,方圆也有十多公里,并且与安陆接壤,是诗人当年常来隐居读书的地方。很早就有专家考证出,唐诗中的名篇《静夜思》诞生于此。

是李白来到楚地才有了他在安州的婚姻,还是为了这次婚姻他才来到楚地,这个历史的谜底永远不可打捞了。

有人说李白仗剑出川漫游江夏等地,是因为向往云梦大泽才去了安州,才有机缘做了相门高婿。另有一种说法,是远在扬州的孟少府把李白引入安陆的,那时扬州和安州都属于淮南道。李白和孟少府是好友,因孟的祖辈不断有人在朝为官,所以又与退居安陆的宰相许圉师家是世交,就促成了他与许相孙女的这桩婚事。

李白的到来,为安州,为我故乡的山水,乃至广阔楚地增添了不可磨灭的文化光焰,但这个历史话题无论具有多么重要的文化意义,都只能说缘于一种巧遇。如同无数世人的姻缘一样,后来的文化大师当初入赘到此,也肯定是出于某个意外因素。

诗人为何选择安州?为何在寿山有了“床前明月光”?这些问题早已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在这块土地上留下的文化创造。                              

                               二

《静夜思》简洁明快,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但意蕴丰富,诗韵深长。一首仅仅二十个字的短诗出现多处重复,这在唐诗中也是不多见的。

不难想象,这首浑然无迹的短诗,与李白好些脍炙人口的诗篇一样,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刻脱口而出的。

任凭车辆一路颠簸穿越重重沟壑,我脑子里反复不断地回放着这座山间那天夜晚的山影与月色。

那是个说不清具体日期的明月之夜,当月光在这里山山岭岭撒满清辉的那个午夜时分,一首旷世名作悄然诞生了。

哦,闪耀在中国文学天空的那片皎洁月光,很可能是秋月,很可能就在这样的季节。

那天,从府上送冬衣和菜蔬来的差奴早早地回城去了,元丹丘也很久没有到这里的别业与他痛饮,负责伺候他的两名家仆亦各自就寝了。因而,那个秋深月白之夜,山中的庭院格外寂寥。

宵深夜寒的时辰,月色如水,浸染了床前的地面。这时,原本有些疲倦的诗人一觉醒来,忽见卧室清冷的白色,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竟以为是白皑皑的霜痕。可他定神之后稍一抬头,只见窗外黑森森的林子之上,一轮娟娟素月高悬空中。

此时,隔壁偏室的书童仍在熟睡。他独自掖被斜坐,任凭一阵孤独感袭来。

年轻诗人辞亲远行,浪游千里,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种只有明月为伴的深夜,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曾经与他朝夕相处的亲人,想起了那里的山川河流与树荫村落,想起了少年时代那种无忧无虑的时光。

《静夜思》的问世过程,应该是和诗作本身一样很好理解的。没想到千余年后,有人将其中的“床”说成是从胡人那里引来的坐具。这个关键的解释如果能够成立,就会带来一系列的疑问。

月亮升起到一定的高度后,才从某个角度穿过窗户,照到床边。诗人是躺在卧榻上的,开始是熟睡的。将地面的月色误以为是窗外的霜露,是突如其来的误判。因此,他不可能是一直坐在房子里的,只有在短梦初回的迷离恍惚之际,才可能造成那样一刹那的错觉。

从“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到人们传说他捉月沉江而死,月亮紧紧地伴随了李白一生。

古今中外没有谁对月色像他那样敏感,那样痴迷,没有哪个诗人像他那样动情地爱恋月光,礼赞月亮,那样丰富地反映出月光对于我们精神情绪的密切关联。

月球所以发光是由于太阳光芒的反射,是自然天象。它作用于我们的精神活动,则需要我们自身的文化素质作为前提。

月色触发的情怀往往是一种精神领域的文化表达。

李白平日到处邀友唤酒,千金散尽,醉即高卧,没有多少怀旧情绪。但寿山的皎洁朗月却引发了他的乡愁,他借助月色抒发了怀乡愁绪,一吟就不同凡响。

                                 三

月亮是距离我们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每个人都非常熟悉,看上去也很简单,就那么个时圆时缺的东西。但这个神秘天体的出现,改变了整个人类的夜晚。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可是,今人站在现代阳台上看到的月亮,与古时从宫阙的雕花窗棂望见的月亮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时刻,在村口纳凉的夜晚与在繁华闹市的落地窗前望到的月亮也是不同的。还有,即使是在同一个地点,你看见高悬在高压线塔上的明月,与隐约远山缀在山口上的一弯新月,也是大不一样的。

某年访欧,只见冰岛的月亮如脸盆底那么大,圆而晶亮,显然不是故乡的月亮,更不是李白诗中的月亮,中国从来没有那么大的月亮。我站在雷克雅未克旅馆外的空地上仰望许久,那轮大大的月亮和我彼此都很生疏。

西方人也爱月色,可他们不像中国古代的诗人这样,见到明月就如痴如醉。

没法说清是哪年哪月哪天,造物主为我们的太阳系设计了一颗恒星和八个行星。它已经造就过几万、几亿乃至无数个这样的星系,那天它在完成了太阳系的捏塑之后,鬼知道它为何没事干似的,又往地球边上扔来一团小泥土,于是几经旋转,很快就成了我们后来不可缺少的月球。

多少亿年了,这些大大小小的星体按照造物主预设的轨道分秒不差地各自运行着,而我们这些大地上的小小生灵,看到一个红彤彤的圆球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冉冉而出时,就会焕发出一阵阵畅快与活力;看到月明如素的夜空,就会萌发出某种诗意甚至是愁绪。

这一切,对于我们的星系来说,即便少一个行星,即便地球没有它这个卫星,太阳还将是这般极其有规律地晨起暮落。但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太阳和月亮不但不可缺少,而且还不得有什么改变。否则,我们的生活就会出现混乱,更不会有日升日坠的瑰玮壮观和月光洒地的寂寞与愁欢。

还有,如果世上少了这个晶亮而神秘的物体,中国的诗词、乃至我们的整个文学将会变得色泽黯淡。

                                    四

寿山海拔440多米,不高也不低,不是那种人迹罕至的深川老林。李白所以能够静心在这里读书,是因为新婚的闲适使他安静了下来,是因为这里青山滴翠,蔚然深秀,山中建有许家的避暑别业。更为重要的,是寿山不但十分偏静,而且距离安州城并不算远。

胸怀远大抱负和锦绣诗章的李白,很少这么平静地读书,数月,数年,一盏如豆的青灯相伴了他许多个宁静之夜。

初进寿山的李白不及“而立”,悲歌自怜的人生尚未开始。他那会儿正是心雄万夫,满怀政治理想,并且充满信心,是不安于此的。表面上看去,他隐居在山中一心研读,实则无时不在盼着入世出仕。因而,好友一句调侃式的提醒,便触发了他的满腹情志。

从《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文判断,因为孟少府对寿山和李白在山中静读的“近况”比较熟悉,才有了他对李白前程表示关心的一篇略带调侃的“移文”,继而有了李白的这篇书信。所以,我更认同另一种解释,姓孟的“少府”很可能就在安州或附近的某个县城做官。

孟少府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他为文学的大唐促成了一段灿亮的历史,也为寿山催生了传世名篇,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

一路上,陪我寻访的家乡市文化局局长余银功先生,虽然和我不时地聊些相关不相关的话题,但我总是隐隐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因为李白早已不在这里了。

他离开寿山,离开安州,西去长安,又远赴齐鲁,再流连泾川,往返峡江。走到哪里他都以诗酒为伴,忘记了安州,忘记了寿山,忘记了这里的山岳丛林,忘记了这里的绿柳池塘,甚至忘记了安州的妻儿,再也不曾回到过让他充满甜蜜、平静、惆怅、愤懑和梦想的这片土地。

我查阅过多处资料,关于李白的寿山隐读,几乎都是不“主张”他带了新婚之妻的。我也从来不认为他有妻子相伴进山,特别是月光触动了他乡愁的那天深夜,没有携妻的可能性更大。

我说过,李白的性情中少了些儿女情长,无论以古时还是今日的标准衡量,像他这般浪游天下的诗人,都称不上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诗+酒+明月,几乎等于李白的一生。他走到哪里,都会以诗的双眼看到明月,高悬的浮月也会以一种文学的光华照见诗人。

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寿山的清月伴着朦胧的山影,撩动了李白内心深处的那分情感。诗人久久沉浸在月光里,也给了那轮山月以永恒的诗意。

那片月色照射过古老的书屋,照射过现代宽敞的教室,一直照射到今天国外的很多课堂。

在中国历代诗词的千万处明月中,《静夜思》里的那轮高月是最为明亮的,也是最为著名的一片月色。

古老的月光穿透了最坚固的漫漫岁月,那片曾经激起李白乡愁的月色,至今还是那样明丽,那样动人情怀,它曾许多次引发我对故乡的无限思绪。

我坚信,被那片月色照亮的山冲,那天夜晚的斑驳树影,就在我们迂回寻找的这座山里。

中午,当地乡政府为我们准备了简单的酒饭,有人仍说某个地方还残留着当年的瓦砾和水井,只是我们没有到达。

我对余局长和乡政府的干部说,寻找一个离古代驿路不远的地方,可通马车,能够延伸到密林之中,并且背阴朝阳,附近必须有固定的水源。那里曾经有隐现的亭阁,那里就是唐时许家相府的山庄,就是李白来寿山读书的地方。

我还建议他们在那儿建立一个标志,以纪念那片曾经伴着诗人愁眠的月色,纪念历史上最具诗意的月华,同时也标示中国历史文化几千年间在故乡的土地上擦抹的最有亮色的一道印痕。

月是故乡明呵,我的故乡!
                                       

(刊于《大江文艺》)

来源:http://bbs.gssky.net/thread-291034-1-1.html

点评

近著《任蒙散文选》,分别于2009年获得全国“孙犁散文奖”唯一大奖,于2010年获得中国散文单项评奖最高奖“冰心散文奖”  发表于 2010-9-30 22:02
实力派散文的代表性作品”。2008年底问世的《任蒙散文选》新版本,经过内容更新,文化含量更高,更为精粹。   九十年代初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湖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武汉作协主席团成员、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   发表于 2010-9-30 21:57
曾有理论作品和诗歌被收入高等院校写作教材和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书目”。   迄今出版有各类专著14部,其中以诗论诗的《诗廊漫步》曾多次再版和重印;《任蒙散文选》出版后评说甚众,被认为是“当代   发表于 2010-9-30 21:57
、《诗刊》等全国性报刊及全国30个省市的主要报刊发表过数以千计的作品,许多作品分别被《文摘报》、《青年文摘》、《散文选刊》、《杂文选刊》等各类文摘报刊和文学选本转载。其中有长篇论文被录入《中国文学年鉴》   发表于 2010-9-30 21:56
摘自百度百科:任蒙,著名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1955年出生于湖北广水市。从事业余创作30多年,早年写诗,后以文艺理论研究和杂文、随笔为主,近10年来致力于散文创作,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红旗》   发表于 2010-9-30 21: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30 19: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自娱自乐 的帖子


    我承认我输了。

点评

这可不是李氏比亚的一贯表现和姿态噢...  发表于 2010-10-1 08: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30 19: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处于行文和选词的考虑,突破这个限制,更加自由地驾驭诗文,让思想之花自由绽放。



李氏比亚,你啊,看起来什么都懂点,但是碰到具体事件了,你总是耍两面派,对人马列主义,对己自由主义,在这一点上你和逸士穿一条裤子的。



点评

倒。这个杆子打得太原了  发表于 2010-9-30 19: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30 19: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埃文河天鹅 的帖子


    跟输赢没关系。更正就是了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30 19: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自娱自乐 的帖子


    见异思迁就是我的代名词,我走哪水性杨花的牌坊就跟哪。但这跟海外不搭边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30 19: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童天鉴日 的帖子

各位可以看一看 这个文章 很有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30 19: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的广泛程度来说,还没有一篇作品可以与之比肩,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我国流传的《静夜思》是明朝版本,与宋朝版本有个别字有出入。此外,《静夜思》还是许嵩创作的一首歌曲的题目。
  
  (一)明代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说明:
  这一版本虽然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个别字词后世有所修改,但是在我国流传广泛,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二)宋代版本
  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创作背景
  李白在今湖北省广水市寿山龙泉寺隐居三年,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题目“静夜思”点出了这首诗特定的写作背景:寂静的深夜,作者躺在床上,迟迟不能入睡。洁白的月光透过窗洒满床前,那洁白的颜色让人觉得又像是地上铺满了片片银霜。这一比喻十分贴切而巧妙。诗人抬起头来看到那一轮挂在空中的明月,不禁勾起了心中想家的情思:明月照在游子(离家的孩子)的窗前,也一样地照在故乡的土地上。故乡的亲人啊,他们是否平安幸福?诗人无法回到故乡,与亲人团圆,只好借这一轮共有的明月寄去自己对他们的思念之情。想到这里,诗人已经不知不觉地低下头来,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静夜思”是诗人离开家人后,写出的诗句。全诗仅短短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却意味深长地表达出一位远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那深深的怀念之情。fumuzi.com
  李白在湖北省广水市寿山隐居的证据是其写给好友孟少府的书信------《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书信中表达了诗人“穷则独善齐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志向,成为中国文人士子的处世箴言。

说明:
  1. 牀,同“床”;有时亦直接写作“床”。
  2. 这个一版本与我们常说的“床前明月光”明显不一致,其实并非是错误,而是流传版本不同[1]。一般认为,这一版本比明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此。宋人一直推崇唐诗,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误传差错相对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在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也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静夜思》已传入日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12册),因日本人对唐诗崇尚,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并未对其作出任何修改。但在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到了明代赵宦光、黄习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静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举头望明月”,但是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没有变化。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静夜思》诗的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却是“举头望山月”。直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中国通行至今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是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诗三百首》问世前58年的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2][1],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也沿用着这一表述。
  这一表述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经过“改动”了的《静夜思》比“原版”要更加朗朗上口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床前明月光”版比“床前看月光”版在中国民间更受欢迎的原因[2]。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新疆师范大学教授薛天纬先生在《漫说<静夜思>》(《文史知识》1984年第4期)一文中专门对两个版本的差异发表了如下看法:仔细体味,第一句如作“床前看月光”,中间嵌进一个动词,语气稍显滞重;再说,“月光”是无形的东西,不好特意去“看”,如果特意“看”,也就不会错当成“霜”了。而说“明月光”,则似不经意间月光映入眼帘,下句逗出“疑”字,便觉得很自然;何况,“明”字还增加了月夜的亮色。第三句,“望明月”较之“望山月”不但摆脱了地理环境的限制,而且,“山月”的说法不免带点文人气——文人诗中,往往将月亮区分为“山月”“海月”等,“明月”则全然是老百姓眼中的月亮了[2]。所谓“篡改说”、“山寨说”实在是言过其实。有学者认为,“《静夜思》四句诗,至少有50种不同版本,并且你很难知道哪一种抄本更接近‘原本’。我们现在熟知的‘举头望明月’版本是在明代确定下来的”[3]。莫砺锋在《百家讲坛》进行唐诗普及时,选取的也是大家熟知的版本,“所谓的‘篡改’不是一个人任意妄为的,而是长久以来的集体选择。古诗流传的历史,也是读者参与创造的过程,大家觉得这样更美,更朗朗上口,是千万百读者共同选择了这个版本。”今人读到的《静夜思》已经不仅仅是一首“唐”诗,它其实凝结了13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创造,后人应该抱以尊重的态度。近年来有关版本争议源于对李白诗歌版本众多这一常识普及不够。因此,有学者表示,国人对文史知识的缺失应引起深思,我们要意识到普及文史知识的必要,对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存有敬畏之心[3]。

(三)“床”字的释义
   1)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静夜思>诗意图》 。
  2)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3)“床”即“窗”的通假字。
  4)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5)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 一种坐具)。

   (四)诗词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o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五)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汉族,又号“谪仙人”(贺知章评李白,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也写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彰明人 。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他的诗风格雄奇豪放,想象瑰丽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韵和谐多变。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北) ,李白是其父从中原迁居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托克马克市) ,4岁在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另一野史说法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 ,但他的一生 ,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 ,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 ,开始了广泛漫游 ,南到洞庭湘江 ,东至吴、越 ,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他到处游历 ,希望结交朋友 ,拜谒社会名流 ,从而得到引荐 ,一举登上高位 ,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 ,十年漫游 ,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西安),东到齐、鲁各地 ,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 ,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 ,诗名满天下。李白不愿应试做官 ,但诗名远播 ,诗歌在其年轻时已经唱响天下 ,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 ,可历史上没有韩荆州对于李白的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 ,被召至长安 ,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 ,名震天下 ,杜甫《饮中八仙》里就有“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的奇句 。在当时封建王朝复杂历史的背景下 ,李白又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 ,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 ,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 ,他感愤时艰 ,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 ,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 ,兵败之后 ,李白受牵累 ,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 ,依当涂县令李阳冰(李白族叔),不久即病卒 ,一说喝醉了酒 ,在水中捞月亮而溺水身亡 。
  
   李白的诗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屈原而后,他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中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独特风貌的,是屈原以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我国古典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对其诗歌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李白的剑术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弃文从武,专心研究剑术,相信是不会低于裴旻的。与李商隐、李贺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李白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士(这与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侠士思想有关),《野史》上有若干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集诗人、神仙家、驴友、纵横家、游侠、剑客为一身的伟大天才。民间流传,高力士曾为他脱靴,杨贵妃曾为他捧砚,杨国忠曾为他磨墨,唐玄宗曾御手调羹喂李白醒酒汤。
  杜甫赞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来源:http://www.fumuzi.com/flash/yuwe ... guci/135811218.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30 19: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宋代版本
  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这个版本 在80年的英语学习 诗词英译 栏目中 用的就是这个版本 当时 文殊 选注的世界中 就说明 山通月 而且 日本 和英语国家的学者 在译文中 就翻译为 山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30 20: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卧龙先生 的帖子

举头望山月,避免两个“明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30 20: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心剑 于 2010-9-30 20:38 编辑

回复 埃文河天鹅 的帖子

最后那句倘若你不漏译,还要增加几个音节呢!岂不显得更啰嗦!

只是希望你知道,没有十全十美的译诗,每个译者只要给出有特色的译诗,然后彼此之间相互切磋交流,那就很好了。眼高手低的批评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9-27 21:17 , Processed in 0.13422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